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撰写技巧16 非事件性新闻的几种写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2:08
非事件性新闻的几种写法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郭光华

非事件性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点证面,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典型报道、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等属之。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要求较为宽松些,但也要尽力找寻和体现新闻根据(由头),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

比起事件性新闻来说,非事件性新闻写法上要灵活多样些。在长期的实践中,这类新闻报道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写法。

一、“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

这一写法是毛泽东提出来的。1948年11月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下了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消息发表不久后,他写信给胡乔木,指出要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并要各地分社负责人(普通记者不能写此类通讯)或党的负责人学会写这类综合性的报道。而我们是长久缺少此类报道的。”

这类写法既适合于横向式的综合,也适合于纵向式综合。学习这类写法,不妨就从《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入手。它先报道“我军占领南阳”这一最新战绩,然后引用较多的背景材料,从三国时期曹操与张绣争夺此城写起,直写到在过去一年里敌方对南阳的重视。这些材料集中说明了南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敌军放弃之、我军占领之,其意义就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了。然后,报道顺势展示了两军近期内军事形势发生的变化:我军在战场上连连取胜,不仅扩大了地盘,还补充了约20万的人员;不仅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还在这些地方实行了土改政策;“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条消息,粗看好像只是一条动态消息:报道最新的战况——占领南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占领南阳”只是一个导入口,作者只是借着这个“题目”,重心在于展示当时整个的战局。是一种借题发挥。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报道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事实是该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报道的内容又不仅限于此。作者往往以此导入,借此发挥,将此事放入一个广泛的、纵横交错的背景下来展示。就成了这样一种写作模式:即以点带面,以一斑窥全豹。

在这里,“点”是新闻事实,“面”是新闻背景,是“点”上事实产生的土壤。但是,报道中,新闻背景成了全文所要窥视的“豹”,成了重点展示的对象。试结合下面这条消息来分析:

贫贱夫妻双双自杀(主)

法国自杀率冠欧洲(副)

法新社法国中部克勒蒙菲朗电(原电日期不明) 一对青年夫妻16日从这里的13层楼的一个窗口跳楼自杀,自杀的原因是他们无法找到职业。法国失业大军多达170万人。

尚他尔·泰西和让·吕克·蒙特都才27岁,这对青年夫妻是法国最近突然上升的自杀率的牺牲者。法国自杀率高于欧洲其他各国。全国人口统计局今天宣布,1980年法国自杀者多达1万人。换句话说,每10万法国人中便有20人自寻死路。

与法国自杀率相对照的是:1979年英国每10万中有8人自杀,意大利每10万人中有6人自杀。

这条消息中,表面上看,贫贱夫妻自杀身亡构成了报道的“何事”,但细看也不难发现真正的“何事”是谈法国因贫困自杀率居欧洲之冠。这对贫贱夫妻的自杀成了这篇报道借到的一个“适当的题目”。

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它很好地处理了个别事实与全部此类事实的关系,满足了新闻的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双重真实。而这一点,对于以展示面上情况为主的综合性报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报道面上的情况,如果只有面上的概括性材料,就会给人模糊空洞之感,难以让人建立真实可信性。只有点上的具体材料,才能给人以实有确凿之感。所以,综合性报道特别强调要做到“点”与“面”的结合,以“点”证“面”。“面”上的概括材料,一定要有“点”上的具体材料支持。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一个“面”,究竟要有多少“点”上的材料才能支撑得起呢?理论上来说,“点”越多越有证明力。但实际上这种简单枚举法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用多少个“点”上的材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成了这类报道写作的一个重要的技巧问题。一般的报道取3个点上的材料,大概是考虑到“3”这个数是个复数;从几何学的意义来说,3个点也正好支撑一个面。而上述两篇报道实际上都只取了1个点。而其他的材料只是面上的概括性材料。真正是以一目尽传精神了。

通过一个点上的事实,要反映出全局的情况,关键是要抓准事实。也就是说,这个所谓“适当的题目”,一定要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材料。解剖一个麻雀,也就了解了所有的麻雀。我军占领南阳,不只是一城一地的收复,作者极力要表明的是,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棋。一对贫贱夫妻自杀,不只是偶然现象,而是整个法国“最近突然上升的自杀率的牺牲者”。 这不禁令人想起“全息理论”来。它揭示的是,“整体的信息可以以某种方式传递给各组成部分,并在各组成部分上表现出来,使各组成部分表现出与整体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同构性。” 这类写法中的这个“适当的题目”,一定全息了作者所要揭示的全局的信息。

二、寻找一个新的时间由头来写

非事件性新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时效性远不及事件性新闻强。因此,从写作技巧上来看,就要找一个新闻由头来解决报道的时间根据问题。这个新闻由头,就横向式综合报道来说,往往就是报道中“面”上诸多同类材料中的一个。从材料的性质来说,它并不比其他材料更典型,它的优势仅仅在于它是同类事实中“最近发生的”一个,满足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这个“事实”在报道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故通常写在导语里。在全文中,它有可能不再被提及。请看《长沙:少儿书法上招牌》 这条报道的前三段:

在庆祝建国45周年之际,新建成的“多彩欢乐世界”为长沙市又增添了几分浓浓的节日气氛。记者来到这里却发现:这家颇具规模的游乐场,招牌题字居然出自一位11岁少年之手,而且字迹老道得令人叫绝!

长沙是一座古城,店铺酒楼向来有注重招牌题字的传统。有人说,漫步繁华闹市, 如同参观一次书法展览。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出自少儿之手的翰墨频频登上大饭店、大商场的金字招牌,正成为长沙商界一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

在长沙最宽阔的五一路与芙蓉路交汇口,矗立着一座大饭店,豪华考究的招牌上,“小天鹅大酒店陈俊九岁”,在市中心最繁华的五一广场,五一路百货商场的招牌落款是“俞果五岁书”;在其他的商业区,还有“家家乐购物城,刘力十岁书”、“长沙星沙快餐公司,张为五岁书”、“荣畅饮料公司,陈炬七岁书”以及“长沙饭店”、“南星宾馆”……

显然,报道采用了多个点来努力构成一个面,以勾画出“长沙少儿书法上招牌”这样一道“风景线”。报道第三段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这类例子还不胜枚举。

对于纵向式综合而言,就可能事物新近出现的一个变动契机。如《“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导语为:“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国已经连续10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有关部门准备把这项重要成果推荐给全国科学大会。”显然,这项成果推荐给将要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成了一个报道由头。有了它,数十年的治蝗成果,乃至数千年的治蝗史,都被牵引出来了。

从写法上看,它显然不是“以一斑窥全豹”之模式了,而是以一点带出多点;更准确一点说,是以一个最近的事实,带出过去的一系列此类事实。全篇报道是对此类事实一个汇总式的展示。

与“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最大的不同是,报道中所突出的那个“点”的地位是很不一样的。如果是作为一个“适当的题目”,这个事实就成了整个报道的依托,去掉这个事实,整个报道就立不起来。因为在这类报道中,它是惟一的“点”,是事实,“面”只是其背景。而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时间由头”,它所承载的任务就要小得多。在这类报道中,一个“点”的事实是构不成报道价值的,比方说,上例中的“多彩欢乐世界”的招牌,虽然出自少儿之手,但仅有这个事实是写不成这篇报道的。一定要达到相当的量才能构成其新闻价值。所以,报道总是努力告诉读者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反过来说,报道中如果去掉这个“点”,其报道价值并不受到影响,只是写法上少了一个时间根据。

比起前一种写法来,这种写法要容易把握些。从材料的采集来看,作者往往是积累了一个时期的同类题材,可能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当然就是时间由头了。只要留意最近是否发生了同类的事实,就可以得到由头,从而引出事实。

三、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展示

一个特殊的视角,对于事物的观察有时会有一种特殊的效果。对于综合性报道而言,它是引导读者观测整体事实的一个“好望角”。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有印象,在第六回中,作者有一段表白:“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家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头绪。”作者就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为叙事的头绪;“荣国府”这一对象,通过刘姥姥这一特殊视角,进入了读者的视野。

对于报道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综合性报道,找到一个好的叙事视角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作者来说,是叙事的头绪;对于读者来说,是了解报道对象一座桥梁,是吸引读者的兴趣点。如获过普利策国际新闻奖的《五亿人在慢慢死去》,它综合报道了当时横跨亚非两洲涉及五亿人口的旱灾和饥荒。受灾面积大,人口多,从哪儿下笔呢?请看这篇报道的开头:

太阳升起来了,它照耀着印度东部一个叫辛基马利·帕朱尼波的小村庄。同一个太 阳,每天也都照耀着中非尼日尔一个叫卡欧的小小的居民点。

辛基马抻的一个农村灾民收容所首先破晓。6岁的男孩萨库·巴尔曼摇摇晃晃地站 了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出那间草坡小屋,在难忍的饥饿中开始了烦躁不安的一天。

6小时以后,黎明降临在卡欧的一个撒哈拉游牧营地。那儿,一个叫哈米达的骨瘦 如柴的小女孩艰难地站起来,也在饥饿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两个孩子相距5500英里,然而,当他们来到阳光下时,他们的影子却完全一样。

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成人形了,成了勉强会走路的骷髅;同样的天灾人祸,将使他们结束在这个地球上的短暂、不幸的一生。

报道以这两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小孩为线索展开描述他们经受的苦难和难逃一死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揉进两个孩子所在的村庄,以及印度、西非等七国受灾人民的悲惨情景。读者从这篇报道中得到的就不是一些关于灾情的统计数字,而是两个濒临绝境的孩子的挣扎景象,从而使五亿灾民的境况具体化、形象化。正像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拍的那张关于“希望工程”的照片,照片上那个小女孩一双渴望的大眼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双大眼睛,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希望工程的意义。

这种写法粗看起来也是属于以一斑窥全豹的模式,有点接近“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仔细分析,发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适当的题目”通常是要外部提供,也就是说,要等待某个事实发生,你才能借题发挥,写出报道。其次,作为“适当的题目”的这个事实,对作者所报道整个事实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从时间上来说,它解决了新闻由头的问题,从内容上说,它往往是同类事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可以作“麻雀”来解剖的。而作为报道的一个“视角”,这个事实就不必严格要求了。比方说上文中那两个小孩,你可以随意从另外两个村庄选另外两个饥饿者。这样的“点”的材料,既不要外部提供,也不必等待某个契机的到来。选择上是比较自由的。最后,作为一个“适当的题目”的材料,选择的标准是越典型越好,而作为一个“特殊视角”的材料,选择标准应当是越巧妙越好。如《申请护照吗?请到食品店来》 ,报道的是刚经历过战争的贝鲁特的一片混乱的情况,难得有安全的地方。所以不少西方国家的大使馆都只能搬到商店、医院、旅馆等地方办公了。记者就以英国的大使馆搬到了一家食品店的楼上为叙述线索,展示了战后贝鲁特的情景。这个“视角”的确是很巧妙的,别出心裁的。

在纵向式综合报道中,特殊视角的选取更是报道巧妙地以小见大、以一个侧面表现全局的角度。如《京城吆喝今与昔》 ,其视角就是北京城里大街小巷的叫卖吆喝声。过去是唱“四季歌”,每个季节叫卖的东西是不样的。如今是“交响曲”,长年菜不断,四季果飘香。看货物分不清春秋,听吆喝分不清南北。报道以此为突破口,透视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

又如《旧新闻里看变化》,以作者几次写“电视机新闻”的经历为线索,从我国市场电视机的供应销售情况,看10余年里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第一次写电视,是1978年。那年末,在巴金名著《家》中露过面的成都商业场附近,一家电器商店出售日产14英寸黑白电视机,每台520元。那会儿,大多数职工每月拿40多元,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一年下来,一亿人口的四川一共卖出电视5300多元台。”“谁知,才过了一年,先前门可罗雀的那家电器商店,深更半夜就排起了长队。这一年,四川省卖出电视机64500多台,比上年多10倍多,但仍然供不应求。”“当我忙过手头的其他稿子来写电视时,新闻性已经消失,黑白电视机到处可见,随意购买。一了解,人们的热情已经移向彩色电视机。”……报道一直写到市场彩电滞销。10年间的变化真是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快可见一斑。

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展示,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智慧;对于报道内容而言,“视角”是一个“阿基米德支点”。有了它,作者可以举重若轻,以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对重大题材作出新颖别致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