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初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29:27
浅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初衷 (转贴芦哲峰 文章)
三十多年过去了,文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场集体梦魇,一如奥斯维辛之于西方。
关于文革爆发的原因,近年来,很多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权力斗争以及毛泽东的个人性格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当然,有的分析离真相很近,有的则相去甚远。在此我不做转述,仅就文革爆发的文化原因做一个小小的补充,供方家探讨,供大众纷纭。
在分析文革爆发的文化动因时,余伯流先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一文中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我国政治、文化、民族封建固疾的总爆发,是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引发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的帝王思想、忠君观念、集权主义、个人专制、封闭意识、平均主义、家长制、一言堂等等,渗透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以及人民的道德规范领域中……影响了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有的学者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分析,提出“文革”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同现代文化体系激烈对抗的一次集中性体现。“文革”的发生是专制主义、皇权思想、忠君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体系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民主政治、尊重科学、思想自由、人格平等、法律至上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尖锐冲突。
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学者们得出的结论都十分的相似,大家似乎一致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传统文化中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作祟,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复归,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封建主义毒素的现实表现或延伸。但我认为,学者们的分析指向的似乎是文革所采取的手段,而非文革爆发的目的,我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不仅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归,恰恰相反,是为了向传统文化宣战,彻底颠覆几千年来深入国人骨髓的传统糟粕,此结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出:
1、鲁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最深刻的一位,毛泽东对鲁迅的激赏,同时也就表明了他自己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立场。
2、毛泽东在党内外多次提到“实事求是”原则,借以对抗传统文化中的“务虚”精神。
3、文革中的“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批儒、批孔”等活动,不惜以强制性手段来执行,足够的坚决和彻底。
4、文革中知识分子所受的冷遇,恰好表明了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反感态度,因为知识分子是传统文化的最直接代表。
5、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让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直接面对自然,与饥饿面对面,借以培养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务实精神。
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在和西方进行对比的时候,毛泽东只提到了“历史悠久,文学上有部《红楼梦》”可见,他对所谓的传统文化视若无物。
7、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其说言:“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大家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王权专制的文化传统中,代表民主性的精华部分微乎其微(我们一直就没有民主的传统),那么,去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也就成了我们的主要任务。
凡此种种,恰恰说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是想彻底的颠覆传统文化。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熟稔程度众所周知,因此才看透了传统文化的虚伪。但是,正因为毛泽东本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为了达到颠覆传统文化的目的,却采取了传统专制的手段。目的和手段的不统一,导致了文革的两面性,也干扰了世人对文革及毛泽东本人的评价。
而毛泽东生前对自己盖棺定论式的评价是:“我一生办了两件事,其一是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其二就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可见,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同一件事,为什么世人的评价与毛泽东自己的评价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我认为,世人的评价多从文革的过程及结果入手,是微观的,具体的;而毛泽东自己的评价是从其初衷出发,是宏观的,抽象的。二者谈论的虽然是同一件事,但角度却是不同。
不管怎样,斯人已去,斯事已远。让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c74e4b01000c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