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撰写技巧15 突破思维定势 探寻事实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0:59:56

突破思维定势 探寻事实真相

——从一篇获奖新闻看科技记者的日常观察与创造性思维

来源:《新闻战线》 作者:黎勇

 

 

一名合格的科技记者,最基本的“功课”应该是把深奥难懂、题材重大的科技原理和科技事件,通俗地、浅显易懂地传达给读者,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重大的科技新闻,则是其新闻采写能力的更高层次体现。

笔者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跑科技线,先后采写了《“神舟二号”生命科学实验状态良好》、《“神舟二号”进行做爱试验?——首席科学家刘永定指斥一些媒体胡说八道》、《武汉科学家找到治沙“魔法”》、《科学为中国人洗刷26年沉冤》、《我国首次进行“以鱼养水”试验》、《南水北调应南北两利》、《红嘴鸥可能“断子绝孙”》等一批较有影响的科技新闻,在读者中和科技界产生较大反响。其中,《红嘴鸥可能“断子绝孙”》获得2000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受到省、市新闻界同行好评。我在科技新闻的采访写作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一条好新闻的发现,一篇好作品的产生,最需要的是记者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新闻采写中尤其如此。

细心观察:从“正常”中发现疑问

生活中处处有科技新闻,关键看你会不会发现。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谈到新闻发现力时说,年轻记者新闻发现力弱的原因主要是观察意识淡漠,“在我们观察社会时,存在着一种‘盲点现象’。我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往往视而不见。”他认为,“其实,只要自觉地消除“盲点”,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和研究,我们就有可能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新闻。”①

担任科技记者期间,我每次从汉口到洪山和东湖开发区采访,都要经过武汉大学水电学院后门前的东湖南路。东湖南路路面不宽,但左边是烟波浩渺的东湖,右边是林木葱茏的武大校园,路两旁杨柳依依,林荫匝地,风景绝美。每一次经过时,我都情不自禁地把车窗打开,想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但打开车窗,迎来的却是一股难闻的恶臭。常走此路的司机告诉我,这是东湖里被污染的臭水散发出来的。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观察意识淡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看得多,想得少,在眼睛和大脑之间缺少一根连接线。”“年轻记者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使自己的眼睛同自己的大脑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不同大脑联系起来,即使能够看见一些东西,也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属性。”②

湖水里的臭气,使我想起1998年我跑社会新闻时,接触到的一份权威部门的调查报告。报告说,东湖周边地区居民的癌症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原因主要是这些地区的居民长期饮用受污染的东湖水。但这份报告的内容当时不能公开见报。因为在武昌地区,当时约有一半以上居民饮用的是东湖水厂供应的自来水。作为武汉市委的机关报,长江日报主要是做好“正面报道”:有关部门通过治理东湖,水质变好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等等。我的不少跑环保、旅游、城管等线的同事都发表过这样的报道。我印象最深的“正面报道”是,冬季到了,北鸟南飞,现在候鸟都云集东湖越冬,原因是东湖的水质变好了。类似的报道,几乎成了武汉各媒体每年冬天候鸟归来时的“例牌菜”。而汉阳、蔡甸等其他地区的湖泊内每次来了成群的冬候鸟,各媒体的记者们在报道中也总是推定其为“环境好转、污染消除”所致。

200011月底,又是候鸟南飞的时候。我的采访车再次经过东湖南路。看着东湖边上那成群成群在湖面上扑腾着、飞翔着捕食的红嘴鸥,嗅着东湖污水里散发出来的臭气,我感到了困惑:红嘴鸥的到来确实是因为这里污染减轻了的缘故吗?

事实上,不少普通读者也和我一样对此心存疑问。我从东湖周边地区不少居民处了解到,东湖村等附近喝东湖水、吃东湖鱼的村民中,癌症等病症仍然高发。而一直住在东湖附近的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所等单位的不少师生则反映,东湖的水近两年不是更清了,而是比原来更臭了。我隐隐感到,污染减轻与候鸟归来之间也许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请教专家:从疑问中探寻真相

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科在致中国青年的一封信中说:“质疑人们已接受的事物,力图拓展知识疆界,得到从未有人获取过的新信息,是对你想像力的挑战。你决不会知道你将取得什么成就,从平凡的到最出人意料、以及最重要的成果都有可能。”科学研究如此,新闻发现也如此。我的怀疑,从一开始只是对“污染清除,候鸟归来”之类报道的不信任,并未想到写报道。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疑问的出现,我觉得有必要把真相弄清楚。

当然,科技记者的任何质疑,都必须以科学为依据。我深知,必须有确凿的事实作支撑,科学才能变成新闻。

后来,我再次经过东湖南路时,特意下车作了现场踏访和观察,发现东湖水的恶臭其实主要散发自三个地方:一是水果湖排污口,一是东湖水上训练基地附近,一是中科院水生生物所门口,这几个地方是东湖水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而恰恰这几个地方,正是候鸟(主要是红嘴鸥)成群结队聚集的地方。

12月初,科教部负责人派我采访武汉大学胡鸿兴教授赴神农架科考的相关情况。在聊完神农架科考成果之后,临走,我向他顺便提出了这个问题。

没想到,胡鸿兴教授对这个问题早有研究,而且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红嘴鸥的到来,并非因为东湖污染减轻了,而恰恰是因为这些鸟只看中了东湖的污染!

胡鸿兴教授介绍,他的家就在东湖边上。作为一位鸟类学家、著名的湿地水禽专家,他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生态环境对鸟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东湖上这些来越冬的红嘴鸥,他很早就观察到了,并且深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他也曾多次向媒体澄清红嘴鸥的到来并非因为所谓“湖水变清了”,但没有媒体理睬他。每年看到媒体上一些所谓“候鸟到来是因为湖水变清”报道,他就为这些媒体的无知愤懑不已。

原来,红嘴鸥又被称作“湖水的清洁工”,它不但吃鱼虾昆虫,而且吃湖水中的各种细菌杂物。而东湖受污染多年,实际上鱼虾昆虫较少,倒是富营养化的水中藻类大量繁殖、菌虫密布,造就了红嘴鸥越冬的大量食物,这才是吸引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到这里来越冬的真正原因。

胡鸿兴教授说,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大量红嘴鸥主要集中在三个水质污染最严重的排污口。胡鸿兴教授的论证与笔者此前的观察完全吻合。

他还分析了这一现象的严重后果:红嘴鸥在吃入受污染食物之后,会造成代谢失调,导致红嘴鸥种群的数量一天天减少以致灭绝。因此,红嘴鸥在东湖越冬,绝非鸟类的幸事,而很可能是一场生态灾难。

胡鸿兴教授的分析和判断,完全迥异于过去人们所了解到的“污染减轻使冬候鸟又回来了”的认识,是一次振聋发馈的科学澄清。而这,不正是一个重大的科技新闻吗?

突破定势:创造性思维起了作用

我迅速将有关内容整理成报道。20001211日,长江日报在教科文卫版改版的第一天推出了我的这篇报道《选择东湖越冬,原是看中污染,红嘴鸥可能“断子绝孙”》,引起强烈反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立即组织专家对东湖水质进行了检测,发现东湖水质确实并非过去某些部门所上报的那样“大大好转”,而是仍趋于恶化。随后,省环保部门也组织专家进行了监测,结论也是水质正在恶化。问题引起一直以为东湖水质真的已改善的有关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市环保部门再次把东湖水质改善提上议事日程,成立了专门的治理机构,同时对越冬的候鸟也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

更大的反响则是来自新闻界。不少同行认为,这篇报道通篇用事实说话,用科学和科学家的口说话,对相关方面的批评不著一字,却字字铿锵,句句见血,既戳穿了“东湖治污年年有成效”光鲜“政绩”的虚假,揭示了东湖污染已相当严重,不仅戕害市民身心健康,甚至危及到红嘴鸥这类生灵的生存、生态恶化的后果已不堪设想的真相,又规避了可能触及禁区的政治风险,促使有关方面正视现实,真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这一“江城水缸”;报道所揭示的问题,间接关涉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人的生命健康,意义重大。

这篇报道后来相继被评为长江日报季度好新闻一等奖、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武汉新闻奖二等奖和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这篇报道能获得好评,我认为除了我始终保持敏锐的嗅觉、细心观察日常事物,善于从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善于经常把自己的困惑,以及普通读者的好奇,“抛”给专家,向专家请教,并从中发现新闻等良好习惯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篇新闻的发现、采访和写作成文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作用。

闻到湖水发臭,都知道是东湖水被污染了,此事不能报道,这是一件事;看到水上鸥鸟翔集,都“知道”是因为湖里的污染被清除了,水质变好了,因而引来候鸟越冬,这是另一件事。大家都没有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而我做了,并且发现了其中的冲突、矛盾和价值。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已有的、固有的结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心理学上有一个所谓的“思维定势”,即:当我们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思维活动常有一种“惯性”,往往向着一个已有的、旧的方向滑行。一说到候鸟成群结队地回来越冬了,媒体的报道必会说这是因为污染减轻了、湖水变清了。媒体年年都这样报道,今年也可再按此思路写一次,但这样写,写的不是“新闻”,而是“旧闻”。要把“新闻”写出“新”意,还原事实的真相,就必须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努力去探究事物的本质。我从闻到的湖水的臭气中,对现成的“思维常规”产生了怀疑,于是,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中,我通过胡鸿兴教授的科学研究和分析,找到了答案,并写出了报道。

原长江日报总编、时任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市记协副主席的叶子健曾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推介这篇报道。他还亲自撰写了一篇千余字的文章评述说,“这则消息的角度很新颖。所以能写这样的新闻,显然是因为作者黎勇在采写过程中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涵之一,它使这则消息成了独家新闻。”“新闻《红嘴鸥》忠实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红嘴鸥》的采写实践证明,运用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分析判断事物,不仅不会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是达到实事求是所必须。”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