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的单反菜鸟入门知识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54:13
转载网上的菜鸟学习技巧,个人觉得相当实用。
原理篇
相机工作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外界的光线,在一瞬间记录下来。所以两个部分是基本的必需,一个是采光装置,即镜头,另一个是感光材质,过去是胶卷,现在是电子感光板。大家小时候都学过小孔成像,相机工作的原理也差不多,光线穿过镜头,落在感光板上,形成影像。
但是既然我们要把图像固定下来,那就不可能让光一直通过镜头,所以就有了快门,控制光穿过镜头的时间。释放快门,光穿过镜头,画面被记录下来,这叫做曝光。然后快门闭合,光线不再通过。为了达到充分的曝光,感光材质必需接受到足够的光线,我们光线的多少叫做曝光量。
从上面这个相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可以看出,快门释放的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通过的光线的量。这样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延长快门释放时间达到足够的曝光量。但是为了使成像清晰,在曝光的过程中,被摄物体必需相对于相机保持静止。所以曝光时间不可能无限制的延长。
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善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镜头的光线以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适当地扩大小孔成像里的那个小孔的大小,在相机上的表现就是光圈。光圈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镜头的光线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个镜头,提高镜头的通透性,但是这和扩大光圈一样,总是有限度的。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彻底改善外部光线质量,即增加光照强度,比如使用闪光灯和反光板,但这就不是相机要解决的问题了。
摄影在本质上就是控制快门和光圈,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成像效果。傻瓜机的快门和光圈控制都是由程序自动完成的,因此在成像效果上很难充分满足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对快门和光圈只了解到这种程度还是不够的,下面我们就转入技术入门进一步了解快门和光圈以及其他相关部件的控制和效果。
技术篇
一、快门控制
快门释放时间是通过调整快门开合的速度来实现的。快门速度一般有: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16000等,它们是速度的分母,例如500指是每次快门释放的时间是1/500秒。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把快门速度调到13秒/次,甚至更慢。相临的任何两个值,后者都接近于前者的两倍,快门速度快了一倍,曝光时间缩短了一半,曝光量也就减少了一半。每调整到相邻的值一次,是调整快门速度一档。
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快门的速度直接影响曝光量。过慢的快门会引起曝光过度,即过曝,反之则引起曝光不足,即欠曝。当然控制曝光量的另一措施就是调整光圈,调大一档光圈所提高的曝光量和放慢一档快门所提高的曝光量相当。所以在固定的光照情况下,合适的曝光量只有一个,但是我们却可以采用不同的快门和光圈组合。也就是说,可以采用不同的快门速度,并配合以不同的光圈值来保证合适的曝光。
为什么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要采取不同的快门速度呢?
由于人手不能始终保持稳定,被摄物体和相机之间始终存在着相对的位移,如果快门延迟时间比较长,这种位移就会在影响上表现出来,造成影像不实。这种现象叫做手震。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保持相机与被摄物体的相对静止。除了固定相机之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快门速度,缩短快门释放时间,这样在曝光过程中,相机和被摄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移就可以被忽略,毕竟我们不大可能随时随地带一个三脚架,所以这也是一个最为方便的方法。一般来讲,人手的抖动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是在快门速度和焦距成倒数关系,以及比这个速度更快的时候。所以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快门速度,是提高成像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光线不好,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时,我们最好固定相机以避免手震。
如果主体在运动之中,那么被摄物体和相机之间的相对位移将会更加明显。在提高快门速度的同时,我们还可平举相机,使相机随着拍摄的物体一起移动,这样,照片中背景虽然模糊,但主体却清晰。此方法常用于拍摄移动较快的物体,如车子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避免在释放快门的瞬间,被摄物体已经脱离了相机的视野。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相对较慢的快门速度来表现被摄物体的运动。
目前大部分相机具有快门优先的程序,这就是由相机自动控制曝光量,在满足曝光需要的前提下,允许摄影者适当调整快门速度,相机自动调整光圈配合,以提供合适的曝光。在能够保证曝光量的前提下优先调节快门速度主要是为了表现运动或者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对于同一运动物体而言,动体横越镜头,运动方向和镜头所指方向成直角,单位时间内的相对位移最大,此时清晰固化运动影像所需的快门速度最高;动体斜侧运动,运动方向和镜头所指方向或其延长线成45度夹角,单位时间内的相对位移大约减少一半,所需的快门速度也就可以调慢一档;而动体迎向镜头或背向镜头,运动方向和镜头所指方向或其延长线成0度角,还可以再调慢快门一档。
下面是对于距离15M左右不同运动速度物体,清晰固化影像所需的最低参考快门速度:
慢跑 自行车 奔马 汽车
90度快门,动体横越镜头 1/60 1/125 1/250 1/500
45度快门,动体斜侧运动 1/30 1/60 1/125 1/250
0度快门,动体迎向镜头 1/15 1/30 1/60 1/125
需要注意的是,距离每拉近一半,快门速度相应提高一档。
二、光圈控制
光圈的问题比较复杂,开阳看过许多网上关于光圈的介绍,有的甚至还配备了插图和数学公式,但是理解起来都很费劲,所以开阳试着以另一种方式来讲清楚。简单地说,光圈相当于人的瞳孔,当光线不足时,我们往往要瞪大眼睛,而光线过量时,我们又要眯起眼睛,这就是对光圈的控制。光圈的大小用f档表示,标准的f档序列为: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和f/32。前面开阳讲过,光圈每两档之间也是减半或加倍的关系。但是从数值上我们看不出来,因为这些数值标记的不是快门打开的面积,而是光圈的内径,并且也是分数的分母。所以f/1要大于f/1.4。
如果仅仅是这样,开阳讲的似乎还有点麻烦,因为我们只要记住扩大光圈增加曝光量,缩小光圈减少曝光量。f/1大,f/32小,每两档之间,曝光量的变化是减半或加倍的关系,这也就够了。但是且慢,光圈还有另外的一个作用,那就是控制景深。
景深其实就是能够保持图像清楚的空间距离。试着从窗口往外看,对面楼里有个女人在洗澡,这时飞来一只苍蝇,落在你眼前的玻璃上,别动,我问你,这只苍蝇长什么样?对,你没有看,也就是说,你知道苍蝇飞来了,却没有看清,苍蝇落于你眼睛的景深之外。但是你把目光收回来,如果你还有这个想法的话,落在苍蝇身上,现在,那个女人又看不清楚了,还是把视线移回去吧。注意,这不是调节景深,而是调节焦距。调节焦距会对景深产生影响,但是景深的调节主是由光圈来控制的。现在假如我们找一个近视眼不带眼睛去看对面楼里的那位女士,他会怎么样?
对,不管能不能看得清,他都会眯起眼睛,努力去看。这时,他调节的才是景深。正常人的眼睛可以随时调节焦距,但是长期疲劳,会使得眼睛失去部分调节能力,这样近视眼往往只能看清有限范围内的东西了。事实上,不仅是近视眼,看远处的细节时,大多数人往往都要眯起眼睛,这就是在焦距达不到的情况下,通过缩小光圈来增加景深,可以使焦距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影像相对清晰一点。
那么光圈为什么能够控制景深的呢?是不是光圈越小,图像就越清晰呢?
别着急,先点一根蜡烛,咪起眼睛去看,怎么样?火焰是不是开始像星星一样发出光芒了呢,也就是说,你看不清火焰本身了。这是因为,光线通过的孔径会发生衍射,原本是一个点光源,形成的影像就会扩大成为一个圈。但是如果这个圈足够小,我们还会认为它是一个点。在我们眼中还可以被称作点的圈,叫做模糊圈。毫无疑问,模糊圈越小,图像的细节表现越好,我们称之为锐度高,图像也就越清晰。
理论上,只有对焦点上的物体有最小的模糊圈,才会获得最清楚的影像,比对焦点远的物体,最佳成像要在底片的后面,而比对焦点近的物体,最佳成像要在底片的前面。但是由于模糊圈的存在。在对焦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物体,都会在底片上获得一个我们认为清晰的图像,虽然它不是最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就是景深。
光圈越小,光线通过的孔径就越小,衍射就越严重,模糊圈就越大。所以并不是光圈越小,图像越清晰,相反,对于焦点上的物体而言,光圈越大,图像反而越清晰。
但是对于焦点外的物体而言,模糊圈再大,也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仍然认为图像清晰,这总比处于景深之外,根本看不清楚要好得多。光圈越小,外界物体相对于快门孔径就越大,原本可以被看做是点光源的,就相当于面;而孔径越大,原本的面也会被当成点。想一想小孔成像,针尖大的小孔,点一根火柴就可以成像,如果在暗室的墙上凿一个洞,那只有远处的大楼才能成像。所以光圈越小,对成像物体的大小要求就越少,表现在远近上,景深就越大。
综上所述,扩大光圈,曝光量增加,可成像的范围缩小,景深也随之缩小,但是焦点处的清晰程度增加;缩小光圈,曝光量减少,可成像的范围扩大,景深也随之扩大,但是焦点处的清晰程度降低。这就是光圈的作用。
从单纯的调节快门速度,到开始光圈控制,这是一个质的提高,意味着从控制时间迈向了对空间的控制。但是对空间的控制不仅仅是由光圈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