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日明:学习中山好榜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6:06
来源:思想库报告
6月12日,中山市政府在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在今明两年将中山教师人均工资增加1.2万元,从而使中山教师和周边城市教师平均收入水平趋于接近。同时还制定了优质高中工程,四年投36亿元扩建11所高中,并引入学校间竞争等机制,优化教育资源。
建立有效、公平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初中等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责任之一,也是基础的公共品之一。一般认为全体公民受教育有着显著的外部性,促进社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提升社会总体的竞争力,受过教育的人可以更好地遵守规则、融入社会,可以有效地降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良好的教育体系还会吸引更富的人来居住以及投资,带动房地产、服务业等行业的升值。因此,政府往往愿意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地调整教育、医疗等政策,使之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
但教育并不是纯粹的公共品,多教一个学生或者提高一单位教育质量的边际成本远远超过零。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提高教育质量或者扩大受教育规模就意味着更多的教育投入,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权衡教育支出与其它财政支出的边际收益。当前,中山市等珠三角城市已经开始产业转型,淘汰目前的低端产业升级到重型工业等中高端产业和服务业,这一过程需要城市文化建设、社会保障完善、人力资本提升等多个方面配套,良好的公共品、公共服务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入驻,还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提高本地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是区域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山市增加教育投入,给教师涨工资、扩建高中、优化职业高中教育,其边际收益要高于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投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增加了投入是好事,但只解决了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教育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地方还在于,增加教育支出是否可以提高教育绩效?在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教育体制中,学校之间的教育绩效考核主要则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完成而不是市场的选择。在这种失真的考核体系下,教育投入分配机制的效率自然不高。就中山市以前的教育财政体制而言,教育资源的分配缺乏竞争机制,学校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声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并没有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投入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产出。那么如何来打破这一困境?美国学者Epple和Romano两位在2000年前后提出,公私并存、市场竞争加上合理的价格机制是地区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私立学校有激励通过奖学金等方式吸收优秀学生,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中的好学生,在边际上提高了该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而公立学校又通过低价(甚至免费)的政策,保证了地区教育的公平。同时通过教育券等教育财政体制,让家庭用脚投票选择公立及私立学校,通过竞争提高效率。
基于这种认识,再来看中山市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方案的优劣。方案规定,在全市范围内,核算生均成本之后,按照各学校办学规模与生均成本经费,统一划拨经费,学生在何校就读,这个经费就划到何校,民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其本质与公私并存、引入竞争的方案完全一致,通过打破本地招生的格局,促进镇区高中之间的竞争,继而提高全地区的教育质量。这一经验值得其它各地区借鉴与推广。当然,这一方案还有其它细节需要补充,如如何避免因学校选择而导致的社会和经济分层,如何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的政策设计等,需要中山市更多的实践。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