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崛起 - 郑文斌博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26:10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崛起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崛起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非常时期,困难摆在面前,契机也在眼前。如何在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抓住机会,打造“中国核心竞争力”,再次成为中国的有识之士们思考的一道命题。
要想打造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战略的提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战略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发展和壮大,是提升中国商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崛起,条件诸多、理由充分
理由1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为中国服装品牌的成长与壮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环境和发展契机。
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长迅速,据有关数据统计,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400美元;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苏州等主要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其中,上海已经突破12000美元大关。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有望突破3000美元。
根据美林和凯捷联合发布的《亚太区财富报告》,截至2007年底,中国达到510万美元的富裕人士接近50万;而未来5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将会再增长一倍,接近100万户。
据不完全统计,拥有20万美元以上资产额的中国家庭数量增长更快,预计到2011年将突破1000万户。如果以每户人家三名成员的数字计算,人数有近3000万,这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数量的总和。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将会进入快速增长期。在中国,快速增长的富裕阶层和强有力的GDP增长速度,将给中国带来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旺盛的消费能力。
虽然当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众多国外知名品牌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减弱,开始迈入品牌发展的萧条期,但是这恰恰为中国新品牌的诞生、发展和老名牌的壮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环境和发展契机。
理由2
消费趋于理性
盲从与被动将不再是消费主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的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和理性,不再唯洋是从。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大鹏曾说,现在的品牌不是简单冠个洋名,搬个洋品就能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了,我们的消费者完全有自己判断市场的能力。
据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年的消费观在经历了一个浮躁的从众消费观阶段之后,逐渐进入理性消费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众消费观”在青年人中逐步退场,他们注重个性化的自我消费形态,开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产品适合自己;他们也大多熟悉国际知名品牌和品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并非如以往一窝蜂似地追赶市场上时兴的东西,青年对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往往货比三家,减少了盲从和被动。
这样的消费心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品牌的孕育,对其成长也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
理由3
产业链完善齐备
为打造优秀的中国服装品牌提供了质量保障。
中国拥有完善的服装加工和生产体系。它从服装的原材料(包括纺织、织布、印染、后整理等)到后期服装的精加工形成了一个庞大和完善的产业链,其综合配套率(包括机器和零配件)稳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世界名牌加工基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中国为自己品牌做出优秀产品的质量保障。
理由4
时尚媒体日益成熟
与国际时尚信息同步的传媒机构已经形成。
中国已经出现了能在第一时间与世界信息同步的媒体机构。如转播过精英世界模特大赛等知名时尚赛事的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成功举办了“风尚大典”且在上海本地异常活跃的生活时尚频道等。此外,我国时尚类杂志名目众多,且销售量逐年攀升,如《周末画报》最高发行量高达150万份。强大的发行规模、即时的资讯渠道都显示出国内能发布时尚信息的一流媒体已日趋成熟。
理由5
商业环境逐步现代化
规模级的商业区为一流服装品牌的生产、展示和销售创造了优良的商业环境。
我国以上海和北京为中心的大型城市已初步完成向国际化商业城市的转型。据统计,2006年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为84.3%;而截至2007年,北京市营业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共有100家,其中百货商场就有63家。而在上海,以中信泰富、恒隆广场和梅龙镇伊势丹为首的“金三角”购物带,以港汇广场、正大广场为中心的航母级的购物中心等商业区更是比比皆是。这些都为一流品牌的生产、展示和销售创造了优良的商业环境。
理由6
会展业蓬勃兴盛
不仅为服装品牌的发布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拉动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的会展业发展到现在,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其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中国有4900家专业展览公司,比2004年增加了25%;展馆可供展览面积达322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了11%;在国内共举办了3800个展会,比2004年增加了6%;出国办展950个项目,比2004年增加了26%。
2001年~2005年的5年中,中国国内展览项目数量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出国展览项目数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展览市场。到2006年末,中国共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会展中心和展览场馆170家,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达536.58万平方米,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室内展馆,三分之一为室外展馆。展览总面积已居世界前列。
国内的服装展会,如北京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海的国际时装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一些国际知名展会,如巴黎的PV展(即第一视觉面料展)也都选择中国作为自己全球巡回的一个站点。这些都为品牌的诞生和作品发布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理由7
教育接轨国际
全套引进国外教育模式、大量引进国外专业设计师作为教师,为品牌的孕育和品牌设计师的发展创造了有益的土壤。
国内的高端服装教育也开始与世界接轨,其时尚信息的研究已经与国际同步。如全套引进国外教育模式、大量引进国外专业设计师作为教师、使用全英语国际化授课方式的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从创立初期就建立了由国外时尚专家组成的信息中心,每年定期对外发布最新的时尚资讯,该中心搜集分析的时尚信息常年被国内主流媒体引用,如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刊新民晚报。学院内还成立有时尚文化研究室和世界奢侈品牌研究中心。拥有这样信息平台的时装学院为国内时装产业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培养了国内第一批本科学历的制版师,不少学生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纷纷获奖。这些,为品牌的孕育和品牌设计师的发展创造了有益的土壤。
理由8
学习范本近在眼前
了解国际时尚品牌的操作模式,锻炼“与狼共舞”的应对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国际知名服装品牌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我国市场,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国外的服装品牌明显加快了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有大约60多个世界顶级服装品牌和500多个世界知名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立足。在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不仅高档服装市场为国际品牌所占据,而且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已开始向中高档,甚至中档服装市场快速渗透。如今,无论是老牌时装品牌如范思哲、纪梵希、阿玛尼、圣罗朗,还是相对年轻的时装品牌,如D&G,马克·雅各布、罗伯特·卡瓦利等,都能在国内大中型城市内找到专卖店。这虽然给民族品牌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也让民族品牌通过实战了解了国际品牌的操作模式,锻炼了其“与狼共舞”的应对力和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理由9
四季分明利于服装业发展
不同的季节都有相应匹配的服装品类,保证了对各类服装的需求空间。
我国的各大主要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它们的纬度适中(分别是31.14度和39.54度),气候宜人,四季鲜明,春夏秋冬温差明显,不同的季节都有相应匹配的服装类别,保证了对各类服装的需求空间。而有些热带国家,一年到头只有一个季节,即夏季。在这样的国家里,几乎都是清一色的T恤、短裤、裙子等夏季的衣物,人们不需要茄克、毛衫和大衣,这就局限了各类服装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纵观当今世界的五大时装之都,它们的纬度也都在三十至五十度左右,如伦敦51度、巴黎48.52度、米兰45.28度、纽约40度、东京32.5度等,。这些城市都气候适宜,为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保障。
理由10
民族品牌日渐成熟
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和品牌为拉动消费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族心理呼唤民族品牌,我们的邻国,日本或韩国的民众,在将他们的爱国热忱倾注在本国品牌产品消费上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质优作为消费标准的消费习惯。而作为生活在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国度里的我们,更急需一大批属于自己的品牌来承载这种民族依托,释放这种民族自豪感。
如果说过去,我们的爱国热情还仅仅停留在抵制某国产品层面上的话,那么现在,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创造自己的品牌。
其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某著名设计师曾在1990年应国际羊毛局邀请,向全世界发布1991年的52种流行色和200件套最新款式,这不仅是我国设计师首次赢得世界权威组织的承认,也让我国民众为这一设计师品牌的出现感到振奋,而当其产品在妇女用品商店上柜时,更是吸引了大批的订购。
一个民族品牌的出现,除了满足人们心理上对于民族品牌的需求,获得民众强烈的支持外,我们的政府通常都会对民族品牌予以一定政策上的支持,包括在税收上、资金上、市场准入上等,其目的自然是希望通过消费本土品牌产品来拉动巨大的内需市场。像中国如此巨大的内需市场,如果完全通过消费国外品牌产品来满足内需的话,这不仅会是一个历史的笑话,而且也是不切实际的。尤其现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加剧,造成各外向型企业来自海外的订单急剧减少,原先靠量赚取利润的外销方式已经开始影响到各服装企业的生存。与此同时,我国内需持续旺盛,内销利润空间超过外销,这就让不少企业出于生存的压力,而将原先的外线作战逐步转向内线作战;而且,要在产品上获得更多的收益,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它注入品牌要素,并加大这个品牌的影响力。于是外线转内线的变化加上企业品牌营销意识的升级,进而会为本土品牌的酝酿和推出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以上十大理由让人们不得不相信,中国本土服装品牌诞生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看到更多活跃在本土的民族品牌。这也为中国服装品牌真正获得国际话语权,成为全球高端品牌打下基础。
孙淮滨:中国服装企业既靠政策更靠自己
资金是命脉,市场是根本。企业的生存离不开资金,企业的发展缺不了市场。顺畅的现金流,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国务院发布的十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让中国的服装企业在政策普照下,坚定信心,靠政策,更靠自己。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下降,仅靠出口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难度明显加大。而此时我国政府及时将扩大内需作为确保中国经济能够稳定、较快增长的首选,无疑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明智之举。
伴随着国家十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措施的出台,保有国民经济最小程度地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已成为当下全社会的共识。
十项举措涉及到民生、国家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医疗卫生科技、生态环境等发面,这也是我们国国民经济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政府加强投资的力度;这十项举措也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在十项举措当中,人们注意到,关于“提高城乡农民收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以及在“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方面,让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寒冬”中看到灿烂的阳光。
农民收入增加以后,低收入人群对衣着消费需求的增加,能否就此拉动中国农村服装消费市场?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密集型的服装行业来说,能否真正得到政府信贷政策的支持,成为中国服装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对此,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做了深入解读。
农村市场聚集潜力
●据有关专家分析,此次国务院出台的启动内需的政策,第一步将会从覆盖面最广的农村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开始。国家将通过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社保待遇水平等措施来增加城乡农民的收入。
●中国的五六亿农民是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随着消费市场在不断发展扩大,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开拓,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
●我国自主服装品牌进入低收入消费的农村市场,并不意味着品牌的发展要降低层次,而是产品形成差异化、多样化,避免同质化竞争,为满足不同层次对服装产品的消费需求所必需的。
解读一差距即是潜力
孙淮滨:服装行业面对的是终端消费,即是终端消费,就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取决于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从十项措施中可以看到,虽然这些措施离服装消费市场还有一些中间环节。但是,如果这些措施对我国经济能够产生巨大拉动力的话,那么,对服装的消费,尤其是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服装市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大众消费、品牌消费,和文化时尚等的影响,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发展扩大,其中最有潜力的市场应该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因为五六亿的农民是这个市场的消费主体,他们的人均消费水平,衣着消费水平与城镇和中高收入阶层还有一定差距。差距就是潜力。
在十项举措中,有专门针对“三农”的和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在我国,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得到落实,使城乡尤其是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民口袋里的钱多了,对服装消费会随之增加,这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
目前,我国农村市场是低收入消费的市场,也一定是我国自主服装品牌进入的市场,国外品牌不会占据这块空间。
品牌是市场认可的一种标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服装品牌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市场,什么样的市场都应该去开拓,这样才能形成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同时避免同质化竞争。
解读二信心源自优势
孙淮摈:中国拥有世界最大量级的消费市场,生产制造业在全世界具有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市场的前途会非常光明。对此,我们要抱有信心。
这个信心一方面来自国内市场需求地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来自于我国雄厚的服装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中国服装的生产、制造在全世界都具有独有的优势,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优势。不可想象中国的服装生产走下坡路,出现萎缩,而我们的穿衣要依靠国外来提供,这是不可能的。
中国服装品牌的成长进程,是中国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升级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品牌消费是一个产业应该达到的最高市场境界。
金融支持出手要快更要准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是十项措施的最后一项,也是明确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最大的一项。该项举措将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
●据有关数据表示,在中国,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的企业被划为中小企业。在我国,99%的纺织服装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据央行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66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样的一个贷款总量,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得到了贷款支持。●随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贷款投放将进一步增加,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将会得到明显缓解。
解读一资金企业生存的命脉
孙淮滨:资金问题是服装企业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存的命脉。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企业来说,目前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流动性不足的现象。
目前我国有很多服装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处在关门或倒闭的境地,这对整个服装产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资金信贷问题关乎着企业的生存,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大难题。
我国的服装企业,在加工、制造、管理等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资金和订单不足,而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障碍的话,那么相当一部分企业就会面临非常严峻的困难。
如果我国服装企业出现了大面积的困境,那么,农民工回乡,职工失业等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将会出现。因此,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要把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当成社会就业稳定的大局来看待。
解读二金融支持要准确到对资金渴望最大的中小企业身上
孙淮滨:国务院出台的十大措施里面明确提出“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对中小型企业密集型的服装行业来说,实属阳光灿烂。
作为行业组织,希望通过各级金融机构对该项举措真正落实,尤其落实到对资金渴望最大的中小企业这块土地上,让中国的服装企业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中能够得到切实的货币保证。
在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对中小企业存在有一定的成见或偏见。比如说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不合理的手续费等,这些都加大了服装企业能够通过信贷渠道获得资金的难度。
金融机构要对中国的服装产业在中国的定位和市场前景抱有充足的信心,服装产业在中国是有生命力的;要认认真真地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切实使资金流到劳动密集型、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服装企业中去;同时金融机构在信贷程序上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企业获得信贷资金,让阳光照耀到该照耀的地方。
信贷担保联合探索新模式
●据悉,中央财政部门近期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给予进一步的支持,由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制定《关于继续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支持》的政策规定将在近期出台。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大力支持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动金融银行推出鼓励融资的创新型融资物品。同时,也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企业信用征集评价和发布信息制度,以期帮助中小企业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得到金融支持。
●在这项工作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在积极努力,探索与地方政府联合,为中小企业密集型的服装行业切实得到信贷担保摸索出一条新路。
解读一多方共探担保新模式
孙淮滨:服装企业要想获得信贷资金的支持,就要有担保机构。为此,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地做着各项工作。而我们行业组织对一些服装企业的资质、发展水平、达到的高度,从行业的角度也会做出相关的评价。
为了能使服装企业切实获得信贷担保,行业组织正在积极与地方政府协商,希望联合起来,对那些有市场、有品牌、有实力的服装企业,做资金担保方面的工作。
当然,行业组织与地方政府如何通过一种渠道组成一种紧密的新型担保机构,来为中小服装企业服务,目前还是一种设想,我们也在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
探索出一种既能够让地方政府接受,金融机构接受,同时行业组织也能够接受的担保新模式,特别是对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地区的意义将更为深远。
解读二强化自身以信誉赢担保
孙淮滨:对服装企业来说,克服当前的困难,首要的一条就是保证畅通的现金流,这是关乎企业的大事。服装企业既要靠政府的扶持,又要靠自身的努力。
在地方政府、国家金融机构和行业组织,积极探讨联合起来以一种新的模式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担保作出努力的同时,作为服装企业更要搞好自己的品牌建设,要有好的经营业绩,要具备真实、客观的财务状况,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要能够客观真实地将自己的实力展示在金融机构评价的范围之内,而不要为了获得担保信贷支持去做假。这样做,不但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是自毁信誉,同时也会为金融机构带来风险。
增值税转型恩惠所有行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1月10日召开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所说,十项措施能否落实,要看能否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就是本次改革中的第一项。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2006年~2010年期间,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 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从而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从行业来看,增值税转型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尽相同。全行业设备、工具类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的机械设备、石化业、电燃水业、建材业、钢铁和食品饮料业等获得较大的抵扣税额,以此减轻企业的负担。
● 1200亿元减负的额度,将是新中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对于我国99%以上的中小型服装企业来说,“增值税转型”政策的出台,有利于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推动企业成为市场长期投资的主体。
解读政府让利企业获得再发展
孙淮滨“增值税转型”是对我国所有行业阳光普照的政策,政府作出积极的努力,让利于企业,不仅对那些能够获得较大抵扣税额的行业有所利好,而且服装企业同样能够得到实惠。
这项政策的实施,说明国家在主动调节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主动地把更多的财富分配到企业,在整个行业面临困难的时候,对企业克服困难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作为小额纳税人的中国服装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中增值税率的下降,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利润,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积累,为企业的再发展预备充足的资金。
杜钰洲:纺织业以创新提高"两个贡献率"
在全球纺织工业进入全面调整时期的历史阶段,中国纺织工业能否后来居上的关键在于创新。正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所言:“‘十一五’是我国纺织产业升级调整的关键时期,其转变增长方式的重点是以创新提高科技和品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产业升级无疑是纺织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通过产业升级推动行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顺利完成了向“三个大国”的转变:
一是成为纺织品消费大国。1978年,我国人均衣着纤维消费仅为2.88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2007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14.6千克,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4%。二是成为纺织品生产大国。2007年,我国纤维加工量接近3500万吨,约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40%。三是成为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200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达到1711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3.5%。
近两年来,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和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纺织工业每年都要消化大量的成本增长因素。据测算,2007年利率、出口退税率、工资、原材料涨价等因素总计影响行业销售利润超过1500亿元,相当于当年行业利润总额1063亿元的1.49倍。
置身全球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纺织行业当前的困难形势并不是孤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缩短和减轻产业升级带来的阵痛。”杜钰洲坦言,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提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加强对中小型纺织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和社会公共服务。其中,提升信贷服务的关键在于深化当前金融系统的服务提供机制,而社会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在技术、信息化和物流等方面给予培训和扶持。
杜钰洲强调,除了依靠国家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向纺织行业倾斜之外,我国纺织工业还必须通过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同时,坚持扩大开放和加强行业自律,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跨国配置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实现国际品牌本土化与本土品牌国际化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从产品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快速反应等方面加强行业自身建设。
以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结合中国纺织工业近年来的发展实际,杜钰洲分析认为,中国纺织工业将迎来产业升级的最好时期。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
杜钰洲把中国纺织工业当前面临的三对矛盾比做三枚钱币的两个面:
第一对矛盾:科技革命正在引发传统纺织工业的产业革命。在此背景下,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不仅在于谋求更高的质量、效率和效益,而且还要谋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纺织,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
第二对矛盾: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世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而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广阔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际市场,我国纺织工业目前尚处在跨国产业链的低端;反观国内,中国80%的纺织服装高端市场都被国际品牌垄断。这意味着我国纺织工业不仅面临着从国际纺织产业链低端迈向高端的挑战,而且也必须直面外国对中国纺织产业高端控制的挑战。此外,中国纺织工业还需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汇率、税率调整等多重风险。
第三对矛盾:我国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土地、水和纤维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加之环境制约和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中国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向降低物质消耗、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管理科学的方向转变,即由粗放型产业向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过渡。
在能源成本和发展规模均处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以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关于纺织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其中创新是手段,两个贡献率是目标。
杜钰洲认为,高新技术革命必然引发传统产业革命,而传统产业革命的关键是创新,核心是转变发展方式。对于纺织工业而言,纤维材料、加工工艺、产品创新甚至营销模式都与现代化高新技术具有直接联系。
以化纤业为例,作为纺织产业链上游的材料行业,我国化纤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产品的差别化率,在高功能、高性能上为下游产业开辟新的增长领域。根据《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我国纺织工业明确了10套新型成套设备和28项关键技术作为2010年之前行业科技进步的主线。其中,针对我国纺织业高新纤维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有11项关键技术与新材料、先进加工技术相关,旨在鼓励开发高性能、绿色环保和再生纤维。
在谈到品牌建设时,杜钰洲说,品牌是企业的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是上下游产业之间集成创新的结果。因此,要鼓励服装业带动面料业创新,带动纤维材料业创新,进而带动整个纺织加工工艺的革新。
在他看来,品牌创新还要突出品牌生态的概念,即纺织工业的资源配置、生产工艺、营销网络、文化根源均要适应全球化背景,而本土品牌的国际化,则意味着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
记者手记:在全球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以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是中国纺织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词。其中,创新是手段,两个贡献率的提高是目标。
通过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纺织产业,是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纺织工业的客观要求;通过创新,打造全球化的本土纺织品牌,中国纺织工业才能从世界纺织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进而完成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历史转型。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提升纺织行业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这需要以纺织业重点领域的信息化为重点,使上下游产业与市场、技术供需方之间形成全新的连接方式。
以化纤业为例,作为纺织产业链上游的材料行业,我国化纤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产品的差别化率,在高功能、高性能上为下游产业开辟新的增长领域。根据《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我国纺织工业明确了10套新型成套设备和28项关键技术作为2010年之前行业科技进步的主线。其中,针对我国纺织业高新纤维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有11项关键技术与新材料、先进加工技术相关,旨在鼓励开发高性能、绿色环保和再生纤维。
在谈到品牌建设时,杜钰洲说,品牌是企业的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是上下游产业之间集成创新的结果。因此,要鼓励服装业带动面料业创新,带动纤维材料业创新,进而带动整个纺织加工工艺的革新。
在他看来,品牌创新还要突出品牌生态的概念,即纺织工业的资源配置、生产工艺、营销网络、文化根源均要适应全球化背景,而本土品牌的国际化,则意味着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
记者手记:在全球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以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是中国纺织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词。其中,创新是手段,两个贡献率的提高是目标。
通过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纺织产业,是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纺织工业的客观要求;通过创新,打造全球化的本土纺织品牌,中国纺织工业才能从世界纺织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进而完成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历史转型。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提升纺织行业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这需要以纺织业重点领域的信息化为重点,使上下游产业与市场、技术供需方之间形成全新的连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