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90年后再回首(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32:54
2007-11-07 08:23:16 来源:新华网(北京)网友评论 1 条点击查看

11月6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人们手举红旗参加向列宁墓献花仪式,纪念即将到来的十月革命90周年。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新华社/法新
与苏联时期对十月革命的追捧相比,如今俄罗斯民众要冷静许多,既不奉为“伟大”,也不贬为“政变”
在十月革命90周年纪念日前夕,俄新社请笔者和其他多位学者简要回答三个问题:十月革命是必然的吗?十月革命是起因于俄国内部还是由外国引入?十月革命是进步还是可悲的错误?笔者的答复为:这场革命是必然的,旧政权已经难于维持统治,人民不愿继续忍耐,革命危机已经成熟;这纯粹是俄国的革命,虽然马克思主义是从国外传入的,但已经同俄国的实践相结合;十月革命对当时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
苏联: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在一亿多俄国人中,无产者已占两千万以上,是一支洪大的革命力量。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主义革命似乎不可能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发生。俄国老资格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曾有一句名言:“俄罗斯历史还没有磨成可以在本国烤出社会主义大饼的面粉。”
可是,比他年轻14岁的列宁偏偏就磨成了这样的面粉,“在本国烤出了社会主义大饼”,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在苏联时代,11月7日是最重要的全民节日,一年一度的红场阅兵式就在这一天举行。那是外国记者就近观察苏联最高领导层动向和苏联新式武器的难得机会。
当时,“十月革命”仿佛成了苏联的品牌。小学生入少先队之前叫“十月儿童”,街道、广场、铁路、电影院、糖果厂……最拿得出手的,名称必冠以“十月”或“十月革命”。关于十月革命,苏联还建了博物馆,出了百科全书,至于研究专著,更是汗牛充栋。
列宁在革命胜利6年后就离开人世,没来得及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他的继任用了近30年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上统得过死、政治上过分集权、文化上过于划一。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等人虽有改革愿望,但跳不出苏式社会主义的框框。这种模式在战前和战时虽有优越性,在和平建设环境下却弊端百出,在同资本主义的和平竞赛中甘拜下风,在同美国的军备竞赛中被拖垮,落了个亡党的悲惨结局,只好丢下扛了74年的革命红旗。
俄罗斯:十月政变?十月革命?
在今天的俄罗斯,15%富裕居民拥有92%的收入。《列宁在十月》里的名言“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对俄罗斯贫困者来说,依然可望而不可及。那场“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划时代革命”,仍旧是俄国政界、史学界争论的话题。
厌恶社会主义和苏维埃政权的叶利钦总统,把十月革命节改成“和睦和解日”,普京上任后曾把它移到11月4日,改称“民族团结日”,最近,他又签署联邦法,把“1917年十月革命日”定为5大全国性纪念日之一。
自由派称它是“政变”,而且否定一切革命。左派仍然全盘肯定十月革命。民族主义者自相矛盾:既承认十月革命造就了强国,又指斥其主导力量是一股罪恶的破坏势力。
民众对十月革命的看法也有分歧。在1990年和2006年的民意调查中,分别有44%和60%认为十月革命是“开辟俄国历史新纪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件,而称其阻挠社会经济进步并进而导致国家崩溃的人分别为36%和29%。相隔16年,这两个数字“一升一降”,显示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心平气和地看待历史事件,对90年前的那场革命,既不奉为“伟大”,也不贬为“政变”。

11月6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墙边,人们手举红旗纪念即将到来的十月革命90周年。 新华社/法新
对十月革命,我们并非熟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段话在中国耳熟能详。上世纪70年代,我首次到莫斯科当记者时以为,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意义在苏联人眼中显然要胜过卫国战争。然而,苏联人虽然一直在十月革命前加上形容词“伟大”,但对它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及另一个“伟大”——伟大卫国战争。
就此请教一位苏联朋友,他的回答令我如大出意料:“卫国战争事关我们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十月革命再重要,也只不过是换了个政权而已。”
随后,我在参观冬宫时,带着来自苏联电影的有关十月革命的全套“丰富”知识,问冬宫讲解员:“攻克冬宫时炮火连天,墙上一定弹痕累累,是什么时候修补的?”
讲解员是历史学副博士,她宽宏大量地对我笑了笑说:“守卫冬宫的只有几百名女兵和士官生,没坚持多久就投降了。有史以来冬宫里就没开过枪,弹痕更无从说起……”原来,苏联电影里的十月革命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真实”,为了显示阶级斗争你死我活,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盛世良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