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石破天惊:新中国昂首跨入核门槛 历史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35:22
“核爆”石破天惊:新中国昂首跨入核门槛
时间:2008-6-4 19:13:51  评论 58 条
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20世纪40年代,人类进入了原子能时代。从此,核战争出现在军事领域,它那超常的爆炸力、瞬间的爆发力、强大的破坏力确实使人们震惊、震骇。
可这个世界上偏有不信邪者。他就是身在延安窑洞中的毛泽东。
1945年8月的一天,秦邦宪在其所办的《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对美国原子武器轰炸广岛的过分渲染,触发了毛泽东那根敏感的神经。毛泽东大为震怒:渲染恐怖,吓唬谁?一年以后,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那句闻名于世的豪言响彻云霄: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性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从1949年10月1日起,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我装备、自我发展的创新之路。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就掷地有声地宣布: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我们的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还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这番话表明了获得新生的中华民族建设和发展一支强大人民武装力量的信心和决心。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两三年间,陆军中的炮兵、装甲兵、通信兵、工程兵、铁道兵、防化兵和海军、空军等军兵种一一组建起来,各个军兵种所必需的装备--无论是飞机、大炮、坦克还是各种轻重武器--在购买、仿制的基础上,向着系列化、制式化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就在常规世界一个军种一个兵种地组建、一种兵器一所院校出现的情况下,新中国的领导者们并没有忽视原子世界的发展势头。美国、苏联、英国先后掌握原子武器并继续在这一领域争先互逐,特别是美国对我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核讹诈,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活生生的现实,更加坚定了国家领导人发展核武器的决心。但是对50年前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来说,缺人才、缺资金、缺器材、无成果,在核领域几乎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国内从事原子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只有10人左右,原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物理实验室的吴有训、李寿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钱三强、何泽慧,清华大学的彭桓武,浙江大学的王淦昌,东北人民大学的朱光亚等便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值得庆幸的是,正是他们和欧美研究机构中同样为数寥寥的中国核科学技术学者,使亚洲东方的这块大陆瞥见了原子核的曙光。
延揽人才、寻找矿源--我国20世纪50年代发展原子科学的两个立足点。
在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一个在国内、国外各个渠道延揽人才的行动开始了。在国内,散居各地的物理学家如王淦昌、朱光亚等被调到北京。1950年5月19日,中国核科学技术的摇篮--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吴有训(我国物理学大师、殿堂级人物)、钱三强(1946年与夫人何泽慧在法国居里夫人实验室发现铀核裂变的"三裂变"、"四裂变"现象,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先后出任所长,王淦昌(德国柏林大学的物理学博士,著名物理学家,反西格玛负超子发现者)、彭桓武(当年与杨振宁等并称的"清华四杰"之一,留英学者,日后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组织者之一)任副所长。在国外,旅居欧美各国的中国科学家在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从美国、法国、英国、丹麦......向祖国的首都北京进发。赵忠尧,他自美国几经周折于1950年11月回到祖国怀抱;钱学森,师从世界著名火箭导弹先驱、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在周恩来亲自过问、中国政府直接交涉下,得以回国;杨承宗,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曾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工作,1951年回国,也带回了约里奥·居里给毛泽东的口信: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子弹。还有邓稼先、郭永怀、汪德昭、于敏、郭挺章、冯锡章、陈能宽、程开甲、王承书、张沛霖等等。他们或是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或是离开父母妻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向北京集中、向核领域进发......
与此同时,我国地质勘探人员在三四十年代发现含铀元素矿苗的基础上,于1954年集结精兵强将,重点搜寻时再次发现有开采价值的铀矿资源。1955年经过全国范围的普查,发现的多处矿脉有发展前景的铀矿点,以后的勘测表明,我国铀矿资源丰富,并被认为是世界上5个铀矿资源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此时,国内和刚回到国内的核科学家们并没有坐等时机,而是以其各自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核工程的全面铺开积极创造条件:赵忠尧等主持建成了大气型700千伏、高气压型2.5兆伏静电加速器,王淦昌等主持设计了磁场为7000高斯的磁云室;何泽慧等在核探测器的研制、彭桓武等在基本粒子和反应堆理论方面的研究,放射化学领域重水和高纯石墨的研制等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有着特等素质的中国科学家一落脚、一集中,便以其高起点、高水准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原子核科学与原子武器的研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时间,中国的原子核科学事业人才济济、矿景光明,形势煞是喜人。然而,这毕竟还是一个学科、一个部门、一个领域的努力,核工程所需要的系统的、跨行业的人员、资金、器材,全国范围内通力攻关的局面,如美国"曼哈顿工程"那样,还没有出现。
等待,来自最高决策层的一声号令。
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眼光敏锐、气魄宏大的毛泽东一锤定音!
1952年5月,在周恩来主持下,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粟裕等军委领导人在研究国防建设五年计划时,就讨论了发展"特种武器"的可行性。
1953年,受法国居里家族熏陶多年、学有所长的钱三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建议,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为此,周恩来专门"摸底"。1954年,周恩来认真听取了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关于查找铀矿资源的汇报。1955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邀集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座谈,进一步详细了解我国的铀矿资源、核反应堆、原子弹构造原理和核科学研究人员状况。核武器的研制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出席,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就我国的铀矿资源储量、原子弹原理和我国核研究现状向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做了汇报。李四光用仪器当场做了探测铀矿石的演示,仪器测到铀矿石时发出的"嘎、嘎"声引起领袖们的极大兴趣。毛泽东望着眼前的铀矿石,意味深长地说:这是决定命运的呦!他说:我们国家已经知道有铀矿,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过去几年,其它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下去,一定可以搞起来。
1955年1月15日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是一次对中国的核事业乃至中国的未来都有着巨大影响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作出了发展核事业、研制核武器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