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宗教與科學研究概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07:48

中國古代宗教與科學研究概論
福州 江國樑

 


  中華民族在上萬年的古老歷史中,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四庫全書》認定《周易》為佼佼者。世稱《周易》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從《易》形成『易文化』,影響非凡。《周易》中『象、數、辭、理』公認為中華文化的主幹。

  《周易》,有稱是一門『玄學』(古稱易、老、莊為『三玄』),這是相對於『顯學』,或西泰的『哲學』而言,其實,《易》之『玄』,非等同於老、莊,就其意義之深邃而言,我認為應稱『廣義玄學』。

  我們在書肆中看到幾部《中國哲學史》和《中國易學史》、《易經源流》、《周易研究史》,總感到裏面缺了什麼?細細研究一下,它很像《山海經》裏面的斷頭『刑天』。原來,在上百萬言的『史』籍中,其中在《周易》成書之前,到底是怎麼樣的?著筆很少。這可能因於可考的資料太少的緣故或是不敢面對呢?事實上,就是思想未解放。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史前文化也好,《易》前文化(《周易》之前)也好,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巫文化』。周文王就是巫長,大禹也是巫長。當然,我們不能把他們硬拉來與現代被邊緣化的巫婆、神漢、賣卜不可等同相比。因為他們是『智者』,他們是以野蠻文化和理性文化搭橋者,是『巫文化』的集成者,或言代表人物。我們現在要寫『史』,要講《易》,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就必然要上溯這段歷史,否則,將從何談起。反觀《周易》後的『易文化』的發展情況,又使我們憂喜滲半。喜者,我們的先輩在《易》『義理』方面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民間研《易》者在『象數』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績。憂者,『科班』人物,礙於怕扣上『迷信』的帽子,長期不敢做『象數』方面的研發;民間的研《易》者,大多不學無術,浪跡江湖,有的披上宗教外衣,行迷信之實,有的堂堂地貼上『大師』的標簽,原來是個偽科學者,令人惘然。在當今歷史轉折時期,要大膽解放思想,在學術上還要『撥亂反正』,清本溯源,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科學素質,讓『易文化』鮮花開得更加艷麗。

      甲 關於史與史學

  什麼是史。一般的人祇理解為《二十五史》中的『帝王將相的面譜』(魯迅語)是史,其實《四部叢刊》中的『史部』,《二十五史》中的禮、樂、律、曆、天官、封禪、河渠、平準,以及游俠、佞幸、滑稽、日者、龜策、貨殖等諸列傳(如見《史記》)皆是史,而《四部叢刊》中的經、子、集亦是史。明王守仁以降,大家面對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經』時,可能因於『欽定』,也可能因於孔子『存道』、『明道』,『以訓後世』的道理。清章學誠斷言:『六經皆史也』(《文史通義.易教》)。當然,這一說法有其正確的一面。否則,胡適在《章實齋先生年譜》中怎麼會有這樣的論說:『我們必須先懂得「盈天地間,一切著作皆史也」這一總綱,然後可以懂得「六經皆史也」這一子目。』顯然,胡氏提出『一切著作皆史也』更能說明『史』的意義。不過,胡氏既然提到『盈天地間』,那麼,除有『著作』存在的可以稱『史』,而那些未有『著作』的事與物,能否稱『史』呢?我認為不管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祇要是『存在』都應當稱謂『史』。是此,從廣義上講,應稱之謂百科皆史。
  所謂『百科』,就是宇宙的萬物萬事的各種科目的總稱。它表示自然界和各種社會的『存在』,這種『存在』還應包涵有『可見與不可見』的事與物。如果說『存在』是『綱』;那『子目』就可以分列為無生命與有生命,無生命含有『分化』和有生命含有『生存』與『演化』的內容。其他細目,可以分為三大類:社會科學的,含宗教、戰爭、經濟、禮教和王朝更疊等;自然科學,含宇宙自然、生命自然和科技藝能;思維方法,含宇宙觀、自然觀,整體觀,總體觀,以及對立統一、立貞一等思維方法的內容。
  何謂『史學』。就是研究自然界的演變和人類活動的歷史的一門學問。然而,人類至今所寫的歷史,基本是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筆下的『歷史』,如《四庫全書》以及《野史》等。史前的歷史又是怎麼樣呢?不清楚;自然界的演化歷史,我們又能知多少?我們都可能成為井底之蛙,還能談得上研究『百科史』嗎。沒關係,慢慢來,但有一點,我們先對『史學』研究中有幾個『問題』先做說明并提出看法,以求正於大家。

   一、關於史前資料問題

  史前的資料,目前我們可以從經史中知道一些簡要內容,如《易.繫辭下傳》所載: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上述已是上萬年的歷史了,然而,還受到後世學者的質疑。如《尚書》的記載,還算詳細些,也祇能是堯舜夏商周的事。再者就是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考古資料。陶文,如半坡、姜寨的『陶缽』,其年代遠一些但還未定論;甲文、金文不外是商周的文字,其資料性,也極為有限。另方面,我們祇好到『別史』中去尋找,如《路史》、《風俗通義》、《爾雅》等。除此之外,要麼另僻途徑,如『人類文化學』研究等。

   二、關於神話傳說

  神話是西人學術用語,後由日本人翻譯傳來。我國古來有諸多『神話』故事,多以傳說的方式加以記述。《四庫全書》中多把這類記述列為『小說類』。如《青史子》(周.青史子撰),《十洲記》(漢.東方朔撰),《山海經》、《穆天子傳》(晉.郭璞注)。這些內容,被史學家列為非主流作品。與之相反,當代文化人類學者卻認為是不可多得的資料。一方面,因為這些神話、傳說中蘊存很多史實和科技內容,可以作研究參考。如禹王是巫長,他的故事,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戰勝自然的智慧和改造生態環境的力量,促進人類和大自然的和諧生活。隨著社會衍進與文明,宋代也出現一位鄉姑林默娘,世稱媽祖,是巫,也是神;她的故事,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在大自然季候變化和疾病面前,把握婦女、嬰兒的醫療診治技術,同時把握海上航行突遇風暴的抗爭技術,而成為一位百姓的保護神(參見李鄉瀏教授的論文:《試論媽祖的傳說》、《紅燈導航》、《引避怡山》)。這說明巫文化和民間信仰的關係,不是能用簡單化的封建迷信的套話來否定的。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可以根據神話、傳說中的內容,進一步反思歷史;進一步『順藤摸瓜』做好『田野文化』的考查研究,如漢民族風俗文化變遷,少數民族歷史、風俗文化的遺傳,以及中華民族的歷史、地理、生存區域和域外民族交往情況等。我認為這是歷史研究家不可疏忽的內容。

   三、關於歷史斷代問題

  郭沫若先生在斷代問題上,提出一個權威性的看法,即以新石器與舊石器作為斷代的標準。他所羅列的依據是:雲南元謀『猿人牙齒化石』,陜西蘭田猿人的『女性頭骨』,北京周口店人的『遺骸、石器、灰燼,以及動植物化石』等考古資料,斷定四十 ─ 一百多萬年的原始人類社會情況。郭老用『勞動工具』作為斷代標準,固然新穎,然而,在遠古時期即自野蠻到理性時代,其中有漁牧、農牧、農業工藝等各種器具,又該如何區分呢?我認為,生活需要紀時,農業需要曆法,曆法本身就是一項非常複雜,又是極其重要的科學內容,因此,採用『曆法』來做遠古時期的分期標準,也未必不可。

   四、關於中國古代科技史

  『科技』是中國人對科學技術的簡稱。這種稱謂乃有別於西泰『科學』、『技術』的說法。西人稱『科學』,簡單的講是『實驗科學』,這種實驗,有時是處於無目的狀態下進行;待『實驗』出現成果時,纔考慮應用及其利弊,這種實際應用,則稱為『技術』。中國人所稱的科學,往往是與技術并稱。也就是說,中國人要做一件事,首先考慮的是目的,確定目的後,就要採取行動,這一『行動過程』,應稱謂『實踐科學』;在這一過程中,要採用什麼藝能(或謂技術),纔能達到這個目的,這就是中國人所稱的『科學技術』,或言『科技』。
  舉中國的傳統數學為例。大家知道,中國的文字是象形字,它在數學上的用法不像阿拉伯的數字(1,2,3……),也不像羅馬的數字(Ⅰ、Ⅱ、Ⅲ、Ⅳ、Ⅴ……),更不像西文A、B、C、D等符號字,而是採用一、二、三、四……,或甲、乙、丙、丁……,或黃、紅、青、白等用字,其實這些漢字,也都是符號字,也都可作數學用字。他們根據實際情況,再去提煉數學問題,并在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過程中,創立許多行之有效的計算方法和靈巧的計算技巧,體現出極其豐富的數學思想,而促進中國的數學發展。仰觀於天,天為圓;俯察於地,地為方;伏羲執規,女媧執矩(福州琅岐九龍山周易城太極閣中,就有這種形象的伏羲,女媧神像);《周髀算經》中的『勾股數』,就是採用『黃甲、黃乙、青丙、青己』(《日高圖》),『朱實、黃實、勾三、股四、弦五』(《弦圖》)的符號『數式』進行演繹,并以『求圓於方圖』和『七衡圖』的圖數法演繹出『九九數』。九數出,九章成。河出圖,洛出書;參天兩地,則範圍宇宙。數如是;天文、地理、律曆、電光磁、煉丹、火藥如是;神農、神藥、神醫、神體(五體、五官、臟、腑、經絡)、生命(魂魄、夢遊)、神種如是;神山、神仙、神水、神龍、神樹、神靈如是;玉皇大帝、鴻鈞老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慈航道人(湖北武當山、福州琅岐太極閣皆有以上諸神)等如是;混沌、太極、晝夜、日月、神鬼、九六、陰陽、兩儀、天地人三才、天地水(冥)三界、東西南北方、春夏秋冬季、生旺死絕律、龍鳳虎蛇象、五星、五嶽、五官、五行、六合、六氣、七情、七政、八風、八卦、九天、九洲、九兩、九九、十經、十全等莫如是。
  上述顯然是中國古代科技思想和中國科技史的內容,然而,有人很可能感到荒誕,這沒關係,如果,我把圓周率的出現,歸功於女媧氏,把太陽測量術起源於夸父,把氣候測調法歸於羿,或在『原始曆法』的始創者名人錄上,給燧人、伏羲、女媧記上一筆,并到顓頊那裏找通天之路的時候,有人可能說我瘋了。我認為,未必!人類文化學者會與我配合,史前科技史研究者,到時候會走到『神話,傳說』,走到《山海經》面前。

   五、中國哲學史

  『哲學』一詞源於西泰,希臘哲學家分『哲學』為三部:物理學、倫理學、論理學。用我國的術語稱法是: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所以,我國哲學史的整理方法,基本是遵循西式,把各時期的『哲學小史』連貫起來,成為一部『哲學史』。我認為,中國的『哲學』,不等同於西式的『哲學』,它祇有『易』、以及『玄學』、『子學』、『經學』、『理學』、『道學』和『心學』等學說,『易』是綱,其它是目。『易』是由三部分內容提煉昇華的一門學問,其內容包含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思維方法。如果我們把『易』系統化,就可以看到以『易』為綱,以太極、陰陽、五行、三才為目的系統性架構。綱舉目張,《易》後文化(我稱為『易文化』),就瀝瀝在目地展現在歷代社會的發展史中。因此,我認為,中國的《易》發展史,就是俱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史。應當指出,中國哲學史應當從什麼時代寫起呢?我認為應當從《易》前文化 ─ 我稱之謂史前『易文化』寫起。

      乙 關於易與易學

  什麼是易?人們一猜即知是《周易》。《易》者言『不易、簡易、變易』。不過,古人言《易》,可歸納為『兩派六宗』,如《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曰:『《左傳》所記諸占,蓋指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為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為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其中說『史』的,是指『參證史事』而言《易》;有以『不切民用』的,則行黜象數而獨尊『義理』。於是,『義理』《易》方登上首『經』的寶座而統領『五經』。劉蕙孫教授直言『六經皆說《易》』。他在《周易曲成.結言》中說:『學《易》必讀《詩》,《詩》為《易》之外傳。學《易》必讀《禮》,《禮》為《易》之軌範。學《易》必讀《論語》,《論語》為《易》之用。《春秋》(非《左傳》)為《易》之時。《尚書》為《易》之蹟。樂律、時曆則《易》之驗也。《爾雅》、《周禮》為讀《易》之文字、制度之參證。此外,自秦漢以來,一切言《易》之書,皆自言其言,非《易》也。』其說亦是。不過,我還是贊同劉老所言『《易》講理數,更講科技和致用。』統觀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不管是顯現於可見的『著作』也好,還是未見於『著作』的事與物也好,都反映出《易》中的基本內容和變易的哲理。於是,《易》教:『易有太極』,『一陰一陽之謂道』;『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生生之謂易』(《易.繫辭傳》),則被《老子》所採納,命謂:『道生一』,『有無相生』;『道法自然』,『有生於無』。因此,我認為,易道和同,立也;萬物生化,變也,故『有、無』是『易』也。
  什麼是易學?『易學』是研究《周易》的一門學問。『易』謂『易理』,《老子》謂之『道』,這是屬於『哲學』的範疇。秦漢以來言《易》者,都是在用『易』。所謂用『易』,有兩種含義,一是對研究者說的,謂之『研幾』;一是對百姓說的,謂之『法象制器』『民咸用之』。《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小序》述及: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之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應當是『易學』的本意,也同時俱有『易學史』的內容。(參見『爻』圖。)
以上所述,『易』與『易學』與西泰的『哲學』與『哲學史』,顯然有絕大的區別,這應當引起學者的注意。否則,在研究《周易》時會產生許多誤解。以下就此談幾點我的看法,供研《易》者參考。

    說明:上圖是『易學史』的簡明圖。『爻』表示各時期研究『易學』的情況及其特點;橫向表示《易》『百科』;縱向表示『易學』發展史,是故觀『爻』應從全方位、多維性地理解。

 

   一、東西方的『哲學』與『哲學史』各有特色

  西方的『哲學』概念:物理學、倫理學、論理學。
  東方的『易』概念: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思維方法。
  西方的『哲學史』:各時期『哲學小史』串聯起來構成『哲學史』。
  東方的『易學』(或言『易學史』):史前(《易經》前)『易學』─『易』(《易經》)─《易經》後『易學』。

   二、『易學』幾成斷頭史

  由於大家說,《易經》是『卜筮之書』;《易經》之前有《連山易》、《歸藏易》(已佚);考古上祇發現『甲骨占文』、『易數占』等。所以後學者也認為史前祇有『占筮』。因此,史前祇有『占』,談不上什麼『易學』。如是說,『易學史』不變成了斷頭史。固然,郭沫若、于豪亮、李學勤等先生在考古學上成果,仍不足補上這個『頭』。這方面,還有待大家的努力。

   三、關於《易傳》中幾個命題

  (一)『易有太極』句釋。
  歷代學者都把『易』冠以書名,即《易》,那『太極』就成為最高範疇。其實,『太極』是宇宙的整體架構,屬於『整體論』,《老子》稱『一』。而『易』是『變』,是『化』,是屬於『無限』的範疇,故有『至大無垠』,『至小無微』,『生生之謂易』之說。《老子》理解為:『道生一』、『有生於無』。《老子》的『道』、『無』與『易』同義;『一』『有』與『太極』同義。宋代周子(敦頤)亦有此說:『無極而太極』。其他的理學家,如程、朱也說『理』為規律,有時也與太極混為一談。如二程曰:
    天者,理也。(《語類》十一)
    惟理是實。(《二程粹言》)

又如朱熹曰: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祇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子語類》一)
道家講『虛無』,儒家講『名實』,也因這一緣故,儒家在『易』的定義上,或言形而上說,確有左右搖擺的感覺。
  (二)『生生之謂易』句釋。
  本句一般的解釋,認為『生生』,謂陰陽轉易相生;『易』,謂變易。《周易正義》有言:
    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後生次於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前後之生,變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勸戒,獎人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
這裏所言的『生』是以『易』(變化)言。但它祇表示物物之間的『生』,故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前後之生』之說,這不足以言大『易』,而祇是言小『易』之變。我認為對『易有太極』之『易』要作進一步的解釋,『易』對太極而言,『易』,當以總體的概念(或言『大大的太極』、無極、無限、總規律)來理解,故《易》用『有』表示『易』的『存在』,來說明『易有太極』(這裏的太極,則為一、為整體)的意義。有了『易有太極』,自然有『是生兩儀』句;有了『生』,則『生生』可展至『微太極』。『微太極』者,小太極也;故余謂之『太極有易』。《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有無相生』(第二章),可謂精解其義。
  (三)『一陰一陽之謂道』,句釋。
  陰陽乃表示兩種物質的立、對立,其轉化變更的自然規律,謂之道,儒家謂之理、或氣。故《周易本義》曰:
    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
然而《易.說卦》又曰:
    立天之道曰陰陽,
此顯然是指『天道』,與儒家謂之『天理』同。故可以這樣說:天道有陰陽。於是《易.繫辭》直言曰:
    陰陽不測之謂神。
《韓注》曰:
    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故曰『陰陽不測』。
以上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天,神也』。這個『神』,當是指天之功能。故《周易正義》曰:
    天下萬物,皆由陰陽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測量之謂『神』也。
正因為『不可測量』,故言『神者也,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四)『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句釋。
  《易.繫辭》曰: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乾為陽物,坤為陰物,陰陽合則有剛柔之形體。以其體,則可察天地的撰述營為,知天地之德性。這應該說,是以體明天地之所以然。若言體為天地,乾坤則為大天地,『易』道明其中也,故言『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者,天地也,健順之德也。以宇宙觀言之,天地為宇宙;乾坤為宇宙,時空之謂言也。乾坤合德,時空則明形體也。這裏又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即乾、天也,陽也,時也;坤,地也,陰也,『空』也。時、空問題,顯然是以『存在』而為言也。《易.繫辭》有述: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這裏已非常明確地指出『易』的精蘊。
    『易』:乾坤 ─ 陰陽 ─ 動靜 ─ 天地 ─ 時空 ─ 剛柔 ─ 易簡
故《易.繫辭》曰:
    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五)『知鬼神之情狀』句釋。
  關於『鬼神』問題,在《周易》裏本已說得很明白。後來,人們因想去抓幾個『鬼神』,可又沒處找;在科學實驗中想找又找不到;故乾脆說『鬼神』是迷信的東西,而罷了。『鬼神』,本來是遠古人們在『夢』中,在『幻覺』中,在『恍惚』中,在『夜間』,在『靈感』中,似乎覺得有它的存在,因解釋不來,就產生崇拜、信仰。後經過長期的認識,人們纔有新的看法,正如《易.繫辭》所言: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倫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方而『易』體。
上述我們可以理出一條知『鬼神』之道:
    『易』 ─ 天文、地理 ─ 幽明 ─ 晝夜 ─ 死生 ─ 鬼神 ─ 『易』
以上的『鬼神』,雖然是『易』之『象』也。那『易』之『數』,又是怎麼說的,見《易.繫辭》曰: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這是以『晝夜』為『象』的『曆法』演釋,也是在『占法』上的示意法。為了從『占象』的演釋中得到一個『曆法』數,占者則取乾坤策數中知得合於年周期的『曆數』,即《乾》策二一六,《坤》策一四四,合為三百六十,為『當期之日』。而六十四卦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則『當萬物之數』也。這可能是占術與曆術最巧妙的結合,也會對後世的『數術』和『術數』產生極深的影響。由於它是『占術』的演釋,所以也埋下了『占測難』、『測不準』的一大敗筆。
《易.繫辭》曰: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這裏展現出兩個問題:一則是天地之數:
    1 + 3 + 5 + 7 + 9 = 25
    2 + 4 + 6 + 8 + 10 = 30
    25 + 30 = 55

這些數與宋時的『河圖數』相仿。那該『河圖』是否就是《周易》裏所言的『河出圖』呢?可以研究。二則是『鬼神』。神主生,妙萬物;鬼主死,何以知之?知幽明,知原始反終,則知神之明,鬼之幽也,故知死生之說。晝夜者,天地之陰陽,故言知晝夜,則可知萬物之曲成,則可『知鬼神之情狀』。顯然,幽明、晝夜,則是天地數之大理,是故,『天地數』則是『鬼神』的最大的解碼。然而,在天地數的演釋過程中,最使研究者疏忽和困惑的有四組數的演釋。
  1.『方圓圖數』,其數為:圓為二十一點七(約數);方為二十八;總數為四十九點七。
  2.『十月曆周天圖』,其奇偶數,符合『河圖』生成數。
  3.『圓方圖數』,其數為:奇數一、三、七、九;偶數為二、四、六、八;中數五。『立中知數』,不但是合符《周易》之『參天兩地而倚數』的運化模式,而且也是『洛書』縱橫數的演化模式。
  4.『七衡圖』。它是乾坤『用數』(九、六)的來源的一種圖數模式。
  以上所述,正是『知鬼神』之法寶。(參閱拙作《周易原理與古代科技》)

   四、關於象數的演變

  『象數』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僖公十五年》,稱:
    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象言兆象、卦象;數言演數立象,亦取卦象。象數起於遠古,盛於三代;後演為數術,起於中古,盛於秦漢;後又演為術數,起於漢魏,盛於唐宋。數術與術數,人們多統稱為『數術』。術數之後,宋時陳摶、邵康節則引發『先天圖』、『後天圖』、《河圖》、《洛書》、《九宮》,又別立一門新的占術,稱『圖書學』。明清時期沒有多少變化, 祇是雜用『象數』、『數術』、『術數』和『圖書』而為說,實為『象占術』,情況特為複雜。我準備對其中一些敏感的,而最易誤導後人的部份提出一些見解,以求教於大家。
  (一)象數的有關問題
  古代占卜方法很多,可謂五花八門,而最權威使用方法有兩種,即龜卜與蓍筮。
  遠古時期,先民為了追求生存,安保生命。他們經過長期觀察事物的變化,運用卜筮的方法,進行推演、選擇、比應、歸納,從中找出合符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圖把握生機,順應自然,趨吉避凶,更好地繁衍生息,創造未來。這是『卜筮』思維形成的先決因素。因此,纔有伏羲氏創八卦;周文王編撰《易經》和春秋的《周易》。《周易》的出現,標誌著中華文明已進入理性(哲理)社會。自伏羲氏到文王,這一段歷史我稱之謂『巫文化』史,或稱為《易》前『易文化』史。
  現代人有一個矛盾的心態,似乎一聽到『巫』字,就像震耳欲聾,無法面對。始不知,沒有『巫文化』,又如何能有中華民族的第一部『哲學』 (《周易》) 著作誕生。始不知中華『哲學』 ( 我稱為『易』) 的建構特點,即古代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中華民族的思維方法,就不知道『巫文化』的深層意義所在,就不知道原始宗教與科技為什麼會如此緊密纏繫在一起;更無法理解古代歷史、科技、哲理等又是如何發生發展。當然,你可以用簡單粗魯的方法去否定打擊,說它是『迷信』。但卻無法抹去人們對它的信仰;牛頓最後去崇拜『主』是這樣;在科學發展昌盛時期的今天,人們還是這樣。原因很簡單:大自然太神秘了。《周易》是『巫文化』的產物,所以,人們總感到『神秘』;《易》中『象數』更覺得『神秘』。如:
    龜卜:以兆紋、卜聲定吉凶。
    蓍筮:用六、七、八、九的數定吉凶悔吝。
為了便於了解《易》與『數、象』的『神秘』,就必須了解『巫文化』的發展情況。
以下我用簡明方法歸納自燧人到春秋時期《易》與『象數』,所以能發生的基本因素與條件,并簡略說明春秋到秦漢時期的『易文化』發展情況。
  天皇 ─ 地皇 ─ 人皇 ─ 有巢氏 ─ 『蝴蝶人』 ─ 『元謀人』(百七十萬年,屬更新統) ─ 燧人氏 ─ 『北京人』(五十萬年。)

  燧人氏。
    百萬年前;木具、石器時期。
    社會狀態:用火,群居,築巢;採集,紀數;建婚姻,穴居;用石器,創弓彈;『火文化』;製粗陶,刻畫回紋和菱形花紋的圖案;『持斗機運,握機矩表計』;創曆術,用《甲曆》,製刻《河圖》、《洛書》。
    信仰:火崇拜,(火紀),(祖)崇拜;風姓。自然崇拜。

  伏羲氏。
    二萬年前;石器時期。
    《易.繫辭》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太陽周期:旬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曆術:《八卦曆》,四十五『至日』,周天三百六十日,建寅;後用《十月曆》,三十六頭。
    社會狀態:『結繩而治』;『以佃以漁』;創十進計數;始建嫁娶;祀,歌(《扶來》),舞;創象形圖文;立『扶木』,以『六座大山』為測量太陽昇落點。
    信仰:太陽崇拜;崇拜虎(龍紀),風姓;巫。
    觀念:『二方』,『八風』;『連山』;伸歸;圓。


  女媧氏。
    二萬年前;石器時期。
    月亮周期:三十日。
    年周期:十二個月。
    曆術:《陰曆》,十二月曆;以年周期(補天五),成三百六十五日。
    社會狀態:『結繩而治』;『以佃以漁』;以佃為主;計數:結繩,十進,十二進,月相(圓缺),圓(一弦周三);儷皮以禮,行婚配;祀歌(鳳鳥、華雲)、舞(龍鳳);居室;墓室。
    信仰:月亮崇拜;鳳鳥崇拜(龍紀);)崇拜;風姓。
    觀念:方(二),圓(三),相;雲氣;生死;靈魂;『陰陽說』。

神農氏。
    一萬年左右;石器,銅器。
    曆法:《物候曆》;《太陽曆》(《鳥曆》),周天三百六十五日。
    社會狀態:以農為主,以耜耒為農具,烈山而耕;『龍抬頭』,播種稻谷、粳;立華表,建勾股,製太陽曆(《上元太初曆》);『日中為市』,有商貿;製彩陶,禮器;製銅(作斤斧);依柱而居,有婚嫁,父系社會;嘗百草,有醫藥,用《本草》。
    信仰:崇拜天地;崇拜鳥、太陽、月亮、斗魁、鳥紀;(祖)崇拜;祭祀建臺,歌《六列》。
    觀念:三(天地人);『連山』;『四方』;天圓地方。

  黃帝。
    一萬 ─ 五千年左右;石器,玉器,銅器。
    曆法:《龜甲曆》,後用《調曆》,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建子,第十三月閏。
    社會狀態:以農業為主;製彩陶;有居室;養蠶作衣;『以身度影』,『四達自中』,建五方;創幾何多邊形及演數;迎日推策,推曆生律;建制律度量衡;倉頡整理文字;『習干戈』,『行刀鋸』;『建司南』,『釜山會盟』,立帝位;創《彈歌》,樂舞《雲門》。
    信仰:崇拜『德政』。姬姓。
    觀念:道、夢、相、仙;『五方』,『五行觀』;建『中』;『歸藏』。

  顓頊帝。
    黃帝後裔;『絕地天通』。
    曆法:立重、黎測量日月運行,建『顓頊曆』;周天三百六十日,建寅。
    社會狀態:自『觀測物候』轉為『天象觀測』,建『十二辰次』。
    觀念:升天;登天;『天人合一觀』。

  唐堯帝。
    天文學:測量四仲中星。
    曆法:歲,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
    社會狀態:以德治天下;樂舞《咸池》;傳《連山易》。

  虞舜帝。
    天文: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曆法:釐定日月,合符天正。
    社會狀態:巡祭五岳,劃定十二州界;統一律、度、量、衡,公平天下。立信圭,定公、侯、伯、子、男的禮節;建文廟,制五刑,明堂布政;樂舞《九韶》,(夔)行樂舞事;祀天地四時六宗。
    觀念:建極;道德。

  夏、商、西周。
    天文:夏記流星雨;商記日月食和新星;周有圭表測晷景、二十八宿劃分。
    曆法:夏正建寅,有《夏小正》;商正建丑,有《殷曆》,有『十三月』;周有漏刻記時,『五年再閏』;周正建子。
    地學:夏記『泰山地震』;周有地震記錄。
    社會狀態:商有官殿;周有洛陽選址;商有『萬數』,『十進制』,『倍數』演釋;周有《河圖》數、《洛書》數、『排列組合數法』、『勾股數』;音律,周有十二音律中九律測定,五度調諧;禮制;傳《五行》。
    觀念:『蓋天說』;五行;歸藏;精氣;乾坤;陰陽;神鬼、魂魄。
    信仰:崇天、天命;建『忠』;權巫、巫術(三兆、三夢、三易)。
    哲學專著:《連山》、《歸藏》明占;《周易》明哲。

  附:《易》後春秋戰國。
    天文:有完整的日食記錄;有隕星,哈雷慧星,數百顆恒星的天體記錄;有木星周期(十二年)測定;『十二分野』。
    曆法:有『四分曆』(年回歸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十九年七閏法』,以及歷年積數法。
    地學:山河繪製;九州土壤、地礦、動植物等資源測定。
    數理:整數四則運算;九九表;分數;點、線、面、方、圓的幾何理數;幾何光學;『司南』應用。
    音律:有聲音共振現象認識;有音律校定法,有音程計算和五音『三分損益法』;有完整的鐘鼓樂隊。
    醫學:《內經》,有六氣說,臟腑說,筋脈說,人體解剖說,四診法,湯藥法;《靈樞》,有經絡學,九針法,針炙法,按摩法。
    宗教:成仙入道;宗祖孝悌。
    觀念:崇尚命運(運用占式:太乙、奇門、六壬)。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周易》前後的社會發展情況。印證先師黃壽祺教授的研《易》名言:
    義理源於象數,象數根本於古代科技。
  (二)關於數術與術數
  數術與術數,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兩者沒有什麼區別,但也有學者把它歸類為『方術』。這些看法也沒有錯,若認真地分析,應該是有區別的,但要歷史地看問題。如自遠古到西周的『巫文化』時期,數、術、占、醫、農、權、理、法等都是巫,都可稱謂『方術』。自商到戰國時期,理性興起,科技日升,這時『象數理』(即《周易》)纔從『方術』中脫胎出來。秦漢時期,正如張衡所斷言:『數術窮天地』,說明此時的科技發展已形成了第一波高潮;而『理與象數』又開始分家,『象數』則與『方術』中分化出來的『三才』(天文、地理、人文)形數相結合,獨立地形成一門學科,稱謂『數術』。很可惜,在『數術』中很大一部分又轉向『象占』研究,從而又偏離了當時科技研究的軌道。漢唐時期,人們對『命運』的追求又一次提升,『數術』中的『三才』形數部分,又分化出一門學科,即稱謂『術數』(有稱『五術』)。唐宋時期,佛道興起,科技發展又進入第二波高潮,這時部分術者採用圖數的模式,簡化『術數』,并分化出一門新的學科,稱謂『圖書學』。這樣,圖書學中的『梅花易數』、『邵子神數』、『三元術』等就更切合百姓日用,即『命運占』的需求,然而,也產生了一個新的『錯誤導向』,即採用『圖占』和『數占』,說來還是『象占術』。明清到共和時期,『數術』、『術數』、『圖書』,則混雜運用,沒什麼新意,加上術者多不學無術,相互攻忤,學術上不但雜亂無章,而且還成為『迷信』和『偽科學』的象徵,遭遇制壓,『數術學』發展已進入困難時期。針對這些情況,我認為必須清理門戶,撥亂反正,為學術的健康發展,提出我的看法,以求正大家。
  1.關於《周易》研究。我認為幾千年來的《易》研究,有三個方面出現錯誤的傾向:
  一則,《周易》以前的『易文化』研究本已極為罕見,然而研究者又少能關心『易』與古代科技方面相關研究,這應當引起關注。
  二則,《周易》研究到漢代,出現義理與象數的分家。『義理』方面,因排斥了『象數』,故然收獲不少,但總感到建樹不實。『象數』方面,因重象不重數,很像瞎子摸象;象數研究則不知古代科技,象是無根之木。事實上,『義理』與『象數』是不能分開的。
  三則,當今《易》研究出現兩派(學院派和民間派)互相攻忤,已達到難以融合的局面。學院派學者,多固守在『義理』的框架上,不是做文獻研究,或講倫理道德人生;就是做考古、考證;缺乏『象數』與古代科技的研究,故常被責謂『空談理論』派。民間學派者,多不學無術;在『象數』方面,祇談『象占』和『命運』,根本談不上『數』,或『真數』,也就更談不上古代科技,因此,也常被斥為『偽科學』派。我認為,兩派必須協手研究,纔能創造新的科學研究局面。
  2.關於數術研究。數術,自然是以數的推演、取象的一門技術。古代數術有多門,最有名的是漢時數術『三式』,即太乙神數,奇門遁甲、大六壬。其共同特點:採用八卦、陰陽五行理論;採用干支和四分曆;採用天地盤象徵性操作。其不同點:太乙神數採用『四分曆』,歷年『積數』進行推演,多少還有數的味道,如氣朔周期和數術周期(『三基太乙』、『五福太乙』、『大游太乙』),另一方面,也因官方『曆法』不採用『數術周期』,『官曆』則難以直接用於『太乙數』,故有疏失之虞;奇門遁甲用『四分曆』算二十四節氣,并分為冬、夏陰陽局;大六壬,也是用『四分曆』,不過祇採用日、時干支演三傳四課。其應用特點是:太乙神數多用於軍事,朝代更疊;奇門遁甲,本用推算時氣的變化,行軍事演兵之實,後被轉用於『命運』和風水『三元術』的推演;大六壬,主要用於推演『命運』,少用於軍事。『三式』的主要誤區是:
  一則,『四分曆』的曆法,年周期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三式』則取三百六十日算(為配六十花甲而設),其中有『閏餘』部分。『七十二候』的演式(每候五日),亦存在『候餘』部分。若用於短周期,花甲則難以協調;若用於長周期(即『餘數』的和與花甲匹配),則更難用什麼『超神接氣』來演象,以此就會產生失效而誤判。
  二則,關於『太乙』的定位問題。因為『太乙神數』中,太乙是取『貴人』的重點,所以『太乙』何時在何宮必須明白。在數術中(包括術數)太乙的取象定位基本與『紫微星』相同,與『北極』(有稱帝星)同位(其實太乙義同太極,而與天乙、天紀、北極不同處,術者應明白)。《史記.天官書》曰:『斗為帝車』。顯然指明『帝』星不動,動者為北斗。若採用北極『行宮』,或比類太乙『泊宮』’方式,會產生怎麼樣的效果呢?那就憑術者隨口了。
  3.關於術數研究。術數是運用預設的符號或代碼,如天干、地支(多談代碼,卻未談及干支的深層意義,即生命理義);再以天地盤作天文星區和分野的對應象徵;推演所謂的天地數和象,而類比萬物;後再運用八卦、陰陽五行理論,進行推演的一門技術。這門技術門類很多,這裏僅舉『五術』作說明,并提出我的看法,供參考。
  『五術』有命、相、醫、仙、卜。
  『卜』,基本上是指民間流傳的《火珠林》。據說,《火珠林》是仿漢京房的『納甲法』。但又有不同,如京房之『卦氣說』、『六獸說』在《火珠林》裏未得體現、或未用上。『財官父母』也祇不過是比類象徵,不達實處。關於『卦數』問題,也祇是附和『河洛數』和『先後天卦數』而言『數象占』而已,談不上什麼『數』或『科學數』,因此,術者常哀嘆『測不準』,就是把『象占』當『科學』來標榜而得出的結論。
  『仙』,是指道教(包括釋教)的修煉事,除外丹言『丹藥』外。『內丹』則祖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多以自身修煉的效應,而圖成仙入道而已。然而,目前宗教界,關於修煉問題,都說得『玄而又玄』。我認為,他們對『修煉』二款的基本概念都弄不清楚,還談什麼經,論什麼道呢?說明白一點祇有兩句話:所謂『煉』,就是主『淨』,淨化自身,達到裏表自主協調,確保健康長壽。所謂『修』,就是主『靜』,靜修心靈,達到定,魂遊自如,成仙落道。
  『醫』,是指中醫。我國中醫發展遠源流長,為什麼會被人貶為『術數』呢?這是莫大的冤屈。我認為,『中醫』最大的缺陷是:
  一則,居多醫者祇重象。如臟象論等。然而,即使在『象論』中,為什麼也會產生偏差誤診呢?我認為,是『時氣』把握問題。這一點,福建鄭孫謀教授(主任醫師、國家級專家)的『時氣』診療『方與法』,有其獨到見解,這對『易醫』中有關『天五地六』的科學研究,有俱極高的參考價值。
  二則,醫者特別是近現代醫者基本是不懂『數』。因此,祇能把中醫歸於『象占』,就是這個道理。反觀中醫的醫術,前之扁鵲、華陀可為『另類』了。我認為明張介賓說得好,如《類經圖翼.醫易義》曰:
    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三則,目前中醫院校,所開的課,『五行學』佔幾課時呢?講《易》,當然是不可能。
  四則,中醫藥問題,現在有人哀嘆,『中藥』變成外國製、中國銷的不正常的局面。我認為,這也沒有什麼關係,(1) 我們要知道,中草藥不但有藥性等諸多『神秘』內容,而且製法上也不同於西藥。(2) 我們有沒有重視中醫人才的培養和中藥製作應用方面的研究人才培養。
  命。人類在求生存的過程中認識了『天』;在不了解自身的時候,就形成了『宿命論』;為追求認識自己,就逐步創造一門技術,稱謂『算命術』。『算命術』起源於『占卜』;宗信『星占』,則演成『星占命術』;後受數術『三式』的推導,則演成《張果星宗》類的『星學命術』。後來因為『六壬』、『星學』中存在眾多『神煞』,給術者極大困惑,所以,就大量排除『神煞』,部分能收入術者可操作範圍的,則編成歌訣,如宋時的算命術範本《淵海子平》(重於五行辯證)就祇收了二十九個;今人編的所謂《四柱預測學》則收了三十三個。當然,當時的歌訣是怎麼編的我們不清楚,關鍵是,今人在『神煞』問題上也不清楚其來龍去脈。因此,術者遇到這些『神煞』的使用問題,有的不懂用,有的亂用,有的乾脆不用。如文昌星。這個『星』,算命術中有,風水術有,擇日術也有,那它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祇懂文昌的歌訣:『甲乙巳午報君知,丙戊申官丁己雞,庚豬辛鼠壬逢虎,癸人見卯入雲梯。』我調查一些『大師級』的術者,他們沒有一個能回答,看來真的需要明確了。原來這是一個關係天文學上的問題。這裏試舉『甲乙巳午報君知』句作解釋。根據陳遵媯先生著《中國天文學史》第四章『三垣.紫微垣表』為例,當北斗第七星『搖光』處赤經197.83的時候,『文昌』正處赤經119.19。《鶡冠子》有述:『斗柄東指,天下皆春』。也就是說,當斗柄東指時,時氣已進入春季(甲乙),文昌星座則進入巳午位;於時『天命』稟賦纔授於『甲乙』體,并運化為『生命』;其餘,如夏、秋、冬季,則不能套用『甲乙巳午』以作論斷,這應是該句的正確解釋吧。還應指出,像『紫微斗數』中的每首歌訣都有它的特殊建構,都應該解明方可。
  再者,就是關於『用神』問題,它不同於《火珠林》的卜卦術中的『用神』。我觀察了許多大師找『用神』,結果是各講各的;在斷應上就產生諸多誤判。究其因,就是不知道『時氣』如何運轉問題。如『夏長、秋收』,他們就解釋為『夏火』、『秋金』,然後再採用『五行生剋』來作辯證,自然,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用神』,結果則判斷錯了。難怪老輩術者則無奈地說:『看命看到死,不知用神何處起。』諸如這些問題,我們不難看出,大多術者,確實存在一個基礎課的訓練問題,必須認真對待。
  相。相學有二種;第一種是看人相(包括中醫『望診』),應屬於『命』的課題。第二種是看風水(包括生態環境和陰陽宅)。我在這裏就談關於『風水術』中的一些問題,供大家參考。
  『風水術』,又稱『堪輿術』。堪為天道,輿為地道。看來,風水術是一門較複雜的技術。事實上,『風水』也是自『卜占』開始,即『不封不樹』時期,稱『卜宅』。『九州分野』時期,行『相宅』。有『孝道觀念』,則興『陰宅』。秦漢、晉時,『堪輿術』興。於時『陰宅』、『陽宅』則多流行『葬乘生氣』、『宅明卦氣』以及『形法術』。至後,『風水術』則分兩派,即形勢派,以唐楊筠松為代表,宗《葬經》;理氣派,以宋王伋為代表,宗《宅經》。宋時,因『羅盤術』興盛,形勢與理氣兩派合流,其特點是:在龍、砂形勢上的選取還比較相似,而在水、穴、向的選取上,就出現不同的方法,如長生法,九星法,輔星法和三元術等。由於風水術者存在素質問題,如大多數術者知識面狹,少有理論,實踐盲目,結果就造成非常混亂的局面,難怪旁人會說:『地理地理,一人一理』,『地理先生無地埋』。這是莫大的諷刺,但也是最大的鞭策。正因為這樣,我不得不在1990年馬來西亞『易學研討會』上提交了題為『羅盤生命學』的論文;1997年在菲律賓《世界日報》、《聯合日報》上發表題為『非三元風水術』的論文。這些論文也得到贊賞;也得到指責,特別是在後一篇論文發表的當天,還受到『黑道』式的恫赫。以上論文可參閱於臺灣『學易齋』網站:www.xyiz.com.tw,及《易學研究叢書》。
  由於2005年11月25日韓國搶註『江陵端午祭』申遺,這就迫使中國學者也紛紛為『風水術』申遺作準備,如2006年6月9日,在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的前一天,由中國建築風水文化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徐韶杉先生宣布,啟動中國民間申遺計劃;接著於2006年12月15日,上海生活美術協會會長也宣布起動申遺,後因媒體介入而夭折。現在又怎麼樣呢?我認為申遺是好事,然而,難度太大,若作小項目申遺還可,如『× × 風水』,而不用『風水 × ×』;待到『風水』題解成熟時亦可。我的觀點已於2006年11月1日在『學易齋』網站發表了我的看法:
    (1) 『風水』是一門科學技術,其理論來源於傳統經學 ─《周易》。
    (2) 風水學研究中,必須注意五個方面問題:
     1 目前有很多研究風水術的人,不懂得《周易》是什麼?
     2 風水學研究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 風水研究應重象,更應重數與真數。
     4 風水應用學研究,應注重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相關聯研究。
     5 風水研究應注重區域性和『風水術』的變化,決不能牽強附會。

申遺是一件很慎重的事,也是為祖國爭光的事,應當有充分的準備則可。
  關於『風水』研究中存在一些問題,提出我的看法。
  (1)『風水』研究者,首先要提高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而後再提高學術水平,不要行騙。
  (2)『風水』研究者一定要懂得中華民族的歷史,懂得『易學』發展史,懂得『風水術』發展史,否則,連『龍』的意義及由來都不懂,還談什麼研究。
  (3)『風水』研究,一定要銘記古人關於『不知天文,焉知地理,不知天文地理,焉知命理』的說教。注重觀測天地人三才的自然性質、規律和功能演化,并從中找出三位一體,即『天人感應』的自然法則,促進新一波的科技高潮。
  (4)『風水』研究,一定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目前的書肆中,我們會發現大多是抄襲本,有的拋出驚人之『舉』,如『天理第一地理書』、『楊公三元地理真傳』、『中國風水絕學』、『陰陽宅秘旨』、『吉凶神煞全書』等,都是貼一張廣告標簽而已,你能說會有好的影響嗎?這裏我談一則『笑話』。有一天某著作者帶他的著作《風水與 ×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求見我,他可能想從我這裏得到好評;然而,當我看完後,就問他:『你寫的是「三元術」。那你知道「三元術」是怎麼回事?』他回答得非常乾脆:『不懂!來請教。』後生可畏,他既然坦白說了,我怎麼能再問下去呢?祇好鼓勵他再學習。
  (5) 風水術的使用工具主要是『羅盤』。解『羅盤』的書有《羅經解》、《羅經解定》、《羅經透解》;以及今人李定信先生的《中國羅盤四十九層詳解》(武陵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等。諸書的解釋大同小異,然而,我至今還未發現有一部『科學解羅盤』的書,這是最大的遺憾。如以『天地人』三盤(即最基本的三個同心圓)來說,至今還未見那本書有真解。『天地人三盤』,本來是科學性很強的宇宙學、生命學內容;也就是說,每盤都應該是一個球體及球面,即地盤為地球磁場(其極為地磁NS),人盤為地球赤道圈(其極為地極NS),天盤為黃道圈(其極為黃極NS)。術者為什麼不好好地研究呢?常見到的大多是瞎說。當然,少數學者,如何曉昕先生把天人二盤作『磁偏角』解(《風水史》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可存異。
  另則,我再舉《中國羅盤四十九層詳解》中第十三層『穿山七十二龍』(有稱『七十二穿山虎』、有稱『地紀』)為例。文中舉有《透解》、《解定》的解釋,在關鍵性的內容上,如『七十二龍與七十二候』關係,這本是一個時氣與生命關係的內容,然而,解釋者都沒有順藤摸瓜,展述下去;《詳解》的作者也沒有這樣做,還是用『納音法』解『七十二分金』。李氏在另一部專著《四庫全書堪輿類典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對『七十二龍』,還作了更詳細的引述和評說,如曰:
    (他在引用諸家『納音』的解釋後說)上述是介紹七十二龍五行,即六十甲子納音的來源,雖說各家解釋的各不完全相同,都很合陰陽五行的道理,但是都從主觀意志出發,是不是符合客觀自然,就要看地理術者在地理術實踐中的運用了。
    (看來李氏也是出於無奈,也可能是心裏無底吧。接著他又引『七十二龍中有關旺相休囚死龍的論定』後感嘆地說)上述是正五行以生氣論七十二龍的旺相休囚死。已經決定了七十二龍的某龍是旺,某龍是相,某龍是休,某龍是囚,某龍為死龍,也就決定了七十二龍各龍的吉凶。沒有客觀條件的變化,未免太主觀了。
    這種生剋不知出於何家五行,是沒有理論依據的,總之上述兩種論七十二龍的吉凶,都是不依客觀條件,而是憑主觀決定吉凶。
    (最後他在引評曾文辿的《天玉經序》中『八神』說後,作了總評)由此看來,中國地理術的古代經典,大多是坐在書房裏撰寫的,沒有參加過地理術實踐,或者參加實踐的時間太少了,纔會出現那麼多的差錯,諸如千百年來對《葬書》末段錯誤的解釋,對形法和理氣弄不清楚。最可笑的還是《欽定羅經解定》的作者羅國楨,對羅經的二百四十分的三七二八分金都搞不清楚,還能解釋羅盤嗎?(上引第十層『穿山七十二龍』;四八七頁。)

  李氏的評述很大膽,也很中肯。然而,他還是不知道『七十二龍』的科學意義所在,所以無法切中要害,進行研評,那就更無法進一步展開科學研究。因此書中諸多解釋,祇能是越解越使人糊塗,越解越偏了軌道。『羅盤』本來就顯得『神秘』,如果我們沒有解清楚,不就越講越神秘了。我認為科學的東西,應當保留、應當研究,否則,對後代,我們則難推其咎。
  4.關於『圖書學』的研究問題。
  『圖書』早見於上古,後為宋代陳摶、邵雍、劉牧所倡行,稱為『圖書學』。其影響最大的應推邵雍的《皇極經世書》。該書的特點是取《易》之『象數』,而闡明『數理』,可謂獨到見地。《四庫全書.皇極經世書》『提要』認為:
    其作《皇極經世》,蓋出於物理之學。所謂『易外別傳』。
    朱子謂《皇極》是推步之書,可謂能得其要領。朱子又嘗謂:自《易》之後,無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齊,包括得盡。又謂康節《易》看了,卻看別人的不得。

見解甚是,這對學《易》者來說,可謂不可多得的範本,特別對科學《易》研究者,俱有一定的啟迪和導引意義。
  《皇極經世書》的數理模式:
  一則:其於數,則取義於《易》之『天地數』,『大衍數』,『參天兩地數』,『河洛數』。
  二則:其於圖,則取關於《易》之『天地定位』,『帝出乎震』,『數往者順,知來者逆』,而演出『先天圖』、『後天圖』。
  三則:其推演理數為:元、會、運、世。其特定數列模式為,年十二月;月三十日;日十二辰;辰三十分,其比類數為,元之元一,元之會十二,元之運三百六十,元之世四千三百二十。
  四則:其宇宙生化模式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故得萬事萬物之本為八;八本於四,四本於二,二本於一。『四』者之象,有太陽、太陰、少陽、少陰;比類為,日、月、星、辰,此『四』乃天之體;太剛為火,太柔為水,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此『四』乃地之體。其演數,則取天干十,地支十二;比類數為,日太陽數十,月太陰數十二,星少陽數十,辰少陰數十二,火太剛數十,水太柔數十二,石少剛數十,土少柔數十二。太少剛柔的數分別為,剛為 10 × 4 = 40,柔為 12 × 4 = 48;太少陰陽體數為 40 × 4 = 160,太少剛柔體數為 48 × 4 = 192;太少陰陽、太少剛柔之用數為 160 - 48 = 112,192 - 40 = 152;水火土石之化數(植數)為 112 × 152 = 17024,日月星辰之變數(動數)為 152 × 112 = 17024,動植之通數為 17024 × 17024 = 289816576。
  五則:其取數的符號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數并為序;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數并為序。
  六則:其取象之大義,乃仿《易》六十四卦。
  邵氏所演的先天圖數,我認為,他可能有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如漢時的『卦氣說』和揚雄的《太玄經》;宋代道教學派的『太極圖』模式的演釋;宋代的自然科學發展的新一波高潮,促進天文學與數學的提高水平。否則,他也無法演出如此複雜的『數』,而且超出了傳統『象數』模式,這纔是他的獨到之處。然而,統觀《皇極經世書》,我們也不難發現,其中數型模式也出現幾個方面的缺陷,如以數言,他採用『小太極』的模式,即以年時間內周期:年─月12,月─日30,日─辰12,辰─分30,然後向前推演紀年,向後推演曆數,運用元會運世程式,可謂機械模式;再用天干十,地支十二的數式進行紀曆推演,就必然會遇到一個重要問題,即年周期(四分曆: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和月周期(月約三十日),而又是如何演釋呢?若以『先天圖』的模式來演,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為陽模式,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陰模式(兩種模式,本是立體感應,非平面序數比類);用來比應演出元會運世,年月日時、陰陽剛柔、水火土石、律呂聲音、動植飛走等『數』,就顯得牽強附會,充其量祇能說是為了推求『占數』之象,而決不是什麼『真數』。再者,《易》之大『理』,可以解釋萬事萬物,然而,用這樣的紀曆『數』推演并得出來的『數』,卻很難說明『改朝換代』『動植飛走』等的『真數』。另則,《皇極》中所推演出的『卦名、卦義』,很難與《易》之『卦義』相比附。因此,我認為,《皇極》祇能是屬於『象占』,屬於『術數』的範疇,是《易》『象數』的別支。這些,我們必須明白。
  這裏我可錄一段有關『皇極數』和地質學的研究的『數據』作比較,供參考。
  《皇極經世書今說》(臺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繁體版,和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的簡體版)曰:
    元會運世是先生推衍宇宙、天時、人事的方法。
    元會運世所經營之漫長時間、龐大數字,邵子以十二會概括之,每會的時間,為一萬八百年,十二會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換言之,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也就是一元之數。以現代科學觀點來看,一元約當於一個冰河時期。
    按:元、會、運、世,是邵子區分世紀所用的代號。因古往今來,時間太長,所以邵子以元會運世來區分之。一元經十二會,一會經三十運,一運經十二世。換句話說:一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大之可看做一個冰河時期的生滅,小之可看做年月日時,乃至日時分秒。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皇極經世》書的偉大了。(緒言.第三章)。
  《易經源流 ─ 中國易經學史》(中國書店出版)曰:
    曠觀宇宙,俯思古今,見往古之茫茫,則知時間無窮盡;觀天星之繁密,則知空間無限大。人生其間,究何始何終?何去何從?此非特為宗教、哲學、科學所探討之問題,亦吾易學所尋繹之對象也。地質學家謂冰河之來襲共有四次。最先在距今五十五萬年前,次在四十萬年前,次在十五萬年前,末在五萬年前(見海思、穆恩、威蘭之《世界通史》注)。而從地質學生物化學與考古學之研究,由地下挖掘出之人類化石,據推定,知東非猿人在三百萬年前,南非猿人在一百萬年前,爪哇猿人北京猿人在五十萬年前,元謀人在一百七十萬年前,希臘皮特拉洛納人在七十萬年前,德國海德爾堡人在三十萬年前,法國克羅馬囊人在一萬年前,依生物學推定生物出現年代分為太古代,次古代,古生代(於地質年代為寒武紀約五億年),中生代(地質學年代為三疊約一億五千萬年),新生代即第三紀(地質年代為始新統至上新統約六千萬年),已有猿人出現;至第四紀為近生代,則為石器時代。(并參梁思成等譯韋爾斯《世界史綱》,周谷城、李霜青《世界通史》)由是之故,英美各民族多將其歷史文化上推二十萬年前,溯源於上次之冰河,或推在大西洋之陸沉前。而日本在東漢其王受封為『漢倭奴國王』,始交通吾國,而乃上推其文化有一萬五千年之石器文化。而觀吾國民國以來,打倒孔家店之學者,乃盡力否定中國文化,以禹為蟲,而於《易經》則推翻古說,盡力否定孔子贊《易》,不信六經諸子、《史記》《漢書》之記載,可勝慨哉!
    黎凱旋指出《易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是前一冰河期之文化,其圖案所遺留為聖人作《易》所取資。(上引『二、易學濫觴』)

  根據科學家認定:
  1、地質年代,新生代KZ第四紀(為二百五十萬年前延至二百五十萬年),早期『更新世』,亦稱『更新統』、『洪積世』,始有人類祖先,稱『靈生紀』(本紀始延至一萬五千年前);此後至今為晚期,稱『全新世』,『沖積世』。我國元謀人生長於『更新統』。
  2、第四紀冰川期,國際劃分是以阿爾卑斯山為標準;我國是以廬山與點蒼山為標準,計分鄱陽、大姑、廬山、大理等冰期。
  對照以上的說法,人類的『生滅』可以用『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來推演嗎?難怪西人曾預測1999年7月,『恐怖大王將從天而落』,『人類必死無疑』;『人類毀滅』,都出於這一類說法。我認為,對於自然災害問題,《河圖》、《洛書》的來龍去脈問題,『三星堆』為什麼成為歷史之謎等,都可以研究,但,要合符情理。
  史者史也,易者易也。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宗教與科技從來沒有被分割,也不可能分割,較確切地說,科技是在古代巫術文化中不斷地推陳出新。作為《易》和古代史研究的學者來說,決不能拋開宗教巫術講《易》、講歷史,更不能拋開巫術講《易》、講科技史。
  人類走過漫長的歷史。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努力探討和把握科學技術來面對現實,傳說伏羲氏觀天察地也好,堯帝測『仲星』也好,春秋時期的『二十八宿』星圖和『四分曆法』的立成也好,漢代張衡的『渾天儀圖說』和『地動儀』的發明也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科學智慧和創造能力。傳說神農氏嘗百草也好,漢代《傷寒論》也好,三國董奉『杏林春暖』也好,明代《本草綱目》也好,都顯示了中國人民在中醫藥技術的發展取得巨大成就……。諸如這些,中華民族在科技領域中,有諸多成果,都列為世界科技史的首項,確實引人注目。然而,大自然太神秘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確實顯得極為渺小;一個細菌、一場大火、一次地震……,都會使我們感到茫然,無可奈何。漢時有一則神話《搜神記.義犬冢》記有,孫權時,襄陽紀南人李信純,家養一狗,字曰『黑龍』,愛之尤甚。一次李氏醉酒臥於草中,而忽遇地方官狩獵失火,『黑龍』拽純衣,純不動,則入水濕身而灑之。主人雖幸免於難,可犬因運水困乏而斃於側。此事感動了地方官,特造『義犬冢』而紀之。稀奇的是當代神話亦出現在《海峽都市報》A5的報導,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遇八級地震。震後,搜救人員在彭州銀廠溝風景區附近,救出被泥石流淹埋(半身),達196小時的老太太王友瓊。老太太說,從她被大石卡住開始,兩隻小狗就一直陪伴她,很多時候都是快睡著時,小狗則把她舔醒。彭州最近幾天下雨,王太太渴了餓了,就靠喝雨水充饑。(2008年5月22日)。這又是一個奇蹟。兩事越千年,前一隻狗死了,後兩隻狗活著,而人在災難面前,是一回事,狗在災難面前又是一回事,這在今天科學昌盛時期,又是如何解釋呢?我認為,還是保持與時俱進的力量,多做研究。這裏,我引四川大學道教研究權威專家,卿希泰教授給拙著《周易原理與古代科技》(1990年鷺江出版社出版)的題詞作結語吧:
    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戊子申月庚辰寫於福州琅岐九龍山周易城太極閣

  

  說明:本文錄於《易學研究叢書三.第十九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