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地理讲评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4:01
河南省汝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卢联伟  邮编   471200
讲评课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讲评课是在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讲析和评价的一种课型,也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复习课。对学生已学的地理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这种课型是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寻找规律、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如何上好地理讲评课,笔者认为应坚持四个原则和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讲评课应注意四个原则
1、及时性
根据心理学讲的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考试刚过,学生的大脑神经仍然很兴奋,对考试成绩和未知解答的心理渴望,均甚为强烈,此时,讲评效果最佳。如频频考试而不作讲评,或久拖不评,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要及时做到逢考必讲、必评、必小结。
2、针对性
讲评课应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共性的问题课堂上讲,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强化训练,个性问题课下讲。地理问题的错因不同,讲评方式也有不同,对地理概念不清,乱用地理原理的可采用讲议结合的方式,对于审题、解体技巧的问题采用讨论与讲练结合的方式。
3、激励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讲评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环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进入讲评课的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实际中常常见到以下情形:一是不管学生在卷面上如何回答,教师从头至尾将试题一一演讲;二是讲评课变成了“批评课”,碰上考试成绩不佳尤为常见。在课上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话:“这样容易的题目都解不出来?”“这些内容我平时强调过多少遍?”“这是考前刚刚讲过的习题”。言下之意考不好责任全在学生,弄的学生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
以上两种讲评,结果一:教师辛苦费劲,而学生感到厌烦,效果甚微;结果二:批评责备,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使学生对地理而望而生畏,有时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影响师生情感,其后果难以想象,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每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 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所以一堂好的讲评课,首先应该是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并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以期使学生处于爱学地理的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满足,提高自信心。
4、 开放性
开放性,一方面指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开放,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尤其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讲评课同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要设计带有启发性的、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凝练观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开放性的另一方面,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讲评课上,教师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要透过题中地理情景的表面现象,善于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性、发散式讲解,可以对地理解题思路发散——“一题多解”,可以对地理情景发散——“一题多联”,也可以对地理问题发散——“一题多变”,如将静态的地理情景变为动态的地理情景,或改变命题条件或将题目中因果关系颠倒等等。由浅入深,步步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如果教师能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效果更佳。
二、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一)课前认真准备
1、 做好试卷统计
包括:考试结果的统计,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情况及每题的得分率(正答率),甚至统计每一小题选择支的选择率;考点分布的统计,可按自然、人文,也可按初、高中,还可按系统、区域地理统计;或者按章节所占分值比重进行列表统计;考查类型的统计,即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六个层次统计相应题目的数量和占分比例;典型描述、阐释错误的统计。统计是一项艰苦复杂而又必不可少的工作,它为试卷的分析和讲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些教师不太重视统计,认为太麻烦,只凭主观想象来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无的放矢,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2、 做好试卷分析
①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哪些主干知识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不好,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该少讲,哪些该重点讲,哪些试题答案设计得不合理或存在缺陷。教师只有分析到位,才能讲评到位。
②分析错误根源,了解学生思维习惯,既要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同时也要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③分析学生答题习惯。讲评课上如果有高分学生独到见解和精辟论述,效果会更不一般。
3、做好试卷的自查自纠
试卷发给学生后,要求学生根据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复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哪些知识点、原理掌握不到位?哪些问题有没有更多的解法(一题多解);这种答题方法能否解决其他问题(一法多用);这个问题体现了什么样的地理方法、地理思想。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这样长期的锻炼和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及自学能力,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堂上从容应对
1、  重点突出
讲课必须讲在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上,要具有导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突出重点”并非只讲重点,而是教师应将上课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学生存在问题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重点内容上来,为学生解惑、释疑、引导探究。
2、借题发挥,引伸拓展
高中地理考点众多,考题也千变万化,一份试卷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都罗列出来。讲评时,不能只针对某个错误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要透过试题情景中的表面现象善于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要借题发挥,要联系到若干相关或相通的其它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扩展思路,这样的讲评学生才能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三归一的复合思维能力。例如下列四个地点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其形成原因中哪一个地点与众不同:A .刚果河流域 B. 亚马孙河流域 C.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D.马来群岛。A、B、D三个地点位于赤道附近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位于山脉东侧,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象这样非典型地区还有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加勒比海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减弱了赤道低气压,虽然在赤道附近地区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是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3、联系实际,灵活变化
根据试题所含的知识点,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变化,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掌握。例如关于梅雨成因的考查时,除了解释准静止锋的概念外,还让同学们明白每年冬春季节昆明阳光普照,而贵阳阴雨连绵的缘由。再比如对温带季风气候的考查,不仅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成因,还要了解气候本身的差异,例如首尔和北京的差异,使学生知道要从气温和降水量方面分析:北京地处大陆,气温的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季节变化大;而首尔地处朝鲜半岛,深受海洋影响,气温的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季节分配相对较均匀。
4、归纳比较
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根据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并进行归纳和比较,做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也养成此种习惯,从而使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有效的加固。考查河流水量大的原因,无论是亚马逊河、刚果河,还是密西西比河、长江,都要从位置、气候、地形、植被、汇水区域等方面回答;考查沼泽的成因一般要从气候、地形、冻土、凌汛等方面回答;考查区位、经济发展条件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比较中国东北玉米生产区和美国玉米带农业区位的异同、鲁尔区和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工业区位的异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形经济发展条件的评价等,从比较中更牢固的掌握知识,从比较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5、查漏补缺
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每一次考试测评都会检测出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能力缺陷,讲评时,针对同学们共同的漏洞,教师要及时补充、完善,学生要及时修正、掌握,补缺到位;针对自己的个别漏网之鱼,要自查自纠,及时完成对知识的修补。
6、强调规范
地理解题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描述规范、答题规范、解题后反思等。要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过程的规范非常重要:第一步看题意,找出关键词,注意地图的名称及图例、注记,明确条件和目标,挖掘题中隐含条件;第二步提取有效信息,联系头脑中储存的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形成有效对接;第三步组织答案,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一要看清题目要求,是简述、描述、阐释、评价、还是简析、说明,二要看清题目分值,确定几条答案。例如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先要从图中了解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地形地势,后组织答案时一定要从水位、流量、流速(落差)含沙量、结冰期、凌讯等方面回答;分析河流的航运价值:一定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水流、气候)、人文(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状况)方面分析和回答。
(三)课后延伸
学生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大可能一次讲评后他们就完全掌握。因此,每次讲评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对错题加以订正,做好错误记录,建立错题集,并注明正确答案及解题思路,以便学生在下次考试前有的放矢,及时复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选出试卷中出错率较高的问题和知识点,通过变换角度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巩固性课后练习,同时,有意识地在下一次考试中,再出相似类型题目来增加知识点再现率,加强刺激,反复强化,以巩固讲评效果,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解题思路,最终将知识消化。
综上可知,地理试卷讲评是地理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讲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评在学生认知的不平衡点上,要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的错例,在学生思维的“断点”、“拐点”上做文章,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维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纳与训练,切实贯彻地理思想方法,充分展示地理美,吸引每一位学生,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深度、 广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