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劝君晨昏每相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36:34
前几天,郑州的一位同学邀请余秋雨到郑大讲学,想让我作陪,我因窘于自己学问浅薄,再加上工作确实忙,推辞了,失去了向大师面对面请教、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其实,余秋雨是我非常仰慕的一位学者、大师,我敬佩他丰富细腻的情感、激情四溢的才情,任何地方、任何风物,在他的笔下都那样地充满灵性、富有感情。我曾惊诧他这种与生俱来的感悟力。他却说是阅读丰富了他的情感,阅读敏感了他的神经,丰厚的知识积累使他对生活有着丰富的感悟,使他觉得每天都有很多的生活感受、生活体验。他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惑。”为了静下心来读书,他曾经在浙江奉化锦屏山上过了好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生活。
有多少先哲伟人都把读书当成人生的快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是于谦的低吟;“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是毛泽东的感叹;高尔基也说:“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
然而,现在书店里书籍品种越来越丰富,各种图书应有尽有,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以工作忙、生活累种种理由去敷衍,甚至在正值读书年龄的孩子们中间,我们看到的也多是一些考试辅导的参考书,或“How to(如何做)……”之类的工具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实用主义。社会变革带来的偶像坍塌、信仰失衡,使人们整个青春期所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产生动摇而无所适从。又恰逢经济浪潮汹涌而来,传统的读书伦理与价值观,都随之一起发生了动摇。于是,读书迅速沦为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方式,成为不少人“近视”的选择。白岩松就这种现象讽刺道:“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和网友交谈时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可谓语重心长,振聋发聩,是对现实的一种警世恒言。
温总理所强调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就是针对实用主义者的。读书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属于精神领域的。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精神变得高尚,希望我们的心灵变得滋润,希望我们的感情变得丰富,希望我们的修养变得良好,读书,特别是读好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即便网络时代已经到来,阅读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它古典式的宁静,和在白纸黑字之间弥散着的想象力和慰藉感,是任何其他行为不可比拟的。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让我们的情感和心灵有一个与之呼应且充满着悠扬回声的空间。
读书学习既是提高境界修养的需要,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今天的80%~90%。在农耕时代,“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管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经常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懈地读书,才能够做好工作。
一般同志需要读书,领导干部更要读好书,因为领导干部都是榜样,是楷模,千万不要自以为能力水平会随着身份的变化而自然地提升。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让学习成为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方式,培养读书的兴趣,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现代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知识积累,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适应复杂型社会发展需要。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在“关注脚下”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做一个胸怀全局、尊重历史、着眼未来、光明磊落、情调高雅的人。
放弃学习,就是放弃了提高;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了明天;抓紧学习,就是抓住了未来。让我们把读书学习作为感情和思想的一种滋养,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吃喝玩乐,多一些知识文化;少一些投机钻营,多一些真才实学。只有这样,我们民族的文化水准、道德水准和思想水准才能够得到提升,才能够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相匹配;只有这样,一个不仅仅重视金钱而同时更加关注精神,不仅仅重视个体而同时更加关注他人的公民社会,才会真正到来。(刘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