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之道 企业收藏能走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14:11
2007年05月26日 16:02:43  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企业家的精明不言而喻,玩收藏同样也有一套,他们比的不仅仅是财力,还有眼光、品位和社会影响力。
孙海芳:越国文化博物馆创办人、浙江广科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闻长庆:瓷器收藏者、浙江宁波中立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栋传:玉器收藏者、浙江慈溪氟化总厂厂长
赵幼强:浙江省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副研究员
在全民收藏的热潮中,民营企业家们迅速崛起。海内外拍卖市场上的大手笔、高精尖的藏品收藏,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国内收藏界掀起了一股企业收藏热。他们是如何把收藏做大的?从经商之道到收藏之道,企业家悟出了什么?浙商的收藏投资经能否拿来借鉴?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浙江商界、收藏界的精英人士以及博物馆界的专家。
有钱就能提高收藏档次吗
孙海芳:高精尖藏品具有亲富性。
艺术品具有亲富性,没钱买不到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生活都很拮据的话,收藏怎么可能搞好?我当初下海经商同收藏也有关系,靠当时公务员的收入要搞收藏很难。
有人会提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很大,不光是拍卖公司,还有地摊、民间交易,工薪阶层的收藏爱好者也可以根据他们的眼光捡到“漏”。但是“捡漏”的机会还有多少呢? 我认为,高精尖的藏品肯定会向富裕的家庭集中。那些想搞收藏但是没有资金支持的收藏者,只能通过卖掉一部分藏品来收藏新的藏品,最后就导致好的藏品慢慢向富有家庭集中,这是收藏界由来已久的规律。
赵幼强:财力是提高收藏档次的决定性因素。
因为有战略投资眼光或者兴趣激发,浙商的收藏投入越来越多,一些企业家随着经济实力增大,收藏档次也会不断提高,徐龙集团老总徐其明的收藏现在是一流的,但早年的收藏也不如现在的藏品档次高。不过,搞收藏也不光是钞票说了算,在收藏领域“财大气粗”不一定能够奏效,收藏同买大米不一样,要有真伪鉴别能力,是将眼力、学问、经验综合起来。
在浙江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去收藏,但搞收藏的有钱人在数量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中一部分是在收藏上是很顶尖的,一部分人也不理想。这些人挥金如土,但是却不了解藏品的历史文化,比如某温州“炒房团”老板搞收藏结果血本无归。
在财力、眼力、毅力等几个要素中,决定因素是财力,但有财力不一定能收藏到好的东西。同时收藏也需要魄力,企业的进取精神含在里面,失败了再继续,在艺术品收藏的大海里历练自己,慢慢成熟。
浙商在经营企业上很精明,收藏理念也是一样的,好的东西流入企业家手中是很正常的。艺术品被企业垄断起来也许是一件好事,一旦能发挥出社会效益来就是惊人的,国外一些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些跨国公司建立的美术馆、博物馆在全世界都获得认可。但对企业垄断艺术品不要提倡,而是顺其自然,大众收藏有大众收藏的意义,金字塔塔尖只能是少数人。
闻长庆:有钱也要理性购买。
浙江企业家搞收藏的多,骗他们的人也多,好多老板买了一堆东西都是假的,对收藏也没有兴趣了。而那些走得路子对的企业家,则买得越来越多,但是档次如何就另当别论了。
收藏市场比商场还要险恶几分,商场讲信用,而出入收藏界不懂真假,那就处处是“陷阱”。有句话说,内行是用钱买来的,浙商先能够买出真假来,这个学费也算没白交。
投资是不是收藏之道
赵幼强:应该肯定投资性收藏。
浙商中投资性收藏的很多,这种心态也是正常的,艺术品、股票、房地产都可以作为一个投资品种。现在艺术品市场这么繁荣,文物价格已经翻了多少倍,有眼光、有财力的人应该让他们去投资,对此应该持支持、肯定态度。投资对文物并没有坏处,而且形成追捧文物收藏品的社会氛围,还可以促进文物从海外回流。
闻长庆:从投资到研究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企业家搞收藏成风,但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过不了三五年就将藏品卖掉了,实际上是做生意的,收藏成了漂亮的外衣。不过也有人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却潜移默化地逐步形成研究收藏习惯,成了真正的收藏家。
比如,我一开始也是买些明清瓷器来投资,后来在研究真假中对上林湖窑系与杭州窑系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搞研究还买了四五吨的瓷片标本,这可是几十万元的亏本生意,同投资完全没有关系了。
我想今后随着企业家研究兴趣越来越浓,收藏中商业和公益会分离开,企业家既可以通过捐献文物等方式做些社会公益的事情,同时还可以去做一部分纯粹的艺术品投资,两条腿走路才能平衡。
孙海芳:由追逐金钱转向社会责任。
企业搞艺术品投资的确是一条很好的路子,首先收藏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比如金轮集团陆汉振原始投资不到5个亿,但现在的藏品价值有15个亿。而且他的收藏很俏,曾经拍过的东西拍卖公司还要再拿回去拍,别人是拍品拍出去了再给钱,但只要他肯拍,拍卖公司就先把钱给他。
另外,艺术品是活的,它不仅仅有文化性,还有经济性,企业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卖掉,企业好了的时候,又可以再收藏。艺术品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内部经济调节杠杆。
但不能因此认为企业家收藏就是追逐金钱。企业家收藏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喜欢,第二种是喜欢和赚钱两者兼有,还有就是纯粹为了投资升值获取经济利益,这3种方式都无可厚非,不能说哪一种不对,投资艺术品获取回报也没错。
现在中国的一部分企业家已经由追逐金钱转向承担社会责任。不管是纯收藏还是纯投资,我觉得最后能够将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留给社会和后代,就是做了一件好事。
陈栋传:投机性太强不是真正的收藏。
收藏趣味不一样,决定了不同的收藏境界,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的,不是收藏者,而是投机商。炒古玩成了一个新兴的行当,收藏了五六年就转手卖掉,这些炒古玩的人往往消息灵通,书画转油画,瓷器转玉器,总之哪个热了就转到哪里。但是投机性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和投资风险 ,艺术品精品都是天价的,实际上像徐其明这样的大企业经营者,他一年基本在收藏投入维持在亿元左右,有钱也要走稳重路线。
光收不卖的企业家也不是没有。我的藏品中低档高档的都有,玉器、瓷器、书画、杂件等冷门热门的都有,低档的东西我也没有卖过。因为我当初收藏的时候,就是想建一个博物馆,按照博物馆的需要来收藏,能否赚钱不是第一位的。其实很多企业家收藏的目的是要把老的东西留下来,要的是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陈栋传:一部分回归商业化。
搞收藏的企业家在逐年增加,新生代的企业家收藏更是不惜本钱,他们对艺术懂得不多,就直接到拍卖公司买,然后再到转手卖掉,完全是投资性的收藏。而那些聚集了高精尖藏品的大藏家,也有着更长远的商业头脑,比如当外国银行来到中国后,用古玩抵押贷款等。企业收藏本是从商业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最后也脱离不了商业的诱惑。
孙海芳:民营博物馆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收藏的文物放到博物馆是最好的归宿,至于是不是企业家都要去建博物馆,倒是要慎重考虑。我到过北京、深圳很多家民营博物馆,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博物馆靠基金、公司赞助过日子,这种日子不会过得很舒服,况且赞助也不是谁都能有的。我认为民营博物馆就要走民营的路子,最好的模式还是能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把博物馆同商业更好地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正在建设中的越国文化博物馆, 13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除了主馆5000多平方米以外,其他就是旅游纪念品市场、古玩市场、会所等商业经营场所。此外,我们还要做文化产业,成立广告公司。收藏时是靠企业的投入,但博物馆不能老用企业的钱去养活,要他自身生存,就像孩子养大了要让他去独立一样。
闻长庆:主业还是企业。
企业同收藏的关联根据企业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不管联系的紧密与否,企业与收藏相比,主业还是企业,企业家收藏有多少能力就买多少,不要去追求轰动效应、急功近利。国外知名企业的收藏积累经验要好长时间,边研究边收藏。在提高自己收藏水平,扩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国内企业的收藏将来也应该走这样的道路。
赵幼强: 收藏同企业要结合起来。
现在企业家将收藏用于饭店经营、企业形象宣传的占了多数。温州老板中现在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经营理念,顾客买皮鞋就是买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意大利皮鞋同国产皮鞋质量并没有太大差别,但价格要贵好多的原因。红蜻蜓集团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鞋文化博物馆,就是用历史、文化、艺术含量包装产品,提升企业形象。
其他即使是看上去公益性、学术性比较强的企业收藏,其实也离不开树立企业形象,包装企业的需要。企业家不论是走纯商业投资,还是纯公益的收藏路子,收藏都应该同企业本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和企业本身的产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长久进行下去。(记者 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