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原文、译文 - lwd011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0:59

<<菜根谭>>原文、译文

读书目录 2010-03-26 21:07:28 阅读99 评论0   字号: 订阅

 

牧童<<菜根谭>>原文、译文

【一】修身篇○○一、人品火锻 事功冰履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锻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译文】

  希望练就精金美玉般的人生品德,一定从烈火中锤练出来;想要建立惊天动地似的事业功劳,必须向薄冰上行走过来。

  【注解】

  欲:〈动〉想要,希望。《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精金美玉:精纯的金子,无暇的玉石。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宋·苏轼《答黄鲁直书》之一:“軾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

  人品:人的品格。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緇徒执罪福之説,诱胁愚民,不以人品邪正分善恶,而以布施有无分善恶。”

  掀天揭地;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语本宋·辛学《〈寇忠愍诗集〉后序》:“莱公两朝大臣,勋业之盛,掀天揭地。”

  履:〈动〉本义践踏。《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履冰,行于冰上。比喻身处险境,戒慎恐惧之至。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至于恭命之时,犹切履冰之惧。”

  【评语】

  要想成为一个大有所为的人,就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不能不在自己的心性上作一番历练,所谓“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培养出精金美玉的人品。人的高尚品德不会是与生俱来的,是必须经历人生大是大非的磨练陶铸才能成就。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指人先天的本性而言,并不代表后天的本性永恒,人的本性也会随之人生经历而发生不同变化,善恶也随之泾渭分明。人的事业功德也不会一帆风顺,必然需要经历一番风雨,只有经历了大风大浪和如履薄冰的人才能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建立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大功绩。在成就“掀天揭地的事功”的过程中,对于工作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掉以轻心,即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情,也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慎重,就是古人所谓的对事情要保持有一种“敬心”。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心”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心”心去应付一切。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坚持谨慎持重、从长计议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所以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厚重、澄清的状态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在心内值勤的意思。《礼记》一开篇就以“毋不敬”开头,圣人的这一句话,备极至理。

  【注00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二、克己改过 自利利人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译文】

  一个念头差错,就感觉百样品行全都错了,防止它应当如同渡海的浮水皮囊,不能容有一个针眼的缝隙漏洞;万般善良俱全,才能得到一生没什么惭愧,修练它应当如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需要凭借众多树木的支撑扶持。

  【注解】

  百行:各种品行。《诗·卫风·氓》“士之耽兮,犹可説也”汉郑玄笺:“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旧唐书·孝友传·刘君良》:“士有百行,孝敬为先。”

  浮囊:渡水用的气囊。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三:“浮囊者,气囊也,欲渡大海,凭此气囊轻浮之力也。”宋·司马光《潜虚》:“城堤浮囊,不可不完。”

  罅漏:裂缝和漏穴。宋·苏轼《飓风赋》:“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

  无愧:没有什么惭愧之处。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於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媿耳。”

  凌雲寶樹:凌云,高耸入云。唐·裴夷直《寄婺州李给事》诗之一:“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寶樹,佛教语,指七宝之树,即极乐世界中以七宝合成的树木。《法华经·寿量品》:“宝树多花菓,众生所游乐。”犹玉树,喻佳子弟。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谢太傅(谢安)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於阶庭耳。’”

  假:〈动〉借。《广雅》:“假,借也。”凭借。《荀子·劝学》:“假舆马者。”

  撐持:支撑扶持,支持。元·迺贤《颍州老翁歌》:“获存衰朽见今日,病骨尚尔难撑持。”

  【评语】

  复卦的初九爻说:“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就是说:念头有不善,但不久就能改过了,所以能无大悔,大吉。这与本节要表示的意义是一致的,说的是克己复正。《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要“闲邪存诚,非礼勿听”,才能知止有定,克己复正。《动箴》说得更明白了:“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意思是说,明哲的人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让自己的心念归之于诚。仁人志士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坚守。符合情理的事则扩充它,顺从欲望的支配则是危险的。不断克制不好的念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的小心,则可以让心性回归真纯的天性,与圣贤把手同游。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会也不可能重来,明·杨仪《明良记》中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在生命中的一些时刻,你不能错,一步错,步步错,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人一旦犯错,往往是过去千般的善行,甚至是已经具有的诸多良好品行也即付诸东流,这就是所谓的“一丑遮百俊”。因此,人的一生应当如同渡海用的浮水皮囊,不能容有一个针眼大漏洞。同时还必须不断地修身养性积善行德,使自身具备诸多的善行良德成为有用之材,诚如晋朝“谢家之宝树”,[晋朝时,谢氏最为兴盛,一时人材辈出,声誉鹊起。尤以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于史。所谓“芝兰玉树”,其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以“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然而“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即要使它生长在庭院里,而不是栽种在花盘中放在温室里,它需要凭借众多树木的支撑和扶持,才能成长为直上云霄的参天大树。

○○三、检点事为 操持念想

  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译文】

  忙碌地方的事事作为,常常向闲暇中先前检查整点,过分举动自然稀灭;行动时候的念头想法,预先从安静里周密操作把持,非妄之心自然止息。

  【注解】

  事为:作为,行为。明·方孝孺《戆窝记》:“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於世者。”

  过举:错误的行为。宋·周邦彦《汴都赋》:“奕世载德,蔑闻过举。”

  稀:〈形〉本义稀疏。《说文》:“稀,疏也。”稀灭,犹消逝。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挽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汉田横门人作。横自杀,门人伤之,悲歌。言人如薤上露,易稀灭。亦谓人死精魂归於蒿里。故有二章。”

  非心:邪心。《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孔传:“言侍左右之臣,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使能继先王之功业。”

  【注00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过举,非心”句。后列二八一为一条。

○○三、检点事为 操持念想

  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译文】

  忙碌地方的事事作为,常常向闲暇中先前检查整点,过分举动自然稀灭;行动时候的念头想法,预先从安静里周密操作把持,非妄之心自然止息。

  【注解】

  事为:作为,行为。明·方孝孺《戆窝记》:“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於世者。”

  过举:错误的行为。宋·周邦彦《汴都赋》:“奕世载德,蔑闻过举。”

  稀:〈形〉本义稀疏。《说文》:“稀,疏也。”稀灭,犹消逝。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挽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汉田横门人作。横自杀,门人伤之,悲歌。言人如薤上露,易稀灭。亦谓人死精魂归於蒿里。故有二章。”

  非心:邪心。《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孔传:“言侍左右之臣,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使能继先王之功业。”

  【注00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过举,非心”句。后列二八一为一条。

○○四、除荆涤渣 护本全真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译文】

  做了善事又想抬高自己胜过他人,布施恩惠又想要求名誉交结合好,修营功业又想震惊世人骇炫末俗,树立气节又想标榜怪异显现奇特,这些都是善良念头中的杀气,义理道路上的障碍,最容易夹杂裹带,最难拔除的了。必须是荡涤全部残渣余滓,斩断断绝它的萌发产生,才能显现本来的真实本体。

  【注解】

  为善:犹行善。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为善一,为恶均,而祸福异其流,废兴殊其迹。”

  自高:自傲,抬高自己。《后汉书·袁绍传》:“性矜愎自高,短於从善,故至於败。”

  结好:交结,亲近。《后汉书·刘焉传》:“松怀恨而还,劝璋絶曹氏,而结好刘备。”合好,和好。汉·王符《潜夫论·交际》:“货财不足以结好,力势不足以杖急。”

  修业:古人写字著书所用的方版称业,因此把写作叫修业。宋翔凤《〈管子〉识误》:“古人写书用方版,《尔雅》:‘大版谓之业’,故书版亦谓之业。”学习知识,钻研学问。晋·葛洪《抱朴子·崇教》:“若使素士,则昼躬耕以餬口,夜薪火以修业。”本指研读书籍,引申为修营功业(建立功业)。《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世俗震惊,世、俗,指一般人。宋·朱熹《答陈抑之》:“勤劳半世,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黾勉于规矩绳约之内,卒无高奇深眇之见可以惊世而骇俗。”骇炫,惊扰迷惑。清·薛福成《赵鞅论》:“且有缘秦穆公上天之説,饰为登天之梦,以骇炫末俗者。”末俗,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金·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

  植节:植,〈动〉栽种,种植,生长。《广雅·释地》:“植,种也。”立,树立。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植杖而耘耔。”节,〈名〉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说文》:“節,竹约也。”气节,节操。《荀子·王霸》:“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 植節,谓培养操守树立气节。

  标异见奇:标异,谓表明与众不同。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或多聚徒众,或广置兵仗,或标异服饰。”见,(xiàn)〈动〉“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广雅》:“见,示也。”见奇,显现奇特。戈矛:戈和矛,亦泛指兵器。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此处指杀气。

  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从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晋·张载《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此处指障碍。

  夹带:犹夹杂。《朱子语类》卷十六:“只是应物之时,不可夹带私心。”

  渣滓:杂质,糟粕。《朱子语类》卷十六:“正如金已是真金了,只是锻鍊得微不熟,微有些渣滓去不尽。”余滓,残存的滓秽。《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极眺清波深,缅映石壁素。莹情无餘滓,拂衣释尘务。”李善注:“《説文》曰:滓,淀也,谓鄙秽。”张铣注:“滓,秽也。言远视山水,莹磨滓秽,而解尘俗之事。”

  真体:真实的本体。南朝·梁·萧统《解二谛义》:“又諮真寂之体,本自不流,凡夫见流,不离真体,然则但有一真,不成二諦。”佛教语,犹言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

○○五、拔除尘芥 澄静心念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译文】

  能够轻视富裕显贵,不能减轻一些富裕显贵的心思;能够重视名声道义,又再加重一份名声道义的意念。这是事物境界的尘俗气氛没有扫除,内心境界的怨恨不满没有忘却。这些地方拔除不干净,恐怕石头移去草木就重新生长了。

  【注解】

  尘芥:尘土和草芥,比喻轻微不足道。亦指被废弃之物。前蜀·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臣叨荷宠恩,谬司藩部,功无尘芥,过积丘山。”富贵: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名义:名声与道义。《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谓己能,往往不顾名义。”

  尘氛:尘俗的气氛。明·唐顺之《寿张通政》诗:“蚤躭玄寂谢尘氛,隐身犹嫌名可闻。”

  心境:本意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 唐·希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此作内心境界解。

  芥蒂:本意“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清·翟灏《通俗编·草木》:“今人每颠倒言之曰‘芥蔕’,乃自宋人诗始。”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不满或不快。宋·苏轼《与王定国书》:“今得来教,既不见弃絶,而能以道自遣,无丝髮芥蒂。”

  【注00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六、栖心元默 适志恬愉

  紛擾固溺志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亦當適志恬愉,以養吾圓機。

 

  【译文】纷乱骚扰固然是沉溺心志的场所,而枯燥寂寞也是槁枯心气的地方。所以做学问的人寄托心志于沉静,用来安宁我的真实本体,也应当适应志趣恬淡愉快,用来培养我的圆通机变。

  【注解】

  棲心元默:栖心,犹寄心,寄托心志。唐·白居易《病中诗序》:“余早栖心释梵,浪跡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元默,玄默,谓沉静无为。《文子·自然》:“道之为君如尸,儼然元默,而天下受其福。”棲心元默即寄托心志于沉静。

  适志恬愉:适志,犹言舒适自得。《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郭象注:“自快得意,悦豫而行。”《晋书·文苑传·张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覊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恬愉,快乐。《庄子·盗跖》:“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於体。”成玄英疏:“恬愉,乐也。”宋·王安石《进圣节功德疏右语》之二:“伏愿备膺多福,大庇羣生,人永恬愉之安,物无疵癘之苦。”

  纷扰:动乱,混乱,纷乱骚扰。宋·苏轼《寄傲轩》诗:“朝客纷扰时,先生睡方熟。”

  溺志:谓使心志沉湎其中。《礼记·乐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明·李贽《初潭集·夫妇三》:“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於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

  槁心:槁,〈形〉本义草木枯干。《说文》:“槀,木枯也。”〈动〉死亡。明·高攀龙《三时记》:“文山负其马,立槁,至今马冢尚在。”槁枯,干枯,枯竭。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且逸个人之情意,使独创之力归于槁枯。”心,心气,心灵。槁心,槁枯心气,喻丧失心气情趣。

  圆机:犹环中。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庄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成玄英疏:“圆机,犹环中也。执於环中之道以应是非,用於独化之心以成其意,故能冥其虚通之理,转变无穷者也。”陈鼓应注引李勉曰:“亦犹《齐物论》‘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意。‘执而圆机’,谓执汝圆形之机件以相转不息,忘去是非。”指见解超脱,圆通机变。隋·王通《中说·周公》:“安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

  【注00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元默”为“玄默”。

○○七、不留过非 不执今是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译文】过去的错误不可以遗留,留下它就会枯根余烬再次萌发,这样凡心俗情终将累及于义理情趣;现在正确的不可以执着,坚持它就是残渣余滓未曾化解,这样义理情趣反而转化为情欲根源。

  【注解】

  留:〈动〉本义停留,留下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说文》:“畱,止也。”保存,遗留。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遗留,谓以前的事物或现象继续存在,留传下来。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旧史遗文,略不尽举”唐·孔颖达疏:“旧史已没,策书遗留,故曰遗文。”

  根烬:根,〈名〉本义草木之根,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说文》:“根,木株也。”枯根,干枯的根。明·刘基《喜雨寄夏允中》诗之二:“枯根发秀新茎长,小草那知造化功。”烬,〈名〉本义物体燃烧后的剩余。《北史·吕思礼传》:“烛烬夜有数升。”余烬,燃烧后残剩下的灰或没烧尽的东西。唐·冯贽《云仙杂记·暖香满室如春》:“宝云溪有僧舍,盛冬若客至则燃薪火,暖香一炷,满室如春,人归更取餘烬。”

  尘情:犹言凡心俗情。唐·王勃《七夕赋》:“鄙尘情於春念,拟仙契於秋诺。”

  理趣:义理情趣。《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每与诸兄论经义,理趣超远,诸兄深以叹伏。”

  执:〈动〉本义拘捕,捉拿。《说文》:“执,捕罪人也。“固执,坚持。《荀子·儒效》:“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执着,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誑世间作法形象,所説实是非法。”

  欲根:情欲之根。明·徐渭《翠乡梦》第二出:“止因俺师弟玉通,我相未除,慾根尚掛,致使那柳宣教用红莲掇赚,他却报怨投胎。”

  【注00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八、时时检点 获真消息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译文】

  无所事事时就想想有没有闲散混杂的念头想法,有事忙碌时就想想有没有粗率浮躁的意气用事,春风得意时就想想有没有骄傲自负的言辞神色,失意落泊时就想想有没有怨恼忿恨的心情感怀。常常检讨查点,等到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地步,才是学习询问的消长真谛所在。

  【注解】

  闲杂:亦作“间杂”,错杂,混杂。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徵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

  粗浮:粗,〈形〉不精,粗糙。《广雅》:“粗,大也。凡不精者皆曰粗。”粗率,草率,粗心大章。《朱子全书》:“也只缘他好勇,故凡事粗率。”浮,〈形〉在表面上。《礼记·表记》:“耻名之浮于行也。”浮躁,急躁,不沉稳,轻浮急躁。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李文靖公沆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

  意气:情绪。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语本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得意:犹得志。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宋·苏轼《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春风得意,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骄矜辞色:骄矜,骄傲自负。宋·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辞色,言辞和神色。《后汉书·独行传·陆续》:“续虽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骄矜辞色,即骄傲自负的言辞和神色。

  失意:不遂心,不得志。宋·苏轼《送杭州杜戚陈三掾罢官归乡》诗:“君言失意能几时,月啖虾蟆行復皎。”落泊,飘泊四方,潦倒失意或穷困不得意,不得志。宋·蔡襄《至和杂书·八月十二日》诗:“城上惊乌飞復啼,落泊无依终不定。”

  怨望情怀:怨望,怨恼忿恨,怨恨,心怀不满。唐·罗隐《桃花》诗:“尽日无人疑怨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心情。唐·杜甫北征》诗:“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感怀,有感于怀,有所感触。《东观汉记·冯衍传》:“殃咎之毒,痛入骨髓,匹夫僮妇,感怀怨怒。”

  时时:常常。唐·李咸用《题刘处士居》诗:“溪鸟时时窥户牖,山云往往宿庭除。”

  到得:等到,到了。宋·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自建康移帅江陵》诗:“到得我来恰君去,正当腊后与春前。”

  学问: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消息:消长,增减,盛衰。《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奥妙,真谛,底细。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形骸土木心无奈,就中消息谁能解?”

  【注00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九、事事着实 念念怀虚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译文】

  读书人要有百般挫折不回头的真诚心念,才能有万般变化无穷尽的奇妙作用。创立事业建树功绩,每件事情要脚踏实地地着手立足,如果少许羡慕声誉名闻,就成为虚伪成果;讲解道义修养德行,每个心念要虚怀若谷地建立根基,如果稍微计较功劳成绩,就落入尘世俗情。

  【注解】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士大夫,儒生。亦泛称知识阶层。《晋书·刘颂传》:“今世士人决不悉良能也,又决不悉疲软也。”

  百折不回:同“百折不挠”,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语本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万变不穷:即“变化不穷”,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语本清·赵起杲《青本刻<聊斋志异>例言》:“编中所述鬼狐最夥,层见叠出,变化不穷。”

  妙用:奇妙的作用或用处。唐·李白《草创大环赠柳官迪》诗:“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

  立业建功:即“建功立业”,建树功德,创立基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宋·苏轼《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

  实地著脚:实地,实实在在地。王守仁《大学问》附明·钱德洪曰:“学者果能实地用功,一番听受,一番亲切。”著脚,即“着脚”,置足,犹言亲临其地。唐·韩愈《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歷。”指落脚,涉足。宋·陆游《读史》诗:“人间着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实地著脚,即“脚踏实地”,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声闻:亦作“声问”,名誉,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佛教语,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声誉,声望,名誉。唐·骆宾王《答员半千书》:“而欲图侥倖于权重之交,养声誉于众多之口。”名闻,名声。《庄子·人间世》:“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伪果:伪,〈动〉本义欺诈。《说文》:“伪,诈也。”〈形〉虚假,不真实。《庄子·齐物论》:“道恶乎隐而有真伪?”果,〈名〉本义果子,果实。《说文》:“果,木实也。”《周礼·场人》:“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结果。《南史·范云传》:“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伪果,即虚伪的成果。

  讲道修德:讲道,宣讲宗教教义,指儒家或宗教家讲习经典著作的内容、意义。《汉书·律历志上》:“今广延羣儒,博谋讲道,修明旧典。”修德,修养德行。明·叶盛《水东日记·杨文贞公遗嘱》:“盖要利达,须力学修德,不在风水也。”

  念念:一个心念接一个心念;每一个心念。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佛教语,谓极短的时间,犹言刹那。《百喻经·病人食雉肉喻》:“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

  虚处:虚,〈形〉空虚,与“实”相对。《尔雅》:“虚,空也。”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韩非子》:“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虚处,即“虚无”处,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即虚怀若谷.《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后因以“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注00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一分为二,首二句为一条,其后为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