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不应当都只是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0:26
李逊达 刊发时间:2008-06-11 11:53:36 光明网-光明观察[字体:大中小]
作者:李逊达
白岩松在他的《岩松看日本》一书中,有一章节“细节决定品质”让我读了感受特别深,从一些小小的细节中,确实能反应出日本国民的素质,是要胜过其他好多国家的。
我无意要自卑去阿谀日本,而是要找出两国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仅仅是经济实力吗?恐怕不是。为何会这样?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都是值得我们国人去静静地思索的,而不是在一发生什么事件时,总会有人大喊大叫,仿佛只要表示自己是有尊严的,是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别人都应该理所当然地尊敬我。而还不知道自己有时候做得并不得体,那么,被人讥笑也是无可奈何的。
然而岩松所看到的,还只是日本表面的一些细小地方,更为深层次、内含丰富精神实质的东西,在短短的采访期内是很难发现的,只有多交流,多沟通,才能学到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制度。
例如6月10日即将出版的《生命时报》中,刊登了该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刘东强所撰写的一篇小报导《日本大夫把运动写进处方》,就充分体现出日本医生的科学敬业精神是通过具体细节表现出来的。
顾名思义,病人到医院求医,就是要求治病,治病必须要医生开药方去配药。每种药只要对症,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每个医生都知道,是药都有三分“毒”,就是指有副作用,特别是对肝、肾的损伤,病人是不太清楚明白的,这就要求医生向病人交待清楚,做到对病人认真负责,治病救人。而这一点在咱们中国还是做得不能让病人都能称心满意的。
在日本,大夫除了对病人必须尽心尽责外,在对病人的治疗方案上,也处处表现出多为病人着想。东京某医院的一位慢性病专家告诉记者说,人们生病后往往将康复寄托于各种药物和休养,其实,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运动能大大提高康复速度,有时规律的运动比吃药还要管用。医生把运动写进处方,就要求病人像服药一样依照指示进行,这比口头叮嘱更有效果。医生对病人来说是权威,由医生专门指定,病人的依从性和积极性会更高。
这位专家所说的情况,如果和咱们医院里所存在的医疗情况相比较,显然存在很大差异。并不是说中国大夫绝对不会开运动药方的,对待特殊规格的病人,那所开的处方就特优了,怕日本大夫也赶不上。一般说,对国家运动员的受伤,有些伤外科医生是会写上几句要运动配合的治疗药方,但极大多数都是采用口头医嘱的,这还是算认真负责的。更多的是对病人懒得说一句,闷头开药方就是了。还有的大夫就是为了自己能“大富”,而忘了自己大夫的应尽责任和医德。
再找找中日之间医疗治理的差距,就足以说明我们的不足并不是我们派了多少医学考察团去日本考察就能学到手的。也许好多大医院的院长们去日本访问已好多回了,但眼睛所叮住的恐怕都是日本医院的硬件,对软件就不那么感兴趣了。
其实,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运动处方研究委员会”,经过多年研究实践,他们专门制订出了用于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运动处方。这不仅是伤外科才会采用运动处方的。记者就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位日本朋友的处方,请看这位内科医生是这样为她开的药方:“每周坚持散步3次,每次至少30分钟;每问游泳1次,每次不超过45分钟;坚持两个月,随时与医生沟通你的感受。”原来这位叫惠子的女病人,患有哮喘,但按照医生的处方吃药、运动2个月后就好了许多。
岩松在他书中提到了中国前任驻日本大使王毅,曾对中日国民性作了这样的对比:“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讨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不同,日本人很少淡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具体事情做好、做精。”
所以有人说细节决定一切,是有一定道理的。细节素养好,决定了日本国民品质高,故在世界的形象上的排名始终在前列;高精尖端的科技产品也是在细节上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在防止地震灾害上,在环境保护上,日本都有很大的成就。还有些细节是微不足道了:“怎样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样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最有效等等。”而这些细节却让我们国人很瞧不起。当这场汶川大地震后,让我们终于明白了轻视细节的教训是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
真如岩松在书中感叹说:“咱们国人做事情常说的一句话是‘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说的,他们是差一点都不行。”其实日本这种国民性也并不是自古以来先天就有的。三十年代的日本货就意味着劣等货,远远及不上美国货,就在被世界消费者们鄙视下,他们发愤图强了,现在家用电器上早已把美国抛在他的后面,难道还能说国民性是不可改变的吗?
世上有很多事物能吸引我们的眼球,但能被抓住的却不多,尽力去追求能转变我们丑陋国民性的东西,就今天而言,是能否把空喊口号转变成脚踏实地做,尤其在细节上、在创新上多一些琢磨,少一点夸口,这才是转变我们国家科技命运的最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