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子不一定幸福 但没有房子肯定不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3:08:49

房展会上,一对夫妇正在细读楼书 晨报记者 陈征 现场图片

多数80后白领认为“有房子不一定幸福,但没有房子肯定不幸福”

已经跨入生育年龄的80后,不少人刚刚做了父母,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觉得房子小,挤挤也就算了,但宝宝的出生,老人的“进驻”,让他们忍无可忍。以至于有人发出“蜗居时代生孩子,降低幸福感”的感叹。

一份关于“蜗居”状态下新上海人调查显示,接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有房子不一定幸福,但没有房子肯定不幸福”。一个网友愤怒地说:“80后的人被房价压垮了,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爆发力。 ”在80后中引起共鸣的电视剧《蜗居》,把房子对人的影响真实地表达出来。

故事一:

仅拖延半年上海梦破灭

在合用的厨房做晚餐,在公用的厕所洗澡,可以有隐私的,只剩一间20平方米的卧室,还兼起居室、餐厅、书房,林娜 (化名)现在就住在 《蜗居》中海萍曾经住过的那种老房子里。这间位于徐汇区漕宝路的老式公房,月租1200元,对刚从江西来上海一年多的林娜来说,已经不便宜,但这是她能找到的价钱最低的房子。

一年多前,林娜到上海就业,不久后把2岁的儿子接来,丈夫也到上海找工作,因为金融危机,工作难找,丈夫来沪计划一拖再拖,只能由婆婆先到上海照顾小孙子。即使这样,林娜夫妻还是决心在上海落户,已准备好首付的他们,准备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即使很小,即使很远。

于是,林娜每天抽下班时间去各处看房,看的一律是外环以外的房子。昨晚,她苦笑着对记者说:“松江、嘉定我都很熟了,打算买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定下满意的房子,谁知,半年前嘉定单价8000元的房子,现在单价涨到12000元, “远远超出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肯定买不起了。”

 

故事二:

为了做母亲再远再小也要买

在有些人眼里, 82年出生的秦嫣 (化名)住得不算太差,她和丈夫、 2岁的儿子住在公婆家三室一厅中。可秦嫣觉得,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她几乎要失去做母亲的权利和做妻子的尊严。

“一套房子只可能有一个女主人,和公婆住在一起,永远是寄人篱下。 ”秦嫣说什么也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无论多远多小。儿子的出生,更加速和坚定了她的这一想法。“我现在已经样样都听她的,这种感觉非常不舒服,我不希望连我的儿子,我怎么教育儿子都要听别人的。”

秦嫣说,在这个工资涨幅永远赶不上房价飙升的年代,人的幸福感从何谈起?这个大学毕业后留沪工作、又嫁入上海人家的江苏女孩觉得房子和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她说: “连最基本的归属感都没有,怎么可能谈得上幸福?”

令秦嫣无法忍受的是,她给孩子喂奶,婆婆连门都不敲就闯进来;她和老公用普通话沟通,婆婆会一遍一遍地问 “侬讲啥”,事无巨细样样过问;小夫妻在家里根本没有亲热的机会和心情,感情日渐淡漠。“我现在的生活就像是一大家子人合作养一个孩子,而我这个当妈的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秦嫣说,她自己在婚前也想过,只要感情好,就算没房子、租房子、和老人住在一起都可以接受,但婚后,她对自己之前的想法产生了怀疑。

现在她已经幸运地成为有房一族,那是在佘山的一套60平方米的期房,半年前订下的时候7800元/平方米,前不久她和老公去办理后期手续,那里的房价已涨到13000元/平方米。“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搬进新房,虽然我的单位在南京西路,但总算可以结束寄人篱下的蜗居时代,还是值得庆幸的。 ”

 

故事三:

申请外地工作告别蜗居生活

眼下已经告别蜗居的郭霞有着曲折的买房故事。

她2004年毕业后,作为人才引进落户上海。

2007年,她和男友的收入比2004年涨了2倍都不止,在大华租房两年,每月2000元,开销很大。现在准备结婚,加上房价上涨势头,他们抓紧时间看房,希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中环的太贵,就看外环以外,最终买了昆山花桥一套30万的复式房。

2008年7月郭霞怀孕了,发现花桥的房子不能上上海户口,因为她是集体户口,必须要买上海的房子才可以把户口迁到房屋所在地,解决宝宝的户口。实在没有办法了,连借带凑买了嘉定一套33万的一房,总算可以给宝宝上户口了,可欠债却越来越多了。

2007年至2009年初,每个月房租2000元,供花桥的贷款3000多元,加上吃饭、水电煤等日常开销,算下来每个月都要花8000多元。 2009年初,他们搬到嘉定的新家,终于可以省下2000元的房租,但是宝宝在3月份降临,每个月开销又加大了,加上路远导致生活成本提高,这样还是每个月近8000元的开销。

“我和老公、宝宝、婆婆就蜗居在5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这真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想着卖掉花桥的房子和嘉定的房子,大概能凑130万左右,但130万现在在上海好一点的地段根本买不到房子。我们觉得自己永远都被排斥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和老公商量,有机会就离开上海吧,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本来的收入可以朝中产阶级奋进了,但如果要换房子,就会变成被套30年的房奴了。”

郭霞很高兴地说:“机会来了,前几周老公申请调往武汉,那个我们一起读大学一起相爱的地方。别了,上海的蜗居生活。”今年春节过后,郭霞将举家迁往武汉。

 

调查:

多数认为“没房不幸福”

网上一个 “蜗居”在线小调查,共有240个人参与,57%的人认为“有房未必幸福,但没房肯定不幸福”。“房子和幸福的关系”早被诸多媒体不约而同地论证。北青网调查显示,认为“没房子生活就谈不上幸福”和“房子是影响幸福感重要因素”的人共占74.3%;网调也发现,认为“感情绝不会受房子影响”的人仅不到6%。

面对“买房时,你主要的困惑是什么?”时,近八成被调查的人认为是“房价普遍超出承受范围”,一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 “9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太少”,9%的人想问“房地产商的‘花言巧语’有多少是真实的”。话说回来,还是有不少人希望在上海买房,只有不到两成的人明确表示“不买,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你的后蜗居时代会怎样? ”记者发现,虽然仍有43%的人选择继续留在上海,等待某一天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已经有13%的表示要离开上海,去外地或者索性去国外打拼,因为“连外国的房子都比上海便宜”。还有27%的人表示“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你会因为房子而选择另一半吗?面对这个敏感的问题,四个选项的人数相差不大。 36%的人认为只要对方是潜力股,可以共同承担房款就能接受,33%认为只要有爱,先租房也行,17%的人表示没房的话也要有能力支付首付,否则免谈,最后15%的人表示“当然,一定要有房子”。

心理专家:

购房焦虑有“传染性”

心理专家表示:最近几年在房价飙升回落又飙升的过程中,在看房、选房、买房的过程中,很多人的心情仿佛坐过山车,犹豫、焦虑、着急、担心、无助、愤怒的情绪随时侵袭。这种焦虑情绪就像“甲流”一样带有传染性,抵抗力不强的人看到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谈论房子,很容易激起自己的焦虑情绪。而那些刚刚走上社会不久,积蓄不多,又即将为人父母的80后,更加觉得购房无望。尤其是80后的新上海人,蜗居成为他们中很多人的生活常态,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