【庄秀丽】一位blogger的自述——生命主体的觉醒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1:43
【庄秀丽】一位blogger的自述——生命主体的觉醒

来源:online-edu.org    庄秀丽    阅读: 332 2004-10-04 20:08:06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够从人的角度、从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视角来思考自己。而这样的思考视角已经充盈着我的生活,无论是我对待自己的工作,还是对待孩子的教育以及对待与家人朋友的交往。这样的视角给我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重新点亮了我生命中那一束已经湮没的思维火花。我将这一思维视角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总结为生命主体的觉醒过程,下面记录就是其觉醒的主要历程。
我是应该于1989高中毕业,然而两度复读高考都名落孙山,实际上落榜也是正常的,因为我当时心根本就不在学习上,我无法让我的心集中投入到枯燥的题海中,我的心思一直处于漫无目的的游离状态。然而高考落榜的经历却在心中留下难以挥去的阴影。我后来总结想,高考指挥棒和应试考试的制度,不仅仅是造成能否顺利进入大学学习的人生道路的分水岭,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也给更大一批无法进入大学学习的无辜的落榜生以心灵的摧残和伤害。我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整个过程和读博的大部分时间,“差”字一直在内心涌动,与自己为伍。在心里,我一直觉得自己差,觉得自己是个落榜生,觉得自己基础不好,觉得自己没水平,不敢跟别人讨论问题,......,那时,我一直走不出这段阴影。
我有幸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师从何克抗教授读博,何教授是我见到的最公正、最严于律己、最刻苦勤奋、最具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老师。在这些方面,我深深地敬爱他,他是我的榜样。
读博期间,我一直苦苦思索“博士是什么?”我心中经常回想起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华东师大电子系王成道教授说的话(我当时旁听过他的两门课程),他说博士生要站在本领域学术研究的最前沿,要对领域发展有洞察能力。可我,不知道什么是“学术”。
我感觉孤独,十分的孤独,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因为别人都是行色匆忙。我觉得自己差,我想要努力学习,却又不知道要学什么,路在何方?
我在网络上用google毫无目的的搜索,终于有一天我搜到邹景平老师的elearning心法系列文章,还搜索到秦宇先生创办的在线教育资讯网。在拜读邹老师文章的过程中,了解到blog,从此开始了一个blogger的不归路。当时我还用blog做关键词看看国内哪些人在blogging,就又结识了毛向辉先生和中文BLOG心得集。
我是从2002年12月8号开始blog,到了2002年12月24日圣诞夜,公司里就剩我一个人,空荡荡的,但我并不感觉孤单,我心情激动不已,我有一种想要表达自己的冲动,我要表达我衷心的感谢,就是那短短十几天的blog时光,却是我期待了多年从未有过的体验和快乐,我要借这圣诞夜把自己的感谢表达出来,于是我写成了《写在岁末的Blog寄语》短文一则,那是我第一次“心”的开启和流露。我还勇敢地把这篇小短文试着投往了《计算机教与学》(我是从在线教育资讯网上看到了其中一位编辑的征稿启示和所留下的邮箱地址),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很快就被刊登在《计算机教与学》2003年第1期上。生命主体觉醒的序幕就是这样拉开的,从感受成长到表达感谢。(后来我还了解到邹老师说那篇文章是她那年最好的圣诞礼物)。然而更多主体觉醒的观念转变是发生在交往过程中。
邹景平老师的elearning心法系列文章紧贴人性结合实例阐释学习的心得,将学习的技术攻坚与学习的人文关怀结合得自然而完美,对我干渴的心灵来说,如沐春雨。我对这位网络上的“天外来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找到了她的个人网站金红小筑,仔细阅读其中的文字,感受平凡文字中蕴藏的力量。在读到假如我是三十五 ,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感:难道她已经有35岁了吗?她为什么写出这么辛酸的文字?她怎么敢把这些文字公开放在网站上?我原先的观念中以为elearning都是年轻人讨论的话题,而且这位邹老师文章中有不少是关于elearning前沿发展的具体技术,特别是关于SCORM标准的讨论。我有太多的疑问,而且她个人网站上有很多文字描述的好像是我内心的活动,就这样我冒然给“她”发了一封邮件,从此开始了跨越仅仅文字阅读层面的交往。邹老师是生活中进行终身学习的典范,她是我的精神楷模。
我第一次冒然给毛向辉先生发邮件,是向他介绍我自己,说我曾经是祝智庭老师的学生,因为祝老师当初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带我们到毛先生原先创业的易方公司参观过。他的回复让我非常的吃惊和困惑,他说他在跟各界朋友通过网络进行合作联系、进行学习技术的研究。这些话当初对我来说有点像天方夜谭,我当时困惑的是:他搞企业,怎么还能够进行学习技术的研究,还跟各界朋友合作研究,这个研究工作不是一直我们学校里专家教授做的事情吗?后来回想,当时自己真是井底之蛙。我自己成长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在拜读毛向辉先生多篇文章之后,还有他当初不厌其烦给我诸多的鼓励和帮助,我深切感受到他的那颗“教育心”。另外他所做的很多的学习技术的推广工作,唤醒和启迪了一批心灵的成长。在与毛向辉先生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我转变了一种观念,教育研究并不是局限在学校这一个圈子里面,并不是对导师言听计从,教育研究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要突破学校围墙的限制,站在世界前进的平台上、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平台上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没有开阔的视野,怎么能够迸发创新的火花?
如果说邹景平女士和毛向辉先生离我们的学校生活还有点远,那么在学校教育的圈子里,给我以力量和人格鼓舞的是徐平老师和黎加厚教授。
很久前,我就知道有位从事中医教学叫徐平的老师写过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文章,当时主要是从CBE年会了解的。而后来进一步了解是通过针灸理论探源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这是她和毛向辉先生合作,应用blog和wiki架设网络交流平台,在网上首先掀开学术课题的开放研究。当时我见到他们基于网络的开放研究课题网站,真是感叹不已,为什么我们教育技术专业人士中没有人率先应用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变革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呢?徐老师后来到北京出差,我才知道她是博导,可是她怎么让人感觉起来跟个朋友似的,这是我第一次从心理体验到感受到一直以为高高在上的大导师也能够像个朋友般地相处。
黎加厚老师真是让人难忘和感动。他总是让人感受到他的坦诚和谦虚,他还在《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一文中记录自己开始blog的经历,并将其称为“遭遇激情”。他身体力行,积极应用和推广信息技术,他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起架设的东行记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的信息枢纽,成为全国关心教育技术的教师朋友学生朋友的交流平台。他积极不断发现和鼓励年轻一代成长的精神也深深感染我,他对教育的情怀永远是我追求的境界。
我还要感谢我的导师何教授,他不计前嫌,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在我不知所措之时主动给我打电话关心我论文的写作,同意我就blog进行深入研究。导师的准允,给我缓解了很多的后顾之忧,增添了无形的力量。
最后不能不说秦宇先生,我初期是通过在线教育资讯网结识很多的朋友,秦宇先生对网站建设的执著精神,还有他的精湛技艺,以及他敏思好学的不懈努力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所有这些,只是成长中的片断,我感谢所有的良师益友,但是更令我深感诧异的是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交往空间,通过它我发现了自己,开始接纳自己,让我走出了过去的阴影,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向完整人格的自我逐步迈进,开始远离原先没有生气的机械人生。
如果用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来概述,则是活动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意识,而交往过程又会促使不同主体之间社会关系的构建,形成主体间性。当主体意识复苏觉醒后,在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小实体大网络的平等交流空间中,活动个体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进而就能够不断发挥作为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独立性和自为创造性。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天生都渴望认识世界”(摘自《哲学的故事》P36)。
另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角度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知识经济社会,需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所构成。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交往模式,促进知识创新生产、分享传播以及应用加工,从这一层面,社会性软件的小实体大网络交往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交往形成集体意识,交往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生产的发展决定着交往的发展,同时,交往的扩大也决定着生产的普遍发展,生产和交往的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着人和社会及其历史演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和交往形式的发展史”,“已成为秷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摘自《马克思的人学思想》P115)。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