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9:25
“工程质量?”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吴贤良神父驾着车,行驶在四川省汉旺镇的小街上。他微微低下头,在胸口划了个十字。这座小镇在四川地震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吴神父开着他那辆不大的教区汽车,路旁堆满了高高的瓦砾。汉旺镇没剩下多少建筑物了,那些没倒的建筑也不牢固,必须推倒重建。
吴贤良神父表示:“这里看起来像发生过一场战争。” 吴贤良是一位天主教牧师,来自四川省省会成都。自5月12日当地发生里氏8级的地震以来,他一直在自己负责的教区巡视灾情。他指着一大堆砖块和混凝土问道:“你怎么可能知道那些瓦砾下有没有人呢?”
近几周来,人们一直密切关注并质疑四川北部地区的建筑倒塌事件。四川北部灾区的建筑废墟,沿着都江堰市,成拱形延伸到北川县——都江堰市和北川县是两个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人们多数把焦点集中在学校上,许多学校是所在区域内唯一完全倒塌的建筑物。据中国国有媒体报道,在这场官方死亡人数超过68000人、另有20000人失踪(估计已经死亡)的灾难中,与学校相关的死亡人数逾4700人,不过这一数字可能会更高。
安抚大批悲伤、愤怒的父母,是中国政府目前面临与地震相关的最大政治挑战。由于中国严格的计划生育制度,他们多数人在地震悲剧中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抗议活动几乎天天都有,父母们要求(有关方面)对校舍倒塌作出解释——并为自己的孩子讨回公道。
上周,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走访了灾区一些城市、县城和村镇,察看了6所中小学的情况;根据保守的估计,大约有1640名师生死亡。家长们表示,在任何社会里,学校都应该是最安全之地。然而,在整个震区,在其它建筑物仅仅遭受结构损坏、甚至周边建筑物似乎完全没有受损的地方,学校校舍却倒塌了。
美国加州萨克拉曼多Miyamoto International公司结构工程师奇特•米亚莫托(Kit Miyamoto)最近调查了四川地震损坏状况,并在该公司网站一个在线日志上发布调查结果。米亚莫托前往都江堰市区的新建小学时,第一印象是该地区遭到的破坏有限。“我们穿过一个像隧道般的小门,进入了学校所在地,”他写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栋4层的教学楼完全坍塌了。”
米亚莫托列出了一长串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工程缺陷。大型混凝土楼板区——这是学校和医院的一个共同特点,设计安全因此更为关键——却仅仅由不够牢固的砖墙来支撑。而有混凝土支撑柱的地方,往往没有用钢筋充分加固,地震时,柱子就“断了”。米亚莫托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这些缺陷)不是什么新东西。20世纪70年代就曾出现——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国家见到。我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但那应该是中国法官回答的问题。数千名孩子丧生,希望他们没有白死。”
甚至连学生们似乎都曾觉察到了危险。周硕吉(音译)的亲人因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倒塌而丧生,那是令人瞩目的倒塌事件之一。她表示:“学校教学楼一直很危险。他们在(原有结构)完成之后,建造了更多的楼梯。就好象没有什么建筑计划。他们只是随意地改变建筑。”
救援人员可以从建筑废墟中看出许多问题,比如汉旺镇上令吴贤良神父如此震惊的场景。协调欧盟在四川救援行动的戈登•麦克米伦(Gordon McMillan)指出,几乎可以肯定,在大片由密集砖块和混凝土碎块组成的废墟中,很难会有几个幸存者——如果有任何幸存者的话。克米伦是英国赫特福德郡消防队成员。
他表示,就那些外墙从结构上脱落、后内墙像“薄饼”一样砸在人身上的建筑物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在那些适当加固过的大块混凝土板向内或向一旁倾倒的建筑物中,幸存的几率要高得多。由于这些混凝土板可以形成一个个的“帐篷”或者“空间”,使那些被困其中的人获得多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宝贵时间。
英国《金融时报》上周目睹的大多数学校废墟属于前一种类型:堆积如山的瓦砾中,保存下来的建筑结构特征少之又少。北川第一中学残留的废墟,就像是受到了山崩的侵袭。这所学校是一栋6层建筑物,据信已有1000多个孩子丧生。学校残留的、能够识别的建筑痕迹很少,其中之一是一根断裂的支柱,柱内的钢筋杂乱地向外伸出。人们在现场撒下了大量石灰,但掩盖不住地下尸体散发出的气味。
在每所倒塌的学校,到处都有一些令人心痛的遗物,让人想起逝去的生命。在都江堰聚源中学一位学生的笔记本中,有这样一行随意写下的英文——“work hard, make a lot of money, get an education(努力工作,挣大钱,受教育)”。在另一页上,每个英文单词后面都有对应的汉语,无意中预示了这场悲剧:“Earthquakes(地震),happen (发生),possible(可能)”。
在都江堰市区新建小学的一扇门上,有人用粉笔写下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工程质量?”
杨婕补充报道
译者/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