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22:47
*秋韵*
    秋天是个伤感的季节,也是个诱发诗情的季节,因为秋天有着迷一样的韵,令人倾倒,让人迷醉。       古往今来,爱秋叹秋之情层出不穷,因而秋韵也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滋味。       秋韵总是离不开“愁”的旋律。尽管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遭受的境遇不同,所寄托的具体情感也各不一样,但面对连天的衰草和萧瑟的秋风所感同身受的都可以用一个“愁”字加以概括。      贺铸善于夸张,将心中的愁情化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以说是个极致了,但奇特有余却深沉不足。李清照善于将愁情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写得细致淋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却未免过于伤感,让人不忍卒读。其余如杜少陵“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李欣“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虽然比喻新奇,意趣独到,但始终是难有切肤之感,似乎总有些像天边浮云,过于飘然,未若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深沉迷离,发人深省,更能引出悠远的遐思与共鸣。李后主的愁情蕴涵在滔滔的春水中,幽深无限却又流自心田,虽沉痛无比却又充满诗情画意,堪称愁情之绝唱!因为李后主的惆怅是真正的切肤之恨,是巨大历史落差对灵魂的无情摔打之后所产生的强力震撼,与那些不关痛痒的闲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秋天何以更能引发诗情与忧愁,人们抒发幽情与闲愁又何以总与秋景秋意相连?从这里似乎也可以看出一些秋韵的主调。对此郁达夫是这样解释的:“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的确是有趣的现象,人类的诗文中写得最为动人的也总是关于秋天的那一部分,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柳永的《雨霖铃》……莫不因秋韵而起,借秋意而发。     但秋韵也并非总是那样幽怨缠绵,低回感伤。在具有雄才大略,气度宏阔的人们那里,秋韵自是别有一番韵调。     魏武帝北征乌桓途中尽管战事在即却还忙里偷闲,登高观海,面对冷瑟的秋风,浩荡的大海,从他心中流出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迈情怀。     刘禹锡对秋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毛泽东“独立寒秋”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被剥夺了红军领导权的困境之中唱出的仍是“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无限豪情。这些历史人物人生经历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人生境遇也并非绝无幽怨,只是他们从来不把自己局限在个人狭小的视阈里,个人的郁闷与其所处时代的命运和忧患始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连天的衰草,萧瑟的秋风,在他们眼里也一样是那样流光溢彩,生气无限。     看来,秋韵之昂扬与低回并不在于秋色本身,也不在于时代与处境,其调门永远掌握在吟唱者自己的手里,就像人的命运永远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样。     秋韵就像秋天的风物一样,是丰富的,缤纷绚丽的,低回与昂扬,淤滞与奔放,幽咽与激越,错杂融会,不同的调配会生出不同的韵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调配,因而,秋韵也就有了无穷无尽的色彩和韵律。秋韵在失意落魄,懦弱自卑者那里,难免“凄凄惨惨戚戚”,而在热爱生活,乐观豁达者那里,永远都是那样绚丽无比,意趣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