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如来不负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4:04
内容选读
我喜爱的仓央嘉措
1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2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3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4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5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6
在看得见你的地方
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
在看不见你的地方
我的心和你在一起
7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8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洁白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
浮现在我的心上。
9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01】信徒
日光倾城。我在春天回到拉萨。
日落前的布达拉宫被夕阳染成了金色。尘世里俗艳的金色,在高原的天空下,无与伦比地灿烂、壮丽,仪容万方。夕阳流淌在布达拉宫蜿蜒迤逦的墙碟,背后是汹涌舒卷的云絮。亘古静穆的高墙,在流转的大朵白云映衬下,有一种与时间空间无涉的永恒质感。仿佛开天辟地,它就矗立在那里,雄踞山顶,旷古无言。任头上风云变幻,脚下金戈铁马。人世蹉跎,世代易主,每一块石头都毫发无伤。
四月的高原阳光温柔而亮烈,舔得我的眼睛干涩生疼。闭上眼睛在红山脚下坐下来,听见远处转经的铜铃声,闻到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的藏香。恍惚里,似乎经年阔别的光阴从未存在,我一直就打坐在这里,不曾离开。
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因为将魂留在了那里。一个丢了魂的人,即使还能够貌似正常地吃饭睡觉,上班下班,心其实已经空了。如同一段老树,树冠树皮都还完好,到了春天,枝头依然还会绽出新绿。没有人看得见,粗大的树桩底下,有一个被时光掏得越来越大的空洞。风钻进来,雨落进来,蛇和老鼠们跑进来。只是阳光再也照不进来。
我回来了,西藏,又呼吸到了拉萨的阳光,听见血液重新流回心脏。
落脚的小旅馆有斑驳的墙体,夕阳轻悄悄地在墙上移动,将孤单单的人影拉得越来越长。微风轻吹,撩起纷乱的发丝,如同一棵长在旷野冷风里的树,稀拉拉的叶子挂在树梢,在风里瑟缩。站在天井里就着水龙头洗了洗脸,对着墙上的影子发了一会儿呆,薄暮的空气已渐渐冷冽刺骨起来。
晚饭后,转了一小截八廓街,风冷飕飕地直往脖子里灌。初春的高原夜晚,气温还在零度以下徘徊。羽绒服里的毛衣太单薄了,空荡荡的捂不严,手脚很快变得冰凉,感觉心脏紧缩成了皱巴巴的一团。
回到房间,就着火盆烤火。室内的空气里浮荡着发酵的酸奶气味,混着酥油和干牛粪的味道。旅馆女主人送了一壶茶来,粗糙的壶身和茶杯上有经年的油渍。茶是滚烫的,奶香扑鼻,一大口热热的液体落下肚腹,胸腔里的沉闷一下子舒展开来,无比熨帖,凝滞的血液一下子快速运动起来,迅疾地窜向全身经络和每一根毛细血管,心脏便如一朵吸水饱满的硕大花朵,忽然就打开了。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拉萨的第一夜,空气似乎格外干燥,整夜都觉得口渴,睡不安稳。迷迷糊糊醒过好几次,都以为天亮了。看看表,却还在深夜。夜气里一直有不明白的声响,似乎是虫鸣,又似乎是遥远的车轮声、铜铃声、马嘶声,甚至市场里的交谈声、讨价还价声。我知道这是高原氧气稀薄的气流压迫中耳神经的缘故。
近四点的时候,终于很沉地睡过去。醒来时,听到渺远的梵唱,以为还是梦里的幻听。睁眼看见日光已经从小小的窗户斜射进来,同屋的年轻女子已经起床,在整理行装。声音来自她扔在床头的MP3耳机。是朱哲琴。
朱哲琴的《信徒》。
躺在拉萨的晨曦里,听着久违的朱哲琴的歌声。何训田的歌词,从容而舒缓,像一个坐在西藏阳光里的老人,拉着古老的扎木聂,缓缓讲述一个遥远而又在咫尺的故事,将前生后世里的孤单长路漫不经心地拉出来。匆忙赶路的人们都停了下来,静静听他讲述。故事讲完了,阳光温暖,岁月正好。人们各自分散,去往四方。朝圣的信徒用身体丈量大地,他们还要走遥远的长路。
那一年,第一次看见朝圣的藏民,携儿将女,每走几步,就伏倒尘埃,五体投地,虔诚地磕下等身长头。一瞬间竟如重石撞击胸口,泪水刹那滚落,不知道他们要何年何月,才能走到要去的地方。这一生一世,这样的朝圣之旅,又能够走多远。一个平生不曾追问过信仰为何物的女子,那一刻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仅仅为了完成《古兰经》“变成一个较好的人”的规诫,全世界的穆斯林一生之中千方百计都要去往圣地麦加朝觐。有人甚至为此横越半个地球,翻山越岭,耗尽一生财富,走得瘦骨嶙峋。
有信仰的人们是有福的。
人们说这首歌源自西藏民间,为西藏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活佛——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创,在藏民族中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人们说这是一首情歌。那么爱情,是不是也是一种信仰?
【10】囚鸟
一六九六年,清帝康熙远征噶尔丹。次年春天,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从俘获的藏人口中获知五世达赖已去世多年,桑结嘉措隐匿不报。康熙大怒,下诏严厉申斥,并欲发兵征伐问罪。桑结嘉措慑于清廷压力,一面加紧与五世班禅谋划,公开仓央嘉措转世灵童身份,派使者接其进宫,筹备坐床大典;一面遣使奏报清廷,申辩匿丧不发是遵五世达赖遗嘱,只是为了西藏政局稳定,语调谦卑,态度恭谨。康熙因满清初年连年征战,内忧外患,也的确需要修养生息。出于稳定政局考虑,不再追究,并派遣了使臣章嘉呼图克图参加了六世达赖坐床大典,并赏赐了许多金银珠宝和法器。
而处于政治斗争风口浪尖的少年仓央嘉措,对这一切毫不知情。这十五岁的少年,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山雀,哼着门隅的情歌,衔着沃松的柳枝,藏着心底的无限好奇,飞进了金碧辉煌的圣殿布达拉宫。他不会知道,他飞进的,是一个金色的囚笼,更不会知道,这个在世人眼里无限尊崇、至高无上的活佛,不过是桑结嘉措下在西藏政治斗争这盘棋局中的一颗过河卒子。
这年秋天,拉萨的使者将少年仓央嘉措迎至聂塘的浪卡子,在那里,仓央嘉措从五世班禅洛桑益西受戒,并领受密宗灌顶。十月,举行了盛大的坐床典礼,正式入主布达拉宫,成为第六世达赖活佛。
坐床后的活佛仓央嘉措并未参与政事。按照活佛转世章程规定,转世灵童要年满十八岁才能亲自主持政事。这之前,政事由第巴和在世的班禅共同处置。
桑结嘉措对仓央嘉措的教育非常重视,坐床后的三年尤为严厉。这个孩子已经十五岁了,和其他转世灵童从四五岁就坐床接受正式的教育培养不同,他在民风开化的边远民间生活得太久了,虽然也安排了专人教导,但因为要严守秘密,他本人并不知道这些安排的用意。少年心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远比枯坐读经有趣,山野的风已经将这个孩子的心吹野了。他必须要用三年的时间,将这个在民间放任了十五年的野小子迅速驯服成他心目中合格的六世达赖,成为像他的前辈五世达赖那样的高僧大德和政治领袖。他指派格隆嘉木央扎巴等多位上师,严格督促仓央嘉措在三年之中不分寒暑,孜孜不倦地学习佛法。
桑结嘉措在处理完宗教政事之后,还亲自为仓央嘉措授课,为其讲授经典《丹珠尔》,并督查师生课业,若这些上师稍有懈怠,都要受到严厉责罚。
——那时我正年少,少不更事,讲法时常常坐不住,走来走去,不合听经之规矩。每当这时候,我那皤发皓首的经师总是站起来规劝道:“您圣明!劳驾!请别这样,请坐下来好好听。如果尊者您不听的话,第巴就会责骂我了。”每当他这样双手合十规劝我的时候,我也就乖乖地坐下来。师父坐到我面前,继续讲解未完的功课。
在布达拉宫大殿,蓦地想起这一段话。《六世达赖喇嘛秘传》里,老年的仓央嘉措描述自己初入主布达拉宫时的学习生涯,也如同所有十五六岁的少年,坐卧不宁。
在桑耶寺,也曾与同路的僧人论辩。内地的修行者出家或做居士,多是在生命的某个阶段豁然开悟的因缘。至少是有自我在其中,明白自己寻求的是什么。而藏传佛教的传承,似乎与生俱来。历代活佛都是在年少即被指认为转世灵童,自小就有别于其他少年,而从《秘传》描述的这段话来看,他们其实不也和其他少年人一样吗?也厌学,也好动,被关起来读经,也如关进笼子的鸟儿。
年轻的僧人微微一笑,说,真正能称之为信仰的,恰恰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扇一扇的门,有的门被打开了,有的从未被打开过。一个有普世信仰的民族,这扇门本来就一直开着,少年人的天性好玩,总要去推开一扇一扇门。若本来就没有关上,又何须打开呢?束缚他的,不是信仰,只是宗教的外壳,宗教和政治联姻的外壳。
像笼中鸟一样坐立不安的仓央嘉措,善良的孩子仓央嘉措,为了这些可敬可怜的上师不受责罚,只好每日在枯燥的念经声里,努力学习佛法。好在他天资聪颖灵慧,领悟力超凡,虽心气浮躁,如同野鹿般难以安心静息,学业却日益精进。几位上师总算不辱使命,在不苟言笑的桑结嘉措脸上,也收获了一丝温和的笑容。
然而,金色的笼子困住了鸟儿飞翔的翅膀,却关不住自由翱翔的心。布达拉宫比黄金还贵的酥油花,比不上门隅漫山遍地的野花。大殿上终日不息的梵唱清亮,不及门巴人的酒歌响亮。通往极乐世界的佛法奥义迷人,不如美丽的门巴姑娘情歌醉人。初恋情人的面容,如温润的满月,一点一点浮上少年心头,慰藉着高原苦寒的夜晚——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皎洁月亮。
未嫁少女的面容,
渐渐浮现在心上。
……
这是春天,拉萨的春天。在遥远的西南方向,美丽的故乡门隅,是不是也和此地一样,青草正一点一点拱出地面,而情歌已终日缭绕云端?
几年如一日枯燥的读经、打坐,生生将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年雕塑成面容苍白的泥塑木胎。失去最初对活佛生涯的新鲜好奇感后,仓央嘉措渐渐对这样的生活生出逃离之心。难道这辈子就要这样一日重复一日,每天看到的只是大殿的廊柱,摸到的只是发黄的经卷、汗津津的念珠,闻到的只是缭绕的神香,听到的只是诵经的佛号?难道十五岁之前那天空的颜色、青草的气息、驼铃的声音,再也看不见闻不到听不见?那美丽的姑娘乌云一般油亮的发辫、桃花一样灿烂的笑脸、樱桃一样甜蜜的嘴唇,再也触不到?
夜晚的布达拉宫,人群散尽的布达拉宫,十八岁的青年仓央嘉措,看着自己更加颀长俊美的身体,感受身体里面长得越来越茂盛的欲望,叹息一声,提笔写道:
去年种的青苗,
今年已成秸束。
少年忽然衰老,
身比南弓还弯。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东山顶上,夜已深沉,年轻俊美的活佛仓央嘉措却怎么也无法入眠。月光洒在他的佛床上,洒在他大理石一般坚硬光滑的肌肤上,温润如玉,细腻如丝,像美丽姑娘温柔的抚摸,他的身体起了一阵痉挛。痛苦扭曲了那美好的脸。他赶紧起床,打坐,调息,高声诵经,拨动念珠,平息这瞬间的魔念。
门隅的百灵鸟儿飞进了他的窗棂,少年情人的脸儿装进了他的心里。念再多的佛号,还是在眼前挥之不去。他苦笑,干脆提笔接着写道:
我默想喇嘛的脸儿,
心中却不能显现。
我不想爱人的脸儿,
心中却清楚地看见。
想她想得放不下,
如果这样去修法,
在今生此世,
就能修成个佛吧。
【33】神迹
藏传佛教的历史,因为一个叫仓央嘉措的名字,在蒙古草原神秘地拐了一道弯。在阿拉善,人们至今传诵着这位草原守护神的种种灵异神迹。
当年,从京城回到阿拉善后,仓央嘉措在赛科寺一带盘桓,与曲桑活佛以及赛科寺众僧建立了深厚佛缘。当时赛科寺子庙嘉格隆寺正好缺少一位寺主,曲桑活佛与嘉格隆寺的长老们坚请仓央嘉措担任,仓央嘉措一直不肯答允。
这一天,嘉格隆寺僧人又来再三恳请时,在仓央嘉措的视野里突然出现了嘉格隆大殿的景象,看到了大殿上栩栩如生的天女画像。一走神,对众人的请求随口就漫应了下来。回过神来,问道:“我刚才说什么了?”
众人回答:“上师刚才已经答应做我们的座主了。”
仓央嘉措遂问:“你们的大殿上是不是有尊天女画像?她手里拿的是什么?”
那些僧人一时答不上来,有人说:“大概是一根棍子。”
仓央嘉措笑道:“对自己依止的神像都不仔细瞻仰,如此胡说。哪里是什么棍子,分明是一把蝎子做柄的宝剑嘛!刚才我就是被那蝎子腿簌簌爬动所吸引,走了心神,所以顺口就答应了。既然如此,你们先回去,我仲秋上旬即动身去那里。”
嘉格隆寺僧人回去后仔细一察看,原来天女手中握着的真是一柄镶着蝎子的长剑,对仓央嘉措越发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一年,劳乌西潘地方土司设宴款待仓央嘉措。席上,他突然走神,双眼望着空中,久坐不动,也不动筷子。那位土司不悦,问道:“上师何以对这些供奉全然不理,只管望着空中,莫非嫌这菜肴不合口味?”
仓央嘉措这才回过神来,说:“刚才我不得空。”
土司诧异:“刚才你没干什么呀!”
“刚才有一个卖烧饼的汉人掉进了久拉河里,被河水冲走,奄奄一息。我救了他一命,所以花费了不少时间。那个汉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硬要将一筐烧饼全送给我,我没接受。那汉人好说歹说,非要我领受,我只好接受了半个烧饼。”
仓央嘉措说完,从怀中掏出半个烧饼给众人看。
土司和从人们听了这番话,惊讶万分,半信半疑,立即派了几个随从到久拉河边去打探。果然看见一个汉族后生在河畔晾晒打湿的衣服和一筐烧饼。一问情由,和仓央嘉措说的分毫不差。随从们更加惊讶,将那人和筐子都带到了宴席上。那人一看到仓央嘉措,立即拜服在地,再三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仓央嘉措从怀中摸出的那块烧饼和那筐中另外的半个烧饼也正好合成一个。
众人无不称奇。从此以后,以土司为首的当地僧众,不分贵贱老幼,都成为了仓央嘉措坚定不移的信徒。
类似的显示神通的事情,《秘传》的记载还有很多,诸如将手足、全身印记留在石头上,以神通力渡江,化身成乌鸦指引有缘人逃脱追杀……它的讲述者阿旺伦珠达吉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骄傲地讲述着恩师的种种神通和法力,语气一如当年少年朋友潘向我讲述阿拉善草原,和格桑花一样开满草原的美丽传说,仓央嘉措的传说。
也许写作《秘传》时的阿旺伦珠达吉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必将令《秘传》本身的真实性也要受到质疑,尤其是年深日久众口相传之后,这些事迹将更加真伪难辨。于是在《秘传》的讲述中,他特意列举出了很多当世高僧大德的亲历亲见作为佐证。并且还对自己的这些讲述特别加以了郑重说明:尊者到朵买地区后,为了佛法泽及生灵,比任何一位圣者施展出来的神通都多。类似的事迹,虽然也可以不写,但对那些对圣僧大德的本生传记不存任何邪见的人们而言,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保密。
同时,阿旺伦珠达吉还以佛祖为例,举出佛祖为了度化庸常的众生,也曾经显示过五百种清净法相及五百种不清净法相的变化来收复人心。
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恩师仓央嘉措施展的诸多神通,绝非炫耀,完全是出于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菩提心,为了弘扬佛法、造福生灵,是针对不同的救度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调服。连经书上也说,凡夫俗子一见神变法术立即折服。说到底,还是因为众生愚昧,囿于有限的觉知,天眼未开,只肯相信神通法力的表象,所以要引领他们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领略佛法的至深奥妙,首先还得要他们信服和跟随。这些神通的显示,于高僧大德们来说不过微末技艺,仅仅只是一个为众生打开心门的工具罢了。
其实,神通的存在也不足为奇,想一想,一些普通人修练气功尚且可能出现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神通,一位得道高僧具此功能又有什么难以置信的呢?
尽管如此,《秘传》的讲述仍然扑朔迷离。二百五十年过去了,它所提供的证据始终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得到承认。连同它本身的真伪,也一直为人质疑。它虽提供了许多具体的见证者,然而这些见证者也都已经湮没在历史深处,成为需要被后来者鉴证的历史。而这些见证者的见证者,同样需要有人对他们的存在和作为见证者的真实性提供证据。正如同后世学者所说,这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永无止息的游戏,每一个环节上都充满质疑,任何一个断点都将使游戏难以为继,戛然终结。正因如此,历史的真实面目总是云遮雾罩,回溯时间的旅途如此幽深神秘,我们总试图找到那唯一的一把打开过去之门的钥匙,纸页上的叙述无疑给了我们这样的错觉和希翼,我们坚信那些坚实饱满的文字,按照确定的密码排列,就一定能够天衣无缝地组合成一把打开那道沉重锈蚀的铁门的钥匙,我们因之对史料、书籍充满感激和依赖。
但是,无论呈现在纸页之上的记载多么丰富,并且信誓旦旦,确凿无疑,也无法与流逝的时间形成完全的对应关系。因为,无论多么卷帙浩繁的史册,在时间长河里也仅仅只是只言片语,它们充其量只是时间河流中的一星浮沫或者沉渣,而永远无法还原,更不可能成为时间本身。
然而,正如我从不怀疑猫的眼睛能够在黑暗中视物一样,我从不怀疑超出普通人类理解力之外的智慧和神通的真实存在。我深信,那些我们永生也无法抵达之处,一定有一些特别的物类能够以无上的智慧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