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 一个海尔的员工揭露名牌企业不为人知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1:18
一个海尔的员工揭露名牌企业不为人知的秘密
作者:剽客
在我如实写下我在海尔的经历后,我以人格保证所有文字均以事实为依据,强烈建议斑竹列入精华区,因为暑假过后又会有一批师弟师妹面临择业问题,希望能给你们提个醒!
我是西安交大02级学生,大四第一学期(05年)开始找工作。在一番忙碌与选择后,于12月份和海尔集团签订了就业协议,当时我为能加入景仰已久的这个民族企业而兴奋和自豪,虽然工资很低1500/月,但本人非常向往海尔的管理和成就,所以尽管当时在网上查到一些海尔的负面新闻,还是庆幸加入了这个所谓民族骄傲的名牌企业。
2006年8月份我来到海滨城市青岛,到海尔报到。但是很意外的是,当初面试的时候我申请的是“海外营销”一职,当时以为会分到海外推进部,但报到的当天我的通知单上写的是“海尔XX”,甚为不解。郁闷之极,因为我觉得至少在选择事业部时单位应该和员工进行一下沟通才好,而我竟然被指定要到我没有申请的部门去报到!太不尊重员工的意愿了!后经了解,很多同事都是被随机分配的,并没有双选的过程!
虽然对XX一无所知,但当时还是怀着海尔对员工负责的心态,觉得公司这样安排也没有过错,就这样我稀里糊涂的来到了海尔XX市场部。当年海尔招聘了900人左右,有些没有来报到,而2005年去海尔报到的有2500人!我们那批900人的新大学生被分成了30个班接受入职前培训,我在XX班包括海尔XX和另一个事业部的同事,并竞选为XX班班长。我觉得海尔有如此正规的培训真是难得,说明对员工非常重视!培训为一个月,包括军训和企业文化培训,一般是半天培训半天上课,上课的老师都是本事业部的领导,使用的是海尔大学编制的教材,真的是煞有介事,看起来挺正规的。但是上课后才知道原来那些领导之前并没有深入看过教材,对教材里的管理理念竟然是猜测着讲,我非常纳闷,难道海尔自己的管理理念海尔的领导还不知道吗?!后来在海尔工作了半年多才发现,其实海尔的管理理念可能只存在于创业初期,反正目前的管理层很少了解,更不用说执行了,而海尔却大肆宣称海尔的法宝是它的企业文化!简直是自欺欺人!还是说回培训,其实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我觉得至少它让我们这些新员工了解了其所谓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虽然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但让我们当时都觉得还是不愧是一流的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东西。
培训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因为我们开始的工资都很低1500,到手1215,而且在下月15号发工资,而刚报到的时候没有发安家费,还买了300元的被褥,在工资中扣除,这样到9月15号才能发915元的工资,之前大家都弹尽粮绝怨声载道,因为很多企业都有一些安家费的,至少可以有点零花钱。后来在我们的积极反应下,在报到后大约20多天的时候每人发了500元的补助,这让我们兴奋不已,觉得海尔真是财大气粗,说发钱就发钱。
还是说培训,有八门课,需要考试的,低于70分的还要重考。最后还有军训的阅兵式,我们都期望张瑞敏大人届时会和我们这些新人见个面的,毕竟又有这么多生力军加入海尔了嘛,可是张首席(内部都这样称呼)没来,杨总也没来,这让我们大为失望。不过后来我们都理解了,海尔每年都会有新大学生抢着挤进来,然后三年合同期内陆续走了大半,所以最高领导就必要来看这些“流水的兵”了。之前我们还去参观了总部大楼的海尔产品展览室和黄岛工业园,还见到了张瑞敏当时轰动一时的砸冰箱事件所用的大锤,也许是替代品吧,总之是个象征意义吧。就这样我们一个月的培训结束了,是在青大高职校进行的培训,所以一直到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没有机会见到公司的庐山真面目,我们还是沉浸在对海尔这个伟大企业的无限向往----
关于培训:我觉得不管怎么说,海尔的企业文化培训还是像模像样的,且不管其实际效果(因为考试之前我们都拿到了样题),至少在新人培训方面有单独的军训,户外素质拓展,和企业文化培训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同样觉得受到了欺骗,因为在培训的时候领导们一再说,我们海尔不提倡加班,加班是要写申请的!实际上这话非常恶心,因为真正的海尔人没有不加班的,而且从来没有加班费,因为人家说加班是因为你规定的工作没做完!大家也许听说过海尔的OEC管理,就是所谓的日清,核心就是今日事今日毕。我想这样的思想是觉得正确的,但是在公司里除了新人,很少有些日清的,而且日清尽量写好话,不要尖锐的提问题,领导说海尔大学要检查日清,不能出现这么多问题,有问题可以单独提!这样日清不就成了耽误时间的事情了吗?本人就曾在一次日清中反应了生产管理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而被留下来重写!当时在我们新人中成为了笑谈,很多同事都拿来说笑,这样做的效果真是立竿见影,在以后的日清中大家都知道该写什么了,无非是假大空的话!
在高职校培训完了以后,我们就来到了公司,接受厂内培训。开始几天我们就被安排在会议室左等右等,没人来讲课,人力的MM来挺凶的让我们安静。设备培训,安全培训,人力考勤培训之后就开始了技术培训。在这里面技术培训还是挺有用的,这让大家对XX设计有了理论上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让我和一个学日语的MM开始对XX有点了解了。半天上课半天车间实习,这样安排是很好的,所以我是要大大的肯定的。同时这个技术培训的工程师还穿插着讲了一些公司的情况,实际上他对此津津乐道,常常一讲便非常投入,忘记时间忘记吃饭,因为中午我们都急着去吃饭的时候人家还在废寝忘食呢,呵呵。也是这位可爱的工程师教导本人不要在日清里什么都说,我在他身上真正领教了海尔的作风,反正不让我说实话反映实际问题。顺便说一下,我们培训的地方靠近海尔的设计公司,和日本合资的,那里面堆满了LG的产品,一些老员工说那是拿来模仿改进的,噢,早就听说海尔的模仿能力很强。
从9月份到11月份这期间基本就是技术培训和车间实习,这段时间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了解的多了,就深为中国的基础工业感到痛心,机械制造水平和国外如日本德国的差距太大了,而且也显现出炼钢行业的不足,公司采用的钢板多为进口钢材,非关键部件可以采用国产钢板替代。而海尔作为国内领先企业,(我所在的事业部)竟然没有研发部门,设计团队基本呈梯形,2-3年的骨干技术人员,1-2年的主力技术人员,还有刚转正的员工,另外有大专生组成的零件图团队,因为合同期满续签的多为在青岛定居结婚的,所以能干到第三年合同期的绝对称的上老员工和骨干了,好处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较快,但基本沿用原有技术,没有对研发的投入,不过后来成立了研究所,按说此部门应该是研发机构,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老工程师带着几个同事搞标准化的工作,在此我要说一下,这个标准化的工作是值得赞同的,因为这大大节省了设计时间,也避免了一些常规错误,便于管理。但那个工程师说他的标准大半个中国就采用,难免有自封之嫌了。我本身不是技术出身,对此只能从管理的角度来评价了。
刚入公司的时候,人力的说我们的实习期为6个月,这已经是国内企业较长的了,但一直到6个月满仍没有给我们转正和定岗,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工资要涨了。于是我们推测春节之后会给我们定岗(实际上是在五一之后再给定岗的),而实际上我们这个时候都已经开始着手工作了,下午5点半下班已经绝对不可能了,因为人力的曾专门发通知给我们说下午七点之前谁也不能刷卡走人,目的自然是想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但这种强制性的做法令人难以接受,不过后来也都习惯了,因为那些老员工晚上八点以后走都是常事。本人有一次五点半打卡回宿舍,刚到宿舍竟然接到人力的电话,说你怎么这么早就下班了?我靠,当时有点感冒按点下班还有错啊?后来便更过分了,晚上七点之前走的一律需要找领导请假,实在是没办法了。我敢说当初面试的时候,曾亲口跟我们说五天八小时(给我面试的那个我还记得,叫做刑睿),而我们来了以后,竟然就要每周六天每天七点之前不能下班!说起宿舍,就更好玩了,我们本以为海尔几乎什么家电产品都生产,那我们的宿舍是不是电器很齐全了?那我再说说住宿条件好了,刚报到的时候我们被分到海尔公寓,令我大跌眼镜的是,竟然跟高中宿舍差不多,我在虎山路公寓7单元,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宿舍有16张床,当时住了11个同事,家用电器除了几台海尔牌落地扇外一无所有,我们刚来的时候那个郁闷啊,那情形就像见网友一样,之前聊QQ的时候传的照片像仙女,真见了面恨不得撞墙!而且春节后就开始没人每月交50元住宿费,在工资中扣除,就是这样的宿舍也只能住到6月底,7月份开始还想住的话就不是50元的问题了。
我在11月份左右便开始进入市场部接触一些工作,感觉管理挺混乱的,开会的时候根本没有民主可言,大家都噤若寒蝉,只有领导在那里说。如果更了解海尔的话就更清楚其骂人文化了,尤其是在最高领导之间开会骂人是常事,我有个同事的同学(在另一事业部)就因无法忍受这种文化而愤然离去。开始我觉得海尔的管理是那么好,还选作了商学院的案例,但至少在我的事业部里根本看不到像样的管理,跟其他企业没什么差别,尤其是项目管理这一块根本就是一团糟,我们一个客户曾说如果海尔的项目管理再不提高,将无法开始新的合作。项目经理就是靠自己的能力折腾吧,这里我要讲一个例子,我们一个负责欧洲项目的项目经理因连续的加班工作和高压,终于在有一天中午累倒在公司,当时是领导站着训他,他也站着,我就在旁边,忽然那哥们就瘫倒在地,我当然义不容辞的送这位可敬的同事到医院了。到了医院检查完毕没什么大碍,劳累所致,开始打点滴,我本想陪他一会的,结果一个电话被公司召回,这个没有怪公司不仗义的意思,当时公司确实很忙。等我回到公司,发现我们领导(就是刚才训人的那位)收拾东西走了,我想大概是去医院看望那个同事去了,不过后来我得知领导也去打点滴了,牙疼面瘫,估计也是压力太大所致。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我已萌生退意,我之所以想离职,不仅是不满公司的现状,自己也有别的打算,准备自己创业的。对于海尔的管理,我想没有外界理解的那样神奇,也许相对于其他一些企业而言算是好的吧。当时跟我一起工作的一个国外的同事,曾说中国最大的公司管理竟然这么差,他感到很震惊。当时有一段时间设计部的工作很混乱,但我们的本部长(总经理)却几乎不到各部门去看看去了解了解实际情况,倒是听说脾气挺大,开会的时候骂人中高层领导都害怕。总之,了解的越多越是对这个公司失望。我们在车间实习的时候还有一件趣事,内部的报纸都会张贴在车间里,在一篇报道中张首席在一次对外交流会上说海尔员工都能快乐的工作,我们当时看了觉得真是太可笑了,如果问一下里面的员工,会有多少人说自己是快乐的工作的?如果在黑色幽默一下,厕所文化也许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员工的心声,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这是片面的,车间的厕所里工人们写满了对领导的谩骂讽刺,而且是擦了再写。
海尔的对外口号是“真诚到永远”,可是对待自己的员工又有多少真诚呢?最让我同心的是,当我决定辞职时,我遭遇了对这个企业最彻底的伤心。开始我向本部门的领导表达了我辞职的想法,领导还是开明的,把我叫到会议室讲了一些话,讲了一下他在这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并让我再考虑两天给他回复,我当时也是感激涕零,但我早已经想清楚了,第二天我再次表达了我的态度,领导就在我的辞职报告上签了字,并告诉我好好跟人力的谈,争取在违约金问题上别太为难了。当我跟人力的去谈的时候,人力的主管就让我再考虑,然后我再去谈,他还是给我拖,后来我交了辞职报告,我一再去找他谈,他看我去意已决,于是告诉我等通知,手续不是那么好办的,我就等,等了大概一周多没有一点消息,于是再去谈,谈到了违约金的事,后来告诉我最少5000一次交清,我当时手头上没有那么多钱,就跟他谈说两个月内交上,但他不同意,于是谈崩了,后来我就直接再没有去上班(3月底),开始了自己打拼的生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经历了很多辛酸,自己做事真的比想象的要难,但是我当时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尝试一番,在这期间海尔曾给我家里寄去了一封信,声称我已无故旷工达XX天,按劳动法规定怎么样怎么样,可想而知家里看了这封信会是什么反应,后来我实在不想让家里再受海尔的骚扰,凑够了5000块钱准备交违约金,当时自己工作的很辛苦,也确实没有时间理会,决定五一的时候去海尔办理离职手续。也许我真是太倒霉了,五一的第一天我去海水浴场找女朋友,在公交站牌前买了份参考消息,把钱包装进裤兜,结果刚上318路公交车还没站稳猛然发现钱包被偷!当时那个急啊,银行卡、信用卡、医保卡、身份证等都丢了,没有了身份证就没法挂失银行卡,也就没办法取钱交违约金了,当天我马上给海尔的打电话,说明了此事,希望能得到谅解。而当时我们在海尔统一办理新身份证还没办下来,而海尔又说对于离职的员工不能开具证明去派出所办加急身份证。于是我便希望等新身份证下来马上去办银行卡然后交违约金,并明确告诉海尔谅解此事。但是没有用,期间海尔不止一次的给我家里寄去了要求交巨额违约金(2万9千多)的信件,导致家人极度担心以为我惹上了什么官司,每次接到家里的电话都心如刀割,并强烈痛恨海尔的这一做法,因为自始至终我都在青岛并且给海尔留了我的手机号,以便有什么事跟我联系,但是海尔从来没有打电话给我,却经常给我家里寄信,我觉得已对我家人构成了恐吓。但当时新身份证办不下来,我也没有钱交违约金,只能忍了!我对这个公司已没有了一点好感,因为我曾经也是海尔人,在我离职后竟然一点情面的都没有,至少这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公司!再到后来我的身份证终于办下来了(7月中旬),于是我拿着身份证去银行挂失,然而银行的人说8天以后一个月以内才能补办新卡,没办法,钱又取不成了,我只好再等并通知海尔暂时没办法交违约金,等新卡补办下来一定尽快办理相关手续。后来自己的创业难以维系,于是来到胶州(距青岛1个小时)工作,因为刚到新的单位不方便请假,于是一直等到挂失后三个多星期才请假回青岛办新卡。然而事有凑巧,正当我办完新卡的当天下午接到了家里电话,说海尔又一次寄信到家里,声称已通过仲裁机构解决,要求赔偿10000元并仲裁费,家里非常之担心,而我这一次已出离愤怒了!海尔,你为何做的这么绝!我气愤的打电话给海尔,人力的人轻飘飘的说现在等通知吧,我知道跟这种人犯不上计较,就直接说,有没有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此事,如果有,我已经把钱交到原海尔一个同事那里了(办完新卡就转交给他了),他会代我交钱的,如果不行的话我只好等所谓法院的通知!第二天打电话没结果,这是本周二发生的事。
期间还有两个同事业部的同事也在今年辞职,一个交了5000块钱走人了,另一个没有足够的钱(当时给他索要10000元违约金)直接离开青岛。
写下这些并没有丝毫诋毁海尔的意思,正如一开始一样,我非常期望中国能有真正的世界一流公司,而国人也都对海尔寄予了厚望,然而以我在这个企业的经历,我实在是对它失望了。也许和我一样遭遇违约金风波的还有很多,面对这样的公司,我真是无语了!
十一过后,学校的招聘会就多了起来,希望师弟师妹们在择业时一定要慎重,不妨打听一下要签约的公司,最好问一下里面的员工,多方面了解信息,因为在找工作的时候,信息是不对称的,往往我们的企业的了解多是缘于媒体对公司的报道,广告,网站,宣讲会,而这些都是企业单方面的宣传,如果我们轻信难免会受到现实的失望。
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unity?cmm=27320&utm_campaign=zh_cn&utm_source=zh_cn-ha-apac-cn-google&utm_medium=ha_top&utm_term={ads-term}
2008-7-10  14:50  [发表于 :58.53.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