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chengguan就这样炫耀战绩【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00:22
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12日评论
城管的问题,在我们当下的语境中,永远是一个一提起来就会引发情绪对立和阶层撕裂感的问题。杭州城管拍卖从小贩那里罚没的物品,自然更容易引发争议。11月9日,杭州城管执法局举行罚没物品公开拍卖大会,据悉,本次拍卖会最低起价为5角钱,可谓门槛最低的拍卖会。不过许多市民并没有被低价所吸引,而是质疑这种拍卖的正当性。
确实,这些从小贩那里罚来的东西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障碍,这样的拍卖会让人产生非常不舒服的联想。从围巾到羊毛衫,面对这些拍卖品,人们自然联想起在报道中和身边看到的那些刺眼的场景:一声“城管来了”,地动山摇,小贩们吓得东躲西藏,来不及收拾的东西散落一地;一声“城管来了”,小贩们用可怜的眼神苦苦哀求不要没收他们的东西,最终还是被罚了;一声“城管来了”,鸡飞狗跳,小贩们将经历一场灾难。
那些待拍卖的罚没物品,不就是从那些小贩四处奔逃时散落的东西、苦苦哀求仍被罚的东西?这些东西,他们本想用来卖了养家糊口,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自己的饭碗,一家人的生活费——难道我们真的非常安心用低廉的价格把它们拍下来供自己使用?城管可以心安理得地去罚,毫无心理障碍地去拍,可是,敬畏道德和心存悲悯的民众,很难安心地去买这些物品。
杭州城管选择的是拍卖这些罚没品;北京丰台区的城管,会将罚没的水果、蔬菜,送到世界公园的大象馆,那样不至于浪费;湖南长沙的城管,会将那些罚没物捐给福利机构和特困户,让罚没物化为一种爱心。我一直觉得,将罚来的东西用于慈善,这种看似很有爱心的行为,并不能洗清沾染在那些罚没行为上的不道德。将从弱势群体那里罚来的物品,用于做慈善,这难道不是对慈善的玷污?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那种砸人饭碗、不人道的城管制度,但可以通过对“城管拍卖罚没品”的不配合,来表达公民的道德感和对正义的理解。
想起前段时间昆明媒体报道的一条新闻:一个叫孔丽仙的小贩在昆明街头推车卖年糕,城管突然出现。她要跑,城管赶上去将其推车掀翻,一晚上才做好的年糕全撒在了地上。城管说,因为她不配合执法,所以要3倍罚款。正当孔丽仙欲哭无泪时,一直站在旁边等车的一位差不多70岁的外国老人走了过来,他什么也没说,笑着掏出200元钱递给了孔丽仙。看着孔丽仙不知所措的样子,老人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了一句:“给你。”然后放下钱笑了笑走了。
这一幕,让许多网友感到莫名的感动和温暖。这200元,可能更是为了表明一种坚定而高贵的态度吧。
朋友还跟我讲过他见到的一个场景:一次在地铁边看到一个小贩推着车被城管追得东躲西逃,城管在后面追着,一路上东西散落了一地,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白领,一边在路上捡起掉落下来的东西,一边追着小贩,把那些东西交给小贩。这个场景和故事也感动了我。这个心存悲悯的公民,也想通过这种很微不足道的方式,表达对小贩的同情和对城管的不满。
我呼吁这种抵制,并不是想激化两个群体间的对立和进一步撕裂阶层间的情感,而是想通过这种不合作的方式吁求一个公正的制度。城管与小贩间的冲突,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制度性冲突,这种制度造成了两个饭碗间的尖锐冲突:如果不赶走小贩,城管的饭碗就没了;如果赶走小贩,小贩的饭碗就没了。饭碗的冲突,必然是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无法妥协的。公民是想以那种不配合,来推进城管制度向着“共生”的逻辑转身:城市需要形象,交通需要秩序,可弱者们更需要生存,城市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不能为了城市形象而砸了穷人的饭碗。
如果公众趋之若鹜地争抢城管从小贩那里罚来的物品,而毫无不安感,那才是最可怕的。那样的话,我们也被嵌入那条不道德的利益链上,成为一个不道德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公民要联合起来推进那个制度的变革,而不能在利益的裹胁下反被卷入那个坏制度的逻辑。我们不是惟利是图的冷漠看客,而是有责任感的公民。

本篇经zhao501整理配图  欣赏更多进zhao501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