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传递】呼和浩特:不再面目模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50:52
作者: 特约撰稿 黄章晋 发自呼和浩特
2008-07-08 17:56:23
来源:南方周末网络专稿
相关新闻
【火炬传递】兰州:过客之城 【火炬传递】兰州:向左走,向右走 【火炬传递】嘉峪关:欢迎回到单位 【火炬传递】敦煌:民族飞天的希望 【火炬传递】西安:再造盛唐 【火炬传递】杨凌:绝望的希望 【火炬传递】咸阳:郑国渠的前世今生 【火炬传递】延安:被石油改变的城市 【火炬传递】中卫:快速膨胀的城市 【火炬传递】吴忠:新农村的经济学 【火炬传递】银川:罗马是一天建成的
图片
标签
奥运 圣火 传递 已有评论1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我得承认,在呼和浩特,我被雷住了。我知道,许多在外地求学的呼和浩特朋友会经常被问到许多愚蠢的问题,比如,你上学的时候也是骑马么?你家住的是楼房还是帐篷?
虽然呼和浩特得名与阿勒坦汗(俺答汗)1581年在此筑城有关,因系青砖筑墙,远望一片青色 (蒙语"呼和浩特"),但其后被更名绥远。作为一个不断扩大的城市,它其实更与山西人走西口有关,故本地方言更近山西口音。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作为绥远省城的归绥城,与绥远一道并入内蒙并被更名为呼和浩特,但本质上,它只是一个带有蒙古草原影响的北方普通城市。
班布日,一位大学毕业后热爱研究蒙古史,但却一句蒙语都不会的察哈尔部世家之子,被问及他生长的呼和浩特有什么特色时,他回答不上,因为他离开呼和浩特时,这个城市从来是个面目模糊的城市:过去,它还可以被概括为一个以毛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在南来的商业文化冲击下,它连这个特色也基本失去,虽然现在被称为乳都,但这个城市的面貌却实在是个尘土飞扬、日益拥挤、嘈杂、繁荣的普通北方城市。
是的,透过我住的酒店的17楼的玻璃往外看,近处,是大街后面破旧低矮的80年代前留下来的苏联风格的火柴盒式红砖民居,远处,是林立的玻璃幕墙的高楼。多年来,也许这个城市留下的惟一标注本地与北方其他城市有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建筑,就是内蒙古博物馆了。
在银川,我听当地朋友说,当地正日夜加班要改建出一条伊斯兰风情街,我想像不出它的模样,因为在银川,不少古老的清真寺其实也是带有浓郁汉族建筑风格的。
到了呼和浩特,我能想像银川的伊斯兰风情街大致可能是什么样了。我第一眼看到呼和浩特的伊斯兰风情街时,我得承认,我当时就被雷住了。即使是在介绍中东、中亚伊斯兰国家的影视片里,我也从没见到过这样一条金碧辉煌壮丽的大街。
伊斯兰风情街去呼和浩特建城起就成为重要地标的大昭不远,一直为回族聚集区,改造后的大街,东起中山路西端,南接旧城北门,北临新华大街。约1公里多长的街道上,无论是酒店、茶楼、饭馆、建材商店还是洗浴中心,全都顶着金色的伊斯兰式圆顶,细密描画着伊斯兰风格的图案。
据说,伊斯兰风情街的样式参考自土耳其、伊朗、迪拜的建筑风格,设计者为一家美国公司,但我丝毫不怀疑,被参考对象不太可能有如此密集和如此浓郁伊斯兰风格建筑的街道。
作为一个外来者,如果你事先毫无心理准备,乘车无意中经过伊斯兰风情街,你会惊讶得合不拢嘴,接下来,你该下颌僵硬了,因为汽车一路滑行,驶入的是蒙元风情街。伊斯兰风情街2006年7月完工后,紧邻着它的蒙元风情街又于2007年4月动工, 通道北街的蒙元风情街,其实是伊斯兰风情街往大昭方向的延长线,每个建筑顶上都着蒙古大帐形制的圆顶。
无论如何,你一定会深刻记住呼和浩特这个城市给你留下的巨大视觉冲击。
呼和浩特是一座由西南方向东北方生长的城市,现在更呈东西走向,如果西南是它的过去,东面则 是它的将来。现在区、市政府机关全部搬迁至东面,一系列大手笔的城市规划使这座城市的面貌终于有了与塞外第一大城匹配的气度与格局,当然,这种大气只有北方城市才有--与东南沿海相比,长江以南的内陆地区其实也都可算典型意义的北方。对今天第一次来呼市的客人,呼和浩特人会骄傲地请他去见识一下如意广场上的"亚洲第一喷泉",据说它最粗大的喷管水柱可高达160多米。关于"亚洲第一喷泉",国内至少有呼和浩特、洛阳、西安、南昌、武汉以及河源(广东)自称领有这一无上荣 耀,也许高度上河源可与呼和浩特打个平手,但呼和浩特这个缺水的城市,喷泉数量之多却不能不说,光如意广场就有2组巨大的喷泉,新华广场还有一个水幕电影喷泉。
就如外界少有人知道呼和浩特拥有巨大的喷泉一样,呼和浩特的如意广场综合风光带也少为人知, 这片巨大的广场群被当地人统统称做如意广场,由于它谦虚低调地将自己划为多个广场,使天安门广场仍可自称世界最大的广场。从东南方环着如意广场的几公里长的宽阔水道,是被当地许多人称为"如意河"的东河,我虽见惯了南方江流与北方城市人工河,但初见这条宽阔平整的人工河时,依然极为震撼。
广场、人工河其实都是2002年"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果。其操作是被许多中国城市运用的烂熟的经营城市路子。这项投资15亿元的"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使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草原唯一有河流环绕的城市。
当年,"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过程中,因为大面积砍伐当地讨号板村村民栽种的树木而引起纠纷,如今在河的南岸,移植了名贵树种的宽达100的绿化带已基本完工,这片当年征购价每亩仅值万元的土地,房价已急剧飙升到每米6000元,确实将人口吸引到了东面的新城。
不过,巨大的广场、巍峨壮丽的政府办公楼,甚至宽阔的人工河,因为互相仿效,多少已成为北方 城市新区的典型特色,在省会城市这一级别的城市,也许只有乌鲁木齐和兰州例外。这种普遍现象肇因北方城市多年来在城市功能开发、城市规划建设上欠债太多, 更由于经济内在驱动力量相对南方沿海严重不足,习惯主导经济发展的政府当然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的跃进式发展。
由地方政府强力主导经营城市,强调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虽然它因目前中国并无成功范例可循,故在很多时候,你可以看到拙劣的文化大师和急功近利的政府弄出许多不伦不类的口号,但某种程度上,它也可以被视为对抗半个世纪来中国城市愈发千篇一律的努力。
80年代之前全国红砖裸露简易楼,80年代之后全国马赛克贴面楼,90年代之后全国瓷砖贴面铝合金门窗楼,新世纪初玻璃幕墙塑钢门窗楼,再到近两年突然兴起仿西洋古建筑风格,整体文化品味的缺如和商业审美的急功近利,总是使得中国各个城市在恶俗上显得如此一致。
其实,在香港的维多利亚海,你可以看到港人骄傲的中环楼群里,有早些年建造的通体金黄色玻璃幕墙和通体蓝紫色玻璃幕墙的恶俗的摩天楼。雷同和恶俗,是一个爆发式的繁荣年代的伴生物。回过头来看,哪怕一个地方经营本地文化特色时,人工的痕迹过于显著,它多少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探索。
现在经常生活在北京的金,个人最感兴趣的内容,依然是内蒙的草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他认为,呼和浩特作为草原文化的中心城市,其实面临着发展经济失去文化,还是保存文化牺牲点经济速度的两难。在他看,呼和浩特的草原文化的识别性标志的增多, 其实只是热切的经济冲动看上了文化符号这个卖点而已,文化一旦与商业嫁接,最终怕是草原文化被更快地吞噬。
不过,说实话,我总觉得他的观点也许是一种奢侈的担忧,或者,至少只适用于依然保持着浓郁草原文化的传统牧区,对呼和浩特来说,它难道几十年来不一直就只是一个北方的轻纺城市吗?
在如意广场东河喷泉的西岸,可隐约看见对岸建筑物背后一个巨大的建筑物的钢筋框架,那是刚刚 只打好钢梁的呼和浩特东站,它是一个典型的成吉思汗金顶大帐的轮廓,与中国各地新建的当代风格车站差异之大,以至于你不能不去好奇地看个究竟。而今天呼市正在使用的火车站,则与中国任何一个老式车站没有任何不同。
无论如何,这个原本平庸的城市,不再面目模糊了。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