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条佛教词汇注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07:08
(2010-01-06 22:23:28)转载
标签:宗教
佛性
意译
欲界
释迦牟尼
三界
杂谈
分类:修身养性-觉悟经论
18条佛教词汇注解:
1、薄伽梵:即释迦牟尼世尊。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哦缚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
2、俱胝:量词,即百亿。
3、须陀洹果: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前之向位而称为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4、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5、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6、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7、辟支佛: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8、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9、阿鞞跋致:指在佛道修行过程中,不退失既得的功德。音译又作阿毗跋致,或阿惟越致;意译为不退转。
10、萨波若:又作萨般若、萨芸然、萨婆若、萨婆若多(梵sarvajn~ata^ )。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即指佛智而言。
11、窣都婆:塔的梵文Stupa的音译。此处不翻译,有其深义。佛像、佛经和佛塔分别表佛的身、语、意。
12、释提桓因:(天名)梵音Sakra Kev&amacron;n&amacron;mlndra,释罗为名,译曰能,提婆译曰天,因陀罗译曰主,又曰帝,即能天主。住于须弥山顶上,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也。略称释帝与帝释。旧音之释提桓因者,释之一字写释罗,提桓之二字,写提婆,因之一字写因陀罗。
13、阿迦尼吒:译言色究竟。色界十八天中之最上天名。
14、补处: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
15、释梵:又作梵释。指帝释与梵王。此二天王归依释迦牟尼佛,为经论中常见之守护神。
16、三种佛性:(名数)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一切众生,本有此性,名为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众生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至于果位时,本有之佛性了了显现,是名至德果佛性。
17、涅盘: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盘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匿缚喃Parinirv&amacron;&ndotblw;a。译为圆寂。
18、悉地:意译作成就、妙成就。梵汉并举而称成就悉地、悉地成就。于密教,意指依诵持真言等,以身、口、意三密相应而成就世间、出世间种种妙果。大日经供养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