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平衡是养生健身之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3:07
作者:王春华
字体: 【大中小】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快节奏、高效率地工作着,感觉到活得很累,身心疲惫。所以生活上都讲究补一补身体,吃点儿好的、高营养的美味佳肴。
然而吃得好吃得多并不能吃出健康,科学饮食,均衡营养,从天然食品中摄取营养元素是最好的饮食方式。但要注意营养过量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补养精神才是最好的补养之良方,就是最高级的营养。有人会问:精神的营养要素是什么呢?这就是“明白道理,心态平衡”。若想得到平衡的心态,就需要养德即“修心养性”,也叫做道德修养和精神修炼。道德是人的精神思想境界,长寿的目标要求人们心仁、性善。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论断。
说明要想长寿,必先修好道德。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均对健康不利。精神状态不良,能使中枢神经传导受阻,气机紊乱,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失常,免疫功能失调,这就是所谓的“心病而致身病”。“心病”是表达与情志有关的某种非良性心理状态和某种难以言说的心理负担。与“身病”相对而言的“心病”,用现代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所谓“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碍”。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便有一个叫奥瑞托·安提万的人,为解决人们的“心理抱怨”而探索过心理治疗的途径。佛家有句偈语:“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佛说万法,都是治心病的。有位法师说:“身病起于心病,心若无病,身亦无病”。是有道理的,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医学心理学称心理为“心”,生理为“身”,合称身心。现代医学所谓心身疾病,即认为患病的心理可影响到躯体,而患病的躯体亦可影响到心理,但其致病之根本却在于心理的原因,故又称之为心因性的疾病。
随着社会的变革,有些人不能适应,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变态,心理疾患则愈演愈烈。有人断言,新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将主要是“心因性疾病”。心病对人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轻则使人失去工作效率与生活乐趣,重则严重危害健康,甚至使人万念俱灰,痛不欲生。有许多原因不明的自杀,都可归结于可排解的心理障碍所致。故重视心理修养,善于排解不良的心理障碍,对健康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种心病叫“忧虑”,它容易导致关节炎和其它疾病。据报道说,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比死于常见的传染病的人还要多,通常都是因为忧虑所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50岁以上的人中,骨关节炎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80%,骨关节炎又称“下半生疾病”,我国骨关节炎患者已超过1亿人。国际医疗机构近年来对骨关节炎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骨关节炎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并将每年的10月12日定为“世界骨关节日”。人为什么会患骨关节炎呢?忧虑的心情会使你患风湿病或关节炎而坐进轮椅,这并非是耸人听闻,据世界知名的治疗关节炎专家罗泰·塞西尔博士称,有以下情况者最容易得关节炎:婚姻的破裂;经济上的不幸和难关;寂寞和忧虑;长期的愤怒和嗔恨。当然这几种情况并不是关节炎形成的唯一原因,而产生关节炎最“常见的原因”是塞西尔博士所列举的这几点。
忧虑除了会让你患上关节炎外,甚至会使你发生蛀牙和产生其他并发症,如心脏病、胃溃疡、糖尿病等。如果你想远离关节炎和其他疾病,请你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崇高的信仰,对前途要有信心,要能睡得安稳,喜欢好的音乐,从滑稽的一面来看待生活,这样健康和快乐就都是你的。
忧虑还会摧毁女人的美丽容貌,据有关资料称,再没有什么会比忧虑更容易使女人老得更快。忧虑会使我们表情难看,会使我们咬紧牙关,紧皱眉头,会使我们的脸上产生皱纹,会使我们愁眉苦脸,会使我们头发发白,有时甚至会使头发脱落。忧虑会使你身上的皮肤产生斑点、溃烂和粉刺。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美丽的容貌,请你消除心中的忧虑。
人立足于世间,会经常不断地接受来自身体内外各个方面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刺激。最严重的刺激是精神方面的,这种刺激对每个人来说又都是不可避免的。过于频繁过于强烈的外界和内在刺激是人体难以承受的,它会破坏人体平衡,危及健康,严重时可以致命。为此,人有必要学会自觉地掌握和运用一些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措施,对心态实施调节,缓解刺激的贯力,增强心理适应力,以保持情绪的有效控制、退让、转移与合理宣泄的方法,维护心态的平衡与心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唯以调心至关重要。人要学会生活,懂得生活。学会自我调节,此调节不单是调节饮食与起居,更重要的是调节心理。当心理可能出现失衡时,必须迅速实施调心,使心绪维持平衡或恢复平衡,否则是会出危险的。
大喜与大怒的两种极端对立的情绪对人们心身健康危害性极大。这种事例在古代就不少,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有穷秀才范进因中举而欢喜过度疯了的故事。在现时生活中因狂喜失控而致病致死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大怒在大喜的另一极端,同样是一种情绪高度亢奋的危险状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提出了“第一戒神嗔”的劝告,认为发怒是最要不得的。他还提出了“养生十二莫: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多言,莫大笑,莫跋扈,莫急切追求于所欲,莫斤斤计较于愤恨,此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此言可谓是养生的醒世名言。
把握生命与健康需要靠自我调节,“心病还要心药医”。人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会产生需求,有求就会产生苦恼。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产生了悲观情绪,过分地悲哀会闭绝经络,而阳气盛动,致体表生痈疽,出现胃部溃疡,尿频尿血等病症。悲伤直接影响内脏的功能而伤神,神伤就会神志不清,精疲力竭,时间一长,身体经脉、肌肉就会萎缩拘挛,两胁疼痛,不能行动。有的人整天生活在忧愁之中,心事重重,愁容满面,凡事总朝坏处想,本来不该他操心的事,他偏操心,不应该着急的事,他也要着急。忧愁导致伤肺,肺气就会闭塞不流动,如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忧愁不止,会出现胸闷气堵,呼吸不畅,从胸达背会感到隐痛。女人忧思哭泣不止,会使体内阴阳之气不通畅,失去平衡,月经时多时少,出现热症病,口里感到苦渴,面色难看,肌肤黄黑。
导致人得病的情绪原因诸多,最主要的还是古人所说的“百病由心生”。为此,古人总结出了预防的方法及摄生养性的秘旨。儒家、道家、释家、医家研究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从操练过程来看,都是对于人之身与心的练与养,而且对心的炼养尤为重视。儒家讲纯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释家讲明心见性、医家讲的是炼养真气。诸家一理,诸家都是以心性为本,都是求达到心态平衡的真功夫。
推荐阅读
[养生随笔]
要长寿·重养生 熊长荣
[养生讲席]
古今百岁寿星的养生异同探秘 亚 明
谈冬季的养胃与养肾 倪合一
勤于“四清”身自健 周德兴
[名人养生]
百岁周有光谈长寿之道 贺守邦
[专科门诊]
风湿、类风湿及类风湿因子辨异 胡献国
糖尿病宜防并发症 郭振东
[怪坏女性]
女性健康的“危险信号” 吕 莉
[传统国术]
我的太极拳六字诀 陈 坚
[保健药箱]
用药灵不灵贵在看心情 杨 锋
[指点健康]
按摩耳朵防病又健身 王 冲
[房中摄养]
调整夫妻关系,重拾“性福冲生活 丁 香
[保健天地]
“疯狂”的普洱茶 谭敦民
吃素而胆固醇不高的人为什么颈动脉也会粥样硬化 孙健慧
谁在危害你的健康 东 方
[家庭便方]
醋药浸泡治手足癣 刘德宝
红枣绿豆治皮肤瘙痒 王 中
[食养传招]
诱人的腊八粥 石柱国
当今白领饮食的“夺命恶习” 陈云珍
胡萝卜的科学吃法与药用价值 蓝 天
枣的药食作用 黄亦兵
食药俱佳数花生 叶水泉
天然罐头 缪士毅
[文化乐园]
百岁老人长寿诗 李盛仙
养生铭 黄绍宝
古人食粥诗 周 明
从窦公长寿谈音乐与养生 黄建东
古稀自嘲 黄绍清
[旅游天地]
五龙潭观瀑记 沈文田
[快乐读者]
平安看奥运《养生》有功劳 李纯宗
《养生月刊》2008年第29卷总目录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