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国际组织领导人才的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03:12
培养国际组织领导人才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文军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429
 国际组织是当代国际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据布鲁塞尔国际协会联合会统计,2004―2005年度,全世界共有各类国际组织58859个。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二战后,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伸张国际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各国都极为重视它的作用,各国都力图通过国际组织的运转来获取国家利益,展示国家形象。
    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国际组织无疑是一个最佳平台;而要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人才很关键。因此,对于我国当前来说,努力培养国际组织领导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紧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现状
    与国际组织建立和发展关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利益,提升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积极作用。
    我国尽管参与了许多国际组织,但是却很少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很难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缺少话语权。提高我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员的比例,扩大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人才很关键。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储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进入国际组织任职。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边外交力度明显加大,我国对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国际组织任职,甚至担任国际组织领导职务。如2007年,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沙祖康大使被联合国任命为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而来自香港的陈冯富珍女士则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新“掌门人”。他们的任职,除了有祖国的强大支持外,其自身出色的综合素质也至关重要,反过来说这也是制约我国人员进入国际组织的一大障碍因素。
    由于国际组织是由各个国家组成的协调议事机构,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各国的精英,国际组织可以说是一个维护国家利益、展示国家形象提升综合国力的最佳舞台。从这个角度出发,鉴于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任职状况,有意识培养国际组织领导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紧要,可以说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培育国际组织领导人才的主要途径
    当前,对于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高校,二是通过专门培训机构。其中,高校培养是基础,专门培训机构则起辅助作用,二者负有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提高国际组织人才综合能力的重任。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人才综合素质等方面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曾经担任过中联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蔡武说,“外语院校毕业的学生外语好,但专业知识不过关,要下基层锻炼才适应,但有可能荒废外语。因此,应在学校解决。外事专业应定位在实用性上,要有基础理论,也要有政策、策略等方面的培训,要有外语水平,也要有较高的中文水平。”
    从蔡武的话中,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方面,尤其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要求高校要在专业设置上适应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并且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立实习生制度,积极争取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提前熟悉国际组织运作情况,为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打下基础。同时,高校培养的国际组织人才一般外语水平比较高,但是缺乏业务知识,所以还要加强业务能力培养。比如说,要培养进入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经济组织的人才,就要注重从经济学相关专业中选拔一批外语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其进行国际组织规则和国际法培训,对于特别优秀的,通过外交部等途径推荐其到国际组织实习或工作。
    对于没有接受过高校专业训练,但是有在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人员,任职前,要通过外交学院、党校等机构进行专门培训,尤其要注重政治素质、外语水平的培养。我国进入国际组织的人员,不缺乏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也很强,但是往往受制于外语水平,所以很难再获得向上发展的机会,所以这一方面必须要予以重视。
    三、国际组织领导人才的素质要求
    通过这两条培养途径,可以造就更多的专业化的国际组织人才。在综合素质、任职能力的培养方面,则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要加强政治素质,通晓中国国情。虽然在国际组织工作,要具有国际视野,但是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外界充分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在什么单位工作,爱国都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要对中国国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争端,既要据理力争,也不要妄自尊大。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外界对中国有些不了解,这就需要国际组织人才通晓中国国情,能够向外界及时准确地传达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加深国际上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第二,外语水平要高。由于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一般是英语,所以国际组织人才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只有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才能掌握对外交流的工具,才能在国际组织里发出中国的声音。对于外语,不仅要懂,更重要的在于交流,而这正是当前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的难点和重点。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说过,“我在国外常驻期间,接待过来自国内的各类代表团,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从事商务活动的,也有进行外事访问的。我发现,我们在与外国人接触时常常不知如何交流。”交流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国际场合,善于交流很重要,否则别人不理解自己的观点,自然也就得不到他人支持。要改善交流状况,就不得不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传统外语教学模式重语法、词汇,却忽视了学习语言最本质的功能——交流。要建立以交流为导向的外语教学体制,鼓励外语对话,使之真正为我所用。
    第三,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具备在一定的专业知识。一般来说,国际组织的专业性很强,需要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和造诣。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中国人无不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权威。如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顾问的朱民,是中国典型的学者型官员,长期从事经济金融理论研究,并具有丰富的金融实践和管理经验。再比如说,林毅夫(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权威。只有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要熟悉国际事务,深谙国际组织游戏规则。作为国际组织工作人员,要有国际视野,想问题,办事情善于从国际大局出发。如果对国际事务一知半解,对国际组织运转程序不甚了解,那么将很难在国际组织内开展工作。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要在国际组织领域内下工夫钻研,了解一整套运作程序和规则。现有的国际组织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创建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发达国家规则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吃透游戏规则,才有可能利用规则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服务。
    第五,注重培养国际组织领导人才综合素质。国际组织人才除了具备外语水平、业务能力之外,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要做道德表率。因为国际组织事务繁多,牵涉各方利益,有时候还要走访各国,因此工作任务极为繁重,压力也很大。据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介绍,联合国很多多边谈判,都是在最后一秒钟达成的,这对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外交官来说是体力的考验,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这也就对国际组织人才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健全的身心,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也必然大打折扣。
    第六,鼓励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展现个人魅力,争当国际活动家和国际政治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大多奉行“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处事风格,不爱出风头,不爱抛头露面。这对于个人而言,是修身之道。但是在国际场合,这种处事方式可能会被认为没有个性。国际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各国精英,国际组织既是各国利益博弈的场合,也是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在这方面,沙祖康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中有礼有节的反驳,既维护了国家尊严,也让他名声大噪。他的名言“美国人最好在这个问题上闭嘴”、“人权问题美国最好自己先照照镜子”,更是让他赢得了包括对手在内的国际组织同行的尊重。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