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的人性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12:04
三维的人性空间 (2010-11-30 00:08:51)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个多月前,我发表了一篇博文,《宇宙起源和理性终结》。有人说我『传教来了』。 这一说法有误解成分,但我也不能说它完全离题,所以索性写一篇博文谈谈我的宗教观,为什么我认为宗教值得人们尊重和研究,和为什么我自己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

 

『信仰危机』是国内流传已久的说法,在我出国前就见诸报章,当时关注的是为什么共产主义理想在青年人中失去魅力。现在说这话的,往往是指社会上没有『任何』信仰了。

 

我上学时,学的信仰是『科学共产主义』。该理论起源时,欧洲工业革命接近尾声,蒸汽机、火车、织布机等的发明,使科学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新宗教』,因此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地在共产主义的前面冠上一个科学。作为科学共产主义哲学基础的唯物主义,用广义化的『力』来解释一切。力在物理学中是非常有效的概念和解释手段,被马恩『科学地』推广和转化了。然而,力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生命的、机械笨拙的东西,不小心被碰到还会很痛。所以,以『力』为基础的信仰,很难让人衷心景仰而趋附。

 

马克思的『宗教是大众的鸦片』(Die Religion  ist das Opium des Volkes)的说法,说明他对信仰的动力学要么研究的不够,要么研究之后轻易摒弃。这就决定了马克思的学说不能深入到人类最深处的渴求和不安全感,不能解释『力』解释不了的问题,满足不了信仰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那时其实没有出现『信仰危机』,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真的信仰。

 

当我说『理性终结』(也就是科学的局限性)时,有些人不同意,觉得人类理性的增长空间是无限的。我无法『科学』地证明这一空间是有限的,姑且把这一争论放在一边,各自保留意见。这里我想讨论一个更狭隘的问题:理性的『使用局限』。

 

现代科学技术相比10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没有人用更科学了的理性去评判印象派画家的优劣。这是一般人都接受的常识,文学艺术和科学是人类感性和理性两个不同方面的体现,有个不成文的『互不侵犯条约』。有趣的是,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违背这一条约,用理性去批评否认属于人类『神性』范畴的宗教。

 

人的神性是我在北京一次聚会上,从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处听来的,想想后很有道理。几乎所有原始社会都有神话,和由神话慢慢演绎出的宗教。唯物主义者一般把这一现象归结于早期人类相对于自然的弱势,但我觉得这一说法不能让人信服。我们不妨拿事实来说话:现在世界80%以上的人有宗教信仰,如果人没有『神性』,这个数字在科学普及的今天应该是0.8%。

 

如果理性的来源是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解释欲望,神性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是几个简单而深奥的问题:独立于人体的灵魂是否存在?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后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唯物主义者可以否定这些问题的有效性,但世界问这些问题的人远超过唯物论者的数量。

 

让我们再看看用理性批评宗教的一些逻辑问题。

 

最让理性批评家得意的宗教批判之一,是Epicurus的『邪恶命题』(Problem of the Evil):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知和无限慈善的,为什么他让邪恶在世界上存在?因此,邪恶的存在意味着上帝要么不全能、要么不全知、要么不慈悲。这一批判忽视了宗教里、也就是神性的上帝,比人类要伟大永恒,于是他的意图是人不可以揣测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手里拿着一团毛线,用灯光打在墙上,对于墙上的蛾子,毛线到处交叉,矛盾重重,但在你手上的线团却自然贴切。理性批评家的失误,是强迫上帝满足人(或墙上的蛾子)的心理需要,然后再通过人的认知范围内的矛盾证明上帝不存在,或者不完美。其实通过这种方式证明的上帝是满足人需要的工具,没有也罢。一句话,用理性方式证明上帝存在与否,只适用于理性空间。宗教关心的是神性空间,理性的方法和语言不适用于这一空间,就像我无法『科学』地说服你Claude Monet不是个好画家。

 

当然,宗教家也试图在理性空间为上帝做徒劳的辩护。

 

最有名和最玄妙的一项证明,是十一世纪英国神学家Anselm of Canterbury的Ontological Argument(本体论证)。Anselm定义的上帝是:想象不到比他更伟大的事物了。如果这一事物不存在,就会出现逻辑矛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到:想象不到比他更伟大,并且存在的事物。所以上帝必须存在。Anselm的本体论证引发了很多哲学争论,其中重要一点是:『存在』是否属于『伟大』的范畴。一般人从常识角度会得出『否』的答案。比如说,垃圾不会因为存在,而被认为比不存在的垃圾伟大。

 

另外一个著名的、但可以被无限庸俗化的『论证』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帕斯卡的『赌注』(Pascal’s Wager),(简化过的)说法是这样的:你应该相信上帝。如果上帝存在,你信了,可以被拯救。如果上帝不存在,你信了,也没有什么损失。为什么可以被庸俗化呢?我不妨把以上说法代换一下:『叫李刚爷爷可以保证你一生幸福』。根据帕斯卡赌注,你应该叫李刚爷爷。【其实帕斯卡是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之一,批评他不表示我不崇拜】。

 

因此,宗教的辩护者在理性空间玩逻辑,常常也会搞得灰头土脸。他们忘掉了信仰的高贵性:上帝不需要向人类证明其存在。

 

所以,信仰这桩子事,不能在理性空间纠缠。人有三性,感性、理性、和神性。有些人三性俱全,有些人中间只得一二,但没必要拿着理性的大棒去『横扫一切』。三性中都发源出了文明的瑰宝,即便你的神性没有把你带到信仰的殿堂,你仍然可以从宗教学到很多做实验、解方程、写诗学不到的知识。这至少是我的经历。

 

那么我为什么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呢?出于对人类理性局限的认知,我不能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一般人无法和上帝接触,必须通过所谓先知,以及他们创立的宗教,来了解上帝的意图。我们知道,世界上这类先知不少,各自的说法不同,那么我该如何选择呢?我神性启蒙程度较低,选择不了,故而旁观,一方面学习,另一方面保留上面行使过的批评权利。

 

我没有具体信仰更重要的原因,是对先知身份的疑惑:他们是上帝的代言人,还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领袖?如果是前者,他们必须证明。因为他们不是上帝,有证明的必要,否则任何人都可以自称先知。如果是后者,他们创造的宗教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那么我会满怀敬意和尊重的去学习,但不会盲目服从。我的理由是个神性加理性的说法:如果上帝创造了我,给了我思考的能力,那么他一定不会让我不去使用这个能力,那么我就不能盲从他之外的任何人与事。换一句话说:上帝给我的指引,隐藏在我的意识和潜意识,也就是哲学所谓的自由意志中。我的信仰就是按照这个指引去生活。

 

在北京给我提起神性的那位朋友,还说到3这个数字的特殊性。例如,人对时间的概念有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空间有三维;事物的变化有高、低、持平三种;家庭是丈夫、妻子和孩子三类组成;基督教也强调所谓的三位一体(Trinity)。他认为,感性、理性、神性正对应了这一规律。但为什么3这么重要,他久思不得其解。

 

我自己也无法从哲学的角度说清这个问题,但在数学上,我们启蒙时就学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只有一点或一线,形状不占有任何面积(也就是所谓生活空间),四边以至更高呢,形状又不稳定。三角形是既有空间又稳定的唯一解。以此类推,神性和感性、理性的相加,是给人稳定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组合。打开人的神性不表示要皈依任何宗教,而是从宗教中发现智慧,汲取营养,找到更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