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险不能继续缺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55:25
>  >
地震险不能继续缺席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编辑何禹欣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然目前统计到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4万,悲观预计的经济损失可能比年初雪灾翻倍——达到2000亿元,分析师们都很明白,对于中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破坏力空前的汶川地震并不算一个真问题。在5月20日上市银行股走出普遍下跌的行情之后,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对FT中文网叹息说,“地震对金融业不是问题,但对社会是”。
对中国银行业,中银国际袁琳估计地震带来的损失可能在50亿元到130亿 元之间,致使2008年的净利润下降0.7到1.8个百分点。评级机构穆迪认为,中资银行因地震而遭受的信用损失将会极小。
出乎一般人意料,对保险业,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更加轻微。东方证券王小罡认为,虽然地震可能造成2000亿元经济损失,但对于财险和寿险公司,赔付总额上限分别为20亿元和10亿元。实际上,赔付率和人均赔付金额还可能大大低于上述估算数字。
中国本地媒体迅速提出了汶川地震中受影响的房贷如何处置的疑问——尽管这个问题可能不太具备普遍意义。据估计,汶川地震影响的个人贷款不超过20亿元,而且主要集中在受灾程度较轻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比如成都。在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出台的灾区特殊金融政策中,并没有对“人在楼不在,楼在人不在,房贷怎么还”作出明确回应。
但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现实情况是,如果一份通过个人贷款购买的房产在汶川地震中被毁,由于中国目前规定地震风险免责,屋主将得不到任何赔付。据悉,考虑到地震造成的损失过于严重,保险公司“保不起”,保监会在2000年已将地震险剔出了财险主险合同,只有部分保单以附加险承保。无怪汶川地震中财险报案数与赔付金额如此悬殊。根据保监会的最新数据,目前家庭财产保险接报案8.92万件,已支付赔款5万元;机动车辆保险接报案2265件,已支付赔款4万元。
相比汶川地震对于中国金融业“极小”的影响,由于房产是多数人的主要资产,对于一个房产被毁的灾民,摩根大通陈舜表示,“就是从拥有一定资产变成一无所有”。
诚然,地震险在不少发达国家都属于令保险公司却步的险种。按FT中文网了解,在香港和地震频发的美国加州地区,大部分保险公司也拒绝提供地震险。但毫无疑问,决策者应从社会全局的角度考虑地震险——或类似地震险机制的设立问题,而不是只考虑行业或公司的损益。
首先,中国是一个区域地震爆发较为频繁的国家,应及早建立国家级地震应对机制,减轻巨灾对普通人财产和生命的摧毁力量——地震险正是其中必须考虑的一环。从1950年到1976年间,几乎每五年就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而近年来,云南、新疆等边疆地区也时有6级以上的地震出现,只是没有造成类似汶川地震的惨重伤亡。穆迪龙燕康表示,在保险公司拒绝为地震承保的情况下,加州政府出面建立了一只保险基金。
其次,从中长期来看,一味回避地震风险的做法对保险公司以至金融业未必是最好的“保护”。虽然目前受灾银行并没有明示对受灾房贷的处置方法,袁琳分析认为,对于房人两失的贷款,银行可能直接将其作为不良贷款处理;对于只损失了房屋的贷款人,虽然按规定应该继续偿还贷款,但贷款人可能并无继续还贷能力,该贷款最后还是很可能变成不良贷款。换句话说,在没有地震险的情况下,个人房贷与相关公司贷款都将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一旦地震发生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引起的财产损失——特别是公司财产损失,将远为严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而对于财险公司,巨灾引起巨额赔付之后往往意味行业上升周期的来到。巨额赔付不单令竞争力不足的财险公司退出,更会大幅提升其他财险公司的保险费率,让它们在接下来的无巨灾年份享受丰厚的利润。受到政策过分保护的后果,让中国的财险公司往往热衷于低端价格战,既未能向社会充分提供“保险”之天职,整个行业也面临着无利可图的窘境。
(李鑫对本文也有贡献)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