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5号甲洲际导弹研制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45:17

二炮原副司令员:东风5号甲洲际导弹研制纪实

 

 

上世纪90年代,我离开工作岗位两年后,欣闻某大型号导弹的改进工作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终于试验定型成功,心中感慨万千。因为,这标志着我国从此真正跻身于拥有洲际战略导弹的国家。回想我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曾参与过多种型号导弹和卫星的研制、试验和训练发射,唯有这种大型号导弹的改进工作遇到的曲折和困难最多,印象特别深刻。从一定意义上讲,该大型号导弹改进试验定型成功,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圆了我数十年的梦想,放下了长期积存在心头的一桩心事,一种不同寻常的兴奋和快慰,油然而生。

 

 

某大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与遗憾

 

说到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研制过程,不能不先说说它的前身--某大型号导弹。因为"改进型"导弹是由前者改进完善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所说的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也就是最初设计的某大型号导弹。只是在研制过程中被分成了两步。第一步称为某大型号导弹,第二步则被后人重新命名为"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

 

某大型号导弹,是继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近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后,开始预研的。"文革"前,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第十一次专委会议,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长远需要出发,决定研制某大型号战略导弹武器系统。

 

以当时确定的战术技术指标来看,该大型号导弹显然应当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洲际导弹,如果能如期达到设计要求,将意味着中国拥有与世界上几个核大国平起平坐的战略威慑力量。因此可以说,这个决定是一个大幅增强国防力量、提升国际地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是一个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研制洲际战略武器时代的重大决定。

 

当时,我在国防科工委某部队地地导弹部工作。听说这个消息后,倍受鼓舞。为了预先掌握这种新型号导弹的知识技术,提前做好靶场飞行试验准备工作,作为最早接触该型号导弹的试验基地的一员,我曾多次被派住研制单位学习进修,从此就与大型号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型号导弹的研制工作,以当时的七机部所属的某研究院为主,动员了七机部全部和国家各有关单位的力量,堪称在全国"一路绿灯"。研制初期阶段,工作进展很快,几年后进行了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基本获得成功。后又经过多发低弹道、高弹道、全程弹道以及多种型号的卫星轨道飞行试验,成功率较高。证明理论方案是正确的,系统匹配是协调的,精度和可靠性也经过多次飞行试验的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除射程之外,基本都达到了设计指标的要求。但是,受当时总体技术水平的限制和不同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干扰和影响,该大型号导弹从开始研制到定型装备部队,用了数十年时间,真可谓是一个漫长的岁月。最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它未能按照中央批准的设计指标完成定型。这对于每一个为该型号导弹设计研制付出过艰辛、才智、心血与汗水,了解研制实情的同志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留在他们心中的是始终抹不掉的遗憾和不安。究竟为什么,使研制者们中途改变初衷呢?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仍可归结为技术水平和"形势"两个方面。从技术层面上看,主要是再入大气层飞行段的烧蚀问题当时未能解决。该型号导弹进行全程飞行试验之前,设计人员对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一些同志担心风险太大,提出并坚持要分两步走的方案,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决策高层的更多关注。从国际国内形势看,一是受国内"文革"的干扰,二是中美关系改善后,我国政治、军事、外交战略指导思想发生了某些变化。基于上述原因,中央最终采纳了该大型号导弹研制分两步走的方案。经毛泽东主席圈阅,对该型号导弹第一步射程指标进行了修订。现在回忆起来,可以想象,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圈阅这份历史文件的时候,手中之笔该是多么沉重,心中又会生出怎样的无奈与遗憾!

 

某大型号导弹研制定型就此被"腰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许多该型号导弹的初创者们,终未看到它的诞生,带着终生遗憾走了。完成该大型号导弹第二步的研制定型任务,历史性地留给了后人。

 

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项目的提出

 

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这个项目,就二炮范围来讲,最初是由第一研究所的同志正式提出的。

 

本来,某大型号导弹试验定型后,继续完成中央早已确定的第二步增加射程的洲际导弹,即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由于当时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已经实行战略转变,由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到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上来,一些同志对我们发展洲际导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产生了疑问。有的认为,搞射程那么远的武器,打击目标不明确。有的认为,要搞就搞第二代先进导弹,目前这种型号已经落后,花钱搞增程是白浪费。还有的感到国家的方针是集中财力搞经济建设,这是中心和大局,给军队发展武器的经费十分有限,等等。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研制工作,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背景下,被"不合时宜"地提了出来。也许正是因为它"不合时宜",才注定它的诞生,必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程。

 

80年代中期,在一次研究武器发展会议上,二炮科研人员正式提出了某大型号导弹改进增程的问题。他们的意见引起了与会同志的重视和共鸣,一致认为,这个意见反映了二炮领导、机关、部队和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心愿,同时也表达了研制单位的愿望。这可以从后来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二炮上下始终坚持不懈,努力推动,研制单位积极配合,密切协作,终于使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胜利定型的事实来说明。当该大型号导弹要发展成为"改进型"的建议正式作为二炮意见上报后,上级有关部门的答复是,二炮"七五"期间的武器装备研制经费早已定位,再增加经费不可能。这样,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研制工作就变成了"无米之炊",只能耐心等待时机。

 

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二炮作为使用单位,要想推动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立项和研制工作,必须首先在二炮内部统一思想,下定决心,搞好协调,形成合力。这个想法,得到了李旭阁司令员、刘立封政委的支持。二炮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办公会,重点就研制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如何落实军委答复等问题,结合二炮战略武器发展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逐步达成了共识。大家认为,二炮作为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尽早装备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十分心要,它不仅在军事上可以填补中国洲际导弹的空白,成为在本世纪内乃至下个世纪初中国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支柱,也有益于在政治上确立我国"大三角"战略地位,增强平衡世界战略格局的砝码。同志们进一步从经济上进行分析,一致感到,我国为研制某大型号导弹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二炮担负战备任务以来,在某大型号导弹阵地建设、部队建设和装备购置等方面的投资也十分巨大。如果拿到这种大型号导弹就此止步,不再发展,就成为"得不偿失",是很大的浪费。相反,如果再少花点钱改进和增程,既可使我国拥有真正意义的洲际战略导弹,经济上也更合算。至于第二代洲际导弹的研制,周期会很长,难以解决二炮目前之急需。李旭阁司令员幽默地指出,如果不对某大型号导弹加紧进行完善和改进,二炮的战略武器就可能出现断档,我这个二炮司令员可就真的要变成"空军"司令了。同时,从军委的批复看,对某大型号导弹性能战标的完善和改进是同意的,只是暂时无经费支持。我们贯彻执行军委指示,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精神,无论工作多艰巨,困难有多大,都要竭尽全力,千方百计促使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尽快上马,尽早定型,尽快装备部队,以改变二炮战略武器面临的严重局面。

 

会议还要求,技术人员首先提出技术可行性的论证报告,这是启动研制工作的先决条件。各级要多汇报,多请示,多宣传,争取上级领导和机关更多地了解二炮武器装备的实际情况,更多地理解二炮的困难和问题,以求得更多地关注和支持。要多方筹措经费,不能只把眼睛盯着上面,甚至可以考虑把上级拨给二炮的装备购置费、维修费和研制费捆起来使用。要精打细算,把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研制费控制在最低限度。根据会议精神,二炮上下动员,团结一致,业务部门与研制单位紧密配合,积极开展各项研究、论证、协调等工作。

 

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技术可行性

 

根据会议精神,我们与航天部商定,二炮对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提出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研制单位加紧对该型号导弹需要改进、完善的主要项目,以及改进型导弹的总体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的全面论证,于当年得出了初步结论。

 

(一)射程能力。根据某大型号导弹飞行试验推进剂剩余量实测值统计计算,如果对发动机加注方案采取改进措施,它的实际射程完全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二)命中精度。在总结某大型号导弹研制和飞行试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分析和试验工作,并提出提高射击精度的各种办法和措施,经过误差分析分配计算,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命中精度、射击密集度可以达到战标要求。

 

(三)可靠性。在某大型号导弹评定的可靠性基础上,加上卫星运载的多次飞行试验,对暴露的问题加以改进,使各项可靠性指标的分配更加合理,改进型导弹的可靠性预期指标,将比某大型号导弹适当提高。

 

(四)作战使用性能。这是使用部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一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设计、使用单位的重视,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使用性能,将会比原型号导弹有明显提高。特别是拟对自控系统、控制系统和安全系统采用卡马克测试技术,使操作更趋简化、准确,既减少了操作错误的几率,又可缩短发射准备时间。

 

(五)关于弹头的防热问题。这是某大型号导弹未能一步达到设计要求的主要技术因素之一。由于再人大气层飞行段的烧蚀量,地面设备无法检验,必须经过实际飞行试验才能计算。从多次全程飞行试验的结果看,实际烧蚀量远低于理论设计的厚度,说明原射程设计的烧蚀量基本是正确的,加之试验后技术人员对烧蚀量认识的深化,并在飞行程序上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再入"的可靠性。从以上几个主要指标的分析看,对某大型号导弹实施改进和增程,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

 

为降低研制经费,二炮和研制单位进行了长时间研究论证。当时研制一个洲际导弹需××亿元,而改进一个型号需投入多少经费,我们心中无数。根据二炮确定的原则,经费心须控制在亿元以内,否则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机关和技术人员为此确实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口舌。经与研制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提出一种打一发弹就定型的方案。这样经费虽然降下来,但也太大胆,太冒险了。当时国内外都无此先例,也不符合飞行试验理论上的要求。即便是改进型,至少也需2至3发弹进行试验。另外,打一发弹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给领导决策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难题。经过与机关和技术人员反复分析研究,我们感到不冒这个险,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就可能流产,眼下别无它途,只有走冒险这条路了。况且这个方案,并不一定走不通,成功的因素还是不少的。如某大型号导弹的可靠性比较高,又有那么多发弹的飞行数据,定型后可利用批量生产抽样检验的子样。随着研制过程的进展,还可以想办法调整,以降低风险率,提高成功率。在反复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李司令员、刘政委同意,决定采用"冒险"打一发弹定型的试验方案。

 

上述方案只是同研制单位技术人员研究的结果,航天部领导和某试验基地领导尚未认可。要说服航天部领导同意花几千万元改进这种导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他们怕"贴本",另一方面也担心打一发弹定型的方案能否成功。对此,我和二炮技术装备部领导分头做工作。安振山部长利用在航天部工作过的关系,多次找熟悉的领导和专家,反复说明二炮采取这个方案的理由,同时表明今后二炮的主要需求。从长远看,生产单位在研制中价格上的损失,完全可以在大批量生产中得到补偿。我和航天部领导也多次接触商谈,在与李绪鄂部长的一次商谈中,经过深入研究探讨,双方同意把研制经费定在数千万元的总盘子上,并对怎样降低一发弹定型的风险,找到了初步解决办法。譬如,可利用批生产检验弹作为备份等。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致认为,要把着眼点放在中国战略武器发展的大局上,对发展的前途要有信心,对当前的局面要有紧迫感。这才是双方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双方共同的责任。不久,二炮与航天总等单位对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改进项目、所需经费、研制进度等,达成了原则性的研制协议。工作做到这一步,我们非常高兴,对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诞生信心更足了。

 

落实经费,煞费苦心

 

技术可行性和研制经费控制在数千万元以内的问题解决后,在正常情况下,研制工作应该可以按程序顺利展开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经费还仅仅是预先画好的一个"饼"而已,并无着落。后来的工作实践证明,解决研制经费,是二炮在推进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研制工作中遇到的耗时最长、困难最大、花费精力最多、工作涉及面最广的一个难题。二炮领导、机关和技术人员多次从不同层面向军委领导、总部机关请示报告,写信汇报情况,还利用参加会议讨论等时机做工作。根据机关记录和我个人回忆,仅李司令员、刘政委单独或带副职向上面汇报,或参加军委涉及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研制的重要会议,就达10多次。我和栗前明同志也先后给军委领导单独写信汇报过。二炮主管部门向上级领导和机关汇报、请示或研究问题的次数之多,几乎无法统计。

 

虽然我们的工作密度和工作力度相当可观,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没有列入国家"七五"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经费,计划就是法,依法办事,任何入都无可非议。至于把"三费"捆起来使用的办法,二炮也曾做过工作,但同样遇到了"专款专用"的法规限制。后来有一次向军委张爱萍副秘书长汇报二炮武器发展问题,事情似乎有了一线转机。张副秘书长提出,可否在军队专项收益上做些文章。二炮抓住这个契机,又向主管这项经费的领导机关表达了上述想法,希望能够帮助解决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研制经费,但仍末如愿。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军委领导要听取二炮"七五"期间武器发展问题汇报,重点就是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研制进展情况。李司令员带我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们全面汇报了该型号导弹的研制情况,详细说明改进和增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强调总参已经同意二炮上报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科工委有关部门只要经费落实,就可下达研制任务书,希望从军队专项收益中帮助解决经费,等等。军委经过研究,杨尚昆副主席最后确定,同意从专项收益中拨给二炮数千万元。真是云开雾散,柳暗花明!半年之后,总参谋部给二炮批复,说经军委领导批准,原则同意按所报主要作战使用性能,改进完善某大型号导弹,所需经费从军队专项收益中解决。一直困扰研制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最主要的难题,终于尘埃落定,研制发展工作就此走上了正轨。

 

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横空出世

 

经费既已落实,下一步工作就要靠我们和研制单位共同努力了。为使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早日诞生,二炮和研制单位领导及广大技术人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高昂的热情,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后续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二炮和航天部等单位正式签订了研制合同和任务书。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研制工作总算可以名正言顺地展开了。然而,这并不等于从此就一帆风顺了,由于各方对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认识的差异,重视程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曾出现不少的矛盾和阻力,使研制工作又用了数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认识水平的提高,一线工作同志又对一发弹定型的试验方案作了重大修订和补充。重新制定的试验方案是两发定型,即打一发、备一发。而备份弹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弹,它既是某大型号导弹的批生产检验弹,也是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定型试验弹。技术人员的这个意见,不但进一步解决了研制经费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试验成功的可靠性,也填补了打一发定型在理论上的缺陷。

 

不久,进行第一发低弹道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接着召开了定型工作会议。后来进行第二发高弹道飞行试验,同样取得圆满成功。两发弹的试验结果,完全达到了二炮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战斗实用性能大大提高。

 

至此,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从二炮力主立项,到最终研制成功和定型,整整用了数年时间!如果我们仍把它看作是某大型号导弹按照原初设计,最终实现了洲际导弹战标要求的话,它的研制周期则是数十年!无论叫作"十年磨一剑"还是"数十年磨一剑",都不是文学家笔下的刻意渲染,而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那个特定年代里的历史真实。在那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与乐、充实与艰辛、自信与困惑、顺利与挫折、遗憾与无奈......而当那枚满载着两代人梦想的洲际导弹拔地而起、呼啸升空,准确飞向目标的瞬间,这一切都升华为对祖国导弹事业的恋诚!-

 

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的研制成功,是二炮、全军乃至全国的一件大事,实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研制洲际战略武器的夙愿,使二炮拥有了真正能打仗的洲际导弹,使共和国具有了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拥有了能够与世界核大国平起平坐的国际地位。我作为直接参与这项浩大工程的一员,经历了某大型号导弹数十年、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数年的艰苦研制过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改进过程中,我直接参与组织研制的各项重大活动,就达六七十次之多。这在其它任何一项工作中,都是从未有过的。当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成功定型之际,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而在兴奋之余,也产生了很多感慨相思索,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研制这种大型的、直接决定国防实力的战略武器,除技术因素外,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经济实力。二是在研究决策武器发展工作中,加强科学论证,提高论证水平,增加技术储备,实现厚积薄发,是加速武器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是研制必须贯彻以我为主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使用单位在研制工作中的作用,这不仅可以变"研制什么就用什么"为"需要什么就研制什么"的格局,而且能大大提高武器研制质量,加快研制速度,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水平的最好机会。四是统一思想,上下齐心,锲而不舍,协同攻关,是某大型号改进型导弹研制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当然还有深刻的教训,一种大型号武器的研制耗费如此长的时间,经历那么多的曲折,工作又那么费力,是否应该从武器装备研制体制、机制和管理上,做些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