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炙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2:22:12

艾炙方法

艾炙方法(一)

操作: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图148。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A、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B、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图151。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图152)。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用。

艾炙方法(二)艾炙禁忌

艾灸,是以点燃的艾绒或艾条等在体表的某些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其药物和艾燃烧以后所产生的温热的刺激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一种方法。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它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安全性好,价格低廉,正确使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这段文字则说明了艾灸不仅可以防病,而且治病作用广泛 、效果明显。
中医认为,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养生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都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机能的正常,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双向调节性改变。艾灸犬的足三里、脾俞、曲池穴,可以分别引起胃的收缩和弛缓两种不同的效应。灸神阙可以使小肠推进运动的作用受到抑制,使小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减慢,从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艾灸对胃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艾灸对循环系统也有促进作用:灸天突,百会穴后,可以起到扩张脑部血管,改善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凝聚。艾灸足三里可使纤维蛋白元明显下降。艾灸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的情况。
传统艾灸的方法有很多,,便于掌握的有以下几种: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艾条(叫做清艾条,市面上一般中药店就有售),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选取好的的位上熏灸的方法。如果使用的是在艾绒中加入了性温芳香等药物制成艾条(药艾条),再进行熏灸,这样的方法则叫做“药条灸”。艾条灸的方法又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等。这里主要介绍悬起灸。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艾条一端距离皮肤约3cm,一般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皮肤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悬起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穴位3cm左右的高度进行,以局部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不致产生灼痛为宜,本法适用于寒证、虚寒证、虚弱症等多种病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养生保健灸方法。雀啄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施灸的穴位上,一上一下连续如同鸟雀啄食一样,而不是把点燃的艾条固定于施灸部位相对稳定的距离上。本法一般用于昏厥的急救以及一些小儿的疾患。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的皮肤约3cm处,在以穴位为中心3-5cm直径的范围内,顺时针方向,回旋往复熏灸,如画圈一样。本艾灸适用于寒证、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某些皮肤病的治疗等。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先以艾绒以食指、中指及大拇指,抓取少量艾绒,制成艾柱,在选取的穴位表面皮肤加上药物,如蒜片或生姜片等,再将艾柱置于蒜片或生姜片上(艾绒不直接置于皮肤上),点燃艾炷的顶端的方法。


艾灸除了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以外,只要认真按照施灸原则和操作规程要求,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当然,和其它任何一种治疗方法一样,在进行艾灸保健时也有禁忌和注意事项:由于艾灸是以火熏灸,施灸不当,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方面,施灸的过程中可能会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甚至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这些禁忌主要包括: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能直接灸,以防形成疤痕,影响美观。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能灸。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能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能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者等忌灸。(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另外可能引起局部痛觉降低而被烫伤,如果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疱,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要注意防止感染,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2)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和体位舒适,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自己没有把握找准穴位,可请当地医生以墨标准)以保证灸治的效果。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使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谨慎,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并注意检查艾条有未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的体表部位,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注意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洁净。

(5)如果使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施灸,注意施灸距离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这样,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施灸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艾灸.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一般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9)注意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甚至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令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艾炙方法(三)艾炙治疗方法

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艾灸的各种反应


由于每人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的艾灸后感觉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反应和副作用,而有的则反应明显,且不断有各种反应出现。

1、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邪气赶出,那么邪气就先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2、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灸中脘还会很快改善脾的功能。

3、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的好,这些都会起来工作。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4、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5、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

6、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到狂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所以在艾灸期间,一定不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不要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及艾灸的手法


艾灸方法很多,但用于补益则比较简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补益的基本操作方法:

1.艾条灸 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文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药条灸”。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灸法:中间以生姜衬隔的,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间接灸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隔姜灸,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就已有了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植无明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比泻法艾灸要长。

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延年益寿四大保健灸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就是使用艾灸进行家庭自我调治。灸法四季皆可,尤以冬季为宜。《孟子》中曾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孔子也说过“无病自灸”的话,可见艾灸这种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存在了。《宋史》里还记载着一则故事:宋太宗赵光义病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来看望并亲自为其艾灸,可见艾灸在当时已经是很普遍的防病治病方法。

艾灸法——绿色养生疗法
艾灸法,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红外线温热刺激,来熏灼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艾灸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使人体元气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能够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如果长期施灸保健穴位,就能够达到调合阴阳,健脾合胃,固本培元,补中益气,强壮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三十而立要艾灸
艾灸养生,对于30岁以上的人尤为重要。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常年坚持,必获殊益。

养生保健灸哪里
灸疗,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怎样拿捏准确?一般人能做到么?
再多的穴位,总有关键的几个紧系全身,关乎性命。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化的作用。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1.关元穴
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
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
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2.命门穴
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操作:
艾条灸:每穴l 5分钟,三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艾灸罐灸:每穴20分钟,隔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3.中脘穴
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4.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操作:
艾条灸:每穴1 5分钟,三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艾灸罐灸:每穴20分钟,隔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冬季的穴位养生、冬天艾灸养生法  

冬季,指我国农历十、十一、十二月三个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冬季,天寒地冷,气候干燥,万物凋零,阴盛阳衰,人体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会发生变化,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冬季养生越发显得尤为重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因此,冬季养生要首重避寒,因为寒气是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寒性凝滞,则使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会令筋脉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灵枢.天年》中黄帝问大医歧伯,有人不能寿终而死的原因,歧伯回答曰:“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故中寿而尽也”。其中“数中风寒”便是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也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阳气,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适当加减衣着、调节室内温度。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耗阳气,容易感冒。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会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内经》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新陈代谢相应较低,因而要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而冬季的寒冷又最易伤肾,如不注意保养,则会出现周身骨骼拘急、抽搐、活动不利等中风症状,还能引起各种虚寒性的性功能障碍。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而养肾应首重滋阴。《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不是说春夏补养阳气,秋冬补养阴气,而是春夏人们喜欢吃寒凉之物,阳气易受伤害,需特别注意保护好阳气,而秋冬季节,人们注意温养阳气,而喜食辛辣之品,以及火锅等,在南方吃这些东西正好可化解寒湿之气,不会上火,而在北方,本来冬季干燥,多食辛辣之品则会耗伤人体内的阴津,很容易化燥伤阴,因此,北方冬季养生既要温阳还要注意不能化燥而适当的滋阴。

所以,北方人在冬季要以避寒、防燥、滋阴为养生的原则。坚持每天艾灸刺激关元、肾俞、和太溪等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四横指),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是足三阴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古今均作为保健要穴,可培肾固本,调气回阳。关元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乃支流长也。《针灸大成》曰:“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统于前,主一身之阴;督率于后,主一身之阳。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环不息。而艾条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多为温热芳香之品,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之力更著。因此,灸关元以回元阳,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艾灸此穴,可持点燃之艾条,距皮肤两厘米处对准穴位,以可耐受为度,时间10分钟即可。

肾俞穴, 属足太阳膀胱经,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两指宽处。与命门穴相平,为肾气所聚之处。是延缓衰老的要穴,按揉该穴可具益精补肾之效。《玉龙歌》曰:“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由于自我施灸不便,可采取按揉的方法,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再逆时针方向压揉,时间五分钟。按揉时意守肾俞穴,如每天坚持按揉此穴,可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加速肾杂质的排泄,修复肾功能,有助于维护肾脏的健康,起到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