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磊落的共产党人——张闻天(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22:45
共识网—在大变革时代寻找共识 繁體中文
TAG标签
经典旧站
RSS订阅
主页
全球事务
中国研究
思想评论
历史解读
读书
人物春秋
共识笔会
会员专区
领导者杂志
学者专栏
博客
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搜索 本站公告○ 江小平:民主的倡导和践行——从共识网上的几篇文章说开去 ○ 苏露锋:拜访周总 ○ 询问:关于文章发布权 历史镜鉴 旧文新读 立此存照 图说历史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解读 > 历史镜鉴 > 刘明钢:“不争权”的张闻天为何在38年与毛泽东关系恶化 (2)时间:2010-09-17 16:08 作者:刘明钢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751次
听了毛泽东的报告后,张闻天第一个作检讨。他不谈自己的功劳,不计较名位,没有牢骚怨言,而是老老实实,坦率真诚,无情地解剖自己。他说,毛主席的报告,对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有极大的意义。对于土地革命后期工作估计,我同意毛主席的意见,当时路线是错误的。这些错误在反五次“围剿”中发展到最高峰,使党受到很严重的损失。他还说:我是最主要的负责者之一,应当承认错误,特别在宣传错误政策上我应负更多的责任。发言中,张闻天还提出“补课”的问题,他说:过去国际把我们一批没有做过实际工作的干部,提到中央机关来,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损失。过去没有做过实际工作,现在还要补课。过去我们对苏维埃后期的错误没有清算,这是欠的老账,现在必须偿还。张闻天说话算数,不仅是口头表示,而是有实际行动。从1942年1月起,他主动要求去农村调查,在陕北神府、绥德、米脂和晋西北的兴县等地的几十个村庄调查了将近一年半,直到1943年5月才回到延安。在当时党的领导人中犯过路线错误的大有人在,但以这种形式进行“补课”的,张闻天是第一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抽调大批干部奔赴东北,张闻天主动要求前往。这一富于戏剧性的人生选择,使张闻天得以施展平生之志。从1945年11月下旬抵达沈阳算起.张闻天在东北工作了4年多的时间,他将深厚的理论修养、敏锐的洞察能力,满腔的政治热情,高超的斗争艺术,坦荡的人生胸怀,都统统融化于茫茫的林海雪原之中,为建立东北根据地、建设东北的大后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东北从事地方工作的这几年,是张闻天一生中最闪亮的一个光点,也是他工作与生活最愉快的广段时光。
1950年1月19日,在辽东工作得有声有色的张闻天,突然从晚间新闻中听到广播,党中央派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后来因美国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未能到任。1951年2月,周恩来征求张闻天的意见,或者到中央拟设置的对外工作指导委员会,或者任驻苏大使。张闻天选择了后者。
对张闻天的任命,当时就众说纷纭。有人说,张闻天领导东北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他出任驻苏大使未免大才小用;也有人说,张闻天曾任党中央总书记,现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出任副部长级的驻苏大使,让他远离中央,怕是另有别情。其实,去苏联是张闻天自己的选择。凡是张闻天有选择机会的时候,他总是选择远离毛泽东的地方。在陕北率队进行农村调查是第一次;去东北是第二次;去苏联任大使则是第三次。
“说别的什么,那是观点不同;说我里通外国,真是冤枉”
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一出悲剧。
张闻天是在7月21日发言的,那时已是彭德怀上书后的多日,气氛相当紧张,一部分讲缺点讲得多的同志,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张闻天发言之前,田家英、胡乔木等了解内情的同志也打来电话,劝他少讲。但是,张认为,从当时的特殊情况来看,只有毛泽东出来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犯上”也要讲。
张闻天义无反顾地讲了整整一个下午。这确实是一篇剖析1958年“大跃进”错误的深刻发言,其理论高度,当时在党内是无与伦比的。亲历过那个难忘场面的李锐说:张闻天“有经济理论的修养,因而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站得高,看得远。”张闻天特别分析了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党内民主作风问题。他说:“主席常说,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要舍得一身剐,不怕杀头,等等。这是对的。但是,光要求不怕杀头还不行。人总是怕杀头的,被国民党杀头不要紧,被共产党杀头还要遗臭万年。所以,问题的另一面是要领。导上造成一种空气、环境,使得下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形成生动活泼、能够自由交换意见的局面。”
对于自己的发言,张闻天充满了自信。他没有想到,两天后,风云突变。
7月23日上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讲话了,对彭德怀的信进行了逐条的驳斥,从反“左”到反右,突然来了180度的大转弯。张闻天听了,先是惊愕,继而是困惑。从会场出来,他一半是忧虑,一半是愤怒地对秘书肖扬说:“这样以后还有谁敢说话?”
会后,他曾来到“美庐”院外,请求召见,但得到的答复是:主席很忙。
不久,张闻天收到毛泽东的一封信,信写得很挖苦。信中说:“怎么搞的,你陷入那个军事俱乐部去了。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这次安的是什么主意?那样四面八方,勤劳艰苦,找出那些漆黑一团的材料。真是好宝贝!你是不是跑到大海龙王敖广那里取来的?不然,何其多也!然而一展览,尽是假的。”“我认为你是旧病复发,你的老而又老的疟疾原虫远未去掉,现在又发寒热症了。”“你把马克思主义的要言妙道通通忘记了,如是乎跑进了军事俱乐部,真是武文合璧,相得益彰。”
8月2日,八届八中全会召开,参加的人数几乎是刚闭幕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者的两倍,会场改在庐山的人民剧院。
会上,毛泽东点名批评张闻天,而且再一次提到土地革命后期的错误路线问题。他说:洛甫开始不承认路线错误,七大经过斗争,洛甫承认了路线错误。那场斗争,王明没有改,洛甫也没有改,又旧病复发,他还在发疟疾,一有机会就出来了。
8月16日,全会闭幕后,会议决定把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分别调离国防、外交、省委第一书记等工作岗位,分别保留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以观后效”。决议指出:“右倾机会主义已经成为当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保卫总路线,击退右倾机会主义的进攻,已经成为党的当前的主要战斗任务。”
8月18日,张闻天含冤下山,并从此退出政治舞台。在巨大的压力下,张闻天不得不承认错误。在下山的当天,张闻天写给毛泽东一封信,说:“我这次动了大手术,对我以后的身体健康,定会起良好的影响。我衷心地感谢你和中央其他同志给予我的帮助。我一定要同昨天的那个反动的我,永远决绝。”“我今天下山,希望能在北京,再见到你,并希望你多多指导。”
毛泽东收到这封信,当即批示:印发各同志,印160多份,发给每人一份,走了的,航送或邮送去。我以极大的热情欢迎洛甫这封信。
张闻天却没有感受到一丝“热情”,接踵而来的,是外事系统火力更凶猛的批判斗争。一盆盆污水随意泼到张闻天身上,嘲弄挖苦,恐吓辱骂,主题完全离开了庐山发言的是非,而是翻历史的老账,追查根本不存在的“军事俱乐部”和“里通外国”。张闻天对此非常伤心。他对妻子刘英说:“说别的什么,那是观点不同;说我里通外国,真是冤枉!”刘英从没有见过丈夫流过眼泪,这时他却止不住地淌眼泪。在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下,已是花甲之年的张闻天血压猛增,前列腺肥大症加剧了,尿中毒威胁着生命,他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被送进了医院。
“书可焚烧,书可禁读,但禁不住写书人的思想的波涛”
张闻天动过手术病愈出院了。他这时虽然仍保留着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名义,但工作已经停止了。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中国的涎生和成长奋斗了将近40年的张闻天,如今被抛在一边,这是多么悲凉和痛苦!他对妻子说:“我不能闲着,我要工作,大的工作干不了,就做小的工作。”1960年元旦,大病未愈的张闻天就给毛泽东写信,婉转地表达了要求工作的愿望,以后又几次写信给毛,但都没有下文。
张闻天无奈,找总书记邓小平。邓说:“研究国际问题吧,那是你的本行,你熟悉。”这正合张的心意。
张闻天又去征求刘少奇的意见。刘说:“国际问题,外交战线,你还是暂时回避的好。还是搞经济吧。”
张闻天领会所谓“里通外国”的谣喙尚未澄清,刘少奇让他避嫌是出于关心。搞经济他也乐意,就按刘的意见找当时的经委主任李富春。李同张在东北局财经委员会曾一道当过陈云的副手,听张闻天一讲,非常欢迎,说我们这儿正需要你这样懂得经济理论的人,欢迎你来。但过了不久,张闻天接到李的来信,信中表示歉意,流露出经请示未获同意,无可奈何的意思。
是谁不同意李的信中未说。其实这是无需点破的事情。
1960年11月,中组部副部长找张闻天谈话,告诉他,中央决定让他到经济研究所当特约研究员。张闻天心里清楚,“特约”研究员并不是让他研究什么,只不过是安排个地方领工资、有个单位过组织生活而已。然而,他并不在意,回来高兴地告诉妻子:“只要有事做,就行。”
不久,张闻天到经济研究所报到,并把“特约”研究员真的当回事来做。他不因受打击、被排斥而丝毫减轻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依然孜孜不倦地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写了许多读书笔记,每写一篇就送到杨尚昆处,再打印出来分送给中央领导同志。1962年2月,毛泽东又收到张闻天的这种成文的“笔记”后,曾给刘少奇、邓小平写了一封短信,说“此人是个动摇分子,累犯错误。他说的是否可信,值得研究。”
8月,张闻天又向毛泽东转交了一份《关于集市贸易等问题的一些意见》,这是他到江苏、上海、浙江、湖南调查研究两个多月以后写成的。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开放集市贸易,拓展流通渠道、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等政策建议。
报告送交中央之前,他还郑重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本来在他提出写调查报告时,刘英心里就犯嘀咕:庐山会议挨了一顿批判,如今才事隔两年,又要提建议,难道还不汲取教训?这时,报告马上就要送上去,她不得不出来劝阻:“是否就不要送了,你的意见人家不会采纳,弄不好又要引祸烧身。”
张闻天坚持要送上去。他说:“这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大问题,而且也是反映群众的要求,怎么能够不提;至于听不听是中央的事,我是共产党员,既然看到问题该提建议的还是要提。”
果然不出刘英的预料。报告送上去不到两个月,八届十中全会就召开了,重点批判“单干风”、“翻案风”、“黑暗风”,并决定对“彭黄张周反党集团”进一步审查。张闻天的这篇报告也变成了新的罪证。接着,1965年经济研究所进行“社教”运动,这篇报告又成为新的批判对象,说它是反映了没落阶级的要求,甚至说是又一次向党进攻,性质之严重超过了庐山会议上的发言。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的狂飙席卷全国,张闻天受到软禁与批斗。
1969年10月,张闻天被逐出“北京”,“发配”到广东的肇庆。
这时,张闻天已经垂垂老矣,但他的心还是年轻的,思想仍然清晰、敏锐;他从没有间断过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对社会主义国家治国兴邦规律的探索。他把列宁的一句话写在台历上,作为座右铭:“为了能够分析和考察各个不同的情况,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驱使着他一旦获得写作的自由,便迫不及待地重新开始因“文革”被迫中断的理论研究。
时间是宝贵的,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视力只有0.2了,他还是不停地读;握笔的手不住地颤抖,他还是不停地写。
林彪事件的发生,引起张闻天极大的震动,促使他把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形诸笔墨。此肘的张闻天,没有恢复组织生活,没有人身自由,可是他仍然乐观而自信,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看到希望,沉下心来,写了将近10万字的理论文章,深刻地总结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曲折的经验教训,批判种种“左”倾错误观点,探讨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张闻天毫不怀疑自己掌握着真理,他对外甥讲:“书可焚烧,书可禁读,但禁不住写书人的思想的波涛。不是吗,我过去写的读书笔记,被掠夺一空,今天我又重写了一大沓!”
这批文字,今天称为“肇庆文稿”。文章语言朴实,却处处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比如,他在《衡量党的路线政策的最高尺度》一文中说:“党所制定的政治路线和策略,究竟正确与否,究竟有什么优缺点,只有在群众的实践中加以检验。凡是给群众造成损失的路线和策略,就是有错误的或有缺点的;相反凡是给群众取得成就的,就是正确的或有优点的。群众的实践,是衡量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最高尺度。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尺度。”这确实是一段金石之言,直至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之后,张闻天在1973年提出的“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的“最高尺度”的观点才为全党所接受,成为全党的共识。
张闻天虽多书生意气,但半个世纪的斗争教会了他机警老练。他鄙视阿谀奉承,憎恶玩弄权术,但绝不鲁莽行事。他知道这些文稿万万不能再往上送了,而且连让外人知道也不行。于是请外甥、妻子帮他抄写,一式三份,用塑料袋装好,分别收藏起来。他希望:“也许有一天我能在哪次会上谈谈,不然,就让它们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吧。”
“历史最公正,是非、忠奸,这一切,历史终将证明,终将作出判断”
“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张闻天也感到有了希望。1972年4月2日,他给“毛主席、周总理并党中央”写了一封信,言词甚为恳切。他请求“早日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解决我的问题”,“回到北京去,在党的领导下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张还诉说了“遣送”肇庆两年半以来过着“非常孤寂和闭塞的生活”,“精神上感到苦闷”。两个月后,张闻天被告之,中央决定自今年5月起恢复张闻天、刘英的工资待遇。张闻天得到一点宽慰,但又因没有做工作却领工资而深感不安。
1973年3月,邓小平复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闻天又一次看到了希望。9月,张闻天同刘英联名写信给毛泽东与党中央,重复以前的多次请求,希望早日回京,恢复组织生活,做点工作。毛泽东读后发话:可以让张闻天与刘英就地参加党的生活和工作。这个批示不知在哪个环节卡住了,直到1974年2月,在周恩来亲自督办下,才得到落实。张闻天与刘英恢复组织生活,允许在肇庆市委领导下做些调查研究的工作,允许阅读发至县团级的中央文件。
1974年7月下旬,刘英获准赴京探亲。在北京,她看望了王震。王震非常关心张闻天,劝刘英鼓励张再给毛泽东打报告。经过一番商量和考虑,张闻天写信给毛泽东。这次他没有再提平反的问题,仅仅提出“希望回到北京生活和养病”,“能有机会到各地参观学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要求了”。信经王震转呈,于10月底送达毛泽东的案头。毛阅后,让身边的人员签批:“到北京住,恐不合适,可另换一地方居住。”
后来,张闻天接到通知:同意迁居无锡。1975年8月 23日,张闻天一家离开了幽居6年的流放地肇庆,前往无锡,并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心脏病猝发,一倒下就再没有醒来。他没能看到粉碎“四人帮”,没能等到平反昭雪,就含冤离开了人世。
两个月后,毛泽东去世。
张闻天生前坚信:“历史最公正,是非、忠奸,这一切,历史终将证明,终将作出判断。”
1979年8月2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追悼张闻天。陈云主持追悼会,邓小平致悼词,充分肯定张闻天“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并庄严宜布:“决定为他平反和恢复名誉”。悼词号召向张闻天学习:
学习他服从真理,诚恳修正错误,勇于自我批评,善于吸取历史经验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作风正派,顾全大局,以党的利益为重,不突出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坚强党性;学习他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处事民主,善于团结干部的优良作风;学习他终身好学,不断求知,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胸怀坦白,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胡耀邦在报告中,将张闻天的名字列入同毛泽东等同志一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党的杰出领导人的行列。
巨星在历史的天幕上重新升起,经过时间的磨砺,更加耀眼夺目。
来源:《文史精华》2005年第7期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把文章分享到         新浪微博】 顶一下(7)100.00%踩一下(0)0.00%------分隔线---------------------------- 上一篇:张灏: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几点省思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发表评论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但请勿发表无聊、谩骂、攻击、侮辱性言论。
评价: 中立 好评 差评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发表评论
推荐内容 刘明钢:“不争权”的张闻天为何在38年与毛泽
核心提示: 然而,就在权力顺利移交的过程中,他们的关系却出现了裂痕。 1938年秋,毛...
张灏: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几点省思
民族主义在国际学坛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但是历年来的讨论,至少在西方,有一个很奇...
韩毓海:天下兴衰事,江河万古流
天下兴衰事,江河万古流韩毓海教授访谈录 官无封建吏有封建 问:您在新著《五百年来谁...
武力、肖翔:1949~2010年中国城市房地产的变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建国以来中国城市房地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萧瀚:从土地所有权看3000年中国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的权利也就意味着最根本的权利,从一定意义上,人...
李开元:始皇帝之死与三头政治
《新战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之三 目次 一始皇帝之死 二赵高说胡亥 三中车府令赵高 四丞...
同作者文章 刘明钢:“不争权”的张闻天为何在38年与毛泽东关系恶化 胡耀邦:共产党人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七日排行 顾训中:“文革”风云人物的再认 徐焰:兴于抗战 败于内斗 亡于腐 到历史中寻找今天中国问题的根源 卫毅:民国军阀桂系二十五年浮沉 戴超武: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中 韩毓海:天下兴衰事,江河万古流 萧瀚:从土地所有权看3000年中国 颜军:改革家?窃国大盗? 杨天石:对蒋介石定位不准民国史 刘景岚:南京国民党政权失败“原 最新文章 刘明钢:“不争权”的张闻天为何 张灏: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 王若水:整风压倒启蒙——“五四 我的十年感言 韩毓海:天下兴衰事,江河万古流 武力、肖翔:1949~2010年中国城 雷颐:“帝国民主”的结局 何怀宏:古代选举所带来的社会变 颜军:改革家?窃国大盗? 江东晛: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对 相关文章 张灏: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几点省思 王若水:整风压倒启蒙——“五四精神”和“党文化”的碰撞 我的十年感言 韩毓海:天下兴衰事,江河万古流 武力、肖翔:1949~2010年中国城市房地产的变革与发展 何怀宏:古代选举所带来的社会变动 雷颐:“帝国民主”的结局 颜军:改革家?窃国大盗? 江东晛: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问题再考察 萧瀚:从土地所有权看3000年中国 李开元:始皇帝之死与三头政治 十年砍柴:清代“私刻明史”案无需“非法经营”入罪  全球观察
全球经济
战略与外交
区域研究
宪政民主
公共政策
台海研究
思想
评论
历史镜鉴
旧文新读
立此存照
图说历史
会员阅读
资料分享
经典视频
付费阅读
各期杂志
在线订阅
杂志简介
全球事务
中国研究
思想评论
历史解读
当前热点
专题研究
投递稿件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共识网版权所有 | 流量统计
京ICP备09083132号-1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0091719270_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