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海湾闪烁着的星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25:03


  《领袖香港:维多利亚海湾闪烁着的星光》

  1、曾荫权――初任特首任重道远

  2005年6月24日上午9时整,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61岁的香港特区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面向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监誓下,举起右手,用带着香港口音的普通话宣誓就职。

  宣誓仪式结束后,温家宝总理随即会见了曾荫权,他在开场白的最后说:我想借用《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对曾先生的勉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曾荫权时,语重心长地说:我送你一句话,希望你不负众望,恪尽职守,奋发进取,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做出新贡献。

  2005年3月12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因健康原因向中央请求辞去行政长官职务并获得批准。按照基本法和香港特区有关法律规定,香港特区须在当年7月10日前选举新的行政长官。

  5月25日,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行政长官选举修订条例》,规定7月10日举行行政长官补选。曾荫权当天宣布参加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补选,并依法向国务院请辞政务司司长职务,即时开始休假,把署理行政长官的担子转交给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以便为参选做准备。他在当晚向新闻界发表声明强调,他无所畏惧,也没有私心,为市民服务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在董建华宣布辞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个半月后,6月2日,国务院根据基本法有关规定,批准曾荫权为参选特区行政长官辞去政务司司长的职务。曾荫权随即宣布:他参选行政长官的选举工程正式启动。从6月3日至6月16日行政长官补选接受候选人提名期间,曾荫权出席公开论坛,接受市民现场质询,亲自到访香港18个区,分别和市民直接对话,做出庄重承诺,举行造势大会,力争一票都不能少。他表示,我面对的不仅是800人选委会,而是700万香港市民的期望。我要让市民清楚知道,我如何去做,为什么去做,为什么能做得到。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由工商、金融界,专业界,劳工、社会服务、宗教等界,以及立法会议员、区域性组织代表、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等各界人士组成。按照规定,获提名的人士必须取得至少100位选举委员会委员的提名。最终,3名参选人中,只有曾荫权一人成为有效提名的行政长官候选人,得到674位选委的提名支持,自动当选为行政长官人选。根据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有关条款的解释,他的任期是第二届行政长官余下的任期,到2007年6月30日为止。他表示,在未来两年任期里,有些计划要在其间开始,但还不能完成;有些已经开始,我们继续;有些则要营造一个开始的势头。

  2、曾荫权――学成归来初露头角

  曾荫权1944年10月生于广东佛山的一个小渔村。作为一个警察的长子,他难以忘怀没裤子穿、一家8口住在警察宿舍的童年。虽然生活十分穷困,却苦中有乐,我们有一个时间,那是50年代,住很小很小的房间,但一家人在一起,没有感觉缺乏什么东西。曾荫权回忆说,邻舍生活,其乐融融,兄妹结伴打球、捉迷藏、踩单车,就这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父亲曾云信奉棍棒出孝子,身为长子的曾荫权经常挨打,但这无损他对父亲的敬爱。他曾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幼被严父管教:买了隔夜的面包要打,买了发馊的豆腐也要打,可能因此养成了处事谨慎、坚毅刻苦的性格。

  长兄如父,能够统领四个弟弟一个妹妹,与特区首长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不谋而合。曾荫权为此笑言:有势力、有权力,但也有责任。我们家不富裕,我和大弟没有机会读大学,赚钱供老三、老四他们读大学,但我并不觉得我和老二少了什么,香港给了我们机会,在努力下,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香港梦,不是我个人的,而是香港每个市民都有的。

  由于幼年的经历,曾荫权一向相信努力会有回报。中四那年,由于中文不合格,被从b班降到d班,他视之为奇耻大辱,于是奋发图强,于中五时再升回a班。1964年,20岁的曾荫权预科毕业被香港大学建筑系录取,但他本人的兴趣在机电工程,加上自己是家中长子,需要先工作挣钱帮父亲供养弟弟妹妹。他开始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现时以生产伟哥闻名的辉瑞制药当推销员。回忆这段经历,曾荫权说,当年做推销员对我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吃的白眼、碰的钉子不少,但练就了我今天的耐心及与人沟通的技巧,还有每天都做自我反省的习惯。

  1967年1月,曾荫权考入港英政府工作。尽管没有大学文凭,但他却靠勤奋刻苦在公务员队伍中得以快速提升。两年后他升任二级行政官,4年后成功转职政务官。1981年,港英政府送他到哈佛大学攻读公共行政硕士学位,他以9a的出色成绩毕业,成为港英政府内首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高官。当年身在美国,曾荫权几度午夜梦回,只想吃一碗香港的云吞面:那年冬天,外面下大雪,我的思乡病很重,我想念的不止是一碗云吞面。我的老家是香港,国家是中国,我知道,我一定要回来的。

  学成归来,他很快成为当时布政司霍德的主要助手,初露头角,并赢得难题杀手的美誉。之后他在港英政府长期负责财经事务,1993年5月任库务司,两年后成为港英政府首位华人财政司。香港回归后,他在特区政府继续执掌财政大权,2001年2月被国务院任命为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政务司司长。2002年,他因多年来竭诚服务香港,成绩超卓,荣获特区政府颁授的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3、曾荫权――恩爱夫妻笑谈婚恋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的支持。当年正是太太一次又一次的鼓励,曾荫权才加入政府工作,开启了从政之门。

  孤单的推销员是曾荫权参选行政长官时对当年境况的自我比喻。几十年后他对这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刚毕业找工作不容易,从7月一直找到11月才找到工作,做推销员。太太一直都不中意,说我成日东奔西跑,又要抽烟。她、我阿妈、我姑妈,叫我一定要考入政府做事。如果不入政府,我想都结不了婚。

  在太太曾鲍笑薇看来,推销员这份工作不适合他的性格,当推销员必须面面俱圆,但他为人却比较耿直。她笑言,自己当年鼓励曾荫权打政府工,还因为打政府工稳定。而曾家一直都是公仆,公公曾云是警察,弟弟曾荫培也是警察。所以她在谈恋爱期间,就鼓励曾荫权投考政府的行政主任(eo),婚后又鼓励曾再考更有前途的政务主任(ao),结果于1970年考上了,从而打开了迈向特首之路的大门。

  曾鲍笑薇从不过问丈夫的公务,即使像曾荫权在金融风暴中入市狙击大鳄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她事前也是一无所知。(1998年)那个夏天,我和他(曾荫权)到九寨沟。当时他已经不断打电话回港。当我和他随后到伊斯坦布尔时,我只觉得他一直在准备一些紧要的事,行程走到一半,他忽然说有些重要事赶回香港,只剩我一个人留在伊斯坦布尔,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回港后,我才知道他已经做了入市的决定了。

  曾太十多岁时连煲水也不会,刚结婚的时候对烹调毫无头绪,婚后便努力向婆婆学习料理家务,买菜煮饭。他(曾荫权)喜欢吃清淡的东西,我便学着做。曾太透露自己如今最拿手是蒸鱼和煲汤,而这些都是丈夫最喜爱的。曾荫权当上政府高官后,有很多政府官员、外国使节、议员到官邸做客。我每天要决定菜单,记住每位客人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菜式要尽量多变。

  除了打点家内的细节,曾太喜欢到香港仔鱼类批发市场,购买合心意的海鲜。她每星期会来这里一次,虽早已是这里的熟客,但她一般不会只光顾一个鱼档,哪个合心意,就在哪里买。鱼贩称赞这位新的特首夫人全无架子,好似平常人一样。鱼市十分湿滑,有时曾太会穿上水鞋。这个是香港特色,只要买到靓海鲜,就无所谓。

  平时在家,曾太还要为丈夫打理至爱的锦鲤:每条锦鲤都有名,最肥的那条叫杨贵妃,有好多斑点的叫樱花。另外,她还要照顾丈夫的煲呔:他有几百条煲呔,我会将不同颜色、款式分开,以配合不同场合。有时我会建议他如何衬衣服。而闲时,曾太还会剪下关于曾荫权的报道。她还能讲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是曾荫权的普通话老师。

  4、曾荫权――特首夫妇青梅竹马

  在外人眼中,曾荫权夫妇非常恩爱,两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夫妇俩常牵手到湾仔街市买菜,去餐馆就餐。但很少知道他们青梅竹马的故事。

  曾荫权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与太太初识时的情景。我13岁时,我爸爸第一次准我跟我舅父去澳门,我妈妈在澳门住了很多年,有个表亲在那里,我的表舅父家有个表姊妹是太太的同学,就认识了她。她那时是个很特别的女孩,第一次见她来的时候,她是梳很短头发的,因为她成日游水。另外呢,蹦蹦跳跳的,有点假小子的感觉,对我来说是很特别,很新鲜的感觉,对我吸引力很大,所以一见面就中意她了。曾荫权毫不掩饰对曾太的一见钟情。

  他到澳门探舅父,一班男孩踩单车,好开心,后来两家人经常见面,我和他时常通信,这些信我现在还保留着。曾鲍笑薇也对自己的初恋记忆犹新。外表贤淑的曾太,当年在澳门读书时,喜欢打篮球、跳高和跳远,在疲累时,大家便坐到大菠萝树下,有时还会一起吃树上掉下来的大菠萝。曾鲍笑薇记得曾荫权送她的第一份礼物,是一个珍珠链坠,虽然很便宜,但我很感动,一直保留到现在。

  鼓励每个家庭最好生三个小孩的曾荫权,只有两个儿子。他曾自爆当初夫妻二人曾为生不出孩子而感沮丧,甚至萌生领养小孩的念头。1969年结婚,结婚之后就想二人世界,不想生小孩,差不多三十岁了,准备生小孩,又生不到,什么办法都想尽了。有一段时间我们真的挺沮丧,生不到小孩,怎么办?想不如我们去收养一个吧,谁知道没多久太太就有了身孕。

  曾荫权虽然身为香港的首长,但在家中,事无大小,却是太太做主。比如她去买菜,我帮她拎着个袋,她逛商店我也跟着逛一阵,不过我没什么耐性,她很多时都怕跟我一起去。所以家里我说了算!曾太笑着说。曾荫权回应:起码家里的钱、什么事都是太太管,不关我事,也不需要管,她管得很好,以前未结婚时我财政困难,结婚后没有财政困难,所以她管得挺好!他还透露一个秘密:我的银行户口是联名的,我太太的银行户口我没有名的。

  总结二人的相处之道,曾太一语道破:发脾气是人性的一面,是一个人的真,喜怒哀乐是日日都发生,不可以要一个人全日都和善的,你要接受这件事。在曾鲍笑薇眼中,他(曾荫权)对我十分重要,我的一生一世,都是因为这个好的决定,就是有我好好的丈夫。他很踏实,有上进心,好关心我和我家人,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他表面严肃刚烈,内心很浪漫、善良、有激情。大概是因为他很早便承担家庭责任,而且父亲管教很严,所以把两兄弟训练得很有纪律,克制内敛。她这里说的曾荫权的弟弟,指的是曾任香港特区警务处处长的曾荫培。

  5、曾荫权――快人快语道亦有情

  在香港政界,曾荫权心直口快是出了名的,有人形容他语不惊人誓不休。在一个公开场合,他忆起1998年击退国际炒家的往事,竟脱口而出,说港元与美元联系汇率一旦脱钩,犹如失了处女之身,一次贬值后,以后就什么都可以做,令听者大吃一惊。但在过去几年面对外界关于竞选行政长官的各种猜测和传言,曾荫权的嘴巴却一直很严。

  曾荫权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2001年香港一家周刊访问他的一名前任厨师,内容提及曾的私生活。曾荫权认为该文章内容完全失实,竟自付律师费用,向该刊发出律师信,指出有关报道涉及诽谤成分,最后以该周刊被迫刊登整版道歉启事而告终,成为香港首位就诽谤向传媒采取法律行动的高官。

  曾荫权的煲呔情结多年来成了他的性格标志,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快人快语的急性子是他打煲呔的主因之一。打领结效率最高,领带很漂亮但很长,越贵的领带弄脏的机会越高。而且我生得个子小,较矮,打领带,一边要比另一边长,每天那样比对,花很多时间,蝴蝶结没有这个问题。

  他坦率地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尤其对自己的坏脾气直认不讳: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有30多年的行政经验,相信我做事有承担,尊重香港人的能力和理想。当然我的脾气是比较大的,现在收敛了一些,因为吃了些苦头。他笑说,同事与朋友都知道他是对事不对人,若真的怪错了别人,也一定会道歉。他们对我很好,也很理解我!特别是太太很包容我,但过后,哈哈……她会提醒我!曾与他开过闭门会议的立法会议员透露,曾荫权为人执着,发火时拍过桌子,不过怒气过后就会握手言和。

  唐英年―临危受命脚踏实地

  曾荫权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曾太回忆说:我们的长子13岁时,送他到英国约克郡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读书。孩子一直表现得很坚强,但在我们将他交给监护人,说再见那一刻,他忍不住哭,我和先生也流眼泪,二人开车回伦敦,几小时路程,轮流开车轮流哭。

  曾荫权是传媒的宠儿,连带家人也逃不过被追访的命运。谈及这一问题,他说:这对他们(儿子)不公道的,不关他们的事,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比如小儿子,他毕业那年是全球经济低迷,找工作不是很容易,但他很走运,在香港、英国、美国各找了一份工作。香港的工作薪水是最高的,也是他最有兴趣的,对他来说也很方便,可以在家住,但因为他怕人家说工作一定是爸爸裙带关系找的,最后只好决定在美国做事。我们的儿子有无形的额外负担,因为爸爸是新闻人物。

  独特的曾荫权风格在他上任行政长官伊始便可见一斑--第一个工作日:上午召开行政会议,中午会见传媒,下午探望遭受暴雨侵袭的地区;第二个工作日下午,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促进行政与立法的首次沟通……我期待和所有香港人一道分享香港之梦!曾荫权坚定地说。

  唐英年:香港财政司司长

  6、唐英年――临危受命脚踏实地

  2003年8月,唐英年在香港经历非典疫情的洗劫之后,接替梁锦松成为特区政府第三任财政司司长。临危受命,他以脚踏实地四个字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打算。

  2004年1月,唐英年宣读就职后的首份财政预算案。在这份引人注目的预算案中,他引述市民的意见,强调要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他批评过去5年,本地生产总值累计通缩达到20%,但政府经营开支却增加了2%;他提出要消灭财政赤字,政府必须先节流,后开源。

  唐英年是企业家出身,当过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在他看来,政府的账目犹如一个超级企业的账目,除了控制内部成本效益和经营开支,最主要的还在于增加收入,而财政收入离不开整体社会的经济增长。财政司长的最大职能,就是促进市场发展,活跃投资气氛,提供一个有利于营商的有鼓励政策的营商环境。为此,他提出给创意工业提供税务优惠,并开征与环保工业有关的税收以利推动汽车轮胎的循环再用。这种以税务优惠推动特定工业发展的措施,在香港有史以来是第一次。唐英年目光敏锐地看到cepa带给香港的巨大商机,并且认为要把机遇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利益,政府就要给予香港商人和专业人士良好的装备。他提倡人流、物流、资金流双向流动,在大屿山兴建物流园,发挥供应链的优势。他认为香港一定要融入内地,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和游客到香港,发挥香港金融服务的优势。

  两年多来,唐英年在财政司长这个位置上,经历了香港经济从低谷到复苏的全过程,香港人的脸上也挂上了唐司长式的笑容。他把经济复苏的原因,归结为中央和内地同胞的关心和支持,以及香港人自己的努力。他就任以来,每推出一项举措,事先都要广泛征求各界别、各阶层人士的意见,事后通过电台和政府网页向市民解释;他还首创了一个预算案网页,任何人都可以就此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诉求或意见。

  唐英年平稳、务实的作风,深受父亲唐翔千的影响。唐翔千一次对媒体透露:我对英年说,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脚踏实地,付出一分劳累,得回一分甘荣,没有取巧的。现在他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和应酬。原来唐英年脚踏实地的座右铭是源自于父亲的。

  唐英年几年来也是公认的特首人选黑马之一,他曾对做此猜测的人笑称我养的马正好也是黑色的。他对媒体表示,一个行政长官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第一是要得到中央政府的信任;第二当然是对香港要有承担与抱负;第三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第四,是要有办事的能力;最后一点,因为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所以作为特首要有一定的包容。当媒体指出这五个条件您都具备时,唐英年马上一本正经地说:香港很多人都是可以达到标准的!

  7、唐英年――痴迷红酒却成包袱

  唐英年小时候的家教很严。曾经当过教师的唐妈妈回忆说,唐英年兄妹四人读书的年代,都自动自觉温习功课,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而放在桌上的大戒尺也只是做样,未用过。如今的唐家四兄妹都分别学有所成。

  唐英年十多岁就留学美国,从小就培养起很强的独立性,也很有主见。1975年获得密西根大学文学士学位后,他返回香港帮助父亲打理家族纺织生意,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步管理企业。加入政府前,他是半岛针织和美维科技集团主席。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是成功的。他在1989年获颁香港青年工业家奖,1993年被世界经济论坛选为明日全球领袖。1997年起唐英年担任行政会议成员。他还曾参与多个政府委员会及公共机构的工作,包括香港贸易发展局、城市规划委员会、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及电子和纺织服务业推广策略小组。

  与唐英年有过接触的人,都称赞他脾气好,没架子,非常亲切,容易相处。他出任临时建造业统筹委员会主席时,经常致电工会负责人,向他们了解实况,完全没官僚作风。他还会主动与其他人打招呼,并习惯只唤名字不唤姓。在公开场合见到他,他总笑容满面,透出儒雅、平和之气。

  唐英年与太太郭妤浅青梅竹马,感情甚笃。身兼多职的唐英年,经常被工作占据私人生活空间,但忙碌工作并未阻碍其享受家庭快乐。他非常疼爱孩子,对太太也呵护备至,不单常为四名宝贝子女推掉应酬,每逢周末还会尽量抽空与家人相聚,做24孝老爸陪子女逛街玩乐。

  唐英年最为人熟悉的是其对红酒的着迷。据说他每年都亲自飞到欧洲四处搜罗红酒,还持有私人贸易酒牌,可直接从法国进口红酒。他每年买入当年新造的葡萄酒,每次买够一年的分量,存放海外,等够日子可饮用时再运回香港。他现在饮用的都是二三十年前买的。他在香港住宅的地库建有恒温酒窖,并把资料输入电脑研究分析,在英国也有相同的设备。香港媒体报道说,他仅在外国的藏酒就数以万支计,市值在100万港元以上。唐英年是个美食家,但他讲究之余并不挑吃。唐氏伉俪也非常好客,经常设宴款待友人,有时还在席间送出红酒,与客人分享饮红酒的情趣。

  香港的酒税按出厂价征税,分烈酒(100%)、葡萄酒(80%)和淡酒(40%)三类,餐饮界、酒商最近几年一直希望政府取消红酒税,使香港发展成为酒类饮品的展销和批发中心。但直到2005年唐英年宣读他上任后的第二份预算案时,仍然决定不做任何调整。唐英年曾对媒体坦言:红酒税是我上任后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我一半酒已经课了税在香港,另一半在英国。如果我减红酒税,有人就会讲我想低税入口红酒;如果我加税,有人会讲我想藏酒升值。无论怎样做都会被人批评,所以这是一个包袱。

  李国章―外科医生趣谈丑闻

  李国章: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局长

  8、李国章――顽皮小孩最怕挨罚

  李国章在出任教育统筹局局长前,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更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并曾在香港中大医学院执教10多年,在国际肝癌治疗领域首创了李氏疗法。据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说,年轻时代大部分时间在西方社会生活的李校长,对中国国粹麻将不大了解。他在中大医学院工作时,为了与同事搞好关系,周末时曾和同事打麻将。李国章当了中大校长后,虽然日理万机,仍然安排时间回医学院教书。由于听校长教书的名额只有30个,但每次希望听课的学生很多,所以每组学生只可轮流派一人上课。曾听过李国章授课的学生说:李校长是一个甚具吸引力的老师,上课好似讲单口相声。

  当了教统局局长的李国章经常到学校与学生真情对话。一次,10多名来自小三至小六的学生向他请教怎样才算成功时,他以一个故事回应:五个指头有一天吵架,争着说自己最有用。拇指说人们说好时都举起它,食指说人们最常用到它,中指则说自己最长,无名指说人人结婚时都把戒指套在它上面,尾指说人人祷告拜神时自己最接近神。这故事告诉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善加发挥就能成功。还有学生问他第一份工作做什么,他告诉他们,自己第一份有收入的工作,是在剑桥大学读医时在工地当散工。当时他是学校划艇队队员,教练要他增加体能训练,于是他就选择去工地抬砖,练体力的同时还可以赚外快,一举两得。当有学生问他小时候怕什么时,他说最怕老师罚。因为他在课堂上总忍不住与同学交谈,结果经常挨老师罚,有时候甚至被老师轮流罚。当年觉得读书很辛苦很枯燥,还要默书考试,觉得人生无乐趣……他还坦言:我以前很顽皮,差不多给每个老师都起了外号,现在只记得他们的外号而忘了他们的姓名了。

  谈起香港中文大学,李国章认为文化的纽带很重要。香港中文大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就与内地大学有交流。那时候港英政府对中文大学的做法不太满意,我们没有听政府的话,所以当时香港殖民政府对我们就不太好了。但我们觉得我们是对的,所以我们坚持做。到八十年代内地开放的时候,我们在内地已经有很多朋友了。与香港的其他学校不同,在我们中文大学里讲普通话不是一个问题。香港回归前,学校里教中文时要用英语,例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是用英文来教的。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建校时,校长李卓敏提出来,虽然现在由英国统治,但是我们还要延续中华文化,要让中文在教育中合法化,当时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他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本地大学校长的华人学者,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为了倡导与中华民族根根相连,把大学的名字也定为中文大学。

  9、李国章――外科医生趣谈丑闻

  李国章除了做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更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谈起2004年陈水扁枪击丑闻,他十分风趣地说: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很多情况我觉得惊讶。一般来说,如果腹部有半寸深长达4寸的伤口,一定流很多血,若伤了大血管,血流得更多,流血15分钟,严重失血会使人昏厥。陈水扁有医生在场,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止血,不上担架,不坐轮椅,是医学常识以外的事。他说,以陈水扁在台湾的身份,若遇行刺,一定有安全机制,到了医院一定采取最高级、最紧急的抢救措施,腾出最好的手术室,使用防止任何感染的安全措施,调派最好的医生。但令人奇怪的是,照片所见,两个医生很随便地只戴上胶手套为陈水扁缝合伤口,没有戴口罩,没有戴头套,没有穿手术袍,没有进入无菌手术室,也没有手术灯,陈水扁还穿着外套。如此抢救一个总统,实在太儿戏。他回忆在美国行医的时候,多次为受枪伤者做手术,枪弹进口的地方伤口很细小,但出来的地方伤口很大,流血很多。而且人中弹之后,因为子弹的冲力很猛,整个人如受到轰击一样倒下,根本不可能如陈水扁那样中枪很久才发觉。如果枪械有来福线,子弹还会旋转,撕出一道不规则的伤口,不会像刀切一样整齐。何以陈水扁挨子弹可以像利刃剖肚,却打不穿薄薄的外衣?

  李国章当年在美国曾遇到一个在几年之中连续三次被手枪击伤的江湖人物,经抢救之后,翌日到医院巡视时与他聊天,问他:你中三次枪,可说是经验丰富,可否告诉我,中枪一刹那,感觉是怎样的?有没有想过反击?这个江湖人物说,你不要相信电影的情节,中枪的时候,会一下子被打倒在地上,周身瘫软,根本来不及反应。这人接着还幽默地问李国章:你有没有要报仇的对象,多谢你救了我,我帮你搞定。李国章忙说: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好人,千万不要帮忙。

  李国章和立法会议员、香港东亚银行主席、曾荫权选举办公室主任李国宝是亲兄弟,而特区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国能则是他们的堂兄弟。李氏家族一门三杰,横跨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领域。他的父亲李福树先后出任港英政府立法局、行政局议员;叔父李福善是香港高等法院的首位华人法官,参与起草香港《基本法》,是第一届特区行政长官三个参选人之一;堂妹为香港大律师公会前主席李志喜。难怪许多人认为他在香港的背景雄厚。据香港特区政府15名问责官员2005年7月的利益申报资料,李国章以拥有80多项物业第四次蝉联楼王。

  李国章的夫人戴安娜(diana)是英国人,夫妇两人十分恩爱。李国章曾自爆永远都是带着三分饥工作。原因是夫人为了他的健康,不让他吃得太饱,每天给他预备的爱心健康饭盒只有生菜、牛油果、几只虾或带子,连面包也没有。难怪李国章常笑说希望有人请他吃顿饱饭。

  何志平―承受落差无怨无悔

  何志平: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局长

  10、何志平――眼科权威弃医从政

  2002年7月18日,何志平第一次步入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办公室。从这天起,他已预计到未来的日子将是波澜起伏,绝不可能再有自己过去在眼科医生诊所那样的平静舒适。他强调自己的职责是为小市民解决小问题,将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何志平弃医从政前,1988年就成为全港首位眼科全职教授,曾任香港眼科医学会会长,拥有英美等国的专业资格,并就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著书立说,是国际公认的眼科权威。他曾为邓小平诊治过眼病,1989年还亲自操刀为前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姬鹏飞摘除白内障。

  在出任民政事务局局长前,他担任的公职不仅限于医疗方面。他曾任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和选举委员会委员,临时市政局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他还曾服务于香港中医药发展筹备委员会等机构。民政工作具体烦琐,市民的需要也很细微。何志平不厌其烦,微中入手,为市民做了一件件实事。振兴粤剧、筹办2009东亚运动会、成功争取协办北京奥运马术比赛、解散康体发展局成立体育事务委员会、保护文物古迹、恢复抢包山民俗活动和国际龙舟赛等,看起来虽多少有些庞杂,却无一不是市民关心的话题。

  2005年7月,在香港一份时常对政府官员很不客气的报纸上,一天竟破天荒登出了一篇赞扬何志平的署名文章,基本上如实反映了他的情况和特点。

  我对何志平的直觉感受,是善良有诚意的人,我觉得一个新时代的中国高官,最主要的是具有品格和文化内涵,而不是像西方政界那种无人格又满口正义的政客。何志平起码在先决条件上,似是具备这些特质。

  与何太胡慧中已有多年未见面,从前在艺人之家认识,她曾和我讨论《左传》与四书,使人惊讶这位艺人的才学知识与众不同。后来一别多年,知她嫁了何医生,如今再见面,风采依然,而其先生亦非等闲之辈。与何志平谈,发觉没有官僚味,似乎甚有真诚而不具心机,像朋友多过高官。

  在香港多元化的环境里,为官不易。对此,何志平有自己的认识:不被别人所了解,或被人误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对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依法施政,以民为本。

  在特区政府高官中,何志平也是一位敢于公开表明自己政治观点的人。2005年母亲节,他在香港媒体上有感而发撰文说:亲恩如大地,宽厚慈祥,不论你如何作为,大地都支持你,包容你,不计较你坐在肩上,踏在身上。一家如是,一国又何尝不是如此?祖国在香港回归后,何尝与香港计较过?香港的吵闹喧哗,只要是儿女发出的声音,我想国家都不会觉得难听,都会包容,毕竟是刚回家的孩子,欢喜还来不及哩。孩子病了,或者生活有了困难,国家马上出手援助,救子女于水火脱离灾难……

  11、何志平――承受落差无怨无悔

  中学时代一起就读香港男拔萃书院的同学说,何志平是个奇才,他是读完音乐再读医的,居然成了眼科权威。何志平学生时期曾醉心小提琴,中六时夺得电台举办的音乐节奖学金,1968年赴美国进修音乐,其后改念化学、物理,最后在田纳西州温德宝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完成后,他在美国当了一段眼科医生,之后在哈佛大学任教,1984年返港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当教授,1994年起私人执业。据他当年的助手说,他把音乐融入医疗,同病人做手术时一定会播古典音乐给病人听。而音乐还使他体悟到如何从政:初期接触时可能感到辛苦、气馁或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弃医从政,何志平失去的不仅是丰厚的收入,还要承受从专业权威到每天面对责难甚至人身攻击的落差。但对他来说,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冷落了家中至爱的妻小。2005年6月18日父亲节前夕,他在题为《寄女儿》一文中写道:

  我并不是一个很成功的父亲。最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多时间陪伴我5岁的女儿。有时候半夜回家,带着内疚静静地倚在床边,看熟睡的女儿,是那么美丽,一日的疲累减去大半,更会决定明天一定要抽时间陪她玩,但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承诺。因为公务繁忙,很多时候都觉得对不起她们。……每天最快乐的时间,就是早上上班之前与太太和女儿围在一起的时光,在完全属于我们的私人空间里谈谈情,说说笑。

  多年前,何志平与前妻生下一子一女时,正专心为事业冲刺。当时还年轻,以为还有很多日子,对与子女的相处没有现在这样珍惜,心思也没有花那么多。1997年他与影星胡慧中结婚并生下爱女后,一家三口非常恩爱。本书作者2003年初第一次采访他时,他特意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和太太及女儿的影集给本书作者欣赏,还一边不停地介绍拍摄的时间和地点。如今,有心多些时间陪伴妻女,却由于公务繁忙成了奢望!现在要为整个香港服务,加上民政范畴很广阔,特别是周末社会活动特别多,差不多一星期要做足七天。话语中带着莫大的遗憾和歉疚。

  被问及做出弃医从政的选择是否后悔时,何志平坚决表示:绝对没有后悔!我反而觉得非常幸运,有机会为更广大的人民服务。我曾经希望做个好医生,对人民有一定的贡献,但后来我感到靠自己的一双手,每天最多也只能治好20个病人,因此我就决定在医学院教书。如果培养出10个学生,每个人每天能为20个病人解除痛苦,每天就可以为200个病人服务。后来我了解到,这个过程还是太漫长了,我就思考如何尽快地把我的知识让最大量的人可以受益,最好的途径就是参与政策的制订……

  马时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马时亨:香港特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

  12、马时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马时亨也是从社会底层打拼出来的。

  马时亨幼年时代,家境与当时香港大多数人一样--很穷。一家6口蜗居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板间房里,与好多户邻居共享一个厨房和浴室。当时大家都有君子协定,谁家几点用厨房、几点用厕所,都要预先约定。最难以忍受的,是住户将盛粪便的马桶放在厨房里,但当时许多香港人都是这样生活的。

  由于居住环境很差,连看书的地方都没有,要上床钻进被窝里看书,考试要去图书馆温习功课。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学生一样,马时亨曾经沉迷金庸的武侠小说,可惜生活迫人,看课外书的时间并不多。为了补贴家计,他很小年纪就在香港文华酒店一间鞋铺当杂工,月薪180元,负责每天将客人订做的尺码、式样送到工厂,再将做好的鞋送回铺面。当时还没有海底隧道,他每天就在天星码头过海,有时一天要搭十趟八趟船,在炎热的夏天,衣服一天到晚都像在水里泡过似的。

  读中学时,马时亨曾因交不起16元学费,一度几乎无法继续学业。我惟有硬着头皮向校务主任求情,最后学校破例容许延迟交学费。这件事在马时亨心里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时隔30多年,回忆起来还如同发生在昨天。

  在香港大学读书时,虽然有政府贷款,但日子一样难过,马时亨平时只能在学校吃一元一餐的快餐,只有当自己考了好成绩时,才到大学附近的莎厘娜餐厅掏四元吃一餐当作庆祝。为筹得学费,他替人补习和代课,最高峰时竟有两份补习、两份教书。当年还没有地铁,我在油麻地授课后,搭船过海,再转巴士去太古城补习,很浪费时间。如此条件下怎能安心读书?我能以荣誉学士学位毕业,很幸运。1973年,马时亨从港大文学院毕业后,很快在一家美资银行找到一份见习生工作,月薪1600元,当时已算高薪。在兄妹四人中排行老大的他,挣来的工钱大部分用来养家,其余的用来偿还学费贷款。因为时时担心失去这份工作,所以他特别卖力,屡获上司的赞扬,在事业上也开始步步高升。

  谈起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马时亨感慨万端:现时不少香港人叫穷,那个年代的港人更穷。而他们不但挺过来了,而且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香港各行业都有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这正好说明了香港是一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地方。

  一般人总认为,因为当年香港经济起飞,很多港人才得以脱贫。但马时亨却从不同角度看:香港经济能够起飞,是港人前仆后继地拼搏来的。港人只有保持这种逆境自强的精神,并在教育方面做好准备,才会有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凭着这种人生经历和体验,马时亨无论在商界还是在政坛,也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压力,都坚信不经历风雨,就不会有彩虹。2002年他初入政坛的经历就是一例。

  13、马时亨――打工皇帝年薪千万

  2002年,在香港交易所关于细价股的一份公众咨询文件公布后,二三线港股全面下挫,不少小股民损失惨重,这就是香港有名的仙股事件。当时出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还不到一个月的马时亨根本不知情,但因为是政府主管官员,一时成为各方批评的主要目标。最后,他不仅成为首位问责制下在镜头前鞠躬谢罪的局长,而且其民望一度跌至三司十一局的倒数第一,并创下特区政府官员支持度的最低记录。

  虽然出师不利,但靠着勤勉努力和显著政绩,加上其后香港经济逐步回升,如今马时亨的民望已显著上升,金融界对他也多有赞扬。忆述这段官场辛酸,他豁达地说:我永远是个survivor(生存者),过去曾遇到过无数逆境,我都是从逆境中找出路。事情发生后,我不会停留在那宗事件中回想自己是否无辜,相反,我会想办法继续尽力服务市民,让时间去证明我真的可以奉献给香港。

  有29年商界生涯的马时亨,早在1990年出任熊谷组(现名香港建设)董事时,就已是年薪超过千万的打工皇帝,并在英国和加拿大等地拥有物业。2001年转任电讯盈科集团财务总裁时,获李泽锴主席赠送的电盈股票当时市值就达2300万港元。只是出于一种无法言喻的使命感,他毅然放弃了高薪厚禄,走到政治舞台的最前沿。谈及商场和官场的不同,他坦言做官较从商难。在商界工作,面对的只是股东和上司,只要做好业绩便可以;但做官面对的却是全港六百多万市民,时刻要处身市民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就算做对了,也可能会挨骂。但服务社会就要有挨骂的准备,只要对市民大众有益的事情,就要一往无前去做,并尽力做到最好。

  虽然表现得笑骂由人,但从以往高高在上的打工皇帝,变为经常被责骂的政府官员,马时亨承认有好大压力。酷爱打高尔夫球的他,便借此减压。我40岁开始打高尔夫球,从此就爱上了这项运动。因为高球场有山有水,又不用讲公事,感觉非常的好。高尔夫球不但令他减压,也让他领悟到人生的道理:打高球不能用盲力打,击球不是斗高斗远,而是要讲策略,否则你要经常在水中找球。即使开出好球,也不能因而自满、松懈,否则最终会被对手追过;相反,即使开球之初打得不理想,只要抱着不认输的心态,坚持到底,很大机会反败为胜,就算跌入丛林的球也能救出来。

  谈到为官之道,马时亨认为,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心、具诚信、谦卑、智慧、宽恕、坚持和慎言。为官不应有个人偏见,要真心为人民服务;不应自以为高人一等,自诩为王;不仅要宽恕攻击自己的人,还要宽容持不同意见的人,和自己所不喜欢的人--即使自己是真理在手,绝对正确;而慎言并不是要谨小慎微,有话不说,藏在心里,而是在面对攻击和批评时心平气和,不说过头话。

  14、马时亨――商界尊称超级太傅

  在特区政府高官里,马时亨人缘好是出了名的。他2002年7月出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以来,在加强同各方沟通方面下了很多工夫,证券业界和监管机构之间的矛盾比以前大为减少,他还十分注重和传媒的关系,连续两年自掏腰包举行烤羊大会,让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旗下的高级官员与传媒见面与沟通。他的办公室里,除了夫人和女儿的一幅幅照片引人注目外,还醒目地摆放着参加部门内部活动时同事赠送他的纪念品:一件是下属创作的花鸟画,一件是用彩纸精心折叠的孔雀。他这个外来的问责局长与公务员同事的融洽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也足见他对这份情意的珍重。

  对于有人说他圆滑,他这样回应:我的成长经历,令我自小就要学习如何生存,对任何人都抱以谦卑之心,在任何时候都待人以诚,为人着想。我做人的哲学如此,绝对不是刻意的。

  在马时亨看来,投身政府令他损失最大的,不是丰厚的收入,也不是每天要面对攻击和责骂,而是不能去台湾。而令他恋恋不舍的,不是台湾的风景,也不是台湾的食物,而是台湾的一个亲人--他的舅舅。(著名艺人)曾志伟的爸爸是我舅舅,志伟是我表弟。我们家境不好,多亏舅舅帮我们,病了都是他给钱看医生。所以,我们家人一直很感激他,与他的感情也很深。他后来去了台湾,我没有加入政府之前,经常去看望他。自从加入政府后,就不能去了。

  马时亨1979年与大学同学王培琪在加拿大结婚,20多年来夫妻非常恩爱。太太是多年的基督教徒,马时亨则于2003年受洗。马时亨夫妇有一对非常引以为傲的女儿。小女儿是英国会考十a状元。大女儿在英、美两地完成学业后,在港大攻读教育学博士。问及教女秘方,他轻松地说,其实我一直没有给她们压力,最重要的是灌输她们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鼓励她们,总好过敦促她们,也不会将她们与别人比较。

  马时亨读过不少名人传记。我是读历史出身的,读传记可重温历史,温故而知新;也学习伟人们的处世素质。这些伟人,有公司总裁、外国领导人,如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也包括中国领导人。我读了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胡锦涛等领导人的治国心得。他们的高瞻远瞩、胸襟广阔,令我衷心敬佩。很多商界的朋友称他为超级太傅,赞扬他知识十分广博。并且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记忆力过人,很多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的人,下次见面他都能说出那人姓啥名谁。

  在谈及成功之道,他认为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具备3a:aptitude(热忱)、ambition(抱负)和attitude(态度),其中态度最重要。人生好多事情,都是不如意、不理想的,最紧要的是时刻保持积极态度。

  梁振英―做大事而非做大官

  梁振英: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

  15、梁振英――做大事而非做大官

  在特区行政长官人选中,梁振英的呼声一直是很高的。但在记者的追问中,他却回应了一句:第n届都不会选。如此斩钉截铁,让人印象深刻。

  梁振英年纪轻轻就在政治上崭露头角:34岁当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的秘书长,42岁就是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45岁就当上了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面对多年来外界持续不断的关于他将成为未来特首的传言和猜测,他以孙中山的名言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作答,强调自己只想恰如其分地做好行政会议成员的角色。

  1993年,他创立测量师行,如今在香港、内地和台湾设有10多个办事处,是中国内地首家独资境外房地产服务公司。他担任主席的戴德梁行是三家在亚欧各占鳌头的公司的强力组合,为客户提供获得全球公认的高质素房地产咨询服务。据2005年7月最新申报资料显示,在特区行政会议7名非官守成员中,梁振英荣膺地王。他目前拥有5项物业,并担任7家公司的受薪董事,27个需要申报利益的团体成员。

  讲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香港许多人都以梁振英为范例。和曾荫权的出身很相似,梁振英的父亲也是警察,当年靠300元月薪负担一家人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梁振英3岁就到一个教会办的学校上学。个个同学年纪都大过我,大哥哥、大姐姐,六七岁都有。父母不管教学是否正规,总之有人能帮助看着孩子就好。我每天背着个绿色帆布书包,里面装个面包,书包上挂着个红色的胶茶杯,在教会学校捏奶粉冲着喝,吃面包,那就是一顿午餐了。直到读中学时,他还因为吃不起学校饭堂,午饭不得不回家吃;为了节省坐巴士的两毛钱车费,来回步行一个多小时。

  梁振英的童年时代,正是梁羽生和金庸等武侠小说应运而生的时候,而他却一本都没有看过。父母管教严厉,认为武侠小说属于闲书之流,不准看,免得浪费时间。梁振英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他形容自己小时候像个小老头,喜欢学大人读报。父母很大年纪才生我。出生时,父亲44岁,母亲40岁了。我记得,3岁的时候父亲抱我在怀里,教我读用一元钱买回来的《工商日报》副刊。读完后,我就拿到报摊去补5毛钱换儿童报纸,看报上的漫画。

  父母不准看武侠小说,中国四大名著倒看了三本,除了《红楼梦》。我嫌它太女性化,太枯涩了。等到去英国上大学,梁振英反而将《红楼梦》带上路,陪伴他度过那段寂寞的留学生涯。随身带去的,还有一本《山东民间传奇》。我父母都是山东人,他们在家里总说山东话。我们听得懂话中的意思,可是不知道怎样写出来。看了《山东民间传奇》以后,才恍然大悟。我每星期都写信给姐姐,告诉她我的新发现,分享喜悦。比如,刘姥姥带外甥进大观园,其实她带的是外孙,因为山东话里外甥指的是外孙。根据山东习俗,不论辈分,在外面生的全是外甥。

  16、梁振英――山东家世乡情未改

  梁振英学成后,放弃英国一份等待他上班的高薪位置,毅然返港。我可能看中文书太多了,受到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觉得父母年老了,应该多陪伴他们。

  在香港名目繁多的酒会、典礼等应酬中,很少看到梁振英,有人因此说他比较高傲。他对此的解释是,家中有三个孩子,责任比较重。尽量在晚上陪他们做功课、聊聊天,早上只要我没有早餐会,又在香港的话,我就开车送他们去上学。中国有句话忠孝两难全,我觉得亲情还是很重要的。梁振英的太太是英国留学时的同学,他们是在校友的活动中认识的。太太念的是法律,曾是一名优秀的律师,有了第三个孩子的时候,不当律师了。由于结婚后忙自己的事业,我们比较晚生孩子,1989年有了第一个孩子,过两年有了老二,再过两年有了老三。当爸爸的要尽责任,所以很少到外面应酬。

  话虽如此,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次香港山东商会晚宴的当天,正碰上太太的生日,他为了出席此次晚宴特意与太太提早庆生日,足见他对乡情的重视。晚宴上,他罕有地提及自己的家世乡情,说小时候就跟随父亲参加冀鲁旅港同乡会活动,当时家乡土特产山楂、红枣、海参、海蛰等,只有在同乡会中才能买得到。父母战前从山东威海移居香港,在香港认识后结婚,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家在山东,不在香港。梁振英小时候常听父亲说回家,但由于过去半个世纪里的各种变故,老人家至今未曾踏足过家乡。他希望自己将来能带着太太和子女回家乡走一走。仔细观察和感受梁振英的为人处事,他确有山东人的淳朴、直率和豪爽。

  热爱家庭的梁振英,常在假日里带家人外游。但2004年的圣诞节,他们一家却体验了一次劫后余生的经历。南亚发生海啸时,他和太太带着三个孩子在马尔代夫度假,他们身处的小岛经受四五次海啸的冲击,如果规模再大一点,整个岛就会被淹没。当时他收到香港朋友的短信,知道他们担心自己的安危,但岛上的对外通讯完全隔绝,电话无法打出,小岛外发生什么事,他完全不知。其后他知道震中在东南亚,曾一度担心香港会受波及。几日几夜,整个岛上没电没水,500多名来自不同国度的游客,同命相怜,彼此关怀、互助。孩子也明白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渺小。而在海啸的前一天,他和孩子玩浮潜时已看到异象--珊瑚死亡。劫后余生,梁振英觉得与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对子女,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让他们明白在灾难中要顾及他人的需要。

  梁振英的口才在香港政界公认是一流的,而他和本书作者的谈话,始终是以快速流畅、逻辑严谨的普通话进行的。问及他普通话何以讲得如此之好,他说从没有跟老师学过,从1978年开始与内地的来往中,一点一点学会的。

  陈智思―"稀有动物"刚柔兼具

  陈智思: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

  17、陈智思――稀有动物刚柔兼具

  曾经在死亡边缘徘徊的陈智思,虽懂得生命可贵、享受人间喜乐,却不得不经常接近天堂。

  陈智思在精力最充沛的年华,患上血管收缩症,先后3次接受搭桥手术,换了五条人造的脑部和肾脏的血管。等待、埋怨、期望,不同阶段,我统统试过。手术前的深夜,才后悔没珍惜和家人一起的时间……被誉为公职王的陈智思如今投身社会事务、热衷体育运动,是香港政坛最年轻的立法会议员、最年轻的行政会议成员。在外人眼中他总是那样精力充沛、日理万机,还不时在报章和电视上发表高见,其实十多年来他的烦恼未休--2003年,医生又发现他通往肾脏的血管再次出现收缩的情况,需要做手术,每半年还要例行做身体检查。

  陈智思的家族事业是由爷爷陈弼臣在泰国白手创业,凭着不眠不休的拼劲,从一个普通职员成为亚洲当时最大银行泰国盘谷银行的创办人。回想当年在泰国出席爷爷的葬礼,那个场面令人感动。当时成千上万的市民在街头排队,为的是进入殡仪馆鞠躬行礼。对陈智思来说,爷爷、爸爸对他影响至深,并非他们在商业和财富上的成就,而是他们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尊重给他带来的启示。爷爷在商界的地位不用多说,只有小学学历却能创办出曾经是全亚洲规模最大的银行,一定要有知人善任的能力;父亲则是好好先生,永无仇人。他从爷爷、爸爸身上学会了处事之道。人为什么活着?是为了得到一时的利益、好处,还是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在他看来,口碑和受人尊敬比财富更重要。

  陈智思或许在其他事情上不大计较,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却是态度鲜明和决绝的。当香港一些政治势力鼓动掀起用公投决定2007、2008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是否全面普选时,他旗帜鲜明地表示,这是一种不可为而妄想为之的做法,不但对香港百弊而乏一利,而且有违法律依据。在董建华辞去行政长官后,陈智思在报章和其通讯刊物中撰文赞扬他对基层的关怀,对社会福利的承担,表示身为社联主席非常感念董建华。对此,就连一向攻击董建华的媒体都感慨:现在大家不踩董建华两脚已算很好,陈智思还肯为他花费笔墨,真是政坛稀有动物。

  在父母眼中,陈智思是一个孝子。一次电台请陈智思父子做节目,结束时主持人请陈智思点一首歌送给父亲,他以一首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逗得老爸笑逐颜开。每年母亲节,他都要和哥哥做东,全家人一起,请妈妈吃饭。在妻子和两名幼子眼中,他又是一个可亲的丈夫和爸爸。他得意地爆出一个秘密,他的两个心肝宝贝都喜欢画画给他,反而不给妈妈,可能这是他们较少见到我的缘故。而开始懂事的大儿子一句为什么成日在上班,更让他下定决心,完成四年立法会议员任期后将不再参选,做个二十四孝爸爸。

  王一鸣―持守信念激情一生

  王一(草头下加易,下同)鸣: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青年协会总干事

  18、王一鸣――持守信念激情一生

  在领袖的字典里,不能没有信念二字!王一鸣从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单单选择了香港青年协会,而且一做就是30年。这些年里,多少人要她去做高薪的工作,她从未动摇过。如果我没有信念,不可能做到今天。她说。

  王一鸣出身于香港一个中产之家,中三时她第一次当义工,到当年还未拆迁的九龙城寨为居民服务。想不到此次偶然的经历,激发起她毕生服务社会的信念。我不是革命家,但我有抱负。虽然我出身中产家庭,但我从小已看到社会的不公平。这种信念影响到她对专业的选择,从学士念到博士,清一色的社会学。服务别人的心要从小养成,自己做出行动。没有人可以教导你,只可以感染你,要自己踏出第一步,并且要坚持。

  在王一鸣看来,你是否认为应该将自己的所学所得贡献给社会?若没有这个信念,那永远不会有回馈社会的心。有了这份心,还需要有无私奉献和对社会做出承担的精神。有的人虽然口头上认为回馈社会是重要的,但往往没有实际的行动,以为只要别人做就可以了,用不着自己来做。其实,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口头没有行动,便妄谈回馈之心。而行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时无形的回馈比有形的回馈更重要。

  身在高位,成为众所瞩目的人物,应如何自处呢?很年轻就担任诸多公职和拥有众多荣誉的王一鸣认为,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去衡量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为、决定是否正确。她以飞机航行为例,说明谦卑的重要性。飞机要向上飞并不难,但要平安着陆却不是一件易事。在社会上做事,总要不停地向上爬,但如果身在高处而没有谦卑的心,便很容易小看他人,拒绝别人的意见,那一定很危险。懂得降落,才是一个杰出领袖应有的功夫。

  王一鸣觉得,当今社会给予青年人的压力很大,未来的领袖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逆境,并要以乐观的心去感染身边的人,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他人,让生活多姿多彩,这样才算活出青年人的生命。

  王一鸣自称并非革命家,但她的偶像却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他是我一生的偶像。我对他可说是情有独钟。他的信念从来由人民开始。而为了信念,他宁可不做医生,搞十次革命,虽然至死一天也未成功,但他一生持守信念的激情令人感动。

  信念是王一鸣的动力、目标和方向。对于信念二字的理解,她笑言:信念,很多人译作belief,又有人会用conviction,我比较喜欢后者,因为它更强烈,指的是有既定的目标和行动。信念要通过参与和体验才能巩固。有信念的人,能成就大事的机会较高;相反,很有可能一事无成。

  冯国经―利丰老板哈佛教授

  冯国经: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主席、机场管理局主席

  19、冯国经――利丰老板哈佛教授

  冯国经善于制订宏图大计的才能是公认的。在他的手下,利丰集团从采购代理商过渡到全球供应链管理者,统领分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员工,年营业额超过60亿美元。

  利丰于1906年在广州创立,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有朋友曾警告说,像利丰这样的采购代理商在10年内将会消失。也就在这时,正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冯国经和刚刚获得哈佛大学mba学位的冯国纶,被父亲召回香港共同接手家族企业,从此带领利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利丰在80年代成为无疆界生产计划管理者与实施者。客户提供给利丰一个初步产品概念,由利丰为客户制定完整的生产计划,在各地采购合适的配件,提供最适合的成品制造商。生产过程之中,利丰对生产工序做出规划及监控,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及时交货。在这种生产模式之下,利丰从事如设计和质量控制规划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而将附加值较低的业务,例如生产工序,分配到其他最适合的地方,使整个生产程序及流程实现真正的全球化。

  冯国经这样描述:我们要跟超过26个国家约7500家供货商合作。如果每家工厂平均有200个工人,那么,实际上就有100万以上的工人正在为我们的客户工作。正是这一点使我们不想拥有价值链中任何与管理工厂直接有关的部分,因为要对百多万名工人进行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那样,我们就会失去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因此,我们把管理的工作交给个别和我们有合作的企业家负责。利丰的贸易客户和合作伙伴,多是响当当的国际名牌,如可口可乐、迪斯尼、lego模型等。其所提供的订单,很多时候能占用这些工厂30%至70%的产能。

  以华人管理模式经营家族企业,是利丰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冯国经回港经营的头20年,完全放弃了美国的商业管理手法,直到利丰真正晋身跨国机构的行列后,才套用一点西方管理模式。他坦言,做生意要适应不同社会的文化。比如,通用电气一前总裁不管员工业绩如何,凡表现评估最低的10%一律解雇。对这个备受西方学者推崇的管理良方,利丰就不敢苟同。冯国经认为,公司如何对待员工,员工就怎样对待公司。我们注重与员工保持长期的合作共事和亲密关系,这是我们最成功的各种关系的核心。用一句话概括:像大公司一样思考,像小公司一样行动。

  在利丰集团里都熟知一个有趣的比喻:一家公司如果能做到适应环境而变,则只是小学程度;若能先发制人,改革公司面对转变,则为中学阶段;至于大学程度,是要再制造。冯氏兄弟每三年就会从零出发,假定公司一无所有,重新考虑是否值得投资某个行业,以及如何从头适应。也许正因为如此,利丰总能快人一步,早着先机。2000年利丰被列入恒生指数,成为蓝筹股;在200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榜上,冯氏兄弟名列其中。

  20、冯国经――推销产品锅上起舞

  冯国经的弟弟冯国纶说:哥哥的英文名字是victor,vforvision(远见),我的英文名字是william,wforwork(执行)!他的雄才大略,不仅表现在使家族企业的发扬光大上。作为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主席,他早于1991年10月担任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起,就大力推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融合。在他看来,发展珠三角地区的最大价值,是为了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作为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他在过去两届任期里,一直致力于和内地机场的合作,并将之作为未来新的三年任期中的主要目标。未来20年里,世界空运将每年增长6.2%,内地的货物空运每年增长速度则高于10%。他希望能利用香港众多的国际航线和珠三角机场在内地的运输网络,把大珠三角打造成国内和国际的枢纽,以及亚太区最重要的物流运输中心。

  作为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他上任第一天就表示,我们的大学不应只从香港着眼,更要放眼中国以至全世界。为此,就要一流的人才,包括教授和学生,要容纳和鼓励全球最出色的学生来港攻读。

  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成员,他力主香港要将服务型经济融入内地,要同人斗精细、斗特色、斗高增值。围绕这一思想,他写下了《香港优势》、《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互动》等著作。

  被称为最佳推销员的冯国经,也有过零销售的时候。据曾任香港立法会议员的朱幼麟回忆,他和冯国经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读书时,曾经在暑期一起推销化妆品和无水煮食套装。没想到,两个大男人一件化妆品都没卖出去,反而因为自己要先购入有关产品,结果赔了不少钱,直到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误入了推销陷阱。而他们在上门推销无水煮食套装时,一人负责按门铃,看到门一打开就赶快将一只脚伸进去,以免吃闭门羹;另一人则立即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介绍产品的优点。有一次,冯国经为向人介绍套装的锅如何坚固,竟站到锅上舞动。朱幼麟就在旁边加对白说:他这么胖,在锅上跳舞也没事,可见这锅是如何坚固。然而,虽然他们奇招迭出,最终还是零销售。朱幼麟为此打趣说:如果有一天看到门外有人在锅上跳舞,千万不要小看对方,说不定将来有可能会成为又一个冯国经呢。

  在冯国经香港中环的办公室里,本书作者亲眼看到他和下属开会时,就像和家人一样亲切、随便。利丰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张家敏告诉作者,冯先生的谦和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一点都没有哈佛教授和跨国企业老板的架子。他亲自阅读客户的传真,与客户在日常营运中保持私人联系。他喜欢和人直接交谈,不喜欢e-mail,所以利丰集团有一个内联的voicemail系统。冯国经这样解释,人与人的沟通很重要,用voicemail又快又可听到对方语气,知道事情急不急。现在有人滥用e-mail,真正的沟通越来越少。我最讨厌有人坐在隔壁房间,还要发e-mail,而不走过去当面谈。

  黄英豪―眼向前看快人一步

  黄英豪: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法律工作者协会会长

  21、黄英豪――眼向前看快人一步

  向前看,是黄英豪面对荣誉时的态度,也是他对待所有人和事的基本态度。

  黄英豪出生于香港名门,祖父是有名的民族实业家黄笏南,父亲黄乾亨是香港著名律师,在法律界成绩卓著。在黄英豪刚满14岁时,其父就把他送到英国中部一个偏远小城读书,让他远离奢华,培养一切靠自己的良好品格。当年在国外生活时,中国人很少,经常感到周围歧视的眼光,还被误认为是日本人。在同一个学校读书的弟弟,有时也受到外国同学欺负。这些遭遇,使他更加懂得自己的根在中国,个人的事业、前途、尊严与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黄英豪有个习惯,走路很快,许多人都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情也是如此,往往是快人一步,获得先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黄英豪就预见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境外投资者的大量进入,内地各种涉外法律服务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因此,1992年,经国家司法部的批准,他在上海设立了律师事务所代表处,成为内地第一家境外律师事务所,执业牌照是001号。一年后,年仅30岁的他又成为中国司法部委托的第一批境外公证人之一。他在内地开设的第二个代表处北京代表处也已于2005年3月开业,据透露他的第三个办事处将开在四川成都。

  人各有眼光。有的人看的是身边的事情,有的人望的是长远的发展。黄英豪属于后者。上个世纪90年代初,第一批h股准备到香港上市时,一家四川省的企业请黄英豪担任法律顾问。不久他发现,连续几批在港上市的h股公司中都有四川的企业,这让他对四川这个神奇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原本帮助企业出川的他,反过来以投资者的身份入川了。那时候,倚托亲情、乡情到广东、福建投资的港人有如过江之鲫,而中国西部对大多数港商来说还绝对是冷灶。黄英豪先行一步,苦可没少吃。蹲在路边吃饭,拿着白酒来消毒碗筷,令他难忘;坐长途客车在盘山公路颠簸,一路上紧紧抓住坐椅把手,他也尝过;宾馆没有国际长途电话,费很大周折才能与香港家里联系上。一周之内,他奔波上千公里,先后看了100多家大小企业。在初步圈定了7家企业后,他请来香港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认真的资产审核,最终拍板:联合家族和两个投资基金,投资温江的锦丰纸厂和自贡的四川玻璃厂。如今这两家企业都已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

  黄英豪是香港黄乾亨黄英豪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该事务所是由他父亲于1961年创立的,40多年来见证了香港迈向国际商业及金融中心的历程,法律服务业务稳步发展。近年来,他们锐意发展中国业务,为客户的中国投资项目提供法律意见,与国家及省、市级数十家企业有业务联系,协助不少内地及香港公司在港上市。

  许智明: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会长

  许智明――"心业有成"无愧社会

  22、许智明――心业有成无愧社会

  2005年3月,具有280多年悠久历史的全球最大科研机构俄罗斯科学院,经过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并经俄罗斯联邦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决定授予香港著名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许智明先生荣誉博士学位和罗蒙诺夫奖章,表彰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扶贫事业以及俄中友好合作所发挥的作用和重大贡献。

  专程远道赶赴香港出席颁授仪式的俄罗斯科学院院长、著名数学家奥西波夫院士在致辞时表示,许智明先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香港乃至中国的企业家。颁授这一殊荣,鉴于他在解决消除世界贫困问题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得到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和中国政府赞扬和肯定;也鉴于他在协调政府和商界的关系,支持香港顺利回归中国,积极推动并实践香港与俄罗斯的商业合作等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他多次组团访问俄罗斯,是第一个推动香港商会与俄罗斯商会结盟的倡导者。

  许智明1964年2月生于广东高州市,在那里,他度过了贫困、屈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回忆说:我从小学3年级开始就没用过家里一分钱,中学一年级不仅要养自己还要养家。因父母被打成反革命,家里饥寒交迫。年少时困顿境遇的磨炼,令他在日后的事业和生活中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锻铸了他致力消除贫困的信念和责任感。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他到香港继承亲属财产并定居香港,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创立了集房地产开发、金融、商贸于一体的香港嘉浩集团。1997年,创建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

  许智明将实现自我的人生分为事业和心业两大层次,认为心业有成才是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人。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创办之初,他便捐赠280万元,此后相继在北京、广州、新疆捐资430万元。1996年许智明当选为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后,他的足迹遍布新疆、西藏、青海、贵州、云南、江西、湖北、四川、河南和内蒙古等边远贫困地区,为当地人民无偿捐资赠物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10多年来,许智明先后无偿捐资4亿港元资助国际社会发展和扶贫事业。

  由于求学年代家庭贫困的经历,许智明对贫困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过去10多年,他花巨资在内地兴教办学、捐赠教学设施或直接资助贫困学生。他认为:花钱花得最有意义的,莫过于资助年轻人掌握知识。掌握知识就可以改变命运,包括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社会发展的命运。

  许智明的义举,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家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为此曾获得联合国授予的推动人类和平进步奖和国际学术机构授予的多个荣誉博士学位,并获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称号等多项荣誉。为表彰他对人类发展和扶贫事业的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编号5390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许智明星。

  蒋丽莉―君子重财用之有道

  蒋丽莉:香港总商会常务副主席

  23、蒋丽莉――君子重财用之有道

  提起蒋丽莉,自然想到她的父亲蒋震。蒋震是生产注塑机的香港震雄集团总裁,在香港有塑机大王之称,财富超过30亿港币。目前,全世界每七台注塑机中,就有一台出自震雄。蒋震有六女一子,蒋丽莉排行老四。在这些孩子中,蒋丽莉以从小个性独立坚强而突出。蒋震后来成了富豪,但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仍处艰苦创业阶段,生活贫困。蒋丽莉13岁的时候就拿到奖学金孤身一人到美国去读书,中学毕业那年还考到全年级第一。16岁的时候又考入南加州大学读机械工程,全班只有她一个女生。蒋丽莉因读书发奋两年半就拿到了学位,其时她还不足20岁。

  蒋丽莉毕业后便回到香港,到父亲的公司里工作。两年后,她又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之后又在香港理工大学制造工程系拿下博士学位。就学期间她在父亲公司半工半读,至学业结束后,正式在震雄公司任职。震雄虽是家族企业,但蒋丽莉并没有因此一进公司就担任要职,相反,她从学徒开始做起,一路从技术员工做到管理层,直至担任震雄的执行董事。

  蒋丽莉是对父亲事业帮助最多的一个孩子。在震雄工作期间,蒋丽莉协助有40年历史的震雄公司完成了现代化改革。建立了仓库系统自动化和行政管理自动化,使劳动力成本降到只占生产总成本的6%,并使每年的行政费用节省600多万港元。但是,蒋丽莉真正的理想是自己创业。1999年,蒋丽莉离开工作了10余年的震雄集团,先后创办了两家公司:一为设计生产环保产品的环康集团有限公司,一为游戏多媒体公司易一集团有限公司。蒋丽莉也因此成为蒋家七个孩子中惟一出来自己创业的。

  在为人和对待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蒋丽莉深受父亲影响。1990年,已近古稀之年的蒋震将他拥有的香港震雄集团的全部股份--时值30多亿港币的资产,捐献出来成立了蒋氏工业慈善基金,用于培养中国的工业技术专家。蒋丽莉一手协助父亲成立蒋氏基金。和父亲的观点一样,她认为个人的富有并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认为拥有财富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改善提升,全社会的财富才会持续。2002年,蒋丽莉决定捐出她的收入,成立她自己的慈善基金。基金主要针对年轻人,侧重于教育和传播健康、环保理念。2002年我的基金初创时,很多人都笑我,说我年纪轻轻就搞一个基金,把自己的财富全捐进去。我对他们说,如果不在年轻的时候创立这个基金,我的奋斗心也许很快会懒掉的。赚钱不容易,但要花得有意义,这比赚钱更困难。

  同时,她还出任一系列公职,包括香港总商会常务副主席、香港台北经贸合作委员会主席等。她还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理工大学、青岛化工学院等内地几家高等院校担任客座教授。

  林天福―面对挑战"三心二意"

  林天福: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

  24、林天福――面对挑战三心二意

  林天福2004年5月接任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面对新的挑战,他以三心二意去应对,三心指的是专心、爱心和决心,二意指的是诚意和创意。

  自1986年加入香港贸易发展局,林天福几乎在局内每个部门都工作过,他他说,自己天生喜欢挑战。贸发局的工作时刻要面对不同的问题,这使我对这份工作十分有热情。相反,完全无压力的工作不会给我动力。

  回顾过去近20年贸发局的工作,林天福认为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情,其中包括推动贸发局举办的展览会走向专业化。据说早年香港的展览会一般是靠人手统计参展买家数目,多少有点估计的味道。当时很多欧洲买家对一些号称有几万买家参加的亚洲展览会,大多抱着怀疑的态度。香港贸发局率先推行电脑化,由独立公司通过电脑统计入场的人次,让参展商有数可依,对于展览会更有信心,并愿意再来香港参展。这是香港贸发局举办的展览会在全球树起品牌的重要里程碑。

  林天福最为难忘的经历,是2003年香港爆发非典,瑞士巴塞尔钟表展主办者借端要迫使香港钟表商退出展览,他代表几百名港商与主办者彻夜谈判,争取港商可留下继续参展。当时,不但参展的港商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而且全香港的焦点都集中于他一人。压力之大,真是毕生难忘。谈判成功回到香港,有人笑称他为熊猫先生,因为两眼布满了黑眼圈。

  香港贸易额占全港gdp的三成,加上其他相关行业已接近四成。在林天福看来,要保持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必须要有源源不绝的活水,而这单靠香港本身经济增长是不行的。因此,香港贸发局当前的首要工作是吸引内地民企来港投资。现在,内地200多万家从事生产和贸易的民企中,在香港有业务的只有2000多家。如果未来两三年里,有相当数量的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营运,不但有助于巩固香港在亚太区内的地位,也有助于提升内地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以香港推销员自称的林天福,在出任总裁后在香港贸发局推行一套新的管理理念:走上前线。他上任以来,常与中下层员工共进午餐,希望在这些前线员工那里,得到市场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他差不多每两三周便会直接探访厂商,听取他们对贸发局工作的建议。

  林天福认为,要把推销工作做好,创意不能少。关系和感觉是重要的元素,工作的框架永远都是大同小异,但其中的内容可以千变万化。即使请人出席一场酒会,如果有创意,参加者就会对香港留下深刻印象。另外,还少不了决心,比如建立一个品牌,没有几年的工夫行吗?推广工作不是即食面,而是老火汤,不会即时见效。所以,一旦认清目标,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叶剑波―海域胸怀源于责任

  叶剑波: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和谐香港基金主席

  25、叶剑波――海域胸怀源于责任

  当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将社会责任变成一种习惯时,这个人便有了时代分量。海域集团和海域化工集团主席叶剑波就是这样的人。

  在叶剑波看来,关注民生,回馈社会,帮助贫弱人群,促进社会和谐,是一个企业家应尽的责任。只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企业家才能变得更加成熟,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1998年初,亚洲金融风暴冲击香港,时任香港证监会主席的梁定邦找到叶剑波,希望他能出资收购濒临破产的时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此挽救已经陷入颓势的香港股市。此前,一家知名的证券公司正达公司一夜之间倒闭,已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荡。像时富这样在营运规模数倍于正达的金融机构,假若在短期内重蹈覆辙,无疑会使整个股市投资信心跌至谷底,对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而言,后果不堪设想。更为严重的是,时富的破产将连带拖垮支持它的永亨银行等金融企业,十几万人将受到波及,等于在香港又掀起一场更大的金融风暴。

  救还是不救?当时正值大年初一,律师放假,商铺关门,但时间紧迫,必须赶在农历春节过后的开市之前搞定所有的事情。即使一个一般的商业买卖,光谈判也不是几天就能达成的吧?然而,就在那个春节的初一到初四的四天时间里,叶剑波就做出了一个足以让他有可能倾家荡产的决定--动用所有资源筹足2.5亿港元,给时富注资。春节过后股市重开,受利好消息影响,港股倒升了1000点。叶剑波的义举一度成为城中佳话。

  出生于广东东莞的叶剑波,学业虽被文革打乱,但进入社会大学后,他发现自己从社会上学会的知识,远多于读十年书。我17岁就在国有工厂做工人,负责烧炉,用个比我还高的铁铲铲煤炭。但熊熊烈火却在不知不觉间磨炼了他坚毅的意志。上个世纪80年代,叶剑波孤身来港,经营皮革贸易生意。其间出于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他还在半工半读中读完了大学。

  香港讯息发达的特性,加上叶剑波不断进修的毅力,令他洞察先机,开拓貂皮服装生意。他表示,貂皮生意是当时皮革界的新商机,为掌握这个良机,出生南方的他往往在漫天风雪的冬季,趁其他同行松懈的时候前往河北、山东一带深入貂穴,向貂农收购貂皮。新鲜貂皮若不及时加工,毛质便会大打折扣,故多数贸易商均会在内地加工后运出国。然而当时内地削皮技术相当落后,品质差劣。为保证质量,叶剑波冒着貂皮变质的风险,偏偏将原材料运港加工后再运出。凭着优质貂皮在行内打出名堂,他夺得事业上的第一桶金。

  1991年,叶剑波在香港创立海域集团,业务包括金融、能源、房地产、it、公用事业、建材、酒店等,并于1997年9月以10亿港元成功上市。由于投资者踊跃,一时间冻结资金数十亿,5天内单是利息收入就达五六百万港元。

  26、叶剑波――管理之道包容制胜

  叶剑波有两个特点容易让人误判:他年轻、儒雅的外表,对资本运作专业而浅显的表述,使人容易把他当成一个学者,更无法与他苦难的童年和艰辛的青年经历联系起来;他的谦和与包容,使人无法想像他竟是统领两家上市公司的老板。

  这两个特点也正是叶剑波的成功之道。除了诚信,他特别强调包容:做人、做企业,恰到好处的包容最重要。你不可能做你想做的所有事情,你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那么,你就要让别人大胆去做,不要怕别人做得不如你好。你必须从大局出发,学会容忍,学会原谅。

  海域集团香港及内地员工约千人,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叶剑波曾笑言,海域集团是一国两制的缩影。他自己充当协调人,大部分时间用作调整两地员工的思想差异,在两地公司一体化的原则下,实践两套管理方案。他表示:香港同大陆两个地方的法律、价值观各有不同,这边的同事可以做到的事,那边同事不一定做得到。如何能令两地员工不分彼此,优势互补,是我的职责。总的来说,他认为内地员工较注重实干,香港员工则讲究专业,两者各有各的优点,如果能合作无间便能发挥最高的效能,所以他便要制定不同的制度以配合当地员工特点和政府政策。

  他常说:我做过工人,我知工人的心态。所以提升同事归属感的工作,便由他亲自出马。无论是在内地工厂还是在香港写字楼,都应该建立和谐关系。对于工厂员工更要以多理解、少埋怨的态度面对,因为前线员工须在熔炉附近工作,容易出错,所以应多关心他们,如向前线员工派烟以示鼓励等;至于香港员工,因多是专业人士,则要尊重他们的专业贡献。有人认为叶剑波的管理太人性化,他不同意。他认为,别人有不少管理经验的确值得借鉴,但我们更要有一套从实际出发的管理办法。确切说原则性与人性化二者兼顾比较好。比如春节期间,即使有很多订单要赶着出口,但员工要回家过年。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帮员工订好车票,生产先放一放。

  提及叶剑波,不少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他背后的女人--息影艺人傅明宪。她是著名电影艺术家石慧的女儿,对公益事业也像父母和丈夫一样热心,在青年协会、学校、保护动物团体和慈善机构等担任很多工作。这几年,叶剑波夫妇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捐助,每年都在一千万港元左右。

  热爱游历的叶剑波,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和欧美。但论到家,他始终认定香港是自己的落地生根之处,日后即使退休也会留在香港。他认为,香港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地方,拥有无比的生机和活力,令人着迷。是香港独有的社会文化,让他能从一名寂寂无名的内地工人,孤身来港后摇身成为亿万富豪。他具传奇色彩的奋斗经历再次印证了香港的可爱之处--无论什么出身的人,只要有过人之处,必可在这里获得平等向上发展的机会。

  曾智雄―智慧勇敢亲力亲为

  曾智雄:香港青年联会主席

  27、曾智雄――智慧勇敢亲力亲为

  2003年12月9日,国际驰名品牌金利来在广东梅州市雁南飞茶庄举行创业35周年庆祝晚宴。金利来事业的开创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宪梓博士在致辞时,先是与大家讲笑话,说自己生得黑,因此一直想找个白皮肤的老婆,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而且还为他生了三个英俊的儿子,就是智谋、智雄、智明。他逐一点评三个儿子:我已经把金利来的全面管理交给了老三智明;大儿子智谋对技术有兴趣,是公司的电脑顾问;二儿子智雄,做事十分勇敢,他去年告诉我,爸爸,我自己干。我说,好,有志气!我希望他能成就一番事业。

  曾智雄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创立的中国世贸集团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为中国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投资贸易当红娘。不仅如此,他继承了父亲对社会事务的责任感,在2005年5月出任香港青年联会主席。

  曾智雄笑言,香港是一个商业社会,年轻人最大的希望是赚到钱、开靓车、享受生活,这是所有年轻人的想法,当然包括自己在内。最初完全没有想到会参与社会工作,但随着自己的成长和对内地认识的加深,深感祖国的强大对香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希望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年轻人认识祖国,扩阔视野。

  他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跟随父亲返内地工作时,内地刚刚改革开放,很多设施都很落后,但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真是翻天覆地。正因为有这么多年的内地工作经验,体会到国家强大对香港及世界的影响,才促使自己全情投入青年联会的工作;此外,父亲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对国家的情怀及正义感,对自己也有深远的影响。父亲做事均以国家的利益为大前提,例如在港英时代,向彭定康开火,这是其他商人绝对不会做的,因为这会影响自身的利益。但父亲基于自己的良知,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批评彭定康的三违反政改方案。父亲的身教,对我的影响很大。

  兴趣广泛的曾智雄现时最喜欢打高尔夫球。他笑着说,自小喜欢一些剧烈的运动,如小学开始便参加击剑、冰上曲棍球等项目。原来曾智雄求学时代就是一名运动健将,18岁时就考取了花剑的国际教练牌照,并代表学校参加校际的花剑比赛,获得校际冠军。其后他更成为香港队代表,准备到台北参加国际比赛,可惜因未获入台签证,最终未能成行。他的朋友曾因此取笑说,台湾埋没了一个花剑世界冠军人才。

  曾智雄是香港标准的富豪第二代。不了解他的人,往往会被其冷峻的外表所欺骗,以为他是一位高傲的人。但接触多了,就会发现他其实很健谈、直率和随和。香港青年联会的工作人员说,在他身上看不到某些富家子弟经常表现出来的那种优越感或傲气。他做事喜欢亲力亲为,不论是事业上还是社会服务的工作上,均是全情投入。

  李君豪―辉煌求学奋斗人生

  李君豪:香港证券商协会副主席

  28、李君豪――辉煌求学奋斗人生

  他是典型的香港富豪第二代,但他却比许多同龄人更辛苦。

  他14岁就在学校炒股票,开糖果铺,挣钱贴补自己的费用,如今成为香港证券商协会副主席。他学成之后没有生活在父亲的庇荫下,而是选择了艰辛的打工路,如今在53年历史的东泰集团担任董事总经理。他就是李君豪,曾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常委的香港知名实业家李东海之子。

  李君豪有着辉煌的求学记录:

  1978年,他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会计及财务学系,获颁该年度最优秀学生奖,其名字被刻在学校的入口处,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198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及政治学院,获硕士学位。

  学成回到香港,他完全可以像许多世家子弟一样,在自己的家族公司里谋一份容易做的差事。但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另有设计,他要自己到外面去闯一片天地。几个月后,他进入世界知名的大财团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跟所有普通的打工者一样,完全靠自己努力打拼。凭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踏实的工作表现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很快在人才如林的汇丰银行里脱颖而出。10年里,他先后担任加拿大上海汇丰银行私人业务部门经理、英属哥伦比亚财务公司董事总经理及执行主任,直至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海外银行业务中心经理。

  虽然很辛苦,但我接触到不同的业务和管理层次,学到现代企业架构下的管治和大公无私的文化,眼界很开阔。李君豪十分怀念这段奋斗历程。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努力和业绩向人表明:他虽然含着金汤匙出生,但不靠父辈的荫护也可以有一番作为。

  1990年,正当李君豪在汇丰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放弃了那里的高薪厚禄,出任东泰集团董事总经理。在这家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里,充满活力和现代理念的李君豪与经验丰富的父亲并肩作战,企业如虎添翼。如今的东泰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多元化集团,业务包括为客户提供股票和期货投资专业服务、资产管理服务、融资、对上市和私人公司进行策略性投资服务等,香港、内地、北美和欧洲的贸易、投资及地产业务等也不断发展。

  在李君豪看来,一个人是不是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钱,也不在于担任什么职务,而在于你帮了多少人。为社会和他人活着,是他的最高人生理想。

  李君豪积极推动香港文化艺术之余,热心社会公益。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2003年,他曾引进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的艺术作品如油画、雕塑到香港,筹办慈善拍卖晚会筹谋善款近200万港元,受益的慈善团体有儿童癌病基金、香港防痨心脏及胸病协会以及内地的希望小学等。

  2004年底南亚海啸灾难后,李君豪和父亲先后捐出60万港元,用于向南亚灾民和香港受影响家庭提供紧急援助。平时,李君豪无论工作多忙,都尽量抽出时间参与公益和社团的活动。他说:你每帮一个人,就等于赚了一个硬币,一生储存下来就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