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愤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5:10

什么是中国愤青

 

愤青在中国被叫烂了,但愤青为何物,很多人不得而知。更多的人只是对愤青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也有人进行了现象式的描绘,比如一位我查不到确切名字的网友写了一首关于愤青的打油诗,对愤青有直观可感的描述,刻画得很到位,但我们仍然很难照着这首诗对应地把一个个人找出来,然后说,他就是愤青。

小粪青,封建种;后杂交,想成精。

义和团,红卫兵;一师傅,一师兄。

智商低,脑袋空;瞎咋呼,好逞能。

头愚昧,心愚忠;既盲信,又盲从。

对主子,痴痴情;奴身贱,媚骨轻。

鞭子抽,乐融融;打耳光,笑脸迎。

喜独裁,爱暴政;反民主,仇文明。

信谎言,发狗疯;乱喷粪,臭烘烘。

此孽种,害无穷;除左祸,莫放松。

粪青灭,民族盛;粪青亡,中华兴。

为了避免伤及无辜,很有必要对愤青进行相对严格的界定。不过,要给任何一个事物下定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人。任何一个人都是复杂的,十恶不赦的人也会有温情可爱的一面,给中国愤青下定义,有必要梳理一下愤青的种种界定。

国内对愤青的定义很混乱,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愤青的:“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代的香港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班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愤青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接触网络居多,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狭隘民族主义。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大陆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现在的愤青,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这个定义有一个重要前提即网络,是不是没有网络之前,就没有“愤怒的青年”呢?显然不是,网络之前,也会有“愤怒的青年”。不过,这个定义里提到的“愤怒青年”,可能是源于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愤怒青年》,这部影片记述一群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一般认为,现在国内的“愤青”一词是由香港传入,时间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

我认为这是合乎事实的,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国门再次洞开,各种新思潮涌入。当年很多新思潮都是从港湾涌入的,这不仅因地缘的关系,也因香港台湾与我们一衣带水,同根同族,容易接受,在大部分人还没有走出国门之时,通过港台了解世界,是最好的渠道。相信就在邓丽君、“四大天王”的港台流行歌曲席卷大陆的80年代,“愤怒青年”这个概念也随之引入。

关于愤青的界定,缥缈在其著作《愤青史记》中也有一个说法:“义士者,胸中无私愤,惟深明大义者也;愤青者,不明大义,惟胸中有愤必泄之而后快者也。”(《愤青史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年10月)我觉得这个定义也不太准确,一个人愤不愤跟明不明大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任何人都希望胸中有愤而必泄之后快,这叫有“有屁就放,有气就出”,老是憋在肚子里,有伤身子。只不过各人泄愤的途径方法不同,有的人像张献忠杀人泄愤,有的人如司马迁著书发愤。

缥缈的定义跟百度百科的定义,基本上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愤青就是“愤怒的青年”,这是一个广义的愤青概念,古今中外皆然。“仅仅只是愤怒,狗也会!” 青年力比多很旺盛,容易冲动愤怒。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夫子,主张仁爱,照说很平和的,也曾经是一个“愤怒青年”,当他看到“八佾舞于庭”时,怒不可遏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八佾是天子之礼,你们诸侯目无法纪朝纲,居然拿来自己用,能不怒乎?有人写什么《北宋愤青的心路历程》,也套用广义的定义。

德国《明星》周刊驻亚洲的首席记者佳杰思,一个曾经的德国“惊世骇俗”的毛圣经铁杆粉丝,最近出了一本《我的愤青岁月》(2009年2月 新星出版社),这个愤青对愤青的理解是,“‘愤青’包含很多意思,愤怒、激情等等,这是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总是反对这个反对那个,要么就嫌美国不好,父母想法不对。”这只能算一种感受性的笼统描绘,谈不上是严格下定义式的解释。

维基百科对愤青也有一个解释,指1960年代,西方国家中不满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比如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中,反对法国当局教育和劳工政策的巴黎学生,被视为青年人有理想,有行动,敢于反抗社会不公的代表。

与此相近的定义来自《瞭望东方周刊》,在国内,最早用较大篇幅来探讨愤青的主流媒体是《瞭望东方周刊》,2005年11月《瞭望东方周刊》做了一个“中国愤青们的真实生活”专题,认为,“愤青一词本源自西方,它的产生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欧美左翼思潮的兴起,西方媒体渐渐开始用愤青这个词来指谓那些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在美国的代表便是60年代的嬉皮士。”

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是最接近愤青本质的定义。所谓嬉皮士,是指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

以嬉皮士为代表的西方愤青是总体偏向进步的社会力量,他们反对民族主义,高扬人道主义,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批评政府,争取人权,呼唤自由,反思主流,现在看来,这些并没有过时,仍然发散着迷人的光辉。他们可能有一些为人诟病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们的价值。

只是,愤青,一个即便不算正面也算中性的词舶到中国来以后,就像“南橘北枳”一样,完全变味了,已经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人们一说到愤青,就想到那些没头没脑,整天反美反日、永远没有长大的情绪动物。据说,中国最初有一些具备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人都很喜欢把自己标榜为愤青,罗永浩先生就自认是一个“老愤青”,鄢烈山先生也曾自称“资深愤青”,梁晓声公开宣布自己一个愤青。这是基于对愤青的原本意义的理解,可是后来,我发现他们越来越讨厌愤青这个词,害怕这个词如同污水泼向自己一样躲得远远的。概因此“愤青”非彼“愤青”,中国式的愤青已经不是自己所追求,还是自己讨厌的东西。

愤青在中国的膻变,正如余世存先在《拔剑四顾,曙色熹微》一文中所说,“‘愤青’完全成为一个负面词汇了。我国的子民跟体制一样,其文化的展开,总是不自觉地呈现出毁灭、玷污美好事物的趋势。他们在人生的过程里毁灭、玷污了爱情,他们在社会的生活中玷污了超女那样的青春,他们在国际社会里玷污了地球村;不但如此,他们还以发展的名义遗弃了传统,以物质的名义毁灭了精神,以中国的名义告别了文明。比较愤青与俄国社会末叶的‘多余的人’,或欧美社会的‘垮掉的一代’,我们可以看出,多余的人、垮掉的一代都在人格精神和实践上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社会,愤青本来也是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坚定表达并自我成全的人,却在我们的社会里最终成了一种创造性为零为负数的姿态。并且愤青一变再变成为一种情绪,一种学院、网络上的愤怒游戏,一种‘书斋的革命’,一种戴着面具的流氓,一个脑子有点‘贵恙’的一根筋患者或原教旨主义者,甚至称呼原教旨主义都高抬了愤青,因为他们涉世不深,是没长大也长不大了的类人孩。”

这确实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我们总有把美好事物变成污秽不堪的本事,国际上好的惯例一接轨到我们这里就全然变了,把独立董事接轨过来,独立董事就同流合污地卖办化,把油价市场化办法接轨过来,变成了盘剥的大好机会,把公车改革接轨过来,成了官员谋取福利的好借口,把愤青引入进来,“却在我们的社会里最终成了一种创造性为零为负数的姿态”。

既然舶来的愤青早已面目全非,既然我们这里贬义了的愤青已非西方原本意义的愤青,很有必要搞清楚中国愤青是什么一群人,对这群人重新进行定义。否则,西方的愤青还真的不愿意与中国所谓的冒牌愤青为伍,定义不明的国内青年也容易互相掐架。

基于对西方愤青的探本求源和对中国愤青的种种表现的观察,在此,我来给中国愤青下个定义:是指国内盲目爱国、狂热排外、愚昧自大、鼓噪鲁莽的非理性群体的统称,其中主要指狭隘病态的民族主义者,又以青年人为主,依据年龄不同,有愤青,愤中,愤老之分。

显然,这不是一个广义的愤青定义,而是一个狭义的中国愤青定义,十分明确地指向一部分人,以避免“滥杀无辜”。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中国愤青有四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爱国但很盲目,不懂得什么是真爱国;二是排外且很狂热,尤其是仇日仇美;三是自大皆因愚味,这是愤青之为愤青的根源;四是鼓噪而多鲁莽,显示出强烈的非理性特征。

在这样一个定义之下,我们再来谈中国社会中的愤青,就有指向性和针对性了,不然就会陷入到定义混乱的无谓之争中。就像有些愤青将我反唇相讥为愤青,这是莫须有的。

从以上的定义看得出,“中国愤青”的概念不同于西方的、本源的愤青,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西方愤青(本源意义上的愤青,或者说真正的愤青)高扬人道主义,摒弃狭隘民族主义,中国愤青与之相反,钟爱狭隘民族主义,无视人道主义;西方愤青对国家的爱基于人性、真理、正义之上,中国愤青对国家的爱凌驾于人性、真理、正义之上;西方愤青是真爱国,中国愤青常常假爱国,乃至误国。

二,西方愤青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哪怕是本国侵略别国的战争(如越战)也为他们所反对,中国愤青则渴望有机会反攻列强,称霸世界。

三,西方愤青是“向内用力”,中国愤青是“向外用力”;西文愤青对国内社会不满,中国愤青对国际社会不满;西方愤青与政府有紧张感,时常处到对立状态,中国愤青与政府相处融洽,奉旨而为。

四,西方愤青关心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人权、自由、平等等问题,身体力行地去争取,中国愤青崇尚空谈,口水主义,关心大而空的利益。

五,西方愤青寻找或者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探求解决的根本办法,中国愤青既看不到社会问题的深刻症结所在,也提不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

六,西方愤青对既有传统和政治抱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中国愤青随波逐流,缺少怀疑和批判精神。

七,西方愤青虽然也有情绪,会愤怒,会冲动,但具有独立的理性意识(这是认识揭示社会问题根源的前提),中国愤青是被情绪左右的非理性者,他们鲁莽鼓噪,行为偏激。

在解释“中国愤青”概念时,我还要补充说明两点:一,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愤青是有坚定的价值立场的,比如西方愤青坚定的批判国内政府,中国愤青坚定地反美反日。一个人偶尔愤怒不算愤青,一个愤青的偶尔理性也不能说他就不是愤青,愤青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会对政治话题持有一定之“主见”,一谈到那些背离其立场信念的话题,就能表现出愤怒,久而久之,形成愤怒的条件反射。

二,中国也有西方原本意义上的愤青,像戊戌六君子、孙中山、鲁迅等等都是西方意义的愤青,只可惜,这样的西式愤青越来越成为稀有物,目前,占主流的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中国式愤青。在这本书里,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批判或打捞的,都是中国愤青。

中国愤青可分为民愤(民族主义愤青)、左愤(左派愤青)和毛愤(毛主义愤青)。愤青有大佬级的,也有小喽罗,愤青大佬有时能影响决策,愤青喽罗是一些跑龙套的小鬼,他们在网络上常常被称为“粪青”、“粪粪”、“小粪”、“FQ”、“小左”、“左左”等。

如果要形象一点讲,我给中国愤青做了一个类比,叫“当代义和团”、“民族自恋狂”。一方面,他们把国家、民族、政府、政党等概念混作一团,因此他们的关于爱国的“主义”和爱国的“行为”让人哭笑不得。另一方面,他们只觉得自己的国家民族是世界上最好的,泱泱大朝、唯我独尊,说起西方,那都是夷狄,即便不极力排斥,也不拿正眼瞧人家。看到有人批评了中国的坏处,或者讲了日本的、美国的好话……就要扣帽子,最经典的几顶帽子是:“汉奸”,“走狗”,“卖国贼”,“二毛”、“假洋鬼子”。

    在网络上,愤青有很多称谓:白痴、弱智、愚民、暴民、无知、无耻、无畏、小屁孩、意淫癖、爱国贼、社会下层、网络流氓、投机作秀分子。说他们是的投机作秀分子,那是因为他们特别懂得“奉旨爱国”和“奉旨冷静”,懂得“想他人之所想”,然后配合做出什么样的爱国举动,分寸把握得很到位。说他们是网络流氓,那是因为他们人肉出他们认为是汉奸的人,到别人家里去泼粪,打砸,进行人身攻击。说他们是社会下层,那是因为他们可能连工作在哪,下一顿饭在何处都不知道,却有着社会上层,甚至统治阶级的思想。说他们是爱国贼,那是因为他们会假爱国之名行误国之事。说他们是意淫癖,是因为他们经常是“口号爱国者”。说他们是小屁孩,是因为他未经世事,还没有在社会上碰壁吃苦……

中国愤青身上愚蠢可笑的言行有着深层复杂的原因,本书在下面章节将逐一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