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將帥為什麼喜歡下圍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32:55

【李傳軍】

莫高窟第四五四窟《弈棋圖》

圍棋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智力競技運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至兩漢而有所發展,三國魏晉時期則開始流行於全中國。孫吳有一位大臣叫韋曜,寫過一篇《博弈論》,裡面說:「今世之人,多不務經術,好玩博弈,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窮日盡明,繼以脂燭。」圍棋在三國時代的風靡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三國時,曹魏君臣中圍棋名手眾多。據《三國志.太祖紀》記載,曹操善於圍棋,他與當時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凱都交過手,旗鼓相當,堪稱對手。曹魏「建安七子」中的王粲不僅是棋壇高手,而且記憶力特好。《三國志.王粲傳》說他「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

蜀漢將帥中也不乏圍棋名家。費禕是諸葛亮推薦的繼承人,諸葛亮死後執掌蜀漢軍政大權。《三國志.費禕傳》說,費禕很喜歡下圍棋。後主劉禪延熙七年(二四四),魏軍大舉攻蜀,費禕率兵防禦。當時,軍情緊急,蜀軍隨時都有戰敗的可能。費禕卻從容不迫,指揮若定。光祿大夫來敏前來送行,費禕卻招呼他與自己下棋。「於時羽檄交馳,人馬擐甲。嚴駕已訖,與敏留意對戲,色無厭倦。」費禕常下圍棋,且從不影響政事,很有政治家的風度。

孫吳將帥中,孫策、呂範、諸葛瑾、陸遜等都是圍棋高手。《三國志.呂範傳》提及,呂範攻打山越回來,急於向孫策彙報戰事。孫策並不讓呂範站著乾講,而是與他一邊下棋一邊談論戰事。諸葛瑾和陸遜兩位棋迷的性格則一急一緩,風度截然不同。《三國志.陸遜傳》載,吳嘉樂五年時,孫權令陸遜和諸葛瑾率軍攻打魏國。因軍情泄露,形勢嚴峻。諸葛瑾緊張得坐臥不安,更無心下棋。陸遜則不慌不忙,繼續饒有興致地與部屬對弈。孫吳圍棋名手水準很高,精彩的對局被人搜集起來,輯成專集,即是今天所謂的棋譜。敦煌發現的《棋經》中,就曾兩次提到「吳圖二十四盤」;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中,也有「一燈明暗覆吳圖」的詩句,可見吳國圍棋文化影響之遠。

下圍棋是一個智力博弈的過程,棋局的變化瞬息萬變,奧妙無窮,高明的棋手全神貫注地思考,易於達到一種靜謐玄妙、物我兩忘的境界,因而圍棋通常也被雅稱為「手談」或「坐隱」,這與當時士人習染的魏晉風度有微妙的相似之處。

延伸知識
圍棋九品是何時起源的?

三國時期,開始對圍棋棋手評品定級。曹魏邯鄲淳的《藝經》裡講:「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復云。」邯鄲淳的圍棋九品用詞都很玄妙,普通人很難講得清楚,更不易理解。明人許仲冶《石室仙機》講:一品入神,是指:「變化不測,而能先知,精義入神,不戰而屈人之棋,無與之敵者」,這是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饒半先,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虛善應」的本領,這屬上中。三品具體,是指:「入神饒一先,臨局之際,造形則悟,具入神之體而微者也」,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兩先,臨局之際,見形阻能善應變,或戰或否,意在通幽」,這是中上。五品用智,是指:「受饒三子,未能通幽,戰則用智以到其功」,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饒四子,不務遠圖,好施小巧」,這是中下。七品鬥力,是指:「受饒五子,動則必戰,與敵相抗,不用其智而專鬥力」,這勉強算是下上。至於下中和下下,許仲冶沒有解釋,大概是臭棋簍子,水準太差,很難入專家通人的法眼了。圍棋評級為九品,大概是受了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內容為:在各郡、各州設置中正,中正根據家世、道德、才能對本鄉人物優劣出具概括性的評語,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品共分為九級,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在現實操作中,最高的一品只有古代聖賢才能達到,形同虛設,二品實為最高品。中正評定的品級又稱「鄉品」,和被評人的政治前途關係重大。由人品的優劣而及於棋藝的高低,也是時代風氣使然。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