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口风在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4:21

我和大家一样痛恨通胀,一样希望政府可以控制住通胀。但不幸的是,现在发生的通胀是美国人造孽而成,不是中国政府可以说了算的事。比如,中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弱化经济刺激,到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速已经开始回落,如果正常,现在物价应当有些回落的苗头了,至少通胀预期会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但现在是这样吗?

 

为什么?这证明本轮通胀不是中国内需过旺所引发的,而是发达国家竞相贬值货币所致。我不同意经济学家不区分通胀类型,不分析通胀诱因,而一味高喊“紧缩”,恨不得一次性加息5个百分点,提高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甚至以“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为名,绑架货币政策,认为只有充分紧缩,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转变,经济结构才能调整,这岂不荒谬绝伦?

 

在我看,货币紧对“转变”无易。紧缩货币最大之弊在于压制“内需”,而对“外需”的抑制作用微乎其微。我们现在到底是要压制“内需”,还是拉动“内需”?如果担心货币多了会发生重复建设或加剧才能过剩,那也必须采用结构性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予以引导,而不是依赖总量性政策――货币政策去加以控制。

 

我可以肯定地说,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主要依赖结构性政策,非得让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无异于“拿锄头掏耳朵――胡闹”。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说“用错药”,而且是想告诉大家,不适度地一味紧缩货币,其直接后果是:中国经济在没有实现转变之前已经垮掉了。

 

日本就是先例。所有人都认为日本经济“死”于泡沫经济,这样的理解实在过于浅显。实际上,日本经济是在“落后产业”已经转移,“新兴经济”远未完全――这个青黄不接之时,泡沫破灭。而泡沫的破灭彻底摧毁了日本的实体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切工具――银行和资本市场,从此日本一蹶不振。

 

注意1青黄不接之时。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不希望转型期泡沫横飞,但美元大幅贬值、逼迫中国加息、人民币升值,都是逼迫中国泡沫横飞的手段。这时候要是政策选择错误,中国势必步日本之后尘。这要求我们的政策在大力推进“转型”之时,确保传统经济优势也同时获得发展。比如,通过兼并、重组、整合提高其效率,强化其竞争力。而不是像一些极端分子那样,希望中国放弃传统产业。一味采用紧缩货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把传统产业“紧死”。那样,中国立即面对“青黄不接”。中国企业会大量倒闭、失业人群会大量增加、社会稳定受到威胁。中国要是社会乱了,一切“转型”都是瞎扯。

 

注意2泡沫破灭不一定是大幅上涨之后的下跌,横盘之后的大幅下跌同样是泡沫破灭。比如股市,政府可以用大量手段抑制它的上涨,但是不是股市不涨就没有泡沫?不是,股市横盘,而中国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大量破产,股市同样会失去上市公司业绩支持、同样会大跌、同样是泡沫破灭。

 

现在,一些经济学家毫无理论依据地胡说八道,已经非常严重地扰乱了视听,搅乱了中央决策者的思维逻辑。好在现在有所转变,比如适度提高通胀的控制目标,用市场监管、行政干预、提高低保、提高国民工资性收入等手段去“扛”通胀,这是极其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尤其在国际环境恶化、国内经济转型――中国经济风险巨大之时,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政策选择上出错。货币政策松一点紧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强调它的适度性。我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理解是:该紧就紧、该松则松,不教条、不僵化,提高灵活性、针对性、前瞻性,而绝不意味着单方向紧缩。

 

通胀控制目标选择什么水平合适?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个通胀不是中国内需过旺形成的,而是发达经济体竞争性货币贬值造成的。所以,未来的通胀是全球性的,是新兴经济体共同的痛苦,而不是中国特有的。正因如此,治理通胀也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说了算的,必须强迫发达经济体紧缩货币,而这一点几乎没有可能做到。

 

那怎么办?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如今的通胀是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的必然结果,是我们躲不开的痛苦。如果逼迫中国政府紧缩货币,那等于逼迫中国经济“自杀”。因为,一味紧缩货币不仅抑制不住通胀,而且会使中国内需增长失速。这将使中国经济面对“滞胀”风险,这是万万要不得后果。有点通胀,我们只是担心生活水平下降,但要是发生滞胀,那我们将担心的是“失去饭碗”。

 

我认为,从现在透出的信息看,中央经济工作会将会制定一套“扛通胀”的措施,而不是一味地“抗”。我坚信如此。

 

重要的是,我看到“对抗通胀”的强硬派――中央银行的“口风”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周小川近日在一次高端峰会上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试错论”。他在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时说,中药治疗方法中包含一种做法,就是动态调整和试错。“中医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变化来调整药味。有一些药会取消,有些新的药会加进来……。”

 

太好了,央行终于在学“辩证施治”――认清通胀成因再开药方。在此背景下,价格手段的使用――加息、升值恐怕都属于试错过程。如果我这个理解不离大谱,那真是件可喜可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