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的乾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0:30

桥上的乾坤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26日 01:53周舒第一财经日报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望闻问切,李晓东通过诊断社区的病根,建造让人群重新凝聚的建筑。他的目标,是用建筑“构造一种合理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两座荒废的土楼,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失的中国村庄,如何由一个书屋重新联结,绽放新的活力?

  • 揭秘最佳电子商务平台 秘闻!行情近期可能发现大逆转
  • 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生巨变! 主力资金正密谋全新布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李晓东教授将自己的方式称为“针灸疗法”:“找到那个点,就能有很大变化”。这一思路,让“桥上书屋”有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这个地方重新产生了活力。

  重新找回社区的凝聚力

  “中医里先看人,望闻问切,和西医不一样。针灸就是找到特殊关键点,一下就能往前推一步。在社区盖房子,就不只是修房子,还得诊断这个社区病根在哪里,找个什么点突破。”福建下石村的桥上书屋,是李晓东在农村的众多实践之一。他自己担任甲方,投资盖书屋送给村民。但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村民刚开始以为是开发商要开发这些残垣断壁,说新加坡人(我的另一个投资人)要来开发了,纷纷过来拦住不让拆。现在村民都很高兴。”这个项目,不但给他带来了诸多建筑界的荣誉,也改变了下石村村民的生活。

  李晓东去下石村的时候,福建土楼刚刚申遗成功。但并非所有土楼都就此风光无限,得到应该有的保护和修缮,“下石村一条小溪的两岸,有两座土楼,没有人住,都快坍塌了。传说以河为界的两个土楼以前是两个村,经常打架,所以中间用小溪隔开,老死不相往来。现在两个村早合并了。土楼窗户小,通风不好,现在村民也不住了。”不但土楼荒废,村子本身也没有凝聚力。“小溪边尽是垃圾,到处都很肮脏。没有公共的地方,所以村民没有认同感,没有向心力。应该提供一个公共场所,我找到的点就在两个土楼中间,把学校修在小溪中间——小孩是未来,需要照顾。这个点离村民都很近,将来也可以把土楼再利用起来。”

  他的“针灸疗法”效果显著。“这里有200多户人家,以前很闭塞,现在天天有人去,小孩的见识也打开不少。每天有人参观,村民自己在村口修了一个停车场。我奖金中的3万美元,以后就用来维护房子,阿卡汗的奖座以后放在书屋里。因为功能和村子结合得很好,一下就把村子激活了。”桥上书屋什么功能都有:小孩上课的教室,农民看书的图书室,桥的另一端还有一个舞台。桥两边是平整出来的广场,“现在村里人很爱惜这个地方,自己来打扫卫生。教室的入口和出口在一起,出口专门修了一个滑梯,小孩放学玩得都不愿意走。”

  通过这些功能,书屋将村落整合起来,“晚上只有这个地方是亮的,人们可以在舞台这里看看木偶戏。我们还捐了500册书,都是农村科普类的。”使用的材料也主要来自当地,充分考虑易用性,“房子是钢结构的,永远不会坏。附近盛产桉树,用桉木条做通风材料,每三年换一次也很方便。夏天热的时候,还可以把通风的结构全部打开,让穿堂风吹过去,特别凉快。”

  “农村不存在,城市就危险了”

  李晓东的项目,都在探讨建筑问题。他在中国乡村有很多不同目的的实践。“桥上书屋”是一种样本,丽江玉湖完全小学则是另一种,“探讨的是没有钱怎么盖房,探讨的是在资源最少的条件下,怎么创作,算是‘全球化的地域建筑实践’。”他领导的丽江玉湖完全小学项目,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是和自然文化遗产和谐共存的典范,曾经获得第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

  他是那种自然而然流露出中国文化气息的人,他在清华大学的办公室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与众不同的墙壁——他用竹帘把白墙全部盖了起来。他还喜欢用“磁场”一词形容对空间的感觉,“练太极20多年了,对磁场特别有感觉。我用建筑描述磁场的感觉。”

  在他看来,“中国建筑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起步很晚,曾经受意识形态影响很重,后来又发展得飞快。这二三十年的变化,以前几百年都赶不上。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执着于民族与现代化、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东方这些话题。”

  尽管中国有很努力的建筑师,但甲方的观念没有跟上,这也让李晓东成了“独行侠”式的建筑师,不少项目“甲方、乙方都是我”。这也是他在农村有很多项目的原因之一,“甲方背景不成熟,结果一做,建筑师的意图50%都实现不了。如果要建筑师掌控程度大一些,可持续发展地探讨地域性,在农村要好一些。”中国城市的建筑以惊人的数量增长,但在李晓东看来,建筑本身并没有什么抢眼的表现,“北京2008年的建筑总量超过了欧洲,但你找不出什么值得一提的好建筑。”

  “我的下一个作品可以更好,也是在农村。要在怀柔做一个体验空间,进到房间你就觉得自己需要排毒。”他还要在都江堰的聚源,当年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做新农村项目,但他对此也有自己的想法:“新农村不是盖新房子,而是要把社区的凝聚力重新找回来。城市化过程中不要忘记农村。农村不存在了,城市就危险了,没有农村怎么办?”

  在他看来,农村城市化的关键不是抛弃农村,而是“让农村变得更好,让人们往农村走,反城市化。”他在都江堰聚源做的新区规划,想把村落整合起来。“现在农村效率很低,无法整合,整合以后,原来卖土豆,现在变成卖淀粉,土地价值一下提高了20到30倍。要采取新的视角,原来是一亩地一个宅基地,我让一亩地住5家,整合起来,设一个服务点,周围是景观团,家里就能看见绿水青山。住宅组团之间只有几百米,采用小户型但是空气新鲜,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李晓东的想法,远不止把房子修成什么样,而要构造一种合理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再引入云计算,做到基础设施投入最小、效率最高,提供生活方式而非城市形态。这种做法就好像Twitter一样。最大的意义是给中国农村城市化提供借鉴,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开发商不用支付青苗补偿费,政府投入也少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