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背后见繁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1:00
硝烟背后见繁荣

中国驻黎巴嫩武官 陈 勇 2010-11-16 04:27:05 来源:解放军报     4月13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民众在墙壁上涂鸦,纪念内战爆发,呼吁珍惜和平。当天,黎巴嫩举行多种活动纪念该国内战爆发35周年,呼吁国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新华社发 

    提起黎巴嫩,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可能就是战乱、爆炸、恐怖袭击等字眼。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国际热点新闻榜单的常客,黎巴嫩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基本没消停过。

    2008年,我赴任前向首长、同事、亲友辞行,大家众口一词:“一定要注意安全啊!”话音语调及握手力度无不暗示:悠着点,你将前往的可是饱经战火的动荡之地!

    可当午夜时分,法航空姐用甜美的声音通报飞机即将降落贝鲁特机场时,我往下一望,顿时吃了一惊——山海之间,偌大的贝鲁特灯火绮丽、车水马龙,散发着一股强烈的繁荣气息,一点儿也看不出刚刚经历过战火的衰败景象。直到第二天早晨,站在使馆楼顶看到稍远处楼房墙壁上的累累弹痕,我才意识到:这里是黎巴嫩!

    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大小与北京市相当,是个典型的袖珍之国。由于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拥有“贝卡谷地”天然粮仓及珍贵的水资源,这块地中海东岸的宝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相继受古埃及、巴比伦、波斯、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一战后,黎巴嫩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直到1943年才宣布独立。1975年至1990年,这里又陷入了长期内战并两次与以色列发生战争,最近几年又发生了以色列与黎真主党冲突、巴里德河难民营武装冲突等等。

    接连不断的战火对黎巴嫩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仅以持续34天的2006年黎以冲突为例,黎方除人员伤亡外,被炸毁楼房数千幢、公路数百条、桥梁几十座,主要机场、港口全部遭到破坏。著名经济学家路易斯·胡贝卡称:“这是一场针对黎巴嫩平民和经济的战争,重建至少需要5年,花费25亿美元。”由于体制上是小政府、大社会,黎巴嫩政府缺乏资金用于修复、重建基础设施,而主要依靠外国贷款和援助。这一思路虽带来了巨额公共债务,倒也能解燃眉之急——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不也欠着巨额债务吗?

    当然,黎巴嫩人民并不是靠着别人过日子。黎巴嫩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中教育最发达、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这里,人人崇尚文化知识,家家重视孩子读书。无论男女老少,最好的称赞永远是“你真有学问,肯定出自书香门第”。长期接受多种文明的熏陶,也使黎巴嫩形成了崇尚宽容、仁慈、平等、博爱,注重文明礼仪的社会氛围。良好的教育加上较高的素质让黎巴嫩人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今天黎商的足迹遍及全球,足以与中国浙商相媲美。

    2009年,拥有375万人口的黎巴嫩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世界银行更是预测该国人均GDP很快将突破9000美元大关。就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高档汽车随处可见,豪华别墅比比皆是,俊男穿着时髦得体,美女打扮时尚华丽,用“藏富于民”来形容黎巴嫩再恰当不过。也许正是饱受战火洗礼的原因,黎巴嫩人民还练就了极强的适应性。据说,即使在战乱期间,当地人也基本能做到“你打你的,我玩我的”,白天进山躲炸弹,晚上回城下馆子、泡酒吧。

    相对于其他中东国家,黎巴嫩的石油、矿藏储量很少,但上帝却在旅游资源方面给予了它很夸张的补偿——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山区夏季凉爽,冬季温润多雪,部分高山地区积雪时间近半年。要知道,中东地区有雪山的国家可没几个。在这里,基督教堂与伊斯兰清真寺比肩而立,宏阔的赞美诗和悠长的祈祷声此起彼伏,千年古建与摩登新楼交相辉映。据黎旅游部统计,2009年黎入境游客量高达185.11万人次。

    由于民族特性和多年战乱,黎巴嫩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海外的侨民比本国人口还多。世界各地的黎裔人口约1200多万,是黎巴嫩国内人口的3倍。每年,海外移民汇回国内的款项对黎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09年,黎海外侨汇就高达70多亿美元。

    虽然只是一个地区小国,而且经历了长年的动荡,黎巴嫩却并没有被战火击垮,反而艰难地描绘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今年,黎巴嫩的GDP增速更是有望达到8%。假如和平早日降临,相信这颗地中海东岸的明珠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