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考作文五大意识的缺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5:16
笔者参加了今年浙江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几天下来,感触良多,现将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些梳理,以期对高三学子们有所启发。考生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方面。
一、非驴非马,缺少文体意识
按作文大组组长陈建新的说法,今年浙江省的作文属于“有限标题作文”,也就是宽泛意义上的标题作文。标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体不限”,但对此有不少老师与学生存在错误理解:认为“文体不限”就是不需要文体的规范,写起作文来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其结果,写出的文章成了非驴非马、非猪非狗的“四不像”。其实,“文体不限”并非不需要文体的规范。对目前高考作文中的“文体不限”“淡化文体”宜作这样的理解:它不像过去那样,一道题目仅用规定的一种文体来写,而是提供考生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自由发挥,写出自己最高的水平。所谓的“淡化”只不过是对原先只限定一种文体的“淡化”。所以,早在七八年前,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科负责人张伟明老师曾告诫广大师生:“关于淡化文体,主要是指考试和阅卷要开放、灵活,不拘泥于单一的要求,但教学还是要严格文体规范。”
实际上,这几年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指挥棒”一直明确要求“符合文体要求”,每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也把这作为评判作文高低的重要条件。
而从今年的阅卷情况看,这方面考生做得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的考生,开头引用或概括一下作文材料,提出观点,中间记叙了有关角色转换的一件事,结尾来了一番议论。从开头结尾看,属于议论文;但从主体看,却又像记叙文,文体不伦不类,最后阅卷老师只能根据其语言功底,给个三类文上下浮动的分数了事。
二、简陋寒伧,缺少素材意识
从一篇文章的构成来说,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才是文章的血肉,是文章的神,只有材料精彩了,文章才能形神兼具,血肉丰满,生动感人。
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本次高考的作文中,考生写作素材匮乏的状况令人咋舌。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浮光掠影,泛泛而谈。有些文章,总体构思尚可,角度也较新颖,但论述时只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文章也就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好比一个外表英俊的人,但谈吐俗之又俗,很难让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2.缺乏细节,不够生动。主要指记叙类文章。考生即使记叙功底尚可,记叙六要素明确,但若缺乏一些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材料,就会导致人物形象不鲜明,语言表达不生动,故事情节一般化,距离一类文的要求甚远。
3.一事到底,材料单薄。与平时作文中泛泛而谈比较相似的是,不少考生由于积累缺乏或者考场中想不起来,通篇只运用一个材料(往往就是话题中的材料)。这类文章,有的考生语言功底尚可,分析能力也可以,却只得了二三类文分数,非常可惜。
4.材料堆砌,不会分析。与材料单薄相反,不少考生以为,多运用一些材料,文章内容才算充实。于是,他们在作文中堆砌了大量的材料,却不懂得要去分析所运用材料与文题要表达的观点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结果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如同水与油,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材料变成了展览品,不能起到应用的作用。
实际上,考生平时也积累了一些材料,但一到考场,就想不起来,这是缺少联想所致。联想可以拓宽思维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现实生活,艺术作品,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无不可以化作材料。当然,这里还有怎样“思”的问题。通常有以下方法:从时间维度上去“思”;从空间维度上去“思”;从逻辑维度上去“思”;从心理维度上去“思”。其中心理维度又可从多个角度下工夫。如写自己有过经历或体验的人和事,写自己亲眼所见的人和事,写自己阅读到的人和事,写自己听到过的人和事,写自己调查到的人和事,写自己想到过的人和事,写自己经过合理想象编出的人和事(当然要讲究艺术真实)等等。
三、若即若离,缺少扣题意识
“意犹帅也”“万变不离其宗”“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这里所说的“帅”“宗”和“主脑”指的均是文章的中心。怎样才能使中心突出呢?别无他法,要增强扣题意识。用阅卷大组的话来说,你的作文应该是为这个作文题量身定做的,如果要让阅卷老师努力找出你的作文与文题的某种关系,你的文章实际上已偏离了题意,最多只能归为三类卷。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这方面的问题确实不少。或记叙了一件事,让阅卷者看不出其所写的与文题到底有无关联;或为追求语言的诗意,运用了原先准备好的话,不管文题,如下面一段:
盈盈月光,我要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要拥一缕最美的;灼灼红叶,我要拾一片最熟的;凄凄芳华,我要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美的那弥足珍贵的角色的转换。
这样的文段笔者碰到七次,坐在旁边的阅卷老师也看到多次,显然是某些学校的老师事先让考生背好的。这种不考虑文题的做法反而会弄巧成拙。更多的是考生进行生搬硬套,如下面的文字:
曾几何时,一束芭蕉绿,一册史书黄,一捧淡茗香,是庄子曳尾于途中的淡然与从容;曾几何时,临水,踏月,香残,寻觅千年自赏的孤芳,是屈原投汨罗江的寻觅;曾几何时,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是文天祥漂泊在外的孤苦无依,人们只知其诗文上伟大的成就,而未晓其背后付出的艰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仅用十年就收复了失地,谁又知他忍受了多大的苦楚。史家之绝唱,或许不该单单称颂《史记》,司马迁那一颗坚毅的心也应被褒扬,未曾做角色转换,你不会了解名人伟大之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而通过角色互换,你会更加明晰,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显然,无论是材料,还是语言,都是考生事先写过的,这种材料是“万能胶”,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这位考生在考场上默写了一遍,也努力往题意方面靠,可惜的是,文题包含的角色转换与这位考生所理解的差距甚远,只能以失败告终。
四、东拉西扯,缺少构思意识
朱光潜说:“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想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各的效能。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写文章需要精心经营结构,要懂得一些结构运思的技巧。结构,指文章的内部组织与构造;所谓结构运思,就是作者依据表意和审美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将选定的材料妥善安排,组合成文章的有机整体。结构运思包括切入、角度、线索、脉络、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承转、详略、伏应等具体内容。习惯上人们也把结构运思称为谋篇布局。
从考生实际情况看,大部分考生还缺乏谋篇意识,信手写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跟着感觉走”,考场上出现最多的文章是从出生写到现在,角色转换之间,表明自己要感恩,要懂得反哺;除此之外就是对提供的材料进行扩写,这样的文章,最终只能在基准分上下徘徊,难成气候。
从谋篇上看,考生需要懂得根据文体进行运思。记叙类的要安排线索,懂得一些误会法、悬念法、扬抑法、细节法等技巧;议论类的要考虑问题的切入,分析的角度,议论的深化,不可泛泛而谈;散文类的要从“形散神不散”的角度考虑结构。
五、不淡不咸,缺少读者意识
作文是写给读者看的,要让读者给你一个好的评判,你必须要心中有读者,让自己站在读者的位置,写出读者喜欢的文章。换言之,你得让你的文章有亮点。这种“亮点”,套用江苏阅卷大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话说就是,“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因为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作文,阅卷老师由于时间紧,没有细细揣摩的时间,你的作文必须得有直接的视觉冲击力,提倡的是“二锅头”式的文章,而不宜写成“碧螺春”式的文章。
考场作文的亮点有很多方面:立意深刻、开头精彩、行文大气、材料鲜活、结构新颖、思维严密、手法巧妙、语言靓丽,等等。反观这次考场作文,更多的是立意肤浅化,开头抄材料,行文太简单,结构很随意、思维不严密,语言缺文采,各方面表现平平,难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下面不妨从语言角度欣赏笔者从考场中随手记下的语言,可能对学子们有所启发:
●妈妈韩剧是一部接着一部看,偶像是一个接着一个换;爸爸如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偷他人菜”。
●从此,老爸下班后花不种了,书不看了,一心只在电脑上,还美其名曰“娱乐娱乐”,连我的正常上网时间也被压榨了,真是悔不该当初啊,现在老爸总是赶我去看书,在书的海洋中,我常常“泪流满面”。
●您对“金钱”的“钟爱”,就使得问题像红太狼的平底锅一样层出不穷。
●把帆留给风/把桨留给浪/把船长位置留给我/把沿途的美丽留给你。
●我把自己拆分为两个。一个放在过去喜欢您,喜欢您的美丽,喜欢您的拼命;一个放在未来守候您,守候您到老,守候您的欢笑……
这些语言或幽默诙谐,或深情绵邈,或真挚感人,真切地表现出了对生活的感悟,对现实的思索,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