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哲學—回避無謂的爭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01:05

荀子哲學回避無謂的爭斗

 

荀子尊崇孔子,又博采诸家学说,成为先秦百家之学的集大成者。荀子跟孟子相反,着重发挥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方面,并提出"性恶说",强调礼、法的功能。他的"礼学"体系的建立,使儒学具有了可操作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实际奉行的政治学说的基础。

  荀子说: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忧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

  经常有人为了某事争执不休。双方都认为自己肯定是对的,错的一定是对方。如荀子所说:"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既然我是对的,为什么对方坚决不认错呢?这就让人纳闷了。由此还会引发对对方智商和人品的怀疑:"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我确实是对的,他确实是错的,我肯定是一个聪明人,同时也是一个好人,他明明有错却不肯承认,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要么他是一个糊涂虫,要么他是一个小人。我会对一个糊涂虫或小人让步吗?不会。为了证明我是对的,我会毫不吝惜口水,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打上一仗。

  世界上的争斗,无论是小的争吵还是大的战争,通常都是这样"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引起的。争斗的结果如何呢?无非弄得心情不爽、人际不睦、事情不利、家宅不安而已。

  所以,一个聪明人绝不会执着于所谓对错,他会谨慎地回避无谓的争斗。其要点有三:

 

第一, 永远不说"你错了"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固执己见的毛病,都具有武断、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等缺点,所以很难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即使明知有错,也决不会轻易认错。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既然如此,又何必说"你错了"呢?又何必把所谓"正确"硬塞给他呢?

  十九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斐尔爵士说:"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所以,永远不要试图这样做:你的确错了,不信我证明给你看。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对方错了,都无疑是一种挑战。这样会揭起战端,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的词语。你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到"你错了"这三个字。"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

  四千年前,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换句话说,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着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应当牢记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说你错了。"

第二, 别把时间浪费在争辩上。

  争辩的唯一好处是使时间过得飞快。可是当你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时,这种好处就变成了损失。

  争论的结果通常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把对方的论点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你因此得到了一个敌人。

所以,卡耐基说:"在争辩中获胜的唯一秘诀是不要争辩。"

 

第三, 把问题交给时间解决。

 如果有的问题很重要,不能轻易了之,该怎么办呢?对此,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即采用拖延战术。这无疑是避免争吵的有效方法。

  有一位大公司的经理,常常收到代理商的投诉信。这些投诉通常无法解决又不宜拒绝。他的应付方法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他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明白,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

  事情的最后结果如何?他笑着回答说:"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信件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里面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须答复。"

  时间能解决很多问题,许多事情也只能交给时间解决。这就是将问题搁置的理由。

 

另外:随时准备被人说服。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前,我们都是那个寓言故事中的瞎子,在摸一头大象--摸到一条大腿,便以为是一根柱子,摸到一只耳朵,便以为是一把蒲扇。然则,假如有谁知道"大象"是一根"柱子"或一把"蒲扇",已经算得上一个高山仰止的大天才,通常我们只是用指尖接触到一点,然后凭想象解释真相,难免错谬百出。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情绪会影响对真相的认识。面对同一件事情,心情不同,我们的看法便截然不同。做错了事情,挨父母批评,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爱父母;挨老师的批评,问题不大,因为我们尊重老师;若是一个陌生人对我们说三道四,就有问题了,非得争个方圆长短不可,打上一架也无所谓。同样是做错事情,同样是挨批评,为什么我们的反应大不一样呢?无非是心情不同罢了!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事物的所有认识都有偏见,我们的所言所行都离正确相去甚远。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的意见跟自己不一样时,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要时刻牢记,我们自己也可能犯错。这样,我们就不会一门心思考虑如何说服对方,就会认真倾听对方的见解,并随时准备被对方说服。

绝不要只因为对手站在正确的一面,你便固执地执迷不悟,死守错误的一方。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种毛病而吃尽苦头。其实,被对方的正确意见所说服,并不能说服我们的愚蠢,恰恰能证明我们的明智。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对我们的人生成长大有好处。

最難得的是以深沉的度量容纳他人。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在意见不合时保持理智,谨慎地回避争斗,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此。有些人自作聪明,自逞其能,即使我们回避争斗,他也会挑起争斗。这时候该怎么办呢?为了避免卷入无聊的纷争,最好的办法是无限放大自己的度量,使挑衅者的矛头刺不到底,使中伤者的冷箭射不到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