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CPI之争划上句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3:51
2010年11月28日 08:17:44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树欲静而风不止。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每次公布,都没能与民众的感受“合拍”。是否存在人为低估,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庞晓林已解释了不止一次。
但是依然有一波又一波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这一次是徐奇渊,一个即将走出博士后工作站的小伙子。
低估7%的结论本身并不重要
徐奇渊,一位刚刚三十而立的小伙子,近来因为一个数字而备受关注。
从2008年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博士后工作站开始,到今年7月份,徐奇渊用两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他的CPI指数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风动还是帆动?》。发布于11月9日的该报告指出:“2006年以来的5年间,通过人为的调整,CPI大约被系统地低估了7%。”次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刊登署名庞晓林的文章对此进行反驳。第三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
徐奇渊告诉记者,报告写完后,自己只是群发给了内部的一个有业务往来的系统上,但不知怎么就转到了媒体上。
这篇报告经媒体披露后,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让徐奇渊有点措手不及;尤其是庞晓林的回应文章,更挑起了人们对CPI的超常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各方的热议。有赞成的声音,也不乏批评的言论。各方热议的焦点是:徐奇渊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来“被低估7%”的结论,方法是否正确。
徐奇渊认为,自己看到的对自己推算方法的公开性批评中,只有一个是靠谱的:某科研网的论坛上有一个帖子,在技术上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她模拟的一个例子,让我认识到:使用常数的回归方法,来拟合一个变系数的情况,会产生误导性的结果。这是我看到最靠谱,也是唯一靠谱的公开性批评。我已经把帖子转到我的博客上了,有很详细的链接网址。”徐奇渊认真地说。
关于能否采用数学模型推算出CPI“被低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分析:“不看结论,看方法,采用数学模型推算出CPI被低估的方法是错误的。通过这种模型回归的方法进行测算,没有考虑权重的变化,这样回归出来的结果,肯定会有误差。”
对此,徐奇渊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原来也有朋友善意地提醒:使用常系数对事实上变系数的情况作回归,可能会导致偏差;不过,我确实没想到,像这么微小的权重调整,也能导致如此大的偏差。因为统计局数据不公开,我们没有办法讨论这个问题,只能采用数学模型来推理。现在我发现没有一个数学的办法能把CPI估算出来。”
“如果现在的这个讨论能帮助国家统计局在相关工作上能有所改进,或者公开、透明,这个讨论就是有意义的。我的报告本身有多大意义不重要,但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起大家对这个事物的关注,进一步推动CPI编制工作更加科学地往前走。”徐奇渊说。
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教授认为,没有必要把焦点放到“CPI被低估还是高估”、“统计局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上面,不管统计局现在做得怎么样,甚至是其他做得比较合理的国家,CPI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搜索更多CPI 收入 的新闻
统计局官员撰文否认CPI被低估 称媒体主管推断
CPI如何挑动市民神经 百姓盼加息又怕加息
4.4%:透视CPI再创新高
深圳主妇脑筋再快,也跑不过CPI
一碗面“吃”出CPI温度 揭开面价节节高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