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斯里巴加湾市,河畔水上村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09:19:29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河畔水上村庄 (2010-11-30 16:46:27)转载 标签:

文莱

斯里巴加湾

摄影

原创

马背水手

旅游

分类: 亚洲见闻

    如果没有石油,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文莱这个国家。简单翻阅文莱的历史,就感觉这个君主制的伊斯兰小国,简直就是因为石油利益而存在。

    1929年,那西方世界爆发大萧条的日子,文莱几乎很快就要被沙捞越所完全吞并,但,就在这一年,发现了石油。于是,文莱有了被英国继续单独保护而不是被抛弃的资本。二战以后的1962年文莱试图加入马来联邦,但英国看在石油的份上,不但不同意还以武力作威胁。于是文莱继续做着英国的保护国。

    其后文莱进行了一次君主立宪制改造,但在位苏丹哪里能够容忍选举出来的什么鸟人和自己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一场军事政变爆发,而此刻英国毫不犹豫军事支持苏丹国王,通过拥抱苏丹将石油利益紧紧抓在手里。直到现任的哈桑纳·波尔基亚于1984年宣布独立,这位年轻时候接受英国贵族教育和军事学院教育的苏丹,都觉得这独立的事,好不情愿。

    说实话,如果不是走的国家逐渐多了,我是很难理解这个世界有些地方,作殖民地是能作出依恋和快感的,而采取历史分析方法去探求其背后的利益动因,居然也合情合理。

    文莱的人口大约38万,也就中国一个小县的人口。其中马来人占67%,华人占15%。但如此少的人口,国家每天却能生产20万桶石油!按照每桶70美元计算,文莱每天可以赚1400万美元,平均到30万人头上,每人每天可以得到46.5美元。我查到的2010年的世行预测数字,预计文莱的人均GDP是3.62万美元。如果只看这些数字,那是一定会忍不住感慨文莱人的富裕的。

   但,我也知道,表象的数字背后,一定是有其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大凡资源型国家,资源总是控制在有权者手里,而百姓生活,却各不相同。

    于是来到文莱,看看,转转。

    10月6日。舒舒服服睡了一个懒觉。待得出门,虽然是上午十点多,但已经觉得是阳光猎猎。

                                      (图1:路口)

    走出酒店没多远,就是一条小河,然后有桥而过。稍微右看,才发觉很多攻略都提到的青年旅舍(Pusat Belia)就在路口,红色的外墙十分醒目。看来这个青年旅舍不但便宜而且位置很好,就在市区中心地带,到哪里都比较方便。

    初到贵地,自然抱着地图便看边乱转。

    穿过邮政大楼,记得哪里提到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斯里巴加湾的地图,走进去,却没有发现。有些失望,退出。

(图2:邮政大楼)

    那斯里巴加湾著名的赛福鼎清真寺(Omar Ali Safidden),可真是一个地标,几乎在哪个角落都能看得见那雄壮的外表。

(图3:赛福鼎清真寺)

    这个清真寺建于1958年,除了金色拱顶外,其主体建筑都为白色,在阳光下非常醒目且素净。远远望去,整个建筑巍峨高大,庄严肃穆。巨大的圆形金顶和镂空的乳白色尖塔更是雄伟豪迈。据说所有的金顶是由330万片金片镶成的,如果把这些金片铺成平面,足有520平方米之大。

    我步入其中。

    就在门口,两位工作人员笑眯眯地将我的相机全部没收,理由是不许拍照。而就在我进入以后,其中一位寸步不离地紧盯着我,生怕我再从腰包里拿出一只什么小相机。

    这清真寺的内部,毫无疑问说得上是宏大,巨大的穹顶算得上壮观,内部装饰不是金壁辉煌但肯定是非常豪华,因为所有用材一看就非常讲究。据说为了达到最佳的使用和外观效果,建筑和装饰材料当年都是从世界各地精心挑选的。如铺地的大理石来自意大利,砌墙的花岗岩来自中国,彩色玻璃和水晶枝形吊灯来自英国,地毯则是从比利时和沙特进口的。
    这个清真寺的穹顶让我印象深刻。居然让我想起了米开朗基罗穹顶。初看似乎差不多大,回想了一下,觉得似乎比米开朗基罗穹顶稍微小一些,但新了很多。穹顶的花纹修饰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整个清真寺的中轴线上,六只巨大吊灯横贯,而每个巨大吊灯都有六个大柱子,每根柱子就是一盏灯。

    真是壮观的建筑,可惜,不允许拍照,只能眼观而心感受。

    毫无疑问,这个清真寺确实花了很多钱。而且是太花钱了。但又似乎觉得,多少钱都无法堆出历史的那份唯一,都无法比拟麦加麦地那清真寺的一块石头的厚度。

    走出清真寺,沿着前面的街道,一路向东。感觉文莱有那么几分欧洲的味道,人不多,居住在市区的人更少,高层建筑也不多,很干净,也很安静。

(图4:市区一角)

    我一直走到城市的北端,看到水域开阔的斯里巴加湾。河上,很多水上出租船穿过,河畔,美丽动人。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由不得不感叹。

                       (图5:斯里巴加湾,此图为两天后的阴天所拍) 

    沿着临河的滨河道,向东徒步,途中经过了Yayasan购物中心。这是号称全东南亚最大、最豪华的购物中心。不过对于购物中心,我天然迟钝,也没有进去逛,只是在外边感觉比较高档。 
    继续向东,经过干净的街道和鲜艳的房子,居然看到一条通往水面的木质路。一份天真,三分好奇,我沿着木板路而入。感觉到一种特别的风情,似乎在等待着我。

    后来我翻阅了不少资料,才知道,我走入的,是Sungai Kedayan河边的水上村庄。

                  (图6:水上木板路)

    往里面走了没有几步,就有木板路分叉,直接进入河中心。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只是觉得居然有亭子建在河道中,非常好奇。于是走过去。

(图7:水上出租停靠点)

    坐在亭子下,本已经汗流浃背,河风吹过,觉得天地朗朗,心旷神怡。有摩托艇往复经过,船夫隔着老远给我打招呼。我拼命地摆手,表示我不乘船。

(图8:斯里巴加湾河景A)

    后来才完全明白,斯里巴加湾市很多地方都由水系相连,传统上居民就是乘坐水上出租来往各地。而这个亭子,就是水上船只停靠的地方之一。只需要站在这里一招手,就有水上摩托艇前来,接你前往你想去的地方,船费也很便宜,1个文莱币左右。

    坐在这个亭子里,沐浴着河风,看左右景色,如此开阔。坐在这里,几乎忘记了时间,看河面流水,看船来船去,觉得生命流动如斯,觉得生命自由如彼。

    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我喜欢上了这里。

(图9:斯里巴加湾河景B)

    中午的眼光太烈,我试着拍了好几张,根本没有经验控制这么强烈的反差。偶尔看本地居民在木桥上走过,觉得很别致。

    起身,往回走。走到分岔的地方,看到对面房子下有一些工人在乘凉。我无法分辨那是本地人还是外籍劳工。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居然有兴高采烈的状态。我们互相打着招呼,而其中一位,居然夸张地倒地,用双手双脚表示对我的欢迎。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莱普通人,对于客人的热情与真诚。那种感觉,是非常轻松的。

    走的地方多了,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快速判断出一般本地人对于远方来客的态度。文莱对于我的友好、善意,以及这份友好善意下的淳朴,是我在文莱几天里无数次感动的东西。这,其实也是文莱让我无限怀念的最为重要的地方。

(图10:友好的人们)

    他们都高声鼓励我,让我继续往里走,去看看,去转转,于是我听从他们的建议。也正是他们的鼓励,让我完全没有到达陌生之地的忐忑。

    穿过一座高桥,站在桥上,可以看见整个水上村庄。村庄都是水面之上的吊脚屋,为木质结构。只是,屋顶往往都泛着黑色,显示着这些房子,经历了多少的日晒雨淋。而其后远处,王宫的圆顶金壁辉煌,有着强烈的反差。

(图11:远处王宫和近处村庄)

    村庄很大,木板铺成的路弯弯拐拐。经常是,看似走到头,结果走到尽头的屋子旁,一拐弯,又是一大片村庄。我深入其中,感觉到那份曲径通幽的矜持和兴奋。

(图12:村庄内部)

    因为是中午,估计很多人出去工作去了。很安静,但有时候偶尔一扇窗户打开,孩子纯真友善的面孔露了出来。而他们,一定会给予你友好的微笑的。

                      (图13:霍然相识)

    很喜欢这里。走在木板路上,如同信步走在另一个世界里。在这里,心似乎完全放下。

    能够放下,那石头一般的坚硬防护的内心,就成为冰,然后随着天地光亮,温暖地融化。

(图14:水上村庄一景A)

    我的感觉,在上午9点以后到下午三点以前,光线刺亮,反差太大,很难拍出细腻而具有质感的图片。但无论是否拍出非常满意的照片,都无法抹去,那一刻非常放松的心情。

    也正因为这份放松,我喜欢上了文莱。

(图15:水上村庄一景B)

    也许正是中午放学时间,有孩子从教室出来,向家走去。他们看见我,主动地站在远处,跟我打招呼。

    在文莱,总是这样,那些普通人,与我这样的游人的交流,淳朴友善,且轻松自由。这,既是一份真善质朴,也是一份面对人的自信从容。

    一拐弯,那是放学而过的女学生。看见那飘然而过的白色头巾,如同梦幻中的小龙女飘过,激发无尽幻想。

(图16:白衣飘飘) 

    还有这样的笑容,你可以感觉到那种互动交流毫无阻隔地进行着。

                      (图17:笑容)

    在文莱,你都会觉得,和人交流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普通人愿意与你交流,愿意为你提供帮助,愿意表达他们见到你的欣喜,愿意回答你所提出的任何问题,愿意你来到这里并喜欢这里。

    我想,传统上文莱一带的人,应该多居住在这样的水上高脚屋。这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就如安徽民居就和四川民居不一样的道理。我猜想水上高脚屋,在热带的地方还是有其适用性。因为木质房屋,加上河风,具有比较良好的通透性,比较凉快。这在没有空调的时代里,肯定是经过长期自然淘汰的最佳选择。

    但,如今呢?我的感觉,有钱人肯定不会再住在这样的地方,他们往往都已经上岸,住在干净整洁的城市里。但也不能说住在这里的一定是穷人,这和贫民窟或者棚户区是两回事情。因为,从我的观察来看,经常有些屋子外顶着卫星电视锅,也有一些屋子外,摆满了鲜花,表明了主人的生活感受和情趣追求。

(图18:归)

    而且,从他们的孩子的衣着来说,虽然不是华丽堂皇,也肯定也算衣着整齐,显示了这一带的生活条件,应该属于城市普通人家的水平。

(图19:放学的孩子)

    因此,我感觉,在这里居住的,属于城市附近的船夫、渔民、农民或者城市普通居民,虽说不上富裕但也过得还将就。而且,我也估计,这种住家自然有其很舒服的地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由于长期的习惯,已经不愿意上岸去住钢筋混凝土的房子。

                      (图20:编织渔网)

    沿着木板的水上路,弯弯曲曲,就这样穿过了村庄。在村庄的另一头,有一个蓝色的清真寺。很多天后,我在这里遇到一个孩子,问了这个清真寺的名字,似乎叫做Duli Pengiran Muda,Mahkota Pengiran Mudu Haji Al Muntadee, Billah Mosque.很复杂的名字,我也记不住。于是我简单称呼其为Billah清真寺。如果有人知道这个清真寺的简单中文称呼,可以告诉且纠正我。

(图21:Billah清真寺)

走入清真寺,没什么人,很安静,也很美。在这里徜徉,感受到宗教和精神归宿的平静,似乎体会到什么,似乎又没有必要作声。

                     (图22:清真寺内庭院)

    传出清真寺,不远,就回到了公路上,于是,从公路上往回走,走到了Gadong一带。

    Gadong这一区域,显然比市区要显得更高档一些,聚集着一些很精致的建筑。据说很多有钱人都住在这一带。而且后来我听说,很多中国人也在这一带做生意,号称在这里的生意人几乎都是中国人。我不敢确认,权当一说一听。

    虽然汗流浃背,虽然气喘吁吁,一不小心,居然闯入最高法院。初次见到,有些疑惑,不敢确认这个建筑是什么。

(图23:林木掩映高等法院)

    一位文莱年轻人看见我,很热情地上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于是我和他聊了一会。因为我的一些问题他回答不清楚,他略有羞涩,然后说,我可以走进去,他的朋友在里面,可以给我讲得更清楚。

奶奶的,以前就听说,文莱人都是活雷锋,到了这里的感受,果不其然。处处遇到的文莱人,都那么友好,那么愿意和你交流,那么愿意能帮助上你。

    于是我走到大楼里面,和里面的另一位工作人员聊了起来,大致明白,这里就是高等法院。旁边一栋楼,是法制局,大致是法律事务管理方面的,而最里面一栋楼,是涉及商业企业注册、变更等商业审查审批事物的一个法庭。

    大楼大堂就是一个展示厅,于是我在这里做了观览。根据那里的图片,我大致能够了解到文莱的整个司法体系。

    在这些图片展览中,我注意到,文莱采取的英国式的司法体系;只是在英国,女王是象征而不具有实权,而文莱苏丹却是实职有实权。其次我也注意到,法庭的设置,主要面对民事刑事以及商业活动审批,宗教法庭不在其中,不知道是不是另有宗教法庭。其三,我注意到十六位现任和曾任高等法院的大法官,其中只有一名女性法官,而这位女性法官也在去年卸任,但另一方面,这些大法官中居然还有接近一半的英国人!

    看来,法律的光芒,属于苏丹,也属于英国。当然,也顺便照耀一下子民。

    从最高法院出来,继续沿着公路向市区走去,光不停出汗,有虚脱之感。

    这样似乎走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看见了那金光闪闪的赛福鼎清真寺。这是斯里巴加湾市的地标,看见了,就知道不远了。

(图24:河畔)

    但就在看见了金壁辉煌的赛福鼎清真寺的同时,你也无法逃避清真寺下河岸边黑黑的水上吊脚屋。那份对比,在阳光下,如此刺眼,如此鲜明。

    因为石油,文莱是全世界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在这里,我似乎也看到,即便河边吊脚屋中所居住的最为普通的民众,与很多发展中国家同等阶层相比,也是好得多。而这也似乎是,我所遇到的文莱普通民众,轻松平和友善质朴的经济基础。因为我知道,一个充满焦虑感和不安全感的群体,是不会在外来人面前如此从容放松的。

    但我所见,也深深告诉我,那最为富裕的数字下面,本就是黄金砌顶与暗旧脚屋的并生。也让我们知道,简单的数字,其实是浮云。


                                           (图25: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