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大著名雕塑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15:35

琼海嘉积矗立的《红色娘子军》石像。 王仪 摄

  东坡书院前的《东坡笠屐》铜像巍然挺立,气势不凡。  李幸璜 摄

  文/单憬岗 许春媚 郭景水  谢曦

  回溯海南三大著名雕塑,不能不惊叹城市雕塑的巨大魅力:从苏东坡宽阔的前额中能看见贤哲的智慧,从红色娘子军的脊梁上能看见卓绝的奋争,从鹿回头古老的传说里能看见三亚城市的源头。它们不仅记录了各个时期的价值判断和历史情怀,显现出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脉络,更展示了海南各地的生活情趣与艺术水平。

  “数量不多,质量可嘉。”在日前举行的“推进海南省城市雕塑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萌教授对海南的雕塑有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他特别点到了海南的三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著名雕塑:儋州市东坡书院的《东坡笠屐》、琼海《红色娘子军》和三亚的《鹿回头》。前两个是1987年“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的入选作品,《鹿回头》则获得2010年“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提名奖”。

  那是海南城市雕塑的黄金时代,这三件作品均创作于1980年代中期。当一一回溯这三个雕塑时,不能不惊叹城市雕塑的巨大魅力:从苏东坡宽阔的前额中能看见贤哲的智慧,从红色娘子军的脊梁上能看见卓绝的奋争,从鹿回头古老的传说里能看见三亚城市的源头。它们不仅记录了各个时期的价值判断和历史情怀,显现出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脉络,更展示了海南各地的生活情趣与艺术水平。

  《东坡笠屐》———一代文豪意不平

  “说起东坡笠屐,里面很有故事啊。”电话一接通,就传来了老雕刻家李汉仪爽朗的笑声,78岁高龄的他依然才思敏捷,谈起自己的得意之作来,滔滔不绝。

  那是1985年春夏之交,时任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的杨应彬去儋县(现儋州市)视察回来,专门给广东美术学院党委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派出最优秀的雕塑家,根据苏轼在海南的“东坡笠屐”的故事,为东坡书院雕塑一座苏轼的全身像。

  东坡笠屐的典故,是指苏东坡流放到儋州后,有一天去看望朋友黎子云,路上遇雨,便向附近农家借得竹笠和木屐,穿戴起来却惹得当地妇孺争笑,连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只是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后人引此事,却是赞美苏东坡旷达乐观、与民相亲的襟怀和气度。

  接到任务的李汉仪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赶赴儋州实地考察,了解地方环境、收集资料。他发现,“东坡笠屐”的故事虽然简短,却深刻概括了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时期的代表性形象,表达了当地人民对他的爱戴和敬仰。由于故事生动活泼,吸引了历代丹青高手,屡屡以此为题材绘制出传世佳品,甚至远在日本也有一幅《东坡笠屐图》。然而,用雕塑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则故事的,这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