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官职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4:21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
  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
  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
  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
  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
  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
  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
  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
  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
  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
  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
  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
  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
  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
  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
  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
  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
  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
  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
  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
  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
  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
  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
  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
  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
  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
  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
  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
  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
  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
  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
  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
  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
  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
  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宗人府: 官署名。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明初设大宗正院,不久改称宗人府,选派亲王任宗人令,其后事权归于礼部。清代沿置,长官改称宗令、左右宗政、左右宗人,以亲王以下皇族充任,
其事务长称府丞、理事官,其下有经历、主事等。
   奉常   官名。秦代九卿之一,即后来的太常。
   奉朝请 “奉朝请”,本是大臣朔望上朝请命于皇帝之意。古代以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汉代退职的大臣、将军、外戚,多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晋代以皇帝侍从官及驸马都尉为“奉朝请”。
南朝为安置闲散官员,奉朝请曾增至六百多人,成为官号之一。隋初罢奉朝请,另设朝请大夫、朝请郎,作为散官官号。朝请郎废于元,朝请大夫废于清。
   奉车都尉 官名,汉武帝设,掌管皇帝乘舆之事。霍光曾任此官,兼光禄大夫。
   郎  古代对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即古“廊”字,指宫廷走廊。郎官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已有之,秦汉沿置,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员额无定,
多至千人。均属于郎中令(后改为“光禄勋”)。东汉以尚书台为实际的行政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职责范围与过去的郎官不同。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 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管理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有车户骑三将,其后类别渐废除。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自隋唐至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以下的高级部员。
   郎中令 官名。始置于秦,汉初沿置,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所属有大夫、郎、谒者及期门、羽林宿卫官。掌守卫宫殿门户。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光禄勋”。
   典史 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如无县丞、主簿,则典史兼领其职。
   典客 官名,汉沿秦置。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汉景帝时改为“大行令”,武帝改为“大鸿胪”。王莽改为“典乐”,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东汉罢置。隋唐有典客署,属鸿胪寺。
   典签 官名。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吏。南朝宋、齐时,为了监视出任方镇的宗室诸王和各州刺史,常由皇帝派亲信担任此职,号为“签帅”,实握州镇全权。他们常奉皇帝密旨,处死不轨之宗室诸王。梁以后渐废。唐代诸王府亦设典签,仅掌文书表疏。宋以后废。
   典属国 官名。秦始置,西汉沿之。掌少数民族之事务。汉武帝时,增置“属国都尉”、丞、候千人,所属有“九译令”。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并入大鸿胪。北魏复置,其职掌略同于西汉,后废。
   典农校尉 官名。三国魏置,主屯田。吴也在实行屯田的各郡置典农校尉,统诸县,职权略同于太守。
   典农都尉 官名。三国魏置。掌管屯田区的生产、民政和田租,即为该区的行政长官。其后屯田区设立正式的县,典衣都尉遂改为县令、长。吴亦曾置此官。
   典农中郎将 官名。三国魏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分置于屯田的地区,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职权皆如太守。魏未置,改任为太守。
   尚书 官名。始置于战国,或称为“掌书”。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长官有令、丞。汉武帝为提高皇权,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章奏,其地位逐渐重要。汉成帝时,置尚书5人,下有4丞,开始分曹办事。东汉于“少府”设尚书令1 人,秩千石,尚书仆射1人,秩六百石,尚书6人,秩六百石,这套组织即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日繁。曹魏设尚书5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隋设6名尚书:吏部、民部(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都官)、工部。唐代更定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以后,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初相沿,其后废中书省,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清代相沿不革。
   尚书令 官名。秦代初设,西汉沿置,属少府,主管文书章奏之事。汉武帝以后,职权益重。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直接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任此官者,即是宰相。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不设此官,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之长官。宋代之政令归中书省,虽设尚书令,但只是一种加给大臣的高级官号,并无实权,明清废。
   尚书郎 官名。东汉制度,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二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政务,通称为尚书郎。
   尚书省 官署名。西汉设尚书,属于少府,无“尚书省”之名。东汉尚书分曹办事,称“尚书台”,或“中台”,亦不称省。晋有“尚书都省”。刘宋始称“尚书省”(或“尚书寺”),谓之“内台”。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元代并其职权于“中书省”,明以后废。
   尚书左右丞 官名。东汉尚书台有左、右丞各1人,秩四百石,掌录文书朝会。梁武帝时于尚书省置令及左右仆射、尚书6人,其下置左、右丞各1人,为尚书令、仆射的助手,分别管理尚书省事。隋唐沿梁制,于左、右丞之下置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掌管监督稽核之事。左、右丞品秩与六部侍郎相等,均为正四品,辽、金、元略沿其制。明清废。
   使 官名。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明清常设的正规官中亦有称使者,如通政使,布政使,按察使等。
   使臣 宋代对部分低级官员的称谓。有用于特定职务的,如州、府设立的捕“盗”官员,称缉捕使臣。又随军之各色人员亦称使臣或效用使臣,南宋时,有一军中战士仅二、三千人,而使臣多至五、六百的。
   使相 唐中后期常以宰相官衔(“同平章事”)加于节度使,宋代多以“节度使”头衔加于卸任宰相,以示荣宠,均称“使相”。其品级、地位相当于宰相,但不执政。明代沿用以指辅臣督师之人。清代文人亦喜用“使相”称兼大学士的总督。
   使持节 魏晋以后,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隋唐则仅为刺史的例加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即为节度使。
   侍卫 清制,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为侍卫,分三等;又在其中特简若干为御前侍卫及乾清门侍卫,为最高级。御前大臣、御前行走及御前侍卫统归皇帝直接管理。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一、二、三等侍卫统归御前大臣率领。大门侍卫、一、二、三等蓝翎侍卫则由领侍卫内大臣率领,不得入乾清门。
   侍中 秦始置,汉沿设。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掌侍皇帝左右,出入宫禁。初仅伺应杂事,由于近在帝侧,其地位渐趋尊崇。南朝宋文帝时,始掌机要,梁、陈相沿,为实际上之宰相。北魏尤重其官,呼为“小宰相”。隋改称“纳言”,为“侍中省”(即“门下省”)之长官。唐仍称为“侍中”,为门下省之长官。玄宗天宝年间,改门下省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肃宗时又复旧称。因其官位特高,仅作为大臣之加衔。非有同平章事的头衔,即不为宰相,与南北朝不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以后废,不复置。
   侍从 宋代称大学士至待制为侍从官。因常在君主左右备顾问,故名“侍从”。其后又称在京职事官如六部尚书、侍郎及学士等为侍从。
   侍讲 唐代始设集贤院侍讲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负责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宋代沿置,皆以他官之有文学者兼充。明清则为翰林院额定之官,掌撰著、记载等事。
   侍郎 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属官中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至明清,升至正二品。
   侍御史 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其职守是:或给事殿中,或举劾非法,或督察郡县,或奉使出外执行指定任务。东汉别置治书侍御史。晋以后,又有殿中侍御史之名。唐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而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御史台之成员。历代相沿,至明清则仅存监察御史一职。
   制置使 唐代后期,在用兵前后为控制地方秩序而设置的官员,位在刺史之下。五代时成为地区的军事长官。宋代沿用,负责边防军事部署,初不常设。南渡后因对金作战,设置渐多,多以安抚大使兼充,根据情况有权制置军事,资望特高的称制置大使。后废。
   京官   古代一般称中央系统的官员为京官,以别于地方官和差遣外出之官。宋代指不经常列班上朝、职务较轻之官为京官,而以常参官为升朝官。
   京堂   明清时称各衙门长官为京堂,意为堂上之官。清代对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大理、太常、大仆、光禄、鸿胪等寺及国子监的堂官,概称京堂;负责文书、草拟者称京卿。中叶以后,对官小任重而另加三品京卿、四品京卿者称京堂。
   京察   明代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规定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四格”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后去掉贪、酷,改为“六法”。
   京兆尹 在汉代也指政区名。原称“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京兆尹。治所在长安,辖境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区。三国时魏改称京兆郡,官名改称太守。西魏、北周、隋仍称郡,改太守为尹。唐玄宗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府,往往以亲王领京兆牧,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并增置少尹,以理府事。
   治中   汉代置治中从事史,为州刺史的助理。隋代成为郡的佐官,至唐改为“司马”。明清惟京府(如顺天府、应天府)置治中,与通判共同参理府事。
   治粟都尉  西汉置,又名搜粟都尉。掌管生产军粮等事。
   国公     古代五等爵中有“公爵”,位第一。晋代始有“开国郡公”、“县公”之称,历代沿置不革,明以后去“开国”两字。宗室封爵,唐、宋、辽、金四代亦有“国公”之称。清代称为“镇国公”,次于贝勒、贝子。
   国子监   简称“国学”,是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建国子学,为教育五品以上官僚子弟的贵族学校。北齐改为“国子寺”,隋代改为“国子监”,兼管教育行政的机构。唐代国子监辖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学。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僚子弟,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僚子弟及庶人子弟。宋元以后逐渐合并。元代分置国子监、回回国子监、蒙古国子监。明代设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清沿明制,在地方设府、州、县学,在京师设国学,以监为学,选入学者称国子监生。成立之初规定学员住监课读,后来渐成空文。监生不一定在国子监求学,还有出资捐纳“监生”名义的制度。
   国子助教 晋以后,国子学中设博士、助教,唐朝制度,国子监分设六馆,每馆均设博士及助教,明、清两代的国子博士等于虚设,国子监六堂教导之责,均由助教担任。清制助教为从七品官,与博士品秩相等,而名位略低。
   国相 汉代封为王爵者,设有王国的一套职官,重要的职官有傅及相。傅、辅佐国王个人的行动;相,管王国内的民事。其职权相当于郡之太守,均由朝廷任命。王国之下,也有辖县及侯国者,侯国也设相,其职权与县令相当。
   刺史 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根据六条规定监察各州,称“六条问事”。本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哀帝初又改旧制。不久复称州牧。东汉除首都设司隶校尉以外,在外十二州,每州设刺史1人,秩六百石。灵帝时,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朝廷为加强镇压力量,于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改刺史为牧,往往派朝中大臣出领州牧,其权势至大,地位较郡守为高,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自三国至南北朝,各州亦多置刺史,一般以都督兼任。隋以后,刺史为一州的行政长官。其间惟隋炀帝及唐玄宗时两度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但不久均复旧称。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兼领驻在地的州刺史,所辖境内之州刺史均为其属官,刺史之职位渐轻。宋制以朝臣充知州,称“权知军州事”。清代以刺史作知州的别称,和前代的刺史不相同。
   枢府 旧谓政府之中枢。宋代多以称枢密院,清代用以称军机处。
   枢相 宋代宰相兼任枢密使者称枢相,清代对官至大学士而任军机大臣亦有此称。
   枢密使 官名。唐太宗时,始以宦官掌枢密。其后当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宦官,始改以士人任枢密使。朱温称帝后,力矫此弊,改名“崇政使”,以君主左右最亲信之大臣任此官。后唐复称枢密使,其实权有超过宰相者。宋代沿其制而略有改变,以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与中书省之“同平章事”等合称“宰执”,共同负责军国要政。任此职者或为文官,或为武将,终无定例,往往由“同平章事”兼任。遇有关军事措施,均由枢密使秉承君主意旨决定执行。清代文士对军机大臣亦往往尊称为枢密。
   枢密院 五代后梁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清废。
   知州 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以中枢官带“权知军州事”衔,兼掌军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行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名称。知州有两种:一为直隶州知州,其地位稍低于知府;另一为散州的知州,其地位与知县相同。
   知县  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的,更兼管兵事。因本非县令而管县,故称“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明代始正式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革。
   知府   宋代于升府之处,命朝臣出充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正式称为知府,辖数州、县,是一府最高的行政长官,级别为四品。清代相沿不革。为从四品官。
   知院   宋代枢密院不置枢密使时,则以他官知枢密院事,因称知院,后遂为枢密使之通称。
   制军   清代对总督的称呼。原意是因为总督有节制文武各官之权,故有此称,尊称为制宪,别称为制台。
   制置使。唐代后期在用兵前后为控制地方秩序而建置。宋代沿置,掌措置边防军,捍卫疆土,多兼“经略使”或“安抚大使”,以统兵官充任。其权任特重者,称为“制置大使”。
   制置三司条例司 宋代行政、军政、财政分掌于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特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由中书和枢密院长官兼领,掌管新法的制订和颁布,是施行新法的总机构。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并入中书省。
   参军 东汉末年,曹操以丞相总揽朝政,其僚属往往用“参丞相军事”的名义办事。此后直至南北朝,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为重要幕僚。南朝梁代皇子府中设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中录事、中记事、中直兵等“参军”;又有正参军、行参军,以参军为官称者甚多。唐制,诸卫及王府官俱有录事参军事等,外府州也分别置司录及录事参军等,简称参军。宋有司户参军,为地方上的低级官员。元废。
   参议  明代在布政使下设左右参议,以分领各道。清初沿置,乾隆时废。又明清于通政使司亦设参议一职,为通政使之佐官。清末新官制中各部于左右丞下亦设左右参议,掌审议有关部务之法令。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及各省均有此名目,由其主官任意委派,均系闲差。
   参将   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明清漕运官设置参将,协同督催粮运。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标、河营都设置参将,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事务。清代京师巡捕五营,各设参将防守巡逻。
   参谋    唐、宋节度使及各路统帅所属幕僚之一,掌参议谋画。
   参知政事 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用此名。宋代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掌副相之职。元丰改制时废。南宋恢复。元代行中书省亦设参知政事,为行省之副长官。明代各行省于承宣布政司、左、右布政使之下设左、右参政,地位与前不同。
   参赞大臣 清代新疆伊犁将军下设参赞,又在塔尔巴哈台、乌什等处各设参赞大臣,等级略次于将军。又临时出征的统帅下面,也往往设参赞大臣,以赞襄军务。
   录事    晋代骠骑将军及诸大将军不开府办事,属官有录事,掌总录文簿。其后刺史掌军而开府者亦置之,职任甚为重要。隋以后为州郡官,掌纠正各曹职事。宋代各州置录事参军,府置司录参军。元废。
   录事参军 晋代置,亦称录事参军事,为王府、公府及大将军府等机关的属官,掌管各曹文书,纠查府事。其后刺史掌军开府者亦置。北魏至隋,州郡亦设录事参军。唐宋时废时置,元废。
   录尚书事 东汉以后,中央行政均归“尚书”处理,特别在南北朝时代,凡掌握重权的大臣必带“录尚书事”的名号。“录”是总领的意思,因此当时人称之为“录公”,录尚书事独揽大权,无所不管。北魏多以诸王领此官。北周时废。
   经略使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在沿边重要之州设经略使,和都督同时并置,是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宋代置于沿边各路,常兼安抚使,称“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宋之大行政区称“路”)之军事、行政事务。明及清初凡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职位高于总督。
   转运使  始置于唐代,初称“水陆发运使”,管理洛阳、长安间的粮米运输事务。后设“江淮转运使”,掌江南各道的水陆转运;“诸道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的转输和出纳,由宰相及盐铁使等官兼领。宋初为集中财权、改置专职的“都转运使”、“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有检察地方官吏的权力。其后职掌扩大,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事务,成为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辽、金亦于诸路设转运使,金代另于京城设“都转运使”,以掌管钱谷的征收、转运和仓库出纳。元、明、清有“都转盐运使”,是专管盐务的长官。
   驿丞    明清之制,各州县设有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不入品。
   供奉    在皇帝左右供职者的称呼。唐初有“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等名。唐玄宗时设“翰林供奉”,专备宫中应制而设。宋代“东、西头供奉官”为武官阶官,“内东、西头供奉官”为内侍(宦官)阶官,仅用以表示品级,无实际职掌。清代称“南书房行走”为“内廷供奉”。
   供事    清代中枢机关低级职员的一种。大体上指不属于各正式编制的人员。服务至一定年限可以正式补用为低级官吏。
   帮办    清代后期,中央及地方临时机构中主管官的副职,资格比会办略次。
   勃极烈  金初官号。乌古迺(公元1021—1072年)时开始设官,官长皆称“勃极烈”,即女真语治理众人之意。最高总管称“都勃极烈”,类似汉制中的冢宰。其次是“■版勃极烈”;以下是“国伦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等于国相。此外还有胡鲁(统领官)移赉(第三位)、阿买(治理城邑的官)、乙室(迎迓官)、扎失哈(守官署的官)、昃(阴阳官)、迭(倅贰官)等勃极烈。金熙宗时废,清代改译“贝勒”,但已成为爵位的名称,与金代不同。
   按察使  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宋代初以转运使兼领,后乃别设提点刑狱。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的考核之事。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亦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
   指挥    明清沿元制于京城设五城兵马司,置指挥、副指挥,掌坊巷有关治安之事,又明代各卫的指挥使亦简称指挥。
   封人    《周礼》列为地官司徒的属官。掌分封诸侯之事。春秋时各国也设有此官,掌典守封疆等事。
   封疆大吏 清代总督、巡抚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犹如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一般称封疆大吏。
        
  1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2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吏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 宣德以后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 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3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礼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兵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4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刑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工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大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5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都察院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都察院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 
  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 
  詹事府 
  詹事 一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二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翰林院 
  学士 一人,正五品 翰林院 
  侍读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读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五经博士 九人 正八品 翰林院 
  典籍 二人 从八品 翰林院 
  侍书 二人 正九品 翰林院 
  待诏 六人 从九品 翰林院 
  孔目 一人 未入流 翰林院 
  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 
  庶吉士 无定员 未入流 翰林院 
  国子监 
  祭酒 一人 从四品 国子监 
  司业 一人 正六品 国子监 
  监丞 一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 
  五经博士 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助教 十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学正 十人 正九品 国子监 
  学录 七人 从九品 国子监 
  典簿 一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 
  典籍 一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 
  掌馔 二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 
  衍圣公 正二品 孔氏世袭 
  教授 从九品 教授司 孔、颜、曾、孟四氏 
  太常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博士 二人 正八品 太常寺 
  协律郎 五人 正八品 太常寺 
  赞礼郎 三十一人 正九品 太常寺 
  司乐 三十四人 从九品 太常寺 
  奉祀 一人 从七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 二人 从八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提督四夷馆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光禄寺 
  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禄寺 
  寺丞 二人 从六品 光禄寺, 
  典簿 二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录事 一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 
  署正 一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监事 四人 从八品 光禄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太仆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太仆寺 
  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仆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群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群 后革 
  鸿胪寺 
  卿 一人 正四品 鸿胪寺 
  左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右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左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右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主簿 一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 
  鸣赞 九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序班 四十八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尚宝司 
  卿 一人 正五品 尚宝司 
  少卿 一人 从五品 尚宝司 
  司丞 三人 正六品 尚宝司 
  6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六科 
  吏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六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十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工科 
  中书科 
  中书舍人 二十人 从七品 中书科 
  行人司 
  司正 一人 正七品 行人司 
  左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右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行人 三十七人 正八品 行人司 
  钦天监 
  监正 一人 正五品 钦天监 
  监副 二人 正六品 钦天监其属,主簿厅, 
  主簿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主簿厅 春、夏、中、秋、冬 
  官正 五人 正六品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 四人 从七品 钦天监 
  五官保章正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 
  五官挈壶正 一人 从八品 钦天监 
  五官监候 二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历 二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晨 二人 从九品 钦天监 
  漏刻博士 一人 从九品 钦天监 
  太医院 
  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医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医院 
  御医 十人 正八品 太医院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上林苑监 
  左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右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左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右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左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右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典簿 一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典簿厅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 
  典署 一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 一人 正八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录事 一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 
  五城兵马指挥司 
  指挥 各一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副指挥 各四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吏目 各一人 未入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顺天府 
  府尹 一人 正三品 顺天府 
  府丞 一人 正四品 顺天府 
  治中 一人 正五品 顺天府 
  通判 三人 正六品 顺天府 
  推官 一人 从六品 顺天府 
  儒学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顺天府经历司 
  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顺天府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武学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京卫武学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武学 
  僧录司 
  左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右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左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右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左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右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左觉义 一人 从八品 僧录司 
  右觉义 一人 从八品 僧录司 
  导录司 
  左正一 一人 正六品 导录司 
  右正一 一人 正六品 导录司 
  左演法 一人 从六品 导录司 
  右演法 一人 从六品 导录司 
  左至灵 一人 正八品 导录司 
  右至灵 一人 正八品 导录司 
  左玄义 一人 从八品 导录司 
  右玄义 一人 从八品 导录司 
  神乐观提点 一人 正六品 导录司 
  知观 一人 从八品 导录司 嘉靖中革 
  龙虎山正一真人 一人 正二品 导录司 
  阁皁山灵官 一人 正八品 导录司 
  三茅山灵官 一人 正八品 导录司 
  教坊司 
  奉銮 一人 正九品 教坊司 
  左韶舞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韶舞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左司乐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司乐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王府长史司 
  左长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右长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典簿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 
  审理正 一人 正六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副 一人 正七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典膳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奉祠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乐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宝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纪善 二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纪善所 
  良医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典仪正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副 一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工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伴读 一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 
  教授 无定员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 
  引礼舍 二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库副使后俱革。 
  7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郡王府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郡王府 
  典膳 一人 正八品 郡王府 
  镇国将军府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镇国将军府 
  承宣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经历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 
  照磨 一人 从八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理问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副理问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提控案牍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 
  库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仓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大使 各一人 从九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 一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 
  副使 一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佥事 无定员 正五品 提刑按察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提刑按察使司 
  照磨 一人 正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 
  检校 一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行太仆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行太仆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行太仆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行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行太仆寺 
  苑马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苑马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苑马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苑马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苑马寺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苑马寺牧监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苑马寺牧监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苑马寺牧监 
  圉长 一人 从九品 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盐使司 
  都转运使 一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 
  同知 一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都转运盐使司 
  判官 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 
  同提举 一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 
  副提举 无定员 从七品 盐课提举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盐课提举司 
  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市舶提举司 
  副提举 二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市舶提举司 
  府 
  知府 一人 正四品 府 
  同知 无定员 正五品 府 
  通判 无定员 正六品 府 
  推官 一人 正七品 府 
  经历 一人 正八品 府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九品 府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府 
  司狱 一人 未入流 府司狱司 
  州 
  知州 一人 从五品 州 
  同知 无定员 从六品 州 
  判官 无定员 从七品 州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州 
  县 
  知县 一人 正七品 县 
  县丞 一人 正八品 县 
  主簿 一人 正九品 县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县 
  巡检司 
  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副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爵 
  公 无定员 超品一等爵 
  侯 无定员 超品二等爵 
  伯 无定员 超品三等爵 
  驸马都尉 无定员 超品位在伯上 
  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佥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历 一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都督府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京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京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京卫指挥使司 
  8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京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王府仪卫司 
  仪卫正 一人 正五品 王府仪卫司 
  仪卫副 二人 从五品 王府仪卫司 
  典仗 六人 正六品 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 
  正留守 一人 正二品 留守司 
  副留守 一人 正三品 留守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留守司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留守司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一人 正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同知 二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佥事 四人 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指挥使司司狱司 
  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卫指挥使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所 
  正千户 一人 正五品 千户所 
  副千户 二人 从五品 千户所 
  镇抚 二人 从六品 千户所 
  百户 十人 正六品 千户所 
  土官 
  宣慰使 一人 从三品 宣慰使司 
  同知 一人 正四品 宣慰使司 
  副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慰使司 
  佥事 一人 正五品 宣慰使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宣慰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八品 宣慰使司 
  宣抚司 
  宣抚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抚司 
  同知 一人 正五品 宣抚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宣抚司 
  佥事 一人 正六品 宣抚司 
  经历 一人 从八品 宣抚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九品 宣抚司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宣抚司 
  安抚司 
  安抚使 一人 从五品 安抚司 
  同知 一人 正六品 安抚司 
  副使 一人 从六品 安抚司 
  佥事 一人 正七品 安抚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安抚司 
  招讨司 
  招讨使 一人 从五品 招讨司 
  副招讨 一人 正六品 招讨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招讨司 
  长官司 
  长官 一人 正六品 长官司 
  副长官 一人 从七品 长官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长官司 
  皇子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  
   皇女  大长公主  长公主  公主  郡主  县主  郡君  县君  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