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爱兰:给我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作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1:13
尚爱兰:给我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作家
2006-8-16 10:13:52 作者:项琼 张楠楠 吴丰军 来源:襄樊晚报
一个是备受关注的少女作家,一个是“驰骋”网络的“女侠”,蒋方舟和她的“星妈”尚爱兰,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8月14日采访蒋方舟时,恰好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何编辑打来电话,作为《骑彩虹者》一书的责任编辑,何老师善意地提醒记者:“蒋方舟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跟她的母亲尚爱兰有很大的关系。你们可以写一写她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父母关注这个话题。”
蒋方舟听后,头摇得像拨浪鼓:“这就像一个西瓜长得又圆又大,成熟后,人们问种瓜的人,这个西瓜是怎么种成这样的?这公平吗?难道这个西瓜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
当然,她也承认,是母亲尚爱兰“诱骗”自己写书的。
一次“诱骗”催生了《打开天窗》
蒋方舟在创作道路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归功于尚爱兰的一次著名的“诱骗”。她告诉女儿:法律规定,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必须写一部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捉起来。
7岁的蒋方舟信以为真,脑子里整天想着怎么完成小说,甚至一听到警笛声就心里发虚。她的第一本书《打开天窗》就这样诞生了。
多看书、看新书
“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多看书,但不包括现在市面上的作文书。”尚爱兰说,现在书店里卖的很多作文书其实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有一次,蒋方舟把同学的一本作文书带回了家,尚爱兰看到后就撕了。结果害得蒋方舟又买了一本,赔给同学。
“光看上百年前的名著是不行的。”尚爱兰说:“新书也要读,它能提供最新的信息。”她自己就很关注一些有名的畅销书排行榜,如《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并据此买书。
在这一点上,经常跟母亲唱反调的蒋方舟也表示赞同。她说,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就像练“九阴白骨爪”一样,一招一招地练会了,最后一招可能就像广播体操一样容易。
母女俩是“闺蜜”
蒋方舟7岁那年开始创作,从那以后,这对母女就成了朋友,如今,蒋方舟很得意地宣称:“我跟我妈是‘闺蜜’(闺中蜜友)。在我们家,爸妈从来不把我当孩子看,我们的对话,就像3个三四十岁的人在说话。”
在别的孩子还在看童话书时,蒋方舟就被妈妈领到书柜前,由着她选想看的书。
尚爱兰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是:不限制。
曾经有一次,蒋方舟看到了贾平凹的《废都》,她问妈妈:“这本书我能不能看呀?”尚爱兰很爽快地同意了,甚至还让蒋方舟看完以后再讲述给自己听。
蒋方舟说,妈妈总是让她自己去辨别什么书适合自己看,而不是以一个家长的身份给予她强制的命令。
尚爱兰认为自己对女儿的阅读并不是不闻不问的。她说自己在网上看到哪本书的好评较多,她就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女儿。“比如《可爱的骨头》就是我推荐给她看的。我总是跟她说,听说哪本书不错,你可以试试看。然后,过两天就会发现她自己去把这本书找到了。”
家长不要想当然
蒋方舟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但是我这个离18岁还有8年的孩子,在这地方,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
尚爱兰说,从语文老师的角度看,这段话全是毛病,“激动着心,颤抖着手”是不规范的;4个“啊”,显得不伦不类;连用3个意思相近的成语,重复。但是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引用这段话的时候说:“写得太漂亮了。”
尚爱兰由此发现,评价的标准不同,结论是完全相反的。
她说:“孩子对自己的表达其实没有多少自信,大人之类的‘权威’一否定,他们立刻就会改掉。而大人们的标准并不一致,有的还单一得很,孩子如果总是被否定,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丧失表达的快感,对文字开始厌恶和畏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