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出土的古钱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39:56
 
钟琼奎
1985年12月9日,在建宁县黄埠乡封头村白虎山下的旱坑自然村,农民刘光发在建新房挖坡清基时,发现了一个直径1.5米,深1.1米,上大下小,呈水缸形的地窑,里面埋藏有大量的古钱币。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对古钱币进行鉴定,多数人认为,这些古钱币,可能是南宋军队的军饷。当时军队在摆脱元兵追击途中,为了轻装转移而临时埋入地窑的。据传,当时埋入地窑的还有一个金窑和一个银窑,不过至今尚未发现。
1990年12月,建宁县里心镇里心村印窠山上农民在开发农业生产基地时,出土西汉及东汉仿铸西汉的“五铢”钱币达8公斤。
建宁出土的这两批古钱币为八闽古币出土史上所罕见,总重量为1万余斤,计有70余万枚,种类多达78个年号。分属西汉、新(王莽)、东汉、隋、唐、五代、北宋、南宋等朝代。年代最早的是西汉文帝刘恒五年(公元前175年)铸造的(直径2.5厘米)“半两”钱。年代最晚的是南宋度宗年间铸造的“咸淳元宝”(对读、真书、折二)。
汉武帝决心统一货币,派上林三官独家铸币,即“五铢”钱。建宁出土的“五铢”钱仅数枚,该钱轻重适度,大小如一,流布甚广。到王莽时,曾以“小泉直一”、“大宗五十”代之,后又废小环钱改行“货泉”。这些货币在建宁出土的古钱币中亦发现不少。
自魏晋至隋,中国处于大规模动乱年代。隋文帝杨坚为了统一货币,规定新铸钱亦叫“五铢”,但略小于汉之“五铢”。这种归一的货泉,一时百姓称便,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建宁所出土古钱币也有隋代“五铢”钱。
唐玄宗铸“开元通宝”钱,是我国千余年“通宝”钱制之始。“开元通宝”钱直径2.4厘米,穿孔0.6厘米,钱面、背都有内外廓,4字分排在钱面孔上下左右,钱面4字为唐代书法家欧阳洵所书。早期“开元”铜质纯净,制作精美;中期“开元”内外廓不整,文字细小;晚期“开元”钱质薄劣,文字漫漶。
建宁出土的“开元通宝”早、中、晚期皆有。还有五代的“大唐通宝”、“汉元通宝”等八种少见的钱币。建宁出土的窑藏古钱币,以宋钱居多,品种繁杂。北宋的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至道元宝”、“咸丰元宝”等33种70余式。南宋的有“建炎通宝”、“绍兴元宝”、“淳熙元宝”、“嘉定通宝”等20种45式。在出土的大量宋钱中,还首次发现一枚极为珍贵的钱币,即折三,背纪元“九”的“咸淳元宝”,为进一步研究南宋钱币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另外,在建宁出土的这批宋钱中,还夹带了少数与宋朝同时期的金、辽、安南钱币,如金铸的“正隆元宝”、“大定通宝”;辽铸的“乾德元宝”;安南铸的“天福镇宝”、“皇宋通宝”等。
建宁出土的古钱币都是圆形方孔的铜钱,保存较好,大多数铜钱文字清晰。铜钱的直径大小不一,最大的为北宋的“崇宁重宝”,直径为3.45厘米,穿径为0.9厘米。最小的东汉的“五铢”,直径为2厘米,北宋的“淳化元宝”,穿径为0.5厘米。
这批古钱币正面文字的书法艺术丰富多彩,有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5种字体,此外还有御书瘦金体。有真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的年号钱“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用古篆、小篆、真书三种字体的有“治平元宝”、“治平通宝”、“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用真书、篆书二种字体的有五代的“唐国通宝”,北宋的“天圣元宝”、“至和通宝”、“明道元宝”,南宋的“建炎通宝”、“绍兴元宝”、“乾道元宝”。用行书、篆书二种字体的有北宋的“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用篆书、隶书二种字体的有“政和通宝”、“宣和通宝”、“靖康元宝”。御书瘦金体的有北宋“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为宋徽宗所书。
建宁古钱币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钱币的形制、书体、重量和成分,有一定的价值,对研究探讨古代社会经济制度、商品交换、钱币产生和发展规律,亦有很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