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灵魂的:工具“理性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4:06

——《易龙图》:大自然生命体信息思维建筑之七

  因此,正像机械工业的高度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器物创造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带来了破坏大自然的整体生机的副作用,造成了器化世界、丧失灵魂的工具“理性人”一样,伟大的牛顿,也因其一系列的错误定义,误导了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

  一是,绝对空间“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英·伊萨克·牛顿着《自然科学之数学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陕西大泽印务有限公司 2001年1月第1版 2005年2月第6次印刷 P11页】的特殊规定,并没有摆脱掉上帝超然于物外的理念规定。他的“普遍联系”之上,还有多出来的一个“一”,反倒因其理论的巨大成功,更加深刻了割裂思维的烙印。

  二是关于时间:“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又名延续;相对的、表象的和普通时间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论是精确的或是不均匀的)对运动之延续的量度,它常被用以代替真实时间,如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P10】

  这一定义的实质,一方面是与绝对空间的定义一样,其割裂思维是同一的,共同留下了上帝作为“第一推动力”的回归宝座;另一方面对时间的认识是错误的,丢掉了“时间”的对象“载体”自身的延续性。

  三是绝对运动搞错了对象,混淆了大自然的生成法则。因为牛顿的绝对处所和相对处所,本质上都是“空”的;所以,他也就错误地把器物的移动,当成了绝对运动。事实上,应该说只有c(能)的运动,才是绝对运动。

  四是关于引力,即吸引和排斥。牛顿的解释除“铁趋向于磁石”是正确的自然属性,其他的例举和说明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牛顿的“向心力使物体受到指向一个中心点的吸引、或推斥或任何倾向于该点的作用”,完全是对假象(假设的对应物体)的解说,而不是对真象的正确表述。而这一错误又是来自于他对于惯性的错误定义。所以,

  五是“惯性”的错误陈述。我们先看看“定义3”【P6】是怎样描述的:“Vis insta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相当,并使之保持其现有的状态,或是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由此看来,这个固有的力可以用最恰当不过的名称,惯性或惯性力来称呼它。”

  唉!每当作者试图研究和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内心总是升起无限的悲伤和感慨。这倒不是因为作者正是在这一“惯性”“真理”的指引下,才读懂了西方,既当今世界上所谓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或者说这一“真理”给科学带来多大的伤害和罪孽;而是因为牛顿是真诚的、天才的,这一“真理”的来源是现象的、实验的和“实用”(田辰山的思维就在这里塌陷)的。更不是因为这一“真理”是与中华传统道德(整生逻辑)是正相违背和“冲突”的。

  而是因为,真正科学的阐述应该是:根据能量守恒法则,运动会损失物体的“质量”,所以物体才有保持自身之“质”的“能动”的反抗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应该称其为惯性或力,而应该称其为:道行(在自然的意义上)、德性(在社会的意义上)。

  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需要留待后面的章节中去进行,这里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则是那个“力”字,或曰力的理念、“范畴”。牛顿虽然是在文化的惯性上拿来即用,但是恩格斯对“力”的认识却使我们不能不对牛顿力学有一番重新的审视。

  “运动的可量性使力这个范畴具有它的价值,否则力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因此,运动愈是可以量度,力和力的表现这些范畴在研究上就愈有用处。因此,这些范畴在力学中特别有用,在那里,力还进一步地被分解,被看作复合的东西,从而时常得到新的结果。可是,不要忘记,这不过是头脑中的运算罢了。如果把力的平行四边形所表示的真正合力的类比应用到真正简单的力上,那么这些简单的力并不因此就变为真正的合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P258页】

  问题是这已经是够客气的了。

  黑格尔更狠:“说磁石有灵魂(如泰勒斯所说的),比起说它有吸引力要好一些;力是一种性质,性质是可以与物质分离的,可以想象为一个术语;而灵魂则是磁石的这种运动,是和物质本性等同的。”【同上P257】

  这两段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所谓的“力”、及“惯性”,都是可以游离于物体自身之外的,而不是什么“物质固有的”。且,按照常规,仅仅从这两个引述上,中国读者理所应当更亲近于“道行”、“德性”之说。

  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就当今世界的文化现象来看,灵魂已经“空心化”的中国大众,也许更愿意相信“惯性”,而不是道行和德性。而超越了,或者说找到了控制垄断方法和思想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良知的智识分子,则更愿接受道行和德性,而无任何留恋地抛弃“惯性”。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恰恰与一些接受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先进”或“现代”理念,而反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专家、学者们的认识正相背离的。

  六是牛顿关于“物质的量”的定义1,诚然是数学的,对于人来说,是可运算和计数的。但是,却依然不是“物理”的,即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也就是说,正因为牛顿概念定义的混乱,导致了西方现代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知识体系的“大混乱”和哲学思想的大混沌。而在这种混乱或混沌下,西方物理学家若想建成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那也就只能是白日做梦了。

  把物整死,让器动起来,没有上帝之手是不行的。所以牛顿的归宿必然是“上帝之城”,“数学语言的家”,“数学语言是存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