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集体备课培训活动发言稿 - HERS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1:02
教研员集体备课培训活动发言稿
榕仔中心校  林宏宣
一、学习体会
非常有幸参加了这一次全县的小学教研员的培训活动,这一次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实施集体备课,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上册。包括王教研员对整册教材从内容、素材、形式、方法来全方位的解读,王主任对第六单元的内容、目标、特点、说明以及各个小节内容的深入剖析,还有曾教研员的一节“有关0的加减法”的课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具体详细分解。这对我一位新教研员是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使我对小学数学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新课程的课堂增添了许多新元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生活”与数学的相互融合,在几位教研员的交流发言中,讲得最多也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包括生活情境的创设,生活故事的引用,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等等,数学真正得变成了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相互交融使得数学学科发生根本的质变,使数学这一门学科更具有基础性、人文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发展性,学生学习数学变得容易了、有趣了,因此非常乐意地学习数学,同时在学习中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数学问题,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用得要学”的道理,把学生的思想“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也许是新课程中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和根本宗旨吧。作为教材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很好的把握教材,把数学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呢?这也许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或存在的困惑,的确翻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见得最多的都是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图片,而少了传统的以文字呈现的“概念、规律、性质、法则”等,面对着这样一本如此新颖的新教材,很多的教师都无可适从,所以他们在教学中只是机械式是把这些生活化的图片给予简单地呈现给学生,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它的意义所在,没有发挥它的真正功效,使新课程教学陷入了一种“教得易,考就难”的怪圈。曾锋教研员的一节“有关0的加减法”的教学设计,给了我们正在这种困惑中教师的带来福音,也给了一线教师们一些启发。他通过“树上本来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树上1只小鸟也没有了,就是0只;屋子里有一只猫和一只老鼠,猫把老鼠吃了,老鼠就是0只了;我吹了4个泡泡,后来泡泡破了,一个泡泡也没有了……”这样一个个真实、贴切学生生活的例子,使学生在这熟悉情境中溶解了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自然不攻自破。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也许这就是它的艺术所在吧。教不定法,面对不同学生如何活化教材、重组教材,给学生如同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使他们去感知、发现、探索、总结、应用这些数学知识,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去尝试、善于总结和精心地演绎。
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需要合作,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最后的省培训院特派专家陈老师的总结性发言时就跟我们一起分享了他们学校集体备课的宝贵经验,如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还具体地谈了集体备课的利和弊。她的发言给了我对集体备课的模式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对于如何开展集体备课也指明了道路。
二、教学困惑
1、开展探究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2、学生难以完成课外习题,质量何在?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能听懂课还要会做课外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否则都是纸上谈兵。现在的教材内容较浅,而且取消了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分类,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学科的整合,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原来的应用题),由于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弄懂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种类型的题目,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就要增加课时,但是每个知识都要增加课时,实际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学生的课外题只会做很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要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没有了指导就无法完成,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这样下去如何应对考试,“质量”如何得到保证!
3、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情景化如何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呢?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的没有兴趣和激情。新课程中我们通常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一线教师们的确也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中逐步渗透着新鲜的血液,努力的实现着“生活化数学”的理念,尽可能的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培养兴趣,增进自信。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课本中的生活情景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鸿沟呢?这真值得我们同行去探讨。
4、新课程下就能够避免学生成长的两极分化吗?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但是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两极分化也随之出现。
三、教学建议
1、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占教学总量的一半以上。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层次,在知识沟通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实施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引入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逐步优化算法。在以口算与笔算为主线的同时,恰当安排估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时机,使估算和口算、笔算融为一体。总之,计算教学要妥善地处理好情境创设与复习辅垫、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解决问题和技能形成的关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不仅以计算技能为基础,还与计算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有序地思考(表述)、规范地书写……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所涉及的数学意识,是学生对学习对象带有感情色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可以帮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策略。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形成技能的同时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教师在教学“认数”和加、减计算时,要多利用实物、图形等,结合现实情境,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加深对数序、数的大小的理解,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引导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预测、监控和检验;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使学生形成实物的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能够互相转换;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要让学生在探索、比较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感受统计思想,掌握统计知识,增强科学统计的观念。
3、充分尊重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探索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他们“做数学”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去解决问题,以帮助他们不断积累学习数学的方法,逐步形成有效的、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对于教材中呈现的不同算法,不同解法,教师不能立足于全部“教”给学生,更不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如果教材中呈现的某种方法学生没有提到,教师没有必要再去追问“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到了教材中没有的方法,只要是正确、合理的,教师都应肯定,不正确的教师要予以引导,帮助辨析、交流、比较,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努力把它学好。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因材施教,千万不能“一刀切”,使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单一化、模式化。
4、注重练习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在引导学生对新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时,安排了很多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习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充分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能动的处理教材,适当的更改、调整、增删都是可以的,目的在于使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增加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从而有助于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主动求异的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十分必要,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学,才能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