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客户经理不会告诉你的十个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0:17
客户经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
大部分投资者都是通过银行客户经理获得产品信息,甚至投资建议,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有些问题是客户经理不会、至少不会主动说出来。《基金观察》揭开客户经理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
一大早,黄先生来到广州 某银行营业部开始一天 的工作,用他的话说:“这些天跟打仗一样。” 他所说的“打仗”,其实是他所在的公司要发新基金了,他负责对华南地区的大营业网点进行拜访。“拜访”的最重要内容,是要说服银行客户经理,大力推销他们公司的基金。 “我们已经尽量把发行期和其他基金错开,但还是撞了很多车,所以更累。”黄先生无奈道。每位从事过基金行业的人,都深知,银行这个渠道对于基金发行的重要性。因此,许多基金公司在渠道维护上,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别以为只要产品好、公司好,基金就卖得动,其实最关键是渠道卖不卖。”他坦言。 去年基金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发行,最能反映客户经理的力量。很多人当时买QDII,都是出于跟风和客户经理的推荐。买了之后,还不知道QDII是什么。进而,一些乌龙事件发生了。有人想转换,却发现QDII没法转换。还有人问,上投摩根基金做得那么好,为什么QDII跌那么多? 事实上,渠道的客户经理不会告诉你关于基金的一切。他们推荐某只基金给你,潜台词可能是,银行跟该公司关系好,要么就是,该基金排名很靠前。然而,对于投资人个体,依靠这些只言片语来决定购买某只基金,是过分鲁莽的行为。 《基金观察》找到10个“秘密”,这些“秘密”在多数情况下,客户经理不会告诉你。但是,对于基金投资,却有不少帮助。
秘密一银行是基金公司的“关系户”
在美国,投资顾问和券商主导基金销售市场,两者销售额加起来,占新基金发行总量60%。他们都是与基金公司独立的第三方,最大的优势是中立性,不收取销售佣金。由于中立性,第三方财务顾问不会受到佣金限制,可以向顾客推荐最适合的产品。 然而,在中国,绝大多数投资人仍然依靠银行渠道获得基金信息,同时购买基金,这是国情。孰不知,这种模式,早已被美国淘汰。 当然,客户经理不会告诉你,他们更卖力地销售某基金公司的基金,是因为他们与这家公司关系好。他们只会说,这是一只不错的基金。
秘密二直销比代销更便宜
一般投资人都是通过银行或证券公司营业部购买基金,它们是基金销售的两大主力。然而,很少人知道,基金除了委托银行和券商代理销售外,还有直销中心,即基金公司利用自己的理财中心自行销售。 基金通过银行代销,银行会收取相应费用。如果基金公司自行销售,就是减少了一个流通环节,因此,直销比代销要便宜得多。 与银行代销相比,直销的申购费普遍执行4折及以上手续费费率,但各公司的规定会略有不同。 客户经理当然不会告诉你这些,因为如果人人都到直销中心买基金,客户经理就要下课了。 这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通过直销购买基金。事实上,基金公司的直销中心主要是针对投资金额相对较大的客户,因此,一般直销中心对客户的金额有限制。
秘密三明星基金经理也许只是“挂牌”
如果你冲着某明星基金经理购买某只基金,那么,你知道他为你“打理”基金的时间会有多长吗? 一年?很可能。因为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基金经理一年内不许离职。然而,这并不代表你心中的明星,能为你管理基金至少有一年的时间。 什么叫挂羊头卖狗肉? 有位身兼三职的基金经理曾坦言,其实他现在只管两只基金,另一只基金基本不管。但是,他的“离职”没有对外公布,因为证监会有相关规定。 许多基金公司在发行新基金时,为了吸引投资者,一个惯用手法,是把过往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任命为新基金的基金经理,激起人们的购买欲,但谁也不知道他是否只是“挂牌”。
秘密四混合型基金风险可能更大
混合-偏股型基金(按银河分类,以下简称偏股型)风险更低吗? 如果说是,这只是理论上——或者说,这是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现实可能正与此相反。 根据银河证券统计,今年以来,偏股型基金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截至6月10日,该类基金今年以来净值缩水30.8%,与股票型基金跌幅相近。 不仅如此,今年前5个月,偏股型基金跌幅一直领先于股票型基金,比如截至5月19日,此类基金净值下跌19.23%,同期股票型基金仅跌18.79%。 银河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王群航指出,今年上半年屡屡出现的偏股型基金跑输股票型基金的现象,与这种基金的类型特征很不相符。 理论上说,偏股型基金股票投资仓位最低可以低于60%(这通常是股票型基金的股票投资仓位下限),如果基金管理人能够对基础市场行情发展趋势做出明确判断,此类基金的股票投资仓位完全可以降到60%以下,进而比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更有效规避股票市场下跌风险。 但是,这意味着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一旦方向选择错误,偏股型基金则可能出现更大亏损。
秘密五为什么债券基金收入千差万别
债券基金的收益往往相差甚远。 长盛中信全债券,2003年10月25日成立,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高达17.58%;国泰金龙债券(行情,净值,基金吧)2003年12月5日成立,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仅5.87%。 两基金成立时间差不多,但每年收益却相差超过10%。个中原因,如果仅从名字上理解,毫无头绪。 因此,购买债券基金最忌顾名思义。在某某债券基金的类似名字下面,各只债券基金的风险偏好不一样,最终导致收益大相径庭。 令它们差别巨大的主要原因是,能否买股票。长盛中信全债券就是一只可以主动配置股票的债券基金,股票投资在资产配置中的比例不超过16%,相对操作更积极。国泰金龙债券是更纯粹的债券基金,它不仅不能买股票,而且打新股所得股票,必须在上市首日卖出。 截至6月份,已成立的债券基金中,允许20%以下股票配置的共13只,它们都是较激进的债券基金。
秘密六基金不是发财工具109%和128%。
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006年和2007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也就是说,投资人在这两年购买了基金,并且一直持有,其资产至少翻了4倍。假设他一开始投入了1万元,两年下来,1万元变成了4万元。 有人这样形象地形容前两年A股市场:投资人骑着自行车进去,开着“宝马”出来。 今年以来,股市的腰斩行情,终结了这一神话。上述比喻被改为“开着‘宝马’进去,骑着自行车出来”。
有时,客户经理为了鼓励你买基金,可能会过分渲染基金的力量。在今年股市的腰斩行情到来前,基金被某些客户经理和投资人神化为“低风险高收益”的“发财产品”。不少人把买房娶妻的希望,寄托在投资基金上。这是投资人在目前市况下感到绝望的重要原因。 也许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
在这个基金市场占全球半壁江山的国度中,1/3家庭持有基金,平均持有基金时间为3年~4年,很少有人频繁进出。
据资料披露,在美国“基民”中,高达92%的人主要是为了退休后过上更宽裕的生活。这使得养老金在共同基金中所占比例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0%上升到目前40%左右。
秘密七买多只基金不能有效分散风险
陈女士为了分散风险,一口气买了七八只基金。每只基金资金量都不大,几千至一两万元不等。今年以来,股市下跌,她“检阅”自己的基金时发现,所有基金跌幅都在30%以上,无一幸免。
这让陈女士大为不解:“不是说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可以分散风险吗?” 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是分散风险。然而,把资金放在不同的基金里,不一定能分散风险。这要取决于基金的类型是什么。如果像陈女士那样,只是把资金投资于风格相似的基金,分散风险的能力自然有限。
分散风险强调的是把不同风险偏好的资产组合在一起。比如投资基金,把股票方向、债券方向以及货币方向基金做组合,才能有效分散风险。
因此,某种程度上,投资多只基金,并不一定能分散风险,数量太多,甚至会产生负效果。 美国晨星曾做过一个假设的投资组合。该假设最后有几个发现,其一,单只基金组合的价值波动率最大,因此,长期来看,增加1只基金可以明显改善波动程度,虽然回报降低,但投资者可以不必承担较大的下跌风险;其二,组合增加到7只基金以后,波动程度没有随着个数的增加出现明显下降,也就是说,组合个数太多,反而不能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秘密八基金亏损不是偶然事件
2007年9月份,上投摩根亚太优势(QDII)发行,一时间号召到超过1100亿资金认购。由于认购过于踊跃,上投摩根公司只能限额配售。 然而,上投摩根亚太等首批QDII甫一出海,就遇到海外市场大幅下跌。半年时间亚太优势净值最大跌幅超过30%。 也许客户经理会鼓励你说,亏损只是一时,很快会改变。然而,事实说明,基金的亏损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常态。如果投资基金抱着“短炒”心态,亏损概率会大大增加。 过去5年间,基金曾在2004年、2005年、2008年上半年的两年半时间中,均发生不同程度亏损。
上证指数从2004年4月7日起,从高位1700多点跌至2005年6月的998点。这段时间内,29只开放式基金平均净值缩水超过20%,大量基金跌至面值之下。 2008年上半年的情况,更不用多说。仅仅中国的历史就告诉我们,基金亏损,其实是家常便饭。当然,这并不说明,基金因此而丧失投资价值。
据Wind统计,在2004年4月7日至2008年3月30日近4年时间内,47只有可比业绩的基金(除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都取得正收益,而且收益不菲。收益最低的富国天源平衡(行情,净值,基金吧)净值增长为104.2%,最多的是易方达策略成长(行情,净值,基金吧),净值增长为398.6%。 基金亏损不是偶然事件,但基金赚钱,也不是偶然事件。这里面有一个时间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投资人在投资基金之前,是否做好了承受风险的准备。基金不是存款,投资基金是要冒险的。
秘密九卖点比买点重要
有两位投资人,他们同样购买了广发优选,同样在最近一段时间选择了失望离场。 投资人张先生无奈地表达了他“杀鸡”的原因:“今年以来基金太烂了,我才赚了127%。” 听罢,投资人赵先生愤怒了。购买同样的基金,他却亏损了25%! 购买同样一只基金,收益却是千差万别,这其中,主要是持有时间的不同。张先生是2006年中购买这只基金的,而赵先生2007年底才买入,一年多的时间差,造成两人投资基金的收益相差一倍。
时间是基金投资的朋友。虽然客户经理会跟你说,现在点位低,可以买入等等。然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地预测股市短期走势,就算是巴菲特(W.Buffet)等投资大师都不能。因此,对基金投资人来说,考虑什么时候赎回以及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比什么时候买入更重要。如果赵先生可以更理智地考虑赎回时机,或许结果会完全不同。 3个月赎回、3年赎回、13年赎回和30年赎回,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完全不同。基金能赚钱,是一个中长期的结论,而并非短期。
在美国,近几年有一类基金爆发式增长,它就是目标日期型基金。 与普通基金不同,目标日期基金,是为那些准备在某一目标日期达到特定理财目标的投资者设计的。比如,一位投资者打算在2030年前后退休,他往往会选择一只投资目标时间在2030年的基金。
目标日期基金的管理人,会确定一个股票、债券及现金资产的特定比例,然后伴随目标日期逐渐临近,逐步调整投资组合的结构,使其风格转向稳健,从而帮助投资人获得稳定收益。这其实正是帮助投资人在卖点临近时,更严格地控制风险,确认达到最终的投资目标。
秘密十A股基金业绩与QDII业绩没有必然联系
这是同样发生在陈女士身上的故事。在她众多基金中,有一只是QDII。陈女士说,当初客户经理跟她说,这家公司基金业绩很好,她一动心,就买了这只QDII。 不到几个月,她发现,自己买的QDII是所有QDII中,跌幅最大的一只,而且下跌速度“比基金还要快”。陈女士感到很“冤”。
买基金看过往业绩,已经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客户经理也会说类似的话。然而,A股基金业绩好,与QDII业绩好不好,其相关性比A股基金之间的相关性要差很多。 首先,QDII与A股投资对象不同。国内做得好的公司,在国外不一定能做好。 其次,QDII投资范围不同,风险程度不同。比如很多QDII主要投资香港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在对海外市场并不完全熟悉的情况下,从香港市场入手,是现实的考虑。也有的QDII,如上投亚太优势,则尝试投资除香港之外的新兴市场,风险更高。当然,如果运作得力,收益也更好。
最后,产品设计不同。有的QDII是基金,有的则是FOF(基金中的基金)。比如南方全球精选。理论上说,FOF投资对象主要是海外基金,比直接投资海外股市风险要低。 总之,不能片面认为,A股基金业绩好,QDII业绩就一定好。虽然从理论上说,公司的整体实力对两者均产生正面影响。但是具体还要看产品性质以及风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