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茶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23:03
 神秘的茶膏 

茶膏,普洱茶的顶级之旅,在清代是皇帝的独享,从不在民间流传,因而存世极少不为人们所熟知。

茶膏,更由于它的神秘历史和其失传的加工方法,成为普洱茶系中的稀世珍品而一膏难求,成为富贾权贵的追宠。

   
    目前所知对普洱茶膏最详细的文字记载,始于清朝药学家赵学敏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

    普洱茶膏的起源和发展得益于云南土司向朝廷的进贡,据史料记载,1729年(雍正七年),云南普洱团茶和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膏茶,共八色,思茅知领银承办。”到了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制作普洱茶膏,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才能完成,至此普洱茶膏由贡品成为了宫廷御品。

    宫廷制作的普洱茶膏成为普洱茶系中的珍品,始终没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而得到茶膏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食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时才拿出冲饮。辛亥革命后,随着清王朝的崩溃,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就此失传了。

   据中英史料记载,1792年,也就是乾隆57年,英王乔治二世派遣特使给乾隆皇帝祝寿,第二年,乾隆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署山庄)接见英国使臣,并在万树田宴请,赐给英使的大批贵重物品中,就有40匣茶膏。当时的英国人不知道茶膏有何用,就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如今还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里。

   民国时期的鲁迅先生曾收藏有清宫御用茶膏,共计39块,呈四方型,每块重约3克,茶膏盛放在龙纹图案的黄织锦缎匣内。 

   民间传闻的茶膏制作,是将普洱茶叶加入泉水,经过多种工序和不同的操作方法,用火慢慢熬制出来的一种膏体。由于生产工艺复杂,熬制中火候的控制难道较大,成品率极低,100斤生普洱茶叶熬制后仅可得5斤左右的茶膏。现在流存于民间的普洱茶膏,大部分是云南土司密制的茶膏,由于呈块状,不易冲饮,现再将其制成颗粒状,装入瓶中,方便携带,更方便品饮。饮用时只需在杯中放入一两克,冲入开水即可,甚是方便。

         

浓者则为药: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咽喉去火、醒酒第一。

淡者即为茶:入口顺滑、清爽绵长,口舌生津,回味留香。

   
    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意思是说茶膏能治百病,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的功效;如果肚腹受寒胀痛,用姜汤泡茶膏喝,喝出汗水,立即就好;口腔溃疡、咽喉上火疼痛,含一小块茶膏在嘴里,过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