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铎: 《易经》的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8:24
雷铎:《易经》的来历
2006年06月01日14:12
说起国学,不能不提《易经》或《周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至高无上,既是儒家《五经》的第一经,也是道家的经典,而道教干脆就用易经的太极图作标志。但是,因其古老而艰深,许多人“谈易色变”,很怕碰钉子。其实,《易经》固然艰深,但研究国学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它。笔者30年前因为写一本《十分钟周易》而被迫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尔后进入其他领域就容易得多了。因此,我常常劝有志于国学的朋友一定不要绕开《易经》这座“昆仑山”。
一般的说法,《易经》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所创造。据历史学家考证,伏羲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之间;过了两千年之后,在商朝末期,纣王“九侯”之一的“西伯”文王姬昌发明或完善了六十四卦,并撰写了卦辞。姬昌之所以能够创造六十四卦,是因为他被纣王囚禁在(音yǒu)里(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皇家监狱里,因实在无事可做,就每天在脑子里瞎琢磨,把八卦交叠为六十四卦。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西伯拘里,演《周易》”,又说,西伯“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文王为什么会被纣王拘禁?这是历史上一个极其有名又极其血腥的故事:纣王以凶残著称,因为听说文王能掐会算,就把文王的儿子杀了,剁成肉浆、熬成肉汤,叫人把肉汤送去给文王喝,看他能不能算出那是用他儿子的肉做的。据说,文王算出来了,但为了保命而不敢不喝,所以纣王以为文王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就把他放了。
后来,文王起兵打败了纣王,灭了商朝,创建了周朝。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发即位,这便是周武王。武王继承了文王的事业,为六十四卦配上爻辞。
大约300年后,一代圣人孔子又继承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事业,为《周易》校订并加上十篇注解。
以上是史学家的说法。而按照文化学者的研究,人类上古的许多发明和创造,常常会归结于一个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我们不妨做这样的猜测——上古时候,中国古人遇到重大的事情,都要向先人或鬼神请教,即占卜。占卜的结果,最初总是要记录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的或者反的,正的例如男人、胜仗、天空、南方、夏天、太阳、白天、办事顺利等等,反的例如女人、败仗、大地、北方、冬天、月亮、黑夜、办事不利等等。这些情况千变万化,为了便于记录,中国古人就发明了一阴一阳两种符号,阳的用一根长的横杠来表示,阴的用两个圆点或两根短的横杠来表示,这两种符号就叫做阳爻和阴爻。
一阴一阳只能表示两种状态,两阴两阳就能表示四种状态,增加了两种中间状态,例如,在夏天和冬天之间,加进了春天和秋天,在南方和北方之间,加进了东方和西方。再后来,增加为三阴三阳,便有了八种不同的状态,可以表示更多的东西,例如在东西南北之外,又加进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样,八卦便创造完成了。
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四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便有了一种叫做“贞人”的特殊人物或特殊阶层,“贞人”的地位很高,他们是当时酋长或王的“玄学顾问”、巫术老师、以及代表部族或王与天地对话或与祖宗对话的媒介,他们还掌握了记录、记载、解释占卜结果深奥含义的专业知识和手段。我们今天对殷商时代历史的了解,就是从已经出土的刻有非常深奥的文字的龟甲或兽骨上猜测出来的,这是最早的甲骨文,其中还有一些我们至今仍然读不懂的符号。“贞人”应该是最早和最专业的掌握占卜方法和上古文字的古代玄学人士和知识官员,西伯文王应该就是商纣王时期领导高层贞人团队的一个最高负责人。易占应当是他断事的主要方法或方法之一。
对《易》最有贡献的第三代伟人是孔子。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孔子晚年“读易”,感叹说:“如果老天多给我几年的寿命,我对《易》就可以精通了!”孔子这样一个文化伟人,对别的东西都斩钉截铁,唯有对《易经》,态度虔诚得近乎诚惶诚恐。可见,《易经》在中国五千年文化遗产长长名单中的显赫地位。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
来源:《南方日报》
-----------------------------------------------------
------------------------------------------------------------------
国学皇冠上的“猫眼石”:《易经》
《国学碎语》开栏以来,读者来信提出最多的问题之一是:为什么不解说一下《易经》或《周易》是个什么东西?
因为很难解说。其一,《易经》很重要,在国学里面的地位几乎至高无上。按我的理解,它是“中国玄学的总宪法”,但太深奥晦涩,很难说得清。当今世界,不论中国人或外国人,没有人敢夸口他(她)彻底弄懂了《易经》。中国自孔夫子以来,历代有过多少易学家,也没有一个敢这样自诩过,因为《易经》太博大精深了,它像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一团变幻无穷的迷雾。一句话,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
其二,它是一部上古典籍,语言极古老,时过境迁,后人不容易弄懂它。而语言本来就是苍白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由于语言上的隔阂,《易经》对现代人来说,就成了“司芬克斯”之谜了。
其三,历经两千余年易学家们的演绎、注释、增补,甚至是牵强附会,《易经》已经不复原来面目,而是包含了太极图谱、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四时八方,还有“六神八门”、甚至“奇门遁甲”等玄学门类,变得庞大而复杂了。
其四,种种互相矛盾的解说,使人无所适从。
其五,也是最主要的,《易经》本身就强调了一种辩证法: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而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想要抓住它的某些确定性,的确是难之又难。
如果勉强加以简单解说,则有以下5个要点:
首先,要说明一个基本概念:《易》、《易经》和《周易》的异同。《易》是最基本的称呼,到秦汉确定《易》作为“经”的地位之后,《易》才称为《易经》;《易经》有许多版本,例如夏商周三代不同的版本分别成为《夏易》、《商易》、《周易》,大同小异,为什么现在经常是《易经》和《周易》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周朝的版本是孔夫子亲自整理和注释的,最明白也最权威,所以,汉代之后流行的《易经》基本上是《周易》。
第二,《易经》的精要,《易经》之道,千头万绪,但要而言之,却不外乎三个字:象、数、理。三者可以相生相成,但最根本的是“象”。而“象”有“大象”、“小象”之分,数理也有“大数”、“小数”,“大理”与“小理”之分。研《易》之入门,自当从“大象”开始——即《易经》最根本的结构形态,或叫做结构机理。
简单说,《易》是由两个东西组成的:阴、阳。《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这个最本原最奇妙的东西是由一阴一阳组成决定的)。这话也是对《易经》的最简要解释。
第三,《易经》的结构,《易经》的全部奥秘所在,是它对世界万事万物用了一个独特的系统——64卦即64个不同模式来表达的,而这64个模式,全部是由“一阴一阳”组合成的,即是“-”(阳爻)与“--”(阴爻)。
孔子整理的《周易》,分为两个基本部分:《经》和《传》,“经”即流传到孔子时代孔子所见到并整理过的《易》的原文,包括64卦的卦形、卦辞(对每一卦的“评语”)和爻辞(对每一卦里面六个爻位的“评语”),64卦分上下两篇。
《传》是一个通俗的总称,即将孔子对《易》的理解和阐释,包括《文言》、《象传》、《系辞传》、《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故称“十翼”。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解释之后,《易》就不仅仅是一部上古占筮之书,更是一部哲学、伦理学著作了。
第四,八卦和64卦的关系,八卦是构成《易经》64卦的基础,它们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8种天象或地象,或者代表父母、长子长女、中子中女、幼子幼女,或者代表龙、马、牛等各种不同的动物或者代表头、肩、腹、腿等各种不同的人体部位或器官,还可以代表动静、季节、方位等不同的事物。八卦的名字依照上面图形的排列顺序分别叫做: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例如,南韩的国旗上面借用了中国《易经》的四个卦:天地和水火)。
将八卦分别两两相重互相组合,便得出64卦,分别喻示64种事物、现象和特定情态。如《泰》卦天在下、地在上,上下交通,象征“通泰”和“兴盛”,《否》卦刚好相反,所以才有了“否极泰来”的成语;《既济》卦火在下、水在上,犹如煮成食物,象征万事皆成,《未济》则相反,等等。而卦中六爻之间阴阳交互变化,则显示各种事理的发展变化。
第五,《易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易经》在64卦符号下附有文辞,卦辞每卦一则,为全卦总义;爻辞每爻一则,喻示该爻含义。64卦卦形是《易经》的符号象征。卦辞爻辞,则是《周易》的语言文字象征:两者相互依存,融会贯通,成为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辞两大要素的、以阴阳爻象为核心、以八卦为基础的、变化无穷的、富有中国古代哲学内涵的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易》的符号体系让西方学者着迷,而国人则更重视它的哲学意义,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孔子对《周易》乾坤两卦的释文。
--------------------------------------------------------
《易经》是中国典籍里头最重要的、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著作,而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也可以说,《易经》是人类文化史上一部极重要的著作。  对于《易经》的性质,现在有很多争论或不同说法,有人说它是一本具有图腾意义的上古的占卜的书,有人说它是一本宿命色彩很浓的迷信的书,有人说它是一本充满中国先人古老智慧的哲理书,有人说它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百科全书……
这些说法都对都不对,对的是各自说了其中的一部分,不对的是以偏概全,按我的浅陋理解,和稀泥是最好的,即:“《易经》是一部起源于占卜而且现在也可以用于占卜的、具有图腾意义又有迷信色彩的、充满中国人上古智慧的具有哲理和文献意义乃至文学或其他意义的神奇经典书籍。”
《易经》的占卜方法很古老、也很麻烦,按照规定的方法,有一套很复杂的程序,古代通行的方法是用五十五根蓍草(一种类似竹子有节的香草),用十个指头翻来覆去摆弄,大约要摆弄三五个小时,才能够断定你当时当刻所需要的结果,然后才有可能去查经文。
当然,除了上面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些简便的方法,例如宋朝的邵康节先生所发明的《梅花易数》,是可以不用揲卦,有时候甚至也可以不用查经文的;而现代人不容易学懂《梅花易数》,所以,更多的人用了一种更简单的“按图索骥”的办法:即用抛铜钱或者其他类似的简易的方法起卦,然后去对照经文,从经文中理解所占卜的事情的含义或提示。
但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国学来说,重点不是研究《易经》如何用于占卜,而是研究它伟大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和现代生活的启迪,即:《易经》这个“符号体系” 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体系(西人虽有“元素周期表”,但它不能“包容万象”,比如,它不能指导中医或国画、不能解释自然界的 “意外事件”或人的精神与心理,而《易经》却能够);其次,《易经》的思想常解常新,是中国先人智慧的结晶,伟大的老子、孔子与庄子,都不过是在《易经》面前顶礼膜拜而获益匪浅的许多学生中较为杰出的几个罢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易经》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如儒、道)、政治、伦理、科学(数学、医学、天文、建筑),是中国人诸智慧的源泉之一。诚然,《易经》亦有糟粕,但不论如何,《易经》本身,是光芒长存的。
有西方学者甚至认为,如此伟大的“神谕”之书,并非中国人、也非我们这一代人类的产物,而认为是在我们这些“第二代人类”之前、在“天下洪荒”(西方人则称为“挪亚时代的洪水”)时绝灭了的第一代人类所创造的,只不过中国人有幸得到它,并加以解释罢了。这种见解,否定了中国先人的智慧,但同时,却提高了《易经》的地位——它的神奇与神秘简直是人类无法创造的。
西方许多著名学者都曾经对《易》学有所研究,并声称受到它的启发。我们今天能够进入信息时代,全赖于电脑和网络两大技术,而电脑,它的“肉体”(硬件)是一种“机器”,“灵魂”则是一种“程序”,即把人的思维通过数学的二进制(用0和1两个数字的10种组合,来取代原先0到9的10个数字,这样,电脑才有可能通过用断电表示0、用通电表示1来达成所有的公式运算),而这个可以称之为计算机灵魂的灵魂的二进制,它的来源和灵感之一,居然是基于中国人的古老智慧《易经》——一阴一阳启发了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论二进制论》,1703年4月1日他看到法国传教士白垩寄给他的邵雍的《先天易图》,受此鼓励,他把论文修订完善后送交巴黎科学院。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了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的相互关系后说:“我们看到他的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近代量子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的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在1947年丹麦国王决定授予他宫廷勋章,要求他亲自设计图徽的时候,尼尔斯·玻尔设计的图徽采用了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来表示他的互补思想和对启发了他的智慧和灵感的东方中国古老文明的尊敬。
我们今天研究《易经》,是为了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借助它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宝库之门,用之于“天地人”之间,使我们从哲学世界观到方法论,都得以受益,为我中华,也为世界的今日和明日,做出炎黄子孙的一点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