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华文文化发生断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58:48
林任君 (2008-06-06)
欢迎大家出席《联合早报》为庆祝85周年举行的这个文化论坛。你们在这么一个美好的星期六早晨,在一个本来应该让脑筋稍微休息一下的日子,却选择出席这个须要付出脑力的高层次文化活动。我除了要感谢你们对这项早报活动的热烈支持外,也要恭喜你们,恭喜你们眼光独到,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这的确是个很难得的文化盛会,我们找来主讲的几位名家都是一时之选,相信一天下来,你们必定会满载而归。
各位来参加这个活动,说明大家对文化的关心。文化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的。文化的创造、积淀和传承是一项永远不能停息、不能间歇的活动,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物质文明、硬体建设有可能遭受天灾人祸的摧毁,但文化精神却亘古长存,随着民族的繁衍而绵延不绝,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举止。在国家民族遭遇大灾难和大挫折时,文化精神还能够化为救苦救难的强大力量,或者是弥补创伤、抚慰心灵的涓涓暖流。
地震激发人性光辉
看看中国人民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反应就知道了。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灾难,但它所激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同样是可歌可泣,让天地动容的!这里面,当然有着人道关怀的普世价值,但从灾区的现场报道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可贵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千万个塌陷废墟中体现和升华——“舍己为人”、甚至“舍身救人”的故事在灾区无日不在上演;“身先士卒”,“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事迹处处可闻;“老人之老幼人之幼”的感人镜头历历在目;“民为贵,君为轻”的古训也似乎深深烙印在领导人的思想深处;“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更成为汇集全民力量的凝合剂。
这些默默流传于古籍文史中的经典名言、成语故事里面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在千年之后的一场大地震中突然从断垣残壁中完全释放出来,迸发生机,从万众一心的集体行动,从自动自发的个人行为中展现无遗。这个古老文化的精神力量,让人深深感动。
这说明了,多年来天翻地覆的政治革命、经济浪潮和社会变迁,从否定传统文化甚至革本身文化的命,一直到不顾一切向钱看的滚滚洪流,似乎并没有给中华民族的文化DNA造成太大的破坏,文化的延续没有中断,至少还能隔代相传。
在这之前,一些中国学者对近百年来的政治社会动荡所可能已经造成的“断层”现象,感到忧心忡忡,尤其是历史断层、文化断层和道德断层。
是的,地壳的断层很可怕,但文化道德的断层也同样令人惊心,而且痛心。地壳的断层是无可避免也防止不了的自然现象,但文化的断层这种人为灾害却完全是可以避免,而且是应该倾全力防止的。从中国人在这次地震中展现的精神面貌看来,文化的断层并没有发生,如果曾经有的话,也已被巨大震撼之下所迅速凝聚起来的力量,给予重新弥补甚至跨越了。
中国毕竟是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大国,它有千丝万缕的精神纽带,足以防止和阻止文化断层的发生。但作为一个历史短浅、根基不深并受到全球化猛烈冲击的移民社会,新加坡却不能不正视文化传承的脆弱性,进而引爆文化断层的可能性。
华文生态需要源头活水
结合了中华文化和新加坡特色再创造的本地华族文化,曾经有过一段光辉灿烂的日子,从赤道边缘向周边地区发出独特的光芒。这是因为我们这里曾经有个生气蓬勃的华文生态系统,衍生出一个完整的华文文化链,培育出很多优秀的华文人才,产生过无数文化创作,也源源不绝地供应文化消费群,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具有本土意识的文化价值。
然而,几十年来语文环境的激烈变化,使到这个原本庞大而生生不息的华文生态系统,因为源头活水的枯竭,阳光养分的缺失而迅速萎缩了。这种情况自80年代以来益发严重,一些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不可弥补的破坏,使到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华族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如果让这个现象持续,那我们可真正面对华文文化断层的威胁了。
本月初,被形容为本地华文文化标记、曾肩负文化传承使命的上海书局,突然传出了可能停业和清盘的消息。这个消息犹如华文文化圈的一场地震,发出了强烈的震波,让华文知识界震撼不已。这个83年老店曾经出版过无数本地华文创作和其他语文作品、结出累累文化硕果,如今却面临倒闭的厄运,它从光辉走向没落的历程,正好和本地华文文化的命运平行,有着某种象征意义。
重振华文事业共识形成
我在这里发出可能发生文化断层的警讯,不是要散播悲观的气氛。恰恰相反,和许多曾经发表类似看法的朋友一样,我希望通过发出预警,防止一场能够防止的灾难发生。的确,这样的声音近年来其实不少,从民间到政府、从文化团体到社团商团组织,从企业到学术机构等等,一股决心重振本地华文事业的坚强共识已经形成。
我希望上海书局能够枯树逢春,坚持到本地的华文生态重新展现蓬勃的生机。毕竟,它已经是个83年的老字号了!
但请大家不要忘记,我们这里还有一家85年的老字号——《联合早报》,而且,还正当年呢!
是的,继承《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的香火,度过85个春秋的《联合早报》,如今是老当益壮、老而弥坚,坚定不移地肩负它数十年如一日的文化使命。作为一个凝聚本地华文精华的文化重镇,我们深感自己对本地华文事业的承担是责无旁贷的。当然,我们更深深意识到,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并进,以新的思维和创意为华文事业创造新的价值。因此,我们以“日新日日新”的口号自我鞭策,要让这个85年的老字号继续发出青春的火花。
重新营造健全的华文生态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有很多同路人,而且队伍正在日渐壮大中。像今天和早报一起联办这个文化论坛的中华语言文化基金,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伙伴。我们愿意和所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承担这个任务,共同重新营造一个健全的华文生态,承先启后,防止华文文化断层的发生。
今天的这个论坛,是早报为庆祝创刊85周年而举办的众多活动之一,既是对广大读者的一种回馈,也是我们和联办机构要促进本地高水平文化活动的决心和努力。选择《飞越蓝海——文化脉动与价值创造》这个主题,是希望激发人们思考,如何以新视角审视在全球化之下的本地华文文化处境,并运用新思维突破创新,打开新格局,创造新价值,实现创造性的继承。
我们要感谢三位远道而来的著名文化人和两位本地杰出的女士,共同为大家呈献今天的这场文化飨宴。四位主讲者是被誉为中国前卫艺术“教父”的栗宪庭先生、享誉国际的台湾戏剧家赖声川博士、香港资深文化人及媒体人陈冠中先生,以及名闻中国大江南北的本地广告创作人林少芬女士。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特出的表现和贡献,可以说都是一时之选。其实,他们每一位都各具魅力,有独当一面的号召力,能请到他们任何一位演讲,已经是莫大的荣幸,更何况是四人同台,简直就是个不可多得的梦幻组合!我们也很荣幸能邀请到本地文化界名人、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开馆馆长李楚琳女士主持今天的论坛。
我相信这场高水准的思想交流必定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发出智慧的光芒,让大家受到启发,给大家带来无比的精神享受。
·作者是《联合早报》总编辑,本文是作者于5月31日在早报85文化论坛“飞越蓝海——文化脉动与价值创造”上发表的欢迎词《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